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人传统的喝茶方式也很特别,就是喜欢同饮一壶茶。三五个人一碰面,不管是工作还是闲聊,总会有人泡上一壶马黛茶,通常以尊卑长幼的次序你一口我一口地轮流吸,边吸便聊天。当壶里的水快吸干时,再续上热水接着吸,直到吸到聚会结束为止。
据说,马黛茶还有传递爱情信息的作用,青年男女在相会时,如果姑娘给对方冲泡的马黛茶上加上几片橘叶,就表示对他有了爱慕之情;如果再加上肉桂,就表示“我时刻都在怀念着你”;再加上陈皮,就表示“我永远忠实于你”。如果姑娘递上的是原味马黛茶,则表示通常的友好交往,一杯清茶而已,有点像中国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味道了。
阿根廷的花水浴
阿根廷人在炎热的夏季过年,他们酷爱水,认为水是最圣洁的,可以冲掉一切污秽的东西。所以,每年元旦这天,各家老小都会成群结队地去江河溪水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秽。在洗之前,还会将一篮鲜花瓣撒在水面上,然后跳进“花水”中洗浴,并用鲜艳的花瓣揉搓全身。在他们的心目中,新年的花水浴可以洗掉污秽和晦气,换来新的一年里的吉祥如意和幸福吉利。
相关链接——贝隆夫人,“阿根廷玫瑰”
在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有一座桥非常有名,它还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女人桥”。整座桥通身白色,造型是两条简洁的线,一条横跨河的两岸,一条从桥的中心斜射出去,像张开的鱼嘴。据当地人说,“女人桥”不仅造型美丽,设计也很科学。当有大船经过,桥身就会在一个支点上转离桥墩,腾出空间,让船从容经过。不知道这座“女人桥”的来历是不是和一位女性有关,但在阿根廷,有一位女性却是与整个阿根廷有关,她就是贝隆夫人。
她举止优雅得体,善于活跃气氛,只要有她参与的Party或舞会,总是显得与众不同且十分融洽;她善于与阿根廷的新闻界打成一片,以便宣扬自己的新主张与新观念。总之,她引领着当时阿根廷的潮流与时尚。50多年过去了,“贝隆夫人”这个名字不仅属于阿根廷,而且还属于世界。她不仅是阿根廷的一颗政治明星与精神偶像,也是阿根廷的时尚风向标。
秘鲁的风俗节日
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北与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接壤,东同巴西毗连,南与智利交界,东南与玻利维亚毗连,西濒太平洋。安第斯山纵贯秘鲁南北,山地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
秘鲁全境从西向东分为三个区域:西部沿海区为狭长的干旱地带,为热带沙漠区,气候干燥而温和,有断续分布的平原,灌溉农业发达,城市人口集中;中部山地高原区主要为安第斯山中段,平均海拔约4300米,亚马孙河发源地,气温变化较大,年降水量在200~1000毫米之间;东部为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属亚马孙河上游流域,为山麓地带与冲积平原,终年高温多雨,森林遍布,地广人稀,是近年新开发的石油产区。
特鲁希略春节
秘鲁是印加文化的摇篮,保持了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特鲁希略春节是秘鲁重要的节日之一。
