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光耀传
23309700000055

第55章

悉心培植新中友谊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新加坡和中国是近邻,新中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早在三国时代,吴王孙权就曾派遣使臣到新加坡。1225年,南宋的赵汝适写的《诸蕃志》里,明确记述了从福建泉州港扬帆到新加坡的航程时间,以及抵新后的贸易情况。1394年,中国商人探险家王大元曾上书说:“新加坡岛是一个很大的中国人居留地。”15世纪初,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也途经新加坡。1821年,一艘满载货物的帆船从厦门驶抵新加坡,开创了新中贸易的大道。从此,中国商船络绎不绝,不仅给新加坡带来了繁荣,且捎来了中国商人、技术工人、劳工和农民。到1927年,移居到新加坡的闽粤沿海中国人已达36万人。

20世纪初,孙中山发动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新加坡爱国华侨积极响应,捐献巨款支持革命和历次起义。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新加坡侨民大会通电日内瓦国际联盟及美国总统,要求维护世界和平,抵制日货活动在新加坡、马来亚。“卢沟桥事变”后,新加坡爱国华侨在著名侨领陈嘉庚、李振殿等人的领导下,踊跃捐款,不少青年甚至放弃学业和工作奔赴中国抗日前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血洒疆场。

1959年6月,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尽管两国制度存在差异,但两国仍然保持着既往的经济贸易关系。1963年8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周恩来亲自写信给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建议“所有国家应全面、彻底、坚决地禁止及销毁核武器,同时举行一次全球性会议,讨论这一问题”。这是新加坡自治政府收到的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第一个公开的官方文件,表明中国至少已承认独立的新加坡的存在。

收到来自中国总理的官方文件,李光耀和他的内阁成员很高兴。经过认真的研究后,新加坡政府决定由李光耀总理于同年11月30日给周恩来总理回信。李光耀的回信是这样的:

尊敬的周恩来总理阁下:

贵国政府1963年8月2日来信收悉。

由于种种原因,回信今日始能发出。新加坡政府认为,为消灭核战争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支持的。如果全部核武器被销毁,核战争的危险因此而得到减少和消除,人类将为之欣喜若狂。任何达到这种崇高理想的步骤,将得到我们积极的响应。

此致

崇高的敬礼!

新加坡总理

李光耀

1963年11月30日

12月17日,李光耀听到了来自中国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广播:“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于1963年11月30日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答复了中国总理1963年8月2日的去信。周恩来总理在信中建议所有国家都应彻底、完全、全部、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并建议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应举行会议来讨论这个问题。李光耀总理在信中表示支持周恩来总理的建议,信中说……”

李光耀执政后,一直重视中国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在美苏为首的两大势力的对峙中,中国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长期致力于维护和发展同中国的关系。李光耀政府1959年从英国殖民者手中接过政权后,不但容许早已存在的中国银行和广东省银行(均成立于1937年)在那里继续营业,而且坚持扩展中新贸易。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后,马来西亚中央政府曾做出决定,要新加坡关闭在新加坡的中国银行,李光耀毅然拒绝执行决定。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独立后,中新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增进。8月10日,李光耀总理宣布,取消关闭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的禁令。1966年2月7日,李光耀在新加坡大学讲话时指出,他除了怀着很大的兴趣观察日本的教育外,另一个“有关的国家是中国,因为它面对着同我们颇为相似的局面”。

1967年,即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北京的前5年,李光耀就曾公开表示,“无论是在中国、日本、英国、法国、苏联,还是在美国,人民中总有一个代表那种意志的坚强核心,他们的本能反应就是国家利益的反映”,他不排除美国与中国大陆联合保证东南亚形势稳定的可能性。他说,东南亚国家可能通过一种可靠的途径,保证彼此的主权与独立,然后在经济上彼此协助,不互相倾轧,并确保彼此将不借武力改变彼此的疆界。李光耀认为,美国可以保证这种可能,它们有第七舰队,苏联也会认为“不改变疆界”符合其利益,而中国呢?他说:“我可以想象中国大陆在80年代将出现新的一代,这新一代企图建立广大的工业社会,而不盲目因循去挑起一场核冲突,使人类回到石器时代的路线。”

1967年10月,李光耀在访问美国时,驳斥了所谓的“黄祸”论。李光耀毫不犹豫地指出,他不认为中国是“黄祸”。中国人是人,他们认为自己长时间内曾是文明的中心。他们深感怨恨和痛苦,他们要恢复自己的尊严和身价……他不相信他们会派军队到东亚。

1967年11月8日,代表13个欧洲国家的44位新闻记者在新加坡电视台采访李光耀时,这位年轻的总理在回答有关中国问题时,就预测到中国将有一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出现。他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后10年左右的时间里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力量”。他接着说:“不管是70年代末期,还是80年代,当中国大陆年轻的一代出现,采取比较冷静而实事求是的态度时,我就有理由想象这样一批年轻的接班人会说:好吧!让我们维持现有的并据以从事建设吧!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必须有高度的耐心……”

1968年,正在竞选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到新加坡访问,李光耀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李光耀坦率地指出:“当苏联和美国的盟友都跟中国进行对话时,美国不同这个主要强国保持对话是极为不利的。”李光耀建议美国人拆除50年代初“由杜勒斯沿台湾海峡划出的人为边界线”,争取中国,以抗衡苏联。李光耀认为,“日本和中国是亚洲不可分割的部分,从长远看,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它们将对东亚和东南亚发挥影响”。

