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被恩格斯称为“典型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从结构、内容、基本原则到法律术语都继承了罗马法。尤其是关于物权和债权的规定几乎是全部抄袭《民法大全》。德国接受罗马法较晚,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时代,才开始采用罗马法的一些原则和制度。1900年制定的德国民法典,实际上就是以《民法大全》中的《法学汇编》为蓝本的。在英国,因为诺曼人征服后,“就有一个强大、集中的君主统治,它能以自己的王室法律取代昔日的法律秩序”,所以当西欧大陆在中世纪普遍“采用罗马法”时,英国仍能保持自己的法律传统。
总之,罗马法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孕育它生长的社会,它不只是罗马人的法律,而且是全人类的法律;不只是罗马人的文化遗产,而更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约公元35~100年)是罗马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着名辩护师和修辞学教授。他出生于西班牙,后来到罗马专攻雄辩术和修辞学,并担任辩护师职务。在韦斯帕芗皇帝时,他得到了罗马政府的奖助。他是罗马第一个获得国家资助的教育家。后来因办学有功,被帝国政府授予执政官的荣誉称号。公元96年,他成功地完成了《演说家的教育》一书。此书共12卷,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着作。在书中,昆体良全面地总结了古代西方在教学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一整套教育思想。
昆体良提出的教育目的和西塞罗一样,在于培养具有最高道德修养的演说家。他认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演说家,不仅仅是一名口才出众的讲演者,而且是一位透彻人情世故、洞察人间事务的政治家,是一名具有领导才能的杰出公民。他说:“我所要培养的人是具有天赋才能、在全部高等文理学科上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天神派下来为世界争光的人,是前无古人的人,是各方面都超群出众、完美无缺的人,是思想和言论崇高圣洁的人。”“经过他的咨询可以治理国家,经过他的立法可以奠定国家的基础,经过他的判决可以洗涤社会罪恶。”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这种理想的演说家呢?对此,昆体良提出了一整套对后世颇有影响的培养方案。
昆体良非常重视人的后天教育,他认为,儿童一般都生而具备智力活动和理解能力,迟钝且难以教育的人是罕有的。因此,要把儿童培养成演说家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他指出:“大多数人既能敏锐地思考,又能灵敏地学习,因为此种灵敏是与生俱来的。正如鸟生而能飞,马生而能跑,野兽生而凶残,惟独人生而具有智慧和理解力。”所以,认为只有少数人生而具有接受能力是不可取的。“绝大多数儿童都表现出他们大有前途,如果在以后的岁月中这种希望成了泡影,那就说明,缺少的不是天赋能力,而是培养。”
昆体良认为,从幼儿说话之日起,家长就应该注意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就应注意自身语言与行为的纯洁性,注意环境的习染作用。与那些总是想把儿童的上学年龄推迟到7岁的人们的意见相反,昆体良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这是因为“学习的要素仅仅是依赖于记忆,而记忆虽然不仅仅在儿童时期,但这一时期的记忆力最强,这是毋庸置疑的”。
昆体良高度评价学校教育的价值,认为它远比在家里接受一位私塾教师的教育为佳。在家庭教育下,孩子容易养成冷漠、自夸及羞怯的习性。而学校教育则不同,它是社会团体教育的一部分。学校里学生集中,不但有结交朋友的环境,而且也有竞争对比、彼此观摩的机会,因此,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可以避免离群索居的习性,很快就能胜任演说家的角色,在公众面前不慌不忙地发表演讲。
昆体良认为,学童只有在经过小学、中等学校和修辞学校三个阶段的学习以后,才能成为一名演说家,小学和中等学校都是为未来演说家打基础的阶段,而修辞学校则是培养演说家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学生必须学习与演说术有关的各种课程,以了解知识的实践运用。从音乐的研究中,培养合乎节奏的演说语调;从几何的研究中,训练演说家推理和机智善辩的能力;从天文学的研究中,充实演说的题材;此外,学生还必须学习诗歌、历史、逻辑、散文等课程以及演说术的各种技巧。
同时,昆体良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要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昆体良深信,每一儿童都具有才能上的个别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精确地观察学生能力的差异,并且弄清每种能力的倾向”。教师在辨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以后,就必须因材施教,按照每一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课程。对于低能儿童,教师就应适当减慢教学速度,调整教学内容,以便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对于那些勤奋好学而又有希望成为着名演说家的儿童,教师就必须尽心培养,以确保他们的全面发展。《演说家的教育》始终关心的是“教什么,何时教,如何教”三个问题。
昆体良认为,竞争是教学的良方,也是学校教学优于家庭教学之所在。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表现分成等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竞争,胜者给予荣誉,败者给予鼓励。学生有了“成就感”,就自然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昆体良特别强调创造力的培养。他说:“童年时代要经常表现出勇敢、创造力,以创造为快乐。虽然他们可能缺乏正确性和准确性。过分的精力旺盛不难纠正,麻木不仁则是不治之症。”他真诚地希望年轻的学生能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
