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异域文化之旅:体悟23个国家的文化象征
23209200000044

第44章 如何成长为英国人:砖房的建造过程(2)

自然,英国人看来根本就不相信美国人是讲英语的,他们认为美国的英语只是英国英语的一种呆板移用。有些欧洲人可能会同意这一点,因为他们学习的是英国英语,而且他们往往发现美国人讲话更难听懂。且不论语法与发音的不同,就连美国人与英国人之间也会彼此搞不清对方的意思,因为他们经常用不同的词语指称同一个事物。例如,人们在英国不使用“apartment”(公寓套房)一词,而是使用“fiat”,不用“drugstore”(药房)一词,而用“chemist”,不用“elevator”(电梯)一词,而用“lift”,不用“attorney”(代理人)而用“solicitor”,不用“call”或是“phone” (打电话)而用“ringup”,等等。

英国居民中的某几部分人发展出了一些完全不同的说话方式,这些说话方式对于英国人自己说来(或者对于讲英语的人说来)也是不易理解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劳动阶级”的伦敦方言。这些人创造了一种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俚语,这种俚语已经部分地进入了通用语言。如果一个人在谈论“trouble andstrife” (麻烦与争吵),那他就是在谈论“his wife”(他的妻子)。当一个人说“I didn’t say a dicky bird”,他实际上是在说“I didn’t say a word”(我一句话都没说)。当伦敦方言的表达方式更深一层时,就更加难以理解。例如“loaf of bread”(一只面包)是指“头脑”,而且人们一般不使用该词的完整的表达方式,而只是使用该词的前一半,即“loaf”。因此当某人对你们说“use your loaf”时,他是在让你们使用自己的头脑。

英国人一般不大愿意离开自己家过远,而且通常会千方百计地寻找一套与自己孩提时期住过的房屋相类似的房子去住。他们不喜欢变化也不去追求变化,而宁愿流连于自己熟悉而舒适的环境之中。从城市的某个地区搬迁到另一个地区,并不是一件轻易采取的行动,如要搬迁,必须要有真正良好的理由。没有工作往往并不被认为是离开自己的家、离开自己的根的充分理由。英国人倾向于把娱乐与工作完全分离开来,就像在典型的英国房屋中夜间区与日间区位于两个不同的楼层一样。英国人很难接受以下一点,即让自己的生活受制于工作或是职业生涯。

最近25年,英国的教育政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旧体制及其影响依然可见。过去,英国学生到11岁时必须参加一次考试,并根据考试结果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将上普通中学,这类学校是为了帮助学生考取大学的。而第二类学生将上“实践”类的学校。如果在16岁和18岁的时候这两类学生能够成功地通过最重要的考试,那他们就都能进入大学。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第二类的学生根本就不打算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因此,在家长和孩子的心目中,11岁时的那场考试具有一种相当重要的意义,而且它也往往决定着居住地点的选择。考试得分高、名声在外的学校因此而大受欢迎,而且这些学校附近的居民区也往往会跟着繁荣起来。当然,这种情形现在已不复存在,因为11岁的考试已经废除。目前,许多孩子都在上美国式的“综合性”的高中或初中,这种学校向所有学生开放,而不论其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如何。但是,学生上的是哪一类中学仍然十分重要。在美国,当人们要确认某个人的社会地位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要看他是否毕业于名牌大学,而很少考虑他曾经就读于哪一所中学。可是在英国,人们对于在哪所大学和哪所中学就读却给予几乎同样的重视。为有钱人的孩子和能够赢得奖学金的孩子开办的“公学”(也就是美国人所说的私立学校)过去就曾存在,现在也依然存在。这些学校往往是由商业组织创办的,如伦敦的“泰勒学校”(男校)以及由“男士服饰用品公司”创办的男女生混合学校等。另外,如哈罗(Harrow)中学和伊顿(Eton)中学等其他学校也十分著名,并且为著名的剑桥和牛津大学提供着远多于其新生份额的生源。一个人所就读的学校的声望会伴随他的一生,所上学校的名气越大,为他敞开的大门就越多。最有名望的学校往往都有自己特有的领带或围巾。佩带这种领带或围巾被认为是一种荣誉,但是,如果佩带一种你无权佩带的领带或围巾则是一个有失检点的严重举动。