1969年1月,李光耀在参加英联邦会议时,有人问他:对西方国家与北京建立外交关系有何看法?李光耀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的回答很简单。我想,中国是存在的,有7亿中国人。”同年6月,李光耀再一次肯定地说:“我并不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会开到整个东南亚,这不是他们的方法。”“整个世界都不得不和中国生活在一起。”

1970年7月,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问新加坡。代表团受到了新加坡人民的热烈欢迎,李光耀总理亲自接见了代表团全体队员。7月18日,在人民行动党芳林支部15周年庆祝晚宴上,李光耀发表了题为《新加坡华人的中国情绪》的演讲。李光耀从中国乒乓球队访新谈起,告诉新加坡人在与中国进行更多的接触时,不要忘了自己是新加坡人。他同时指出:“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和中国将会有更多接触——篮球、网球及其他运动,以及文化代表团、商业代表团、医药代表团或针灸治疗代表团的交流等。”

1971年9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新加坡代表投票支持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事实上,新加坡在1965年就对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投了赞成票。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成功,中美两国联合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随后,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李光耀对此迅速做出反应,在1973年3~4月访美时预言:“许多同中国还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不久就会承认这个亚洲巨人。”李光耀同时指出:“新加坡很高兴通过现有的外交渠道继续保持同中国的贸易和经济关系。”并且提出,希望邻国先行采取主动,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同年11月,在亚运会理事会议上,新加坡投票赞成接纳中国,开除中国台湾代表。

1974年初,在一次东南亚国家召开的安全会议上,李光耀预言:“在未来数年内,若无意外的发展,东南亚所有国家将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且强调,“中国在东南亚的兴起对制衡苏联有重要影响。”1975年6月,马来西亚率先和中国建交,标志着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开始走上一个新的阶段。对此,李光耀发表了他的看法:“在今后的20年里,中国也许更有可能成为热力和影响力四射的太阳,而不是月亮。不过,中国将只是三个太阳中的一个太阳而已,到了那时,也可能会有另外两个在经济方面发挥相互引力的行星——西欧和日本。”有人问李光耀,新加坡何时与中国建交,李光耀表示:“新加坡在东南亚的地位很特别,要格外小心,如果不聪明,就无法生存。因此在决定每一项政策时,首先要肯定是否对本国有利。当然,如果时机成熟,就一定会采取行动,我们不要抢先,我们有必要让别人占第一和第二,等到我们的邻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跟中国建立关系后,我们再跟中国建交,这对我们并没有坏处。”李光耀还指出:“就长期而言,东南亚必须学习与中国共同生活。”在李光耀6月访英时,他再次批驳了中国威胁论,他认为:“自从中国在1964年第一次核爆炸以后,中国成为核子强国已成定论。再过几年,中国一定有第二次还击的核子能力。不过,新加坡与东南亚各国政府不会受到威胁。因为中国的核子武器,根据中国方面的说法,不是为了对付东南亚国家,而是为了打破两大核子超级强国的核垄断。”

1975年3月,李光耀委派外交部部长拉惹勒南率领新加坡友好代表团访问中国,并捎来他对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问候。在访问中,拉惹勒南向中国政府正式表明,新加坡奉行对华友好政策。通过拉惹勒南及代表团成员对中国的实地考察和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谈,李光耀增加了对中国国情的了解,知道了中国政府对国际形势、区域问题和双边关系的态度,为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同年5月,李光耀在伦敦访问期间不止一次地向记者谈到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关系问题。李光耀说:“再过20年到30年,中国将成为亚洲最大的主宰力量。东南亚之于中国,有如加勒比海国家之于美国或东欧之于苏联,因此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关系比对印支共产党国家的关系更为重要。”李光耀表示:“希望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应更像加勒比海国家的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国家与美国的关系,而不是东欧国家与共产经济合作组织和华沙条约的关系。”李光耀认为:“在越南反美战争胜利,老挝、柬埔寨已经解放,美国在泰国的军事基地必将撤出的情况下,泰国应该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样就可以防止美国、苏联、中国将来在东南亚地区权力角逐。”李光耀希望世界了解中国,消除对中国的疑虑,他语重心长地说:“中国没有领土野心,不是超级大国,而是属于第三世界。”

随着新中两国友谊的不断增进,两国的经济往来也日益增加,两国贸易额从1970年的4亿多新元增至1975年的7亿多新元,使中国在新加坡的对外贸易中居第9位。中国派抵和途经新加坡的船只不断增加,1975年平均每日达5艘之多。

1976年5月,应中国领导人的邀请,李光耀首次访问中国。随行人员中,有外交部部长拉惹勒南、财政部部长韩瑞生等政府官员,还有李光耀的夫人柯玉芝女士和女儿李玮玲。

在新加坡友好代表团访华期间,年迈而名震中外的毛泽东主席亲切地会见了李光耀,并同他进行了交谈。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和李光耀进行了广泛的交谈。李光耀对中国领导人说:“中国是亚洲的一部分,中国的政策对东南亚形势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因素。”“新加坡认为,中国越强大,对新加坡越有利,中国同美、苏的力量更加平衡,新加坡就更加安全。”对于新中两国双边关系,李光耀重申,基于东南亚形势的考虑,待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同中国建立关系后,新加坡再跟中国建交。李光耀建议,新中两国应缔结一项长期的贸易协定,通过这一协定逐步发展和扩大中新两国的双边往来。

首次访华期间,李光耀一行还访问了西安、延安、上海、无锡和广州,游览了长城、明十三陵、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华清池等名胜古迹,看了延安枣园、杨家岭等中国革命旧址,饱览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这次访问,为新中各层领导人的互访、增进了解和友谊以及开展经济和贸易往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