昆体良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昆体良最伟大、最卓越的地方在于,他给伟大人物以基础训练和塑造伟大人物的努力。他的理论不但在当时,就是对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教育也影响巨大。人文主义的主要健将伊拉斯莫曾声称:昆体良的教育主张已是完美无缺,因此人文学校的教育只要按昆体良的思想行事即可,不必另提教育理论。西方近代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就是按照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建立起来的。
有关耶稣的传说
众所周知,记叙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年代,一般都说公元多少年或公元前多少年。那么“公元”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什么来历呢?
“公元”,也叫基督纪元,是把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作为计算历史年代的第一年。比如,我们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公元1949年,意思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耶稣诞生以后的第1949年成立的。如果要表示事情发生在耶稣尚未诞生的某年,就用“公元前”3个字来表示,比如,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耶稣诞生以前的209年,那么就记作“公元前209年”。如今,世界上多数国家都采用这种纪年的方法,并把这种纪年的方式称为公元纪年。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尽管公元纪年的方法已经普及,但至今没有人能够证明历史上真的有过耶稣这样一个人。我们能够知道的,只有一些关于基督教产生的历史背景的零星记载和耶稣基督的传说。
犹太战争与基督教的形成
约公元1世纪前后,古罗马帝国占领了西亚的很多领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将犹太变成了它的附属国。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对西亚的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镇压、剥削和野蛮的统治。罗马人曾经两次劫掠犹太人奉为最高神圣性的耶路撒冷神庙和宝库。因此,犹太人极端痛恨罗马人,他们对罗马的积怨越来越深,导致了多次起义,但都被残酷镇压。公元66年,积压的仇恨烈火最终爆发成为一场规模巨大的犹太人武装反抗,犹太人一举消灭了罗马在耶路撒冷的全部驻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犹太战争”。
为了打击犹太新生的势力,罗马帝国随即派出大军前来镇压,而奋起反抗的犹太人也于罗马人进行了殊死的抵抗。双方之间的持久战历时4年之久,最终因为寡不敌众,犹太的起义被镇压了。罗马军队在重新占领耶路撒冷以后,对犹太人开始实施疯狂的报复行动,他们将俘虏活活钉死在十字架上。后来,因为要钉死的俘虏太多了,不但用于钉人的十字架没有了,就连竖立十字架的地方都找不到了,于是,剩下来的7万多犹太人俘虏,都被变卖为奴隶。
事实上,早在犹太被罗马征服以前的公元前2世纪,犹太下层居民中就存在着一种反对王权和正统教派的秘密宗教组织。这种宗教组织对富贵阶层和统治阶级都抱有极度愤恨的态度,其教义宣扬“救世主”即将降临人世来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这些宗教思想对当时在生活上饱受苦难、渴望在精神上寻求寄托的下层犹太人民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在罗马灭亡犹太以后,这种宗教组织不仅在犹太人中间更加壮大,而且还跟着他们在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传播开来,它的信徒也日益增多。在传教的活动中,犹太人还接触到了东方其他民族的宗教、文化,他们吸收了这些宗教的某些思想和内容,丰富了自己的宗教教理,这就逐渐形成了后来成为全球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
耶稣的传说
传说中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基督。但在公元1世纪时期的文献中,没有任何一种文献有过有关耶稣的记载。他的传说最初是通过教徒们不断的口耳相传流传于世的,到了公元2世纪,有人将这些传说同一记录和整理出来,这就成了今天所称的《新约全书》(基督教《圣经》的后一部分)中的4部“福音书”。
传说认为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他出生在犹太伯利恒村的一个木匠之家。母亲玛利亚在还没有结婚时就受“圣灵感应”,生下了耶稣。耶稣从30岁起,即在巴勒斯坦一带的民众中宣传上帝的旨意(福音)。他劝告穷苦的人们,要忍受现世的种种苦难,若能忍受现实世界的一切苦难并能安分守己,在他死后就会升入天堂享福。而有钱人和剥削别人的人是不可能进入天堂的。据说耶稣在传教的同时,还给人驱魔治病,显示了种种神通和奇迹。比如,可以使瞎人复明、使跛子行走、死人复活等。
耶稣所传的教义受到了广大下层贫苦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却引起了罗马统治阶级和旧派犹太教祭司的恐慌和仇视。罗马统治者派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逮捕了耶稣,并判处他死刑。执行死刑的当天,耶稣被押送到耶路撒冷附近一座山顶上行刑,罗马士兵把他钉死在了十字架上。在他临死的时候,耶稣失望地说道:“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抛弃我?”