尽管在很长时间内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但除了在北爱尔兰以外,宗教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极小。虽然亨利八世在创建英国教会时宣称自己就相当于教皇,但仍有35%的英国人声称自己不信任何宗教,这在欧洲是仅次于荷兰的第二高的比例。如果处于某种压力之下,英国居民的其余部分可能会声称信奉英国国教,也就是英国圣公会。在英国,教堂内的弥撒是相当严肃的,通常引不起人们的特别热情。

如果说传统和信仰是使英国坚固的房子得以凝为一体的“沙浆”的话,那么前面论及的社会化过程、阶级间的划分和教育制度则是英国房子的楼面布置图。英国人正是在这一结构当中生活、工作和娱乐的。然而,一旦房子建成之后,他们便有自己的居住方式。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英国人日常生活的某些方面,比如工作习惯、礼仪、幽默感、社会风俗以及自由时间内的活动等等。

如何做一个英国人:砖砌房屋内的生活

大部分旅游者都以为英国人是乏味的、拘泥古板的。的确,身着细格花尼套装、头戴圆边硬顶帽、腋下夹着折叠伞、漫步于街头的英国绅士,以及到Harrods商店购物、就着美味甜点用精制茶杯细品午茶的太太,都会使人产生这种联想。但这只是硬币的一面。把硬币翻转过来,你们就会看到头发作刺猬状且染得绿一块、黄一块的崩克以及其他相对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古怪人等。

此外,英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三个地区,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如果不尊重苏格兰人和威尔士人的特性,就会对他们构成冒犯。在这些特性之中,许多东西看上去似乎是表层的、浮浅的,如他们对于某些食品或某些专门菜肴的偏爱等等,但是其他一些不同点则更具实质意义。例如苏格兰有着自己引自德国模式的司法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而威尔士则有着与英语不同的独特语言。

尽管存在这种广泛的不同,英国人仍被视为一个相对同一的民族。现在我们就看一看他们的相同点而不是不同点。例如他们都有着同样阴雨连绵的气候,这种气候的好处是形成了树木繁茂、满目苍翠的景观,堪称世界之最。也许正是为了利用生活中的这样一个方面,苏格兰人在14世纪发明了高尔夫球运动,而且他们对此项运动是如此之热衷,以至于在这上面花了太多的时间而疏于射箭技术的练习和战斗的准备,最后苏格兰国王不得不宣布取缔这项运动。不过时至今日,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若干高尔夫球场地仍在苏格兰境内。

这大概就是英国人所谓“坏事变好事”的说法所蕴含的含义吧。在他们看来,即使事情本身情况不妙(例如气候恶劣),那也要从这种不利状况当中尽可能地找出可加利用的最大价值。他们的这种精神是十分值得人们赞叹的。英国人对于那些尽管遭到失败但却依然坚持不懈的人普遍给予高度评价,而努力之后能否获得成功则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不是你赢了还是输了,而是你如何比赛”。英国人总是十分真诚地这样说,而且他们甚至能够为自己的对手在板球比赛中打出的一个好球而喝彩。英国人另一个典型的表达方式——“这个行为不光明磊落”——是指某事处理的不公正。在足球和板球比赛中,平局的结果是相当为观众所接受的,有时甚至是被观众所乐意看到的。这在美国则是很少见的,而且是十分令人沮丧的,因为美国各类比赛规则的关键是避免出现平局局面。英国人的心通常是为失败者、为那些在比赛中处于绝望境地但仍拼死一争的运动员而跳动的。

不过,这也不能一概而论。最近几年,英国人在国际赛事上没赢过几场,英国男子选手最后一次拿到温布尔登大奖至今已经过了60多年。英国有些足球球迷在本国球队失败之后的所作所为引起《经济学家》杂志的慨叹,并把他们称之为“英国的耻辱”。但至今为止,只要比赛进行得公正,大部分英国人就仍然遵循祖上定下的规范。