特鲁希略春节,每年9月最后一周在沿海城市特鲁希略市举行。特鲁希略是奇穆文化的发祥地,素有“南美音乐城”的美誉。节日期间有化装游行,工艺品展览,民间舞蹈会演,汽车编队表演等庆祝活动。但是,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南美各国歌唱家的同台赛歌。歌唱家们音韵优美,即兴填词的表演唱,博得听众的热烈喝彩。歌唱比赛中要评选出“歌后”。节日结束时,“歌后”坐在装饰华美的特制车上,在众多舞蹈演员的簇拥下,沿市内主要街道游行一周。这时,全城人载歌载舞,节日活动达到高潮。特鲁希略春节又被称为“南美洲的歌节”,是南太平洋沿岸最受欢迎的民间节日之一。
印加里节
印加里节是为纪念库斯科爱国青年印加里而设的节日。16世纪初,殖民者占领了印加古都库斯科城,在这里歌声消失了。为了唤起同胞奋起抗争,印加里不顾殖民者的残酷镇压,毅然吹起螺号,游走四方,通过深沉而浑厚的号声,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诉说印加人民的苦难,号召人民起来投入爱国斗争。当时殖民者一听到螺号声便心惊肉跳,于是下令严禁一切印加音乐和其他艺术创作和演出,销毁了大量印加人的乐器,并残杀了印加里。后人为了怀念他定期举行纪念活动,逐渐形成一个民族节日。
印加里节每年10月举行,节日活动以印第安人聚居的山区城镇为中心。活动内容以歌舞为主,演奏传统的和新创造的乐器和表演各种民间舞蹈。歌舞场外,售卖各种石雕、木雕、泥塑和手工艺品。实际上,印加里节已经成为一个上百万人参加的民间文艺交流会。
民俗节
普诺“民俗节”是一个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节日。相传,印加古国的缔造者曼克·卡帕克诞生在的的喀喀湖畔,并兴建了普诺城。后来他以此为出发地征服了四方,建立了强大的印加帝国。为了纪念他奠基立国的功勋,每年11月4~10日被定为印第安人的“民俗节”。
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缅怀和颂扬曼克·卡帕克。届时普诺人都穿着古老式样的印加服装,按照印加古俗互致问候和待人接物。每个家庭长者都要给家庭成员讲述关于曼克·卡帕克的英雄事迹。娱乐场所和街上到处上演颂扬这位传奇人物的节目。城市也被装饰得古色古香。
奇闻轶事——乌罗人的香蒲岛
乌罗人在秘鲁印第安人中自成一支,是世界上最原始的民族之一。他们生活在世界上最高的大淡水湖之一——的的喀喀湖畔,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创造了人类学家称之为举世无双的“香蒲文明”。
香蒲是一种芦苇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三、四米,叶子修长,生长在的的喀喀湖浅水处。丰盛茂密的香蒲草冲破二三米深的湖水挺立在湖面上,成为乌罗人生活的主要依靠和基础。他们用香蒲草在香蒲丛中巧妙地堆起一个个“漂浮岛”。岛的面积不大,但厚厚的香蒲草层层积累起来,浮力很大。数十个“漂浮岛修散落在湖面上,构成一个举世罕见的漂浮世界。乌罗人就居住在这些岛上,每个岛有四五户人家。他们用香蒲草盖起茅屋,墙壁和屋顶均由一张张香蒲箔联结而成。茅屋只有一个进出口,没有窗户,顶部呈圆锥状,风格古朴。从远处望去,酷似一个个硕大无比的蘑菇。室内陈设亦用香蒲帘子编成。但是,茅屋经常需要拆掉重建,因为漂浮岛底层的香蒲受潮水浸渍渐渐霉烂,必须不断从上面漆加新的香蒲草。
