书城文化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23209200000028

第28章 德国的交响乐(1)

第三编平等竟争型文化

平等竞争型文化,个人主义程度高,但权力距离小(水平型个人主义)。这一类型的文化强调区段衡量尺度,也就是说,在某一维度上有一个共同的衡量单位,可以说某乙比某甲重要一倍,某丙比某乙重要一倍,所以某丙比某甲重要两倍。然而这一类型的文化不承认一个像零金钱那样的真正的零点,因此在某一时间、某一雏度上将不同的个人加以比较是可能的,但是在若干不同的维度上将不同的个人加以比较就不行了,因为没有办法将价值统一到一个共同衡量单位上,没有办法为每个个人算出一个最后分数。

尽管美国最大的种族群体是由德国后裔构成的(大约30%),但对于美国人说来,德国人像日本人一样难于理解。因此,理解德国人成了美国人面临的一大挑战。美国人在谈论德国人时,往往把他们描绘成过分注重规则与秩序的人。这种描述是有某些事实依据的。例如,仅仅1997年一年,德国政府就通过了近5000项联邦法律和法规,总共包括85000条条款。而且德国16个州每个州都还有自己的一套法律法规。

但是,说德国人注重规则与秩序,这只体现了对于德国文化的一种十分有限的、陈旧的看法。要想对德国文化获得一种根本性的了解,重要的是要理解德国历史的基本要素。直至1871年,德国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欧洲许多其他国家,如西班牙、英国、波兰、瑞典、法国等等,则在此几百年之前就已经获得了自己的特性。建立了横跨欧洲的庞大帝国的罗马人在公元109年被赫尔曼率领的部落击败后,对“野蛮的”日耳曼人既担心又憎恨。在很长时间内,当其他国家使用日耳曼一词时,其词义一直是贬意(舒尔策,1998年)。尽管没有辉煌的历史,但是日耳曼人在8世纪使查里曼的统治浪漫化,使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即他们所谓第一帝国的领袖。然而,虽然查里曼当时统治了几乎整个欧洲,但他的影响是短暂的。在他死后,他的三个儿子分裂了欧洲,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一系列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而身为西欧的一部分但却与东欧接壤的德意志却变成了数量众多的种族群体杂然相聚之地。最后,经过腓特烈大帝和他弟弟的努力,一个强大的普鲁士终于在1740~1780年之间崛起,并在其军事和政治的领导下将诸多弱小的王国统一在一起,于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国。从这一年起,德国进入了第二帝国。第二帝国时期的突出特点不仅仅是军国主义,而且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以及最初的现代福利制度的发展。许多德国大学跻身于世界最佳大学之列,政府对包括交响乐在内的各项艺术事业给予了充分的资助,甚至铁血首相俾斯麦也表现出他的大方与慷慨:率先建立了第一个现代社会保险体系,保证退休者能够从政府那里领取到养老金。不过,按照俾斯麦划定的标准,只有65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领取养老金,而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活不到那个岁数就已死去。

此外,虽然所有小学生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几乎无人意识到1918年的凡尔赛和平条约给德国强加了极为困难的条件,结果使德国人遭受了极大的苦难和1920年的严重通货膨胀。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凯恩斯当时辞去了和平委员会的职务,因为他预见到这些条件将会带来的后果。20年代的一幅著名的漫画描写了当时的经济崩溃,画面上画的是一个人推着装满纸币的手推车去购买一块面包。30年代的大萧条只是使形势进一步恶化,结果众多政党都起而争夺政权。最后,这场斗争使共产党和希特勒领导的国家社会党都卷入其中,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希特勒以多数票在民主选举中胜出,因为许多德国人当时都把希特勒视为稳定之源和抗衡当时正在在全球得到迅速扩展的共产主义影响的支柱力量。自此,就开始了所谓“千年”第三帝国的历史,这一帝国残酷而短暂的历史已经在他处为人们广为论述。

现代德国起始于1945年,当时盟军控制了德国。英国、美国对德国的影响在行政管理方面变得愈益明显,几大政党开始在欣欣向荣的民主中,在自由、公开的选举中展开竞争。在英、美集体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会组织,英美在支持工会方面也发挥了明显影响。最后,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为德国开展商贸活动提供了财政基础,确保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在现代历史上,一个被打败的国家第一次没有遭受过度的苦难而得到了复兴的可能性。直至80年代,德国尽管一直被西方媒体描绘成军国主义国家,但它实际上却是反对军国主义的。80年代在德国流行的一个老笑话是,它已经赢得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即经济之战。这种说法是有事实根据的,因为德国在人均出口额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尽管“日本第一”的广为人知的说法使美国的大众传媒在80年代几乎一直把自己的注意力盯在日本身上。今天,由美国领导的北约一直在公开批评德国对加强自己的军事准备缺乏兴趣,指责它对于欧洲军事事务,如涉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的斗争参与程度过低。在霍夫斯泰德对53个国家的研究中,德国的排名如下:如果以i为最高值,那么德国在权力距离方面居第53位,在个人主义方面居第15位,在阳刚之气或者说是进取心和物质主义行为方式方面居第9.5位,在回避不确定性方面居第29位,在坚持长期取向或者说是在为了未来的成功而宁愿推迟眼下的快乐方面居(所研究的22国中的)第11.5位。与此相类似,一系列研究表明,大约25%的德国人希望得到高级社会地位,而瑞典人和美国人则分别只有2%和7%的人希望得到这种地位。这些研究结果与现代德国所由产生的历史历程是相吻合的。

