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光耀传
23309700000032

第32章

不过,新加坡的经济衰退也不仅仅是世界经济引起的,与新加坡经济重组中某些政策措施也有很大关系。这些政策措施导致生产率的增长低于工资与其他营业成本的增幅,使产品的成本十分高昂,削弱了国际竞争能力。这其中,失误最大的政策是工资增长过猛。当时,李光耀及其内阁想采取“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用大幅度提高工资的办法促使企业主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然而,企业转型并不是说转就可转的,需要一个过渡期,经济还在转型之中,工资却已涨上去,成本大幅度上升,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从而造成经济衰退。1986年2月,新加坡经济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书,报告书中说:“从1979年至1981年,在工资矫正期间,劳工成本的增加超过了生产力的提高,增加率每年平均为3%。尽管1982年工资矫正期已过,但由于工资和生产力之间的鸿沟进一步扩大,工资增长率达每年9%。”这种高工资政策给企业带来了沉重负担。过去,新加坡的竞争优势在于生产率的增长高于劳动成本的增长,吸引了大量资金,现在,这一优势已变为劣势,一些外资正在撤走或不追加投资,同时也打击了国内企业。新加坡对外资的竞争能力比中国香港减弱50%,比中国台湾和韩国分别减弱15%和35%。

作为一个高积累的国家,新加坡实行的是重税和公积金政策,进入80年代后,这种高积累上升更快。1980~1984年,新加坡国民储蓄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约32%猛增至42%,增幅甚至超过整个70年代的增长水平。但是,新加坡政府在如何有效地使用这部分资金,使之对社会扩大再生产发挥作用却处置失当。正如《经济委员会报告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自1980年以来,国内资本积累的大部分都集中用在建筑业方面,这证明是不良资源现象。”“在1984年里,我国在这方面的投资达110亿新元,占全国总资本形成额的63%。在旅店及商业方面的过渡投资又无经济成果。”“在同时期内,机械器材方面的生产设备投资增长却很慢,每年平均仅为3%。”

由于政策上的偏差,新加坡制造业从1982年已开始衰退,但建筑业却在政府巨额投资的刺激下迅速发展,1980~1984年的年增长率高达22%,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从1979年的2.9%上升到1984年的8%。由于建筑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刺激了国内需求,一时把制造业的不景气掩盖起来。然而,新加坡毕竟是弹丸之地,建筑业不可能无限发展,所以,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快暴露了。

经济的骤然衰退,李光耀和他的内阁没有想到,但是,他们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静下心来寻找经济衰退的原因和摆脱经济困境的方法。1985年4月,在李光耀的倡导下,成立了以贸工部长兼国防部政务部长李显龙为主席的经济委员会,责成这个委员会对80年代以来新加坡10年经济发展计划进行全面检讨。为了全面了解工商界对这个发展计划的意见,经济委员会成立了制造业、国际贸易、银行与金融业、服务业、本地企业、企业发展、财政与金融政策和人力组8个小组委员会。这8个小组委员会按照各自门类开展调查研究,陆续向经济委员会做报告。1986年2月,经济委员会向政府正式呈报了《振兴经济的蓝图》,即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的《经济委员会报告书》。

这份报告书分析了新加坡经济衰退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并着重探讨了今后10年面临的挑战,制定了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李光耀提示新加坡政府采取应急措施以稳定局面。副总理吴作栋向国会宣布,1986年,新加坡政府将投入28亿新元,以振兴衰退中的经济。这笔巨款将通过一系列措施投入市场:(1)自1986年4月1日,雇主公积金交缴率由25%减少到10%,减少15%,为期两年;(2)从1986年4月1日起,技能发展基金雇主交缴率由2%减至1%,(1)、(2)两项公积金的削减有助于减少在新加坡经商的成本及雇主的现金流通,仅这两项,就使新加坡政府减少15亿新元的收入;(3)1986年度,纳税人将得到25%的个人所得税回扣,这一项将使国库减少收入2.5亿新元;(4)从1986年7月1日至1988年底,产品回扣额将从30%提高到50%,这一项,国库将减少收入4.3亿新元;(5)政府在1986年度将多投资7亿新元,把公共建设计划提前;(6)1987年度的公司税从40%降低到33%,仅此一项可使企业多持有4.2亿新元;(7)两年内节制工资增长。此外,1983年3月拟订的《1986年4月1日~1987年3月31日财政年度预算》修改了《扩充奖励计划》,让享有新兴工业地位的公司在免税期满后继续享有低税的优待,只交收入的10%,而不是一般公司的40%。这些应急措施旨在减轻企业主的过高成本,从而增强出口产品价格的竞争能力,提高外资和本地制造厂商的利润,使其有利可图,并以更宽松的经济政策进一步吸引外资来新加坡投资。

由于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得力措施,从1986年7月开始,新加坡的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股市开始回升,电子工业又开始活跃,外国投资也明显增加,头10个月已达11.8亿新元,而全年内外投资高达14亿新元,国际收支盈余达12亿新元。

为了尽早摆脱经济衰退的阴影,李光耀和他的内阁又领导新加坡政府制订了“日出工业”计划,以振兴经济,加快经济复苏。

所谓“日出工业”,是指产品具有高增值潜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科技工业,如电子工业、电脑软件的设计和硬件的制造、电信、机器人制造、医学、激光学、新材料、生物工程等。这些工业像早晨刚刚升起的太阳,充满发展的希望。1985年8月,新加坡政府宣布拨款1亿新元,作为风险投资基金,鼓励各企业放弃陈旧的生产方式,冒风险去开发新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新科研产品,政府将承担投资中可能出现的亏损,而且,参加投资的公司,在贷款上享有优惠利率。

在“日出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新加坡政府极力吸引外资,并引进高新科学技术。经过政府有力的政策措施,美国、日本、联邦德国的一些大型电子和其他高新技术厂商均在新加坡设立了分公司。

“成功需努力,努力终成功。”经过新加坡政府的政策引导,高新科技工业在经济复苏中发展较快。1986年第一季度,输出电脑价值为3.2亿美元。新加坡成为世界上半导体产品第四生产大国,装置的机器人和机械手已从1982年的200个增加到1000个。激光技术也比较普遍地在一些新企业中得到应用,一些电子工业使用激光技术对原料进行加工、焊接不锈钢板、制造集成电路等。

可以这样说,“日出工业”为克服新加坡的经济衰退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没有“日出工业”,新加坡经济不可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