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文明解密
23447800000004

第4章 源远流长的亚洲文明(3)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它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印度的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并有着独特的风格,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哲学等方面都有不少的成就。

古印度文化早已与外国文化互相交流与影响,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灿烂的古印度文明是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阿拉伯数字的创造与传播

古代印度人对世界文化宝库最伟大的贡献,是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从而使十进位法完备起来,成为现代一般通用的计数法。在公元4世纪完成的数学着作《太阳手册》(一译太阳悉檀多)里已使用“0”的符号,估计其起源可能还要早一些。这种记数法的原理,是同一数字因其所占位置不同而分别表示个、十、百、千等数字;如果某一位上没有数字,则在该位上写“0”。

公元8世纪,叙利亚的阿拉伯人发现了印度数字的优点,并在其帝国中推广,后来又通过西班牙,将印度数字传入欧洲,逐渐取代了罗马数字,并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就是人们使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创造的,阿拉伯人只是把它改成了更加便于书写的形式。

阿拉伯数字由伊斯兰世界传入欧洲大约是在公元10世纪,它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变化。到了11世纪,十进制的计算方式已在阿拉伯帝国得到普遍使用,这种方式通过阿拉伯人又传入西方,对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包括从纯数学到商业和贸易几乎所有方面都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当时欧洲各国完全为基督教所统治,科学文化在这种专制、落后的氛围中发展缓慢。阿拉伯文明的传入,对欧洲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的发展及文艺复兴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阿拉伯人在吸收印度数字的优点的同时,几乎继承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古希腊、波斯和印度所有重要的数学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创立并发展了伊斯兰数学。

阿拉伯人不仅发展了关于数字与数学的哲学,赋予数字本身以新的定义,而且还发展了新的计算技巧。他们创立了代数学和三角学,发展了几何学,并首先应用几何学解决代数问题。数学在伊斯兰传统中的“特殊地位”,使人们一谈起伊斯兰文明时,首先想到的总是阿拉伯数字。几何学和数字的耀眼光辉撒满清真寺饰物装潢、地毯等造型艺术中。印度数字的创造与传播,对阿拉伯世界乃至全人类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

璀璨的文学成就

古代印度不仅以数学发达着称,它还在文学、医学、美术、建筑及宗教等方面有杰出的成就。古印度的文学遗产很丰富,有吠陀文学、史诗、寓言故事、戏剧等。其中吠陀文学以上古印度的诗歌总集《吠陀本集》为代表,它是许多作家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达5个多世纪,其内容虽然大多是神话传说,但也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些情况。这些诗是古印度人的宝贵文学遗产,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印度最古老的世俗文学是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其文学价值可与古希腊着名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相比,而且内容更为丰富。《摩诃婆罗多》的中心故事是婆罗多族内奇武王的两个儿子持国与般度的后代争夺王位的斗争,最后爆发为大战,它波及到印度全境,甚至连希腊人、大夏人和中国人都参加了。它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印度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又反映了雅利安人向东发展的情景。

《罗摩衍那》的内容主要是居萨罗国的太子罗摩为实践其父王的诺言,自愿让王位于其弟而同妻子悉达去森林过流放生活。歌颂了罗摩的德行和他的不畏艰苦、反抗强暴的精神,反映了雅利安人向南印度扩张的情景。两篇史诗2000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印度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它不仅是南亚次大陆人民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文学的珍宝。

此外,印度戏剧理论的着作《舞论》涉及到戏剧的各个方面,公元前后成书。这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是很少见的,是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重要贡献。

医学与建筑

在医学卫生方面,古印度人也有很丰富的知识。如在《阿闼婆吠陀》就记有77种在湿热又多毒蛇和毒虫的印度环境里常见的病及其治疗方法。

这时人们已有了解剖方面的知识,认为脑髓、脊椎和胸腔是藏病的地方,心是智力中心。治病除用咒语外,也用动物、植物和矿物制成的药品,还使用膏药和针灸。医生有外科、内科、眼科,还有兽医。整形外科和接骨技术水平较高。古代印度人非常讲究洁净,坚持沐浴,节制饮食,探讨养生之道。

随着医学知识的积累,古代印度出现一些医学着作,最早的名着是《阇罗迦本集》。这个本集涉及了病理学、解剖学和胚胎学等方面的问题。他认为营养、睡眠与节食是身体健康的三大因素。当时外科是受人鄙视的,《妙闻集》则着重外科,强调解剖学的重要。古印度医学尤以对外科手术的探讨最为先进,已提及拨白内障、除疝气,治疗膀胱结石,剖腹产等多种手术。