乌罗人主要以捕鱼为生。生长在的的喀喀湖中的“卡拉奇”鱼是乌罗人捕捞的主要对象。烤鱼是他们的主要存粮,也是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乌罗人捕鱼用的舟筏、风帆、鱼篓,甚至鱼网都是用整根的香蒲或柔韧的香蒲纤维捆扎编制的。用香蒲捆扎的舟筏叫“巴鲁沙静,他们亲切地称它“小马”,既是捕鱼的船只,又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舟筏一般长约3~4米,两头尖而上翘,有的仅容1~2人。它们来往于漂浮岛之间,奔忙于浩瀚的的的喀喀湖上。但其寿命很短,由于筏底蒲草腐烂,大体半年左右就需更新。
乌罗人与香蒲草结下了不解之缘。香蒲不仅是乌罗人用以筑岛、建房、作舟的主要原料,还是他们的重要食品之一。香蒲根和黄色的干香蒲都可以食用。此外,乌罗妇女还用香蒲草编织各种日用品和手工艺品。
秘鲁的饮食和娱乐
秘鲁是印加文化的摇篮,所以不但秘鲁的节日大多与印加文化有关,就是饮食和娱乐也和印加文化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秘鲁的菜肴
丰富多样的秘鲁菜肴大体可分为两大系:以利马为代表的沿海地区的菜肴,以辣味为主,世称“辣味菜”;以古都库斯科为代表的山区菜肴,以甜味着称,世称“甜味莱”。辣味菜以鱼、海味、鸡和马铃薯为主要原料,做法多为凉拌、清蒸和烧烤。甜味菜则多以牛、羊肉和马铃薯为主料,烹调方法以炖、烩、煎为主。秘鲁的风味名菜有:以蒜末爆炒的小鸡块——“蒜鸡”;用鸡块、鸭块、肉排、腊肠等炖制的“大火锅”;用牛肉、黄甘薯、黄大椒烩成的“桑科恰多”和滋补味美的羊肉汤等。
秘鲁是世界着名的渔场之一,渔业资源丰富,仅沿海所产鱼类即达270多种。以水产为主料制做的美味佳肴种类繁多。其中用浸泡过的鱼心或鱼块佐以辣味调料烤制的“安蒂库乔”,将鱼块填入黄椒内经过煸炒而成的“椒杯鱼块”,及用生鱼片加多种佐料作成的“鳃尾切”等等,都是为美食家所称道的菜肴。印第安人的传统名菜“鳃尾切”,配料讲究,制作精细,色香味俱佳,更是遐迩闻名。这道菜的主料是戈尔维纳鱼。作法:将鱼去骨,切成指头大小的生鱼片,用柠檬汁浸泡一两个小时,再拌进蒜末、辣椒、洋葱,最后在盘子上洒些细葱、香菜和青红椒丝。“鳃尾切”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可以预防感冒。品尝起来酸辣麻味俱全,味道不可言喻。
秘鲁是马铃薯的故乡。马铃薯在秘鲁菜肴中占有重要位置。秘鲁人用它可以制作出上百种风味各异的食品和佳肴。在我国,马铃薯一般不能登大雅之堂。在秘鲁则不然,炸土豆片,炸土豆条和土豆汤等固然是一般人家的常菜,但是,在盛大宴会上,包括共和国总统府请客也有炸土豆片、色拉、炸土豆条、咸味土豆泥或用锡纸包着的热腾腾的烤土豆。马铃薯与大米、玉米和木薯并列为秘鲁人民的四大主食。秘鲁人民历来视黄色为神圣,多数食品都以黄色为主色,黄马铃薯更加成为不可缺少的食品选料。
秘鲁的风味小吃也独具特色。烤肉串就是其中之一。秘鲁烤肉串是以牛心、鸡心和羊心为主,有时也烤阿拉伯式的羊心串,但主要是烤牛心串。制作方法是先将牛心切成粒块状,泡进酒、酷、盐、蒜和辣椒,腌半小时,然后用竹扦串起在炭火上烘烤,边烤边涂酒。在秘鲁首都利马的街头巷尾,一到傍晚,烤牛心串的熊熊炉火及诱人的香味吸引着大批顾客,甚至国家元首请客,宴请贵宾时也有烤牛心串。
秘鲁的娱乐活动
赛马和斗牛是秘鲁人喜爱的传统娱乐活动,并具有民族特色。