一般而言,板球在英国是一种“中等阶层”和“上流阶级”的体育运动,而且在“公学”中十分流行,而足球则是“劳动阶级”的体育活动。正像各个“公学”、各个精英俱乐部和精英大学都有自己赖以自豪的围巾和领带一样,各足球队也有带有各自特有颜色的围巾。这种围巾可能并不是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赢得的地位的标志,但每到星期六,那些追随着自己的球队南征北战的热情球迷就会开着汽车,把这种围巾伸出窗外,使之迎风招展。在足球比赛当中,球迷们在看台上也是成群结队地挥舞着围巾,高唱着歌曲,支持本球队的队员们。

就闲暇时间开展的体育活动而言,英国人更多地是认真的观看者而不是积极的参加者,尽管当今世界的许多体育活动都是英国人发明的,其中包括足球、高尔夫球、网球、羽毛球、橄榄球等等。事实上,就是非常美国化的棒球也是在过去英国城市中普遍玩耍的老式圆场棒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国人通常是忠实的球迷,而且像美国人一样为体育而着迷。他们不时阅读有关消息,谈论赛事情况,为比赛结果压注下赌,甚至在最为恶劣的天气情况下也要出门观看他们自己球队的比赛。

英国人与美国人的主要不同点之一在于,英国人赞赏的不是球队中某个技艺超群的个人,而是训练有素、队员之间配合默契的整个球队(戈林,1970年)。戈林注意到,当比赛达到国际水平时,英国人往往会失去兴趣,当比赛变得规模庞大、远离本土时,英国人那种为愉悦而参赛的精神便受到影响。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国人在国际比赛中的成绩从来没有达到过最高水平。

拥有必要经济能力的英国人把他们的大部分闲暇时间花在了乡间。在乡下拥有一座房子,被视为一种最大的奢侈,而大部分英国人都热切地希望拥有这样一座房子。在英国最小的村镇,房子不是按照街道和门牌号码作为自己的地址,而是按照它们原有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地址。这些名称通常是有其含义的,而且很可能包含着它第一个房主的名字,例如“Hawthome’s End”、“Cadbury’s cottage”等等。这是往日时光的一种富有诗情画意的遗存,在以前的那种时代,街道还没有名称,路面也还没有铺上石子,人们还需以房屋的名字来寻找住家。

就休闲而言,英国人的一个优先选择就是尊重自然,而这又表现在他们对于乡间和园艺的喜爱上。英国人通常喜欢散步,有时是围着一座建筑群,有时是在花园内,但更多地是在乡间。接近自然的另一种方式是为自己建造一座花园。在自己的房前屋后,即便土地面积再小,英国人也要建上一座花园,这是英国的另一个传统要素。英国人素以建造优美绝伦的花园而著称。英国人的花园所占面积可能很小,但大都别具匠心,并且带有草坪、灌木和五颜六色的花朵,布局以对称为特色。这些花园通常具有良好的浇灌系统,呈现出郁郁葱葱的生机。

英国人闲暇活动的精华是午后茶。饮茶的礼仪是英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饮料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使疲惫之人恢复精力,使力衰之人得到振奋,使失败之人得到慰藉,使焦虑不安之人得到舒缓。茶还可以暖身、解渴、增进食欲。

绝大多数英国人如同绝大多数美国人一样,也是以饮茶或咖啡而开始一天的活动的。为了使血液重新流动起来,英国人往往要连饮几杯茶,而且即使在血液重新流动起来之后,英国人对于茶叶仍然有着不时之需。实际上,英国人一日三餐都可能要饮茶。他们饮茶时往往要加奶、加糖,而且常常要配以甜点。如果有人要求上一杯不带咖啡因的茶,这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小小惊异,而且会得到断然否定的回答。在大多数情况下,谁要是要求提供减肥饮料或者是脱脂牛奶,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哄堂大笑或是一脸疑惑的表情。

英国人大都喜欢单调的膳食,午餐通常是一天的主餐,而晚餐则是次要的一餐。典型的特色菜包括鱼配油煎土豆片、香肠加土豆泥、牛排加馅饼或通心粉加奶酪。英国人还应该感谢洛德,是他最先发明了把一块肉或是可以涂抹的作料加在两片面包当中的这种吃法,这才有了三明治。正如典型的英国房子是为了满足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喜好那样,英国的烹调也是为了满足多数人的口味,而不使之带有过多的怪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