交响乐

德国自从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在经济、政治上逐步得到发展之后,就一直注重自己的文化和艺术,特别是交响乐。要想了解德国的本质,通过观看和聆听交响乐就能得到体味。交响乐是在16世纪的德国被人们创造并被提升到艺术形式的高度上来的,其起源可上溯到早期的意大利歌剧(科普兰,1939/1957年)。交响乐最初是作为室内乐或伴奏乐而诞生的,当时它只需几名音乐家来演奏,总谱也相对简单。后来,这种音乐走向成熟,包含了所有乐部,包括木管乐、铜管乐、弦乐、打击乐,偶尔还要加上钢琴等,并且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音响效果。音乐史上最有持久影响的音乐杰作当然非交响音乐莫属。而这恰好与德国社会及文化的稳固性是一致的。

交响乐的现有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海顿和莫扎特努力的结果。而贝多芬则独自创造出只有他本人才能控制的巨人形象。交响乐逐步摆脱了它与歌剧的所有最初的联系,形式得到发展,情感表达空间得到拓宽,乐队则以一种全新的、前所未闻的方式在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中展现出自己的特色。贝多芬之后的作曲家也做出了重要的创新,包括对于理性的突出与强调。今天,交响乐的地位已经得到永久的确立,但它的发展并没有完结,不断的创新将使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至于乐器,在好几个世纪中,它们都是被单独演奏的。不论如何,在16世纪之前,音乐家们是不掌握合奏艺术的(舒尔策,1938年)。自那时起,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同交响乐团的巨大能力相比拟。交响乐团包含了约100种乐器,调动了人们大约五分之四的听觉能力。交响乐的能量通过从全世界汇聚而来的各种乐器的音响而散发开去。舒尔策曾以下述方式概括了交响乐乐器的历史意义:

来自东方、以音乐驯蛇的驯蛇人对双簧管作出了贡献;荷马之前的古希腊人使最初的单簧管得到了发展;圆角可能最先使用于敬畏上帝的犹太人的宗教仪式之中;好战尚武、东征西讨的古罗马使小号大受欢迎,而在十五代人之后,还是在同一块土地上,华丽的小提琴又登上了骄人的顶点;晚近时期,大号在欧洲普及起来,接着又出现了萨克斯管等乐器。非洲一直以鼓著称,而希腊则以它的潘神萧扬名天下。(舒尔策:《乐器史》,1938年,第5页)

音乐和音乐演奏家由乐队指挥统一协调指挥。乐队指挥用一根小小的指挥棒熟练灵巧地将各不相同的杰出音乐演奏家及其个人性格融汇到一起,以便使音乐家们能够作为一个共同的整体和谐一致地进行表演。在乐队指挥的协调下,管乐部与弦乐部之间、独奏长笛与单一打击乐器之间等等各种不同的音色、音调被调和、塑造得丝丝入扣,产生出统一的音响效果。这种根植于过去、追求准确性与整齐划一的交响乐,恰好构成一个有助于理解现代德国的恰当的象征性比喻。

乐队与社会一样,也是由各有好恶的个人所组成的。但是,为了实现一个更大的目标,即演奏出悦耳的音乐,个人的偏爱就要服从于乐队指挥的意志和交响乐的需要。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独奏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独奏家。不论如何,给予独奏家即兴发挥的时间是短暂的,乐队指挥很快就会做出手势,表明已经到了回到整段乐曲所叙述的情节的时刻。正是这种纪律性——个人自觉服从整体、服从乐队指挥的领导、服从音乐的总体内涵——使交响乐队得以发育成长、繁荣兴旺。

德国人喜爱交响乐。生活在莱因河畔古代城堡当中的贵族阶级的后裔们,至今仍像以前那样继续组织室内音乐会和巴洛可音乐演奏会。这些演奏会、音乐会通常在僻静的、仅仅用蜡烛来照明的房间里举行,给人以愉悦之感,从精神上把人带回到古老的理想化的德国。德国人定期去听交响音乐会,拥有6200万人口的前西德曾有大约80个交响乐团。即使在德国的中小城镇参观游览的外国旅游者,也往往有机会在星期天下午和周末之夜,特别是在复活节和圣诞节这种宗教节日中,听到当地音乐家在教堂内演奏的交响音乐会。

