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光耀传
23309700000004

第4章

当初,先父来新埠,本只求有糊口之资而已耳,何期至今竟整历三世(至光耀孙已是第四代矣),可谓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矣,此皆始祖火德公之德荫也。侄等安敢片刻忘怀弘扬客家人艰苦奋斗之祖训耶?自当力争事业有成,以告慰祖宗族亲、上苍。

社会动荡,举世皆然。新加坡乃首当其冲也。自百余年之前,英国首领莱佛士发现新埠,开发新埠,至使这一荒僻渔村成为繁华之城,国际航道交汇之港。特别是苏伊士运河开拓成功,新埠之地位举世瞩目,当又成为列强吞并之的。四年大战,刚刚停火,但全球竞争更为激烈,新埠亦难免波动不安。唯祈世界贤达有识,早日升平,经济发达。而侄自当时刻遵嘱:关注时局,相机应付,以求平安,幸勿为虑!

先严墓葬,恐年久失修,或有所损坏,兹汇上叻币一千元以为修葺之资。此又劳动大伯操心矣!

书不尽言,祈常赐玉音,至幸!

敬请

金安!

愚侄云龙拜上

癸亥九月初六深夜

李云龙这封信整整写了几个小时,搁笔之时,天已泛出鱼肚白。正当他凝神望着窗外摩天大厦工地时,儿子李进坤手拿信笺走了进来。原来,进坤昨夜也写了一封给伯祖父的信,想征求一下父亲的意见。

望着进坤清秀的钢笔字,李云龙仔细地看了起来:

伯祖大人钧鉴:

远隔重洋,遥以伯祖大人暨阖家老少康宁,履福臻寿为颂为祷!

敬禀者,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光耀儿竟届周月,适于此时奉读伯祖大人桂月大札,敬悉家中安好,诚为双喜临门,举家莫不喜此巧合而欢欣雀跃,尤以侄孙夫妇为甚。婴儿虽在襁褓,而其渐次增长,已可逗笑喜人,活泼可爱!此种欢愉用特奉禀而为同乐!

伯祖高年,虑事周详,操持俱到:既为耀儿延星推算,更又代我虔诚庙告,实为侄孙所钦仰!我炎黄后裔均知“子不学,父之过;玉不琢,不成器”之至道,侄孙定当刻骨铭心遵循伯祖大人之“望子成龙”之所冀待!侄孙以为,远背桑梓,遥居海外之赤子将永世铭感而振奋图报!

严父之船务公司业务繁忙,进坤在壳牌石油公司工作,托福尚算安详,望勿挂怀!

奉读来示,既喜而忧。喜者伯祖康泰,家中顺适;而社会动乱,时局瞬息万变,民不聊生,实是令人担忧。尤其侄孙等隔海音讯辗转困难,十分不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杜甫名句,此时此地,侄孙另有不可名状之感触。唯有时时翘首,常得伯祖大人之平安家报!

于此忧喜交半之际,进坤暨全家思乡念祖之情,与日俱增。盼于冬后祭扫先祖之坟时,多上香火,祈报“福田广种”之恩!

专此敬复

金安!

愚侄孙 进坤 谨呈

癸亥菊月初六日

读到信的最后一行,李云龙不禁眼眶一热,泪珠滚滚而下。他又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是他那双16岁年轻人的脚开始了一家人的新加坡之旅。他想如果父亲沐文也能像伯父沐郊那样活到现在,看到曾孙出世,该会多高兴啊!

全球华人大概都有这个习惯:婴儿出世后做满月,对长子尤为重视。早饭后,一家人就紧紧张张地投入为小光耀进行的家宴准备工作中。对烹调极有研究的蔡认娘还把自己的师娘师姐请来,一起做了几个拿手的中国菜和马来菜,让亲友们大饱口福。李云龙则抱着心爱的孙子,走东家串西家,好不自豪。

正在李云龙与邻居聊天时,李进坤找了过来,说:“父亲,比尔逊经理也来参加光耀的满月庆典啦!”

李云龙先是一惊,随即高兴起来,邻居们也一个个羡慕起来。在当时的新加坡华人中,没有几家的家庭庆宴能请来像比尔逊这样的英国大经理。

李云龙抱着小光耀回到自家大厅,一见比尔逊,左手搂着小孙孙,右手伸出来握住比尔逊的手,高兴地说:“尊敬的比尔逊经理,感谢你的光临!”