秘鲁的伊卡、兰巴耶克等省盛产骏马。赛马活动在秘鲁历史悠久,大小城市几乎普遍设有赛马场,场地之讲究,马术之精湛在国际赛马界久负盛名。赛马的消息和照片每天都在报纸上占有显着地位。赛马选手头戴白色草帽,身披自色斗篷,装束别致。每当他们骑着骏马出现在赛马场上时,观众欢呼雀跃,气氛之热烈难以想象。赛马节日一般有速度比赛(包括障碍赛)、马术表演和驯马表演。传统的活动项目有飞马夺鸡,表演者飞马绕场驰骋数周后急速冲入场地中央的立门前,门楣上倒悬一只山鸡,在飞驰中谁先夺得山鸡则被评为最佳骑手。最引人入胜的节目是“马舞”,在驯马者的口令声中,温顺的骏马翩翩起舞,表演横步舞、回旋舞、双蹄舞和碎步舞等各种舞蹈动作,马步轻盈而有节奏,令人叹绝。
与赛马活动相媲美的是斗牛。首都利马是全国斗牛活动的中心,每年10~12月是举行斗牛活动的旺季,届时,强手云集,高潮迭起,吸引着大批观众。西班牙式的斗牛是人与牛斗,秘鲁斗牛则别具一格,不全是人与牛斗,而主要是鹰与牛斗。活动开始,斗牛士挥舞红布做出各种机敏灵巧的惊险动作引逗蛮牛,待牛发怒,斗牛士便退场,放出一只训练有素的安第斯山巨鹰入场。巨鹰体长一米多,两翼伸开可达6米左右。巨鹰伸出利爪,俯冲下来狠抓牛背或用带钩的尖喙刁啄牛眼。狂牛遭到巨鹰凌空袭击,负痛奔避,巨鹰绕场直追不舍。当鹰、牛打成一团,搏斗激烈之时,观众的情绪也随之热烈,呼喊声和口号声响成一片。直到蛮牛气绝倒地,斗牛方告结束。秘鲁人把这种巨鹰敬若神明,称为“神鹰”,把它定为国鸟。秘鲁的国徽就以神鹰为图案。
相关链接——坎帕人的聚饮会
坎帕人是秘鲁印第安人较大的部落之一,主要分布在秘鲁境内的亚马孙高原热带雨林区。其中生活在葛兰帕霍纳尔的坎帕人自称阿萨宁卡,由于长期与外界隔绝,至今依然保持着传统的语言和生活习俗。
坎帕人以采集、捕猎和经营庭院式的小块种植园为生。甜木薯是他们的主要食物,并用来制作“马莎托”啤酒。这种啤酒是聚饮会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他们喜欢咀嚼可可,嗜吃烟草。种植一种名叫“阿肖特”的灌木。这种灌木的籽与动物脂肪拌在一起磨碎后,能制成涂脸用的红色油彩,每逢节日人们都要用它来装饰自己,以显示节日的隆重。坎帕人衣着装束奇特:身穿称为“库什马”的坎帕长袍,头上插一根红色羽毛,鼻子上横穿一根黄色羽毛,脖子上挂着一个蜗牛壳,背上佩带着美丽的箭壳,箭杆长达1.5米,用各种鸟类羽毛作箭尾。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服装只有在节日里或舞台上才能见到。
坎帕人的茅屋通常建在山脊最高处的草地中心,草地散缀在绿色森林之中,周围郁郁葱葱。茅屋用棕桐树干和枝叶搭成。他们居住分散,没有村庄。主要社会活动是在庆祝播种、收获和打猎归来时举行的聚饮会。聚饮会在主人的茅屋中举行,聚饮会之前,男人忙于用阿肖特颜料涂面,制作冠帽、乐器和酒具,准备与烟草一起咀嚼用的石灰。女人则不出面,在后堂准备酒食。实际上,她们在三四天前就开始制作“马莎托”酒。制作方法是先由年纪大的受人尊敬的妇女把木薯煮熟,用嘴嚼碎,放入挖空的树干中,里面装上水发酵。这种酒的酒精含量可达2~3%。参加聚饮会的往往有40~50人。男人到达后,一动不动地站在场边上等待仪式开始,主人家全体男人依次围绕每个来宾走一圈。接着,把盛酒的葫芦和竹筒赠给他们。这时,严肃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举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载歌载舞,欢度良宵。每次聚饮会要消耗大量木薯,有的人家因制啤酒而用光了自己的主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