对于音乐的这种热爱之情使德国产生出许许多多世界级的伟大作曲家,包括海顿、莫扎特、舒伯特、舒曼、巴赫、亨德尔、施特劳斯、贝多芬、勃拉姆斯等等。另外,德国还造就了许多具有世界声望的乐队指挥,其中包括赫伯特·冯·卡拉扬和鲁道夫·肯普。

许多德国人都有演奏乐器的爱好,他们当中的不少人都参加非官方的音乐团体,继承着德国的音乐传统。从阿尔卑斯山的圆号乐手到演奏波尔卡的铜管乐团,再到瓦格纳华丽优美的歌剧,音乐已成为德国人生活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而且,对于德国人而言,音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而不像在美国和其他社会那样,通常仅仅是一种感情的爆发和狂热的躁动。在德国人看来,音乐是一个近景而不是一种背景,它被看作是一种集体经验,其目的是使生活更加富有内涵。德国交响音乐会的听众本身甚至也反映出这种严肃性:他们通常身着正式晚装,鸦雀无声地仔细聆听交响乐的每一乐章;直至每一乐章演奏完毕,他们才报以热情而得体的呼应与喝彩。

我们在本章突出强调的,是交响乐所反映出的德国文化与价值的那些独有特点,包括乐器的差异、音乐家和指挥家(或领袖人物)各自的位置、准确性与同步性、统一的音响以及风格流派的不断推陈出新等等。

乐器的差异

19世纪的奥地利政治家梅特涅亲王曾经注意到,德国人的特点不是划一性而是多样性(科特雷尔,1986年)。这种观察在今天仍有相当大的有效性。在德国,不同民族之多令人震惊。就历史和文化而言,这些民族都是独自发展演进的,而且至今仍保持着自己特有的特征。自1950年代起,德国的居民变得更加混杂,数百万外国人为了寻找工作、获取国籍和寻求避难而移居德国。目前在德国生活着大约737万外国人,约占全国人口的9%。

要想理解德国这种不同民族杂然而居的现象,需要注意一个基本的事实,这就是,德国在其漫长的历史当中很少是统一的(佐尔斯腾,1996年)。查里曼在公元9世纪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仅仅持续了一代人的时间,它与其说是真实存在的国家不如说是象征性的国家。中世纪的德国处于分裂状态。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之时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条约又使筋疲力尽的德国分裂成数百个国家。事实上,直至1990年10月3日东、西德实现统一,德国只有74年(187l~1945年)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有着共同的首都的国家而存在的。如前所述,在两千年的大部分时间内,中欧地区是由讲德语的居民所居住的,而被称之为德国的那一地区又分为数百个国家。因此可以说,就像交响乐乐团中的乐器一样,现代德国的居民可以从过去和现在的诸多国家与文化当中找到自己祖先的血统。

从历史上讲,外来移民是德国人口发展的最初动力(麦克拉弗,1996年)。1871年第一次统一时,德国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大批来自东欧的移民。这些移民到德国来主要是在农场、矿山和工厂中干活,他们是随后几十年不断涌人德国的大规模移民潮的第一波,而这一波波的移民潮使本已十分混杂的德国居民更加复杂化。

60年代柏林墙竖起之后,大批外国人开始涌入西德。从那时起,部分程度上也是由于1990年德国的统一,德国的外国居民大量增加。随着冷战在欧洲的结束,又有几百万德国人从东欧国家、特别是从前苏联开始返回德国。截至1998年,在德国合法定居的外国人当中,土耳其人是最大的外国人群体,共220万人,随后是来自前南斯拉夫和意大利的移民,分别为72.1万和60.8万人。由于外国人的出生率高,目前德国新生儿当中每十个就有一个是外国人。另外,由于德国基本法规定,所有受政治迫害的人都享有自由避难权,因此,从1990年到1992年,共有将近90万外国人到统一后的德国要求避难。尽管只有5%的避难要求得到批准,但是缓慢的程序和上诉过程可能意味着许多难民将滞留德国多年。

与美国和美国人相比,德国不是一个熔炉型的社会。而且德国人也不是喜好流动的。许多人一生都固定呆在同一个地区,甚至世世代代居住在同一所房子里。他们不习惯在家里接待外人并与之交流,其部分原因是他们大多居住在公寓套房中或小房子里。结果,他们在对待外国人时总是带有一定程度的警惕心理(霍尔和霍尔,1990年)。至今,外来居民对德国的经济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这些外来居民打道回府,德国的部分经济就将停工歇业。正如麦克拉弗1996年指出的那样,“本土德国人的出生率实在是太低了,有些研究报告估计,为了在新世纪维持现有的人口数量,维持诸多社会福利的好处,德国每年大约需要引入20万的移民”。最近,德国放宽了国籍法,其中的新条款规定,只要父母有一方生于德国或14岁之前即来到德国并有长期居留许可,那么在德国所生的孩子自出生之时起就可自动获得德国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