此外,古印度的建造艺术水平也很高。公元前2世纪开凿至公元650年才最后竣工的阿旃陀石窟是古印度杰出的艺术作品。它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雕刻与绘画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水平。公元前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地区曲于与西方商业的发展,希腊文化艺术传入,并与印度艺术融合,产生了犍陀罗的艺术。它的特点是运用希腊艺术形式表现佛教人物。犍陀罗艺术通过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对我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艺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关链接——瑜伽是怎样来的

瑜伽起源于印度,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被人们称为“世界的瑰宝”。在数千年前的印度,高僧们为追求进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经常僻居原始森林,静坐冥想。在长时间单纯生活之后,高僧们从观察生物中体悟了不少大自然瑜伽美图法则,再从生物的生存法则,验证到人的身上,逐步地去感应身体内部的微妙变化,于是人类懂得了和自己的身体对话,从而知道探索自己的身体,开始进行健康的维护和调理,以及对疾病创痛的医治本能。几千年的钻研归纳下来,逐步衍化出一套理论完整、确切实用的养身健身体系这就是瑜伽。

考古学家曾在印度河流域发掘到一件保存完好的陶器,上面描画着瑜伽人物做冥想时的形态,这件陶器距今至少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可见瑜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

现代学者将瑜伽分为三个时期:

(1)前古典时期:

由公元前5000年开始,直到(梨俱吠陀)的出现为止,约有3000多年的时期,是瑜伽原始发展,缺少文字记载的时期,瑜伽由一个原始的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修行的法门,其中的静坐、冥想及苦行,是瑜伽修行的中心。

(2)古典时期:

由公元前1500年《吠陀经》笼统的记载下来,到了《奥义书》明确的记载瑜伽,到《薄伽梵歌》出现,完成了瑜伽行法与吠檀多哲学的合一,使瑜伽这一民间的灵修实践变为正统,由强调行法到行为、信仰、知识三者并行不悖。大约在公元前300年时,印度圣哲派坦佳里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订为八支体系。

(3)后古典时期:

由“瑜伽经”以后,为后古典瑜伽。主要包括了“瑜伽奥义书”,密教和诃陀瑜伽。“瑜伽奥义书”有二十一部,在这些“奥义书”中,纯粹认知,推理甚至冥想都不是达到解脱的唯一方法,它们都有必要通过苦行的修练技术所导致的生理转化和精神体会,才能达到梵我合一的境地。因此,产生出了节食、禁欲,体位法,七轮等,加上咒语、手英身英尚师之结合,是后古典时期瑜伽的精华。

19世纪的“克须那摩却那”是现代瑜伽之父。其后的“爱恩加”和“第斯克佳”是圣王瑜伽的领导者。另外印度锡克族的“拙火瑜伽”和“湿婆阿兰达”瑜伽也是二个重要的瑜伽派别。一个练气一个练心。

等级森严的印度种姓制度

种姓,在古代印度梵语中叫做“瓦尔那”,意思是“颜色”、“品质”;葡萄牙人称之为“卡斯特”,中国古代的汉译佛经或旅印高僧的着作中称为“种姓”。它的形成,与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关系。

种姓制度的起源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23世纪左右就创造出了灿烂的哈拉巴文化,而创造这一文化的是印度主要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2000年前后,属于印欧语系的一些部落从中亚高原来到印度河中上游的旁遮普一带,这些人是白种人,自称为“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人,而把当地的土着居民达罗毗荼人称为“达萨”,意为“敌人”。他们说,达萨是“没有鼻子的”、“黑皮肤的”,自认为比达罗毗荼人高贵。这样在古印度出现了最早的等级区分:白皮肤的雅利安人和黑皮肤的达萨人,可以说这是种姓制度的起源。

在进入印度后不久,雅利安人社会开始出现分化,少数氏族、部落的成员成了贵族,而大多数氏族、部落成员则成了平民,这是世界各个民族从原始进入文明时所共存的现象。但雅利安人不同的是:其贵族又分为祭司贵族和武士贵族。这样,雅利安人部落内部就出现了三个集团:祭司贵族、武士贵族和一般平民,再加上原有的“达萨”,便形成了四个等级或种姓。在这四个等级或种姓中,祭司贵族最高,称“婆罗门”,其次是武士贵族,称“刹帝利”;再其次是一般平民,称“吠舍”,最低的是达萨,称“首陀罗”。

关于这四个等级的起源,在印度最古老的文献《犁俱吠陀》(也是婆罗门教的经典)的最后一章(大约形成了公元前1000年或稍晚)中有过这样的说明:据说,在古老的洪荒时代,除了一个名叫普鲁沙的原始巨人外,什么也没有。有一天,诸神肢解了普鲁沙,普鲁沙身体的各个部分就要成了天地万物。其中,“他的嘴变成了婆罗门,他的双臂变成了刹帝利,他的双腿变成了吠舍,他的双脚生出首陀罗”。