耶稣被钉死了,但广大的信徒都不相信他的死。有人说,耶稣在死后的第三天复活并升了天堂,于是这种说法一传十,十传百,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使得死去的耶稣比他活着的时候得到了更多的敬仰和信奉。尽管统治阶级后来又采取了一系列的压迫手段,基督教却依然在贫苦大众中继续传播。
我们要看到,在基督教所宣扬的教义中,有些思想也是受统治阶级的欢迎的。比如,它教导信徒要忍受现实中的苦难,服从上天的安排,安分守己,不要进行斗争和反抗。这种说教一旦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就可以帮助他们欺骗和麻痹人民,而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因此,到了公元1世纪末,统治者和剥削阶级内部的许多人,此外还有商人、手工业主和小土地所有者等,都不断有人加入各地的基督教社团。
罗马帝国的末期,社会长期出于混乱状态,连统治阶级和社会的上层人物也对现实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他们放任自流、思想颓废。精神上的虚无使得他们开始寻找新的寄托,于是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开始信奉基督教,甚至有一部分人拿出自己的财富捐献给教会。随着教会吸收的剥削阶级和上层人物的增多,基督教教会本身的性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最初为贫苦大众的要求和愿望的而产生的宗教信仰,现在开始渗入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原来主张的人人平等、互相帮助的教会,这时也出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基督教在经过这种转变以后,它和奴隶主国家的关系也随之也有了新的变化。君士坦丁是罗马皇帝中最先看到教会可以为他利用的一个君王,他带头成了基督教的信徒,并在公元313年颁布了一道敕令,从而承认了基督教在罗马的合法地位,他还下令发还被没收的教会财产。从此,基督教的影响就更大了。
新知博览——门神雅努斯
门神雅努斯是古罗马最古老的神之一。据传说,雅努斯最初是掌管太阳和光明的神,他守护着天门,通过天门的开启给大地带来光明,从而让世界有了季节、月、日的更迭。后来,他在罗马人的心中又演变成为守卫一切门户、通道的门神和象征万物之始的神。
因为他是门神,所以在各种建筑物的拱门、通道等地方都可以看到他的雕像。作为象征万物之始的神,传说人类也由他创造,他还开凿了山泉、河道并教会人们造船、航海。雅努斯还被认为是意大利最早的统治者。人们在开始安排大的活动前,常常要向他先行祈祷;而在向众神祷告时,也总是把他的名字安排在开始。
公元前1世纪,凯撒大帝改革罗马历法,作为一年的开始的1月就用雅努斯的名字命名,新选举的执政官员们也在新年的第一天就职。在罗马的广场上,还专门建有雅努斯神庙,遇有战事时便大开庙门,由雅努斯神庇护将士们出征;战争结束,庙门重新关闭,象征和平的状态。
绕有深意的是,雅努斯的雕像常有两张面孔,分别朝向两个相反的方向,它的意思是一副面向过去,一副面向未来。表征雅努斯神的物件是钥匙和长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