双方相互寒暄一番之后,比尔逊突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盯住小光耀的眼睛说:“阁下,你真有福气。我也研究过星占学,看来,你这长孙是帅才呀!是个拿破仑式的人物。”

李云龙觉得这位英国朋友说的是恭维话,以图个好兆头,便笑笑说:“什么帅才,能有兵才就不错了。”

“我说的是真心话。”比尔逊口中吐出一缕飘飘荡荡的烟雾,神神秘秘地说,“今天我就不明说了。用你们中国人的话说,就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反正你这长孙将来一定要进莱佛士学院,然后到剑桥大学去攻读。”

让孙子受最好的教育,这正是李云龙的心愿,所以,他连忙附和说:“要去剑桥读书,还得请先生帮忙。”

“OK,OK。”比尔逊满口答应,表示乐意帮这个忙。

我是华人,我是李光耀

李光耀的童年,完完全全与其他普通孩子一样,并没有口含金钥匙,只是因为是长子,在家里很受宠爱。

祖父李云龙和父亲李进坤都很重视对小光耀的培养,使他从小就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爷爷李云龙最崇拜英国海军和西洋文化,他下决心要让自己的孙儿受英国教育,并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名黑头发、黄皮肤而有教养的绅士。不过,李光耀的父亲李进坤却不是这个观点,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做一个完完全全的中国人,只是由于他性格内向,加之他很尊重父亲,才一直没有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

李光耀上学前不久,爷爷的英国情结和父亲的中国情结终于越来越明确地显露出来。李进坤给光耀买了一套中国服装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李光耀,穿着中国式的长衫马褂,头上戴着一顶瓜皮帽,脚穿一双小布鞋。那模样,活脱一个小大人。

爷爷李云龙不喜欢这套中国服装,他要将小光耀培养成完完全全的英国人,所以,他特地去买了西装、领带、皮鞋,也给小光耀照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李光耀,活脱一个小洋人。

同一个小孩两种装束的两张照片,足以说明李云龙和李进坤不同的价值观,也反映出新加坡华人的矛盾心态。蔡认娘内心深处也想将李光耀培养成西洋化的绅士,但由于不便于给丈夫难堪,遂找了一个镜框,把公公和丈夫的杰作都挂上去,让人们共同欣赏。

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蔡认娘悄悄地问丈夫:“你喜欢光耀穿哪种衣服?”

进坤反问道:“你看哪一种衣服好看呢?”

“当然穿西装好看。”在丈夫面前,蔡认娘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呢?我们家乡时髦的可是长衫马褂。”李进坤也不掩饰自己的观点。

“家乡是家乡,这里是南洋,是新加坡!”妻子的思想毕竟更开放,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的李进坤也不得不服气。因此,小光耀平时穿的都是西装式的洋货服装。

转眼间,小光耀6岁了,到了该上学的时候。蔡认娘的曾祖母是马来人,所以,认娘受马来文化影响较深,作为一个有头脑的女性,她认为,马来文和华文教育只能造就一些文书人才,长大了充其量只能担任较低级别的政府官员;而英式教育则能造就高级人才,自己的长子要有突破,就得接受英式教育,将来长大了同英国人一争长短。在这一点上,蔡认娘的观点与公公李云龙的观点相一致。

然而,李进坤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传统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他既不同妻子商量,也不给父亲汇报,自己一个人将李光耀送进了加东俊源华文小学去读书。一直对丈夫温柔有加的妻子也只好顺从丈夫的意见。

上学那天,李进坤再次给李光耀穿上了长衫马褂,头戴瓜皮帽,小光耀则高兴地坐在父亲的三轮车上,到华文小学上学了。

加东俊源华文小学是新加坡客家同乡会发动华侨捐资创办的,其目的是给华人子弟打一个初步的中文基础,以免长大后忘掉自己的华文之本。课本是老师自编自印的,开始学的都是简单的文字,然后,学写毛笔字,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等,使学生们懂得一些简单的生活规律和做人原则。

这所学校的教育方法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一样,学生是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但是,李光耀却与一般孩子不一样,每学一句,总要问个一清二楚。

有时,父亲李进坤不在家,李光耀就向母亲提问。蔡认娘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也感到华文学校教一些传统文化很有用处,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因此,她也彻底放弃了不同意光耀进华文学校的主张。

想当初妻子不同意小光耀进华文学校读书,现在却认为儿子从小能学习一些立身处世之道也很有益处,并且认真地辅导儿子学习这些课文,李进坤不禁心中乐滋滋的。

然而,李光耀上学后不久,出航西欧几个月的李云龙回到了新加坡。刚进家门,他就问起孙子,听说已经上学,非常高兴,他想,光耀进的一定是直落古楼英文学校,这是他当初托比尔逊经理同英国校长联系的。

李云龙的想当然使他的问话也与众不同,他没有问孙子上的什么学校,而是问哈里的功课怎么样?

蔡认娘知道公公的脾气,所以,她先给公公泡了一杯茶,然后拿出光耀的作业本说:“成绩不错,考试经常都是第一名。”

这句话说出了老人的希望,他高兴地说:“认娘,你辛苦了,多亏你平日悉心照料。”

听了公公的话,认娘感动不已,她说:“公公,你才最辛苦呢,你一直记挂着小光耀。”李云龙听到这儿,脱口说出了心中的话:“他是我们李家的根呀!”

李云龙一边说,一边掏出老花眼镜。然而,不看则已,一看则引起老人的不快,他看到作业本上的“俊源华文小学”几个字时,脸色就沉了下来,他生气地问道:“光耀为什么不进英文学校?”

老人一句话将儿媳问住了,她没想到丈夫竟没有将这件大事告诉公公,竟没有征得老人同意。然而,事至如今,她只好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比尔逊经理特地给英国校长打过招呼,你们却不领人家的情,为什么?”李云龙闷声闷气地责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