到了公元前9至前7世纪,雅利安人扩张到了恒河流域,并建立起一些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便借助于宗教和法律将原来形成的四个等级固定下来,并对其职业、地位、权利、义务和社会生活作了详细规定。种姓制度就这样形成了。

种姓制度的职业划分

依据种姓制度,作为第一等级的婆罗门,主要是充当祭司,研究并传授宗教经典,研究并解释法律,“为自己和他人祭祀”,以及接受施舍或施舍他人。他们不需从事任何生产劳动,也不要承担任何赋税和徭役,但可以通过接受施舍而占有大量财富。他们的人身神圣不可侵犯,就是国王也不能动他们一根毫毛。他们不仅垄断了宗教、法律和文化方面的权利,而且还可以以国王的顾问身份和武士贵族一同分享政权,参与对国家大事的处理,其地位最高。《摩奴法典》中写道:“一切生物中最优秀的是动物,在动物中最优秀的是有理性的动物,在一切有理性的动物中最优秀的是人,在一切人中间最优秀的是婆罗门。”

刹帝利主要是充当武士,保卫国家,保卫宗教,保卫婆罗门,国王和官吏通常也属于刹帝利种姓。刹帝利虽掌握有政权和军权,但由于在等级上要低婆罗门一等,因此他们常常受到婆罗门的欺负。婆罗门就公开宣扬说,一个100岁的刹帝利见到一个10岁的婆罗门,也要像儿子对待父亲那样毕恭毕敬。当然,大权在握的刹帝利是不甘心婆罗门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的,所以两者时常发生矛盾和冲突。

吠舍的职业是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他们只有以施舍(捐赠)和纳税的方式供养完全脱离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的义务,而不能享受任何宗教、军事和政治特权。

首陀罗作为四种姓中地位最低者,他们只能从事手工业以及其他种种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其中不少人沦为佣工或奴隶,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

为了保证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种姓制度规定,各种姓职业一律世袭,特别严禁低级种姓的人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摩奴法典》就列有这样一条,“低级生产者因贪欲而以高级种姓的职业为生,则国王剥夺其财产后,应立即放逐之。”

种姓制度的不平等性

在宗教生活上,各种姓之间也是不平等的。按照法典规定,前三个种姓有参加宗教活动的权利,称为“再生族”,而首陀罗则无权参加任何宗教活动,称为“一生族”,即使他们听一听或看一看婆罗门教的圣典吠陀也被禁止。譬如,《乔达摩法经》中规定,如果首陀罗故意听人诵读吠陀,须向他的耳朵里灌以溶化的锡或蜡,如果他诵读吠陀原文,就应把他的舌头割掉,如果他记忆吠陀原文,须将其身体劈成两半。

不仅首陀罗和前三个种姓间存在着不平等,就是前三个种姓之间也有种种差别。以雅利安人在梵行期所携行的木杖为例,法典规定:婆罗门的杖长须达发端,刹帝利须达前额,吠舍须达鼻端。这样,人们只要看一下木杖的长短也就知道这个人所属的种姓了。

四种姓之间的不平等还表现在法律方面。如果高级种姓伤害了低级种姓的人,处分一般都很轻;相反,如果低级种姓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那么就会遭到严厉处罚。例如法典规定,婆罗门侮辱首陀罗只罚款12帕那,但如果首陀罗恶毒地辱骂再生人(即前三种姓)则须割掉他的舌头,如果首陀罗以无礼的态度评论再生人的名字和种姓,则须以十指长烧热的铁钉插入他的口中。如果首陀罗傲慢地教训婆罗门的人,即就要往他的口和耳里灌滚开的油。

在婚姻方面,为了维护高级种姓的纯洁性,法典强调各种姓间必须实行内婚制,即同种姓的人通婚。但随着人口杂居的增长,特别是城市的出现,混血已不可避免,加上婆罗门、刹帝利的男人们的贪得无厌,往往违背内婚制的规定,将低级种姓中的姿色女子强占为妻。

在这种情况下,法典为了保证高级种姓的社会地位不致因混血而混乱,遂制定了所谓“顺婚”与“逆婚”等原则,即高级种姓的男子可依次娶低级种姓之女子为妻(此为顺婚),但低级种姓的男子则绝对不能娶高级种姓之女子为妻(此为逆婚)。法典规定,要对那些向高级种姓之女求婚的低级种姓之男处以体刑。因此,依据“顺婚”与“逆婚”的原则,婆罗门除本种姓的女子外,还可娶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女子为妻;刹帝利除本种姓的女子外,可娶吠舍和首陀罗女子为妻,而首陀罗则只能娶本种姓的女子为妻。

如果有人胆敢违反“顺婚”与“逆婚”的原则,低级种姓的男子娶高级种姓的女子为妻的话,那他们就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其子女将成为“旃陀罗”,意为“贱民”。“旃陀罗”的社会地位最为低下,最受歧视,被认为是“不可接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