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武昌起义
23269900000008

第8章 意义与教训

武昌起义,打响了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它的成功与失败不仅昭示着辛亥革命的得与失,而且也促使今天的人们深深地思索。

举行起义的革命党人的奋勇牺牲,前仆后继的行动与精神,使他们倾覆满清,建立民国的第一目标基本实现。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全国各省纷纷起义或独立。1912年1月建立的中华民国,是武昌起义引发的辛亥革命的最高成就。回想此前革命党人屡起屡败、成果不大的事实,就更让人觉着武昌起义意义之重大。

而革命党人缺乏成熟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理论的指导,又使他们面临西方抽象的民主政治理论、政治体制无法有效地指导中国摆脱历史包袱,处理现实一系列问题的窘境。对这一窘境没有认真对待或者无法摆脱,又显出革命党人在诸多方面都欠成熟。再加上旧势力如袁世凯、黎元洪之流的狡诈与竭力维护旧社会体系、旧权力架构,就使得武昌起义乃至整个辛亥革命难有理想的结果。

对于今天的人来讲,武昌起义的得失成败、经验教训有很多值得我们记取。

首先,一场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必须有成熟的政治集团、成熟坚定的领导人阶层来领导。如果领导阶层、领导集团信仰不一、品行不一、革命态度不一,这场革命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胜利。

其次,这种变革社会的运动必须真正关注、及时解决人民的利益问题。否则,就无法使发动起来的民众或激于义愤而起的民众的革命行动、革命精神保持持久,从而使革命无法获得必要的长期的民众基础和支持。

最后,人们应当进一步思索孙中山感于辛亥革命不能大成功、中国富强之路难以开始后所说的“知难行易”一语。应当明了对国家发展来讲,摸索找出发展之规律、真理确实不易,从而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语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