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文明解密
23447800000008

第8章 源远流长的亚洲文明(7)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书法艺术是日本高僧空海从中国带过去的。空海(774~835年)生于日本宝龟五年(774年)6月15日,自幼就有神童的美誉。15岁时,空海随舅父阿刀大足学习汉文文章、史传和儒家经典,18岁时进入京都大学辽明经科研修儒学,从而打下了汉学修养的坚实基础。由于喜好佛教,空海中途退学,到深山密林中苦修“忏悔”之法。

为了解明深奥的佛教教义,空海还入唐求学。抵达长安后,他以极大的热情遍访各地高僧,汲取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公元805年,空海投拜在长安青龙寺真言宗七祖惠果(746~805年)的门下。惠果对这位才华横溢且来自东瀛的出家人非常宠爱,为他授胎藏界、金刚界灌顶,接受密教的洗礼,并赠他以“第八祖遍照金刚”的法号,从而使空海获得了密教正宗嫡传的最高荣誉。

空海归国后,将从中国带回的大量物品献给嵯峨天皇,其中除了佛教经典外,还有《欧阳洵真迹》、《大王诸舍帖》、《不空三藏碑》及其他诗文集等。由于兴味相投,天皇经常召请他入宫,互相切磋书艺。空海杂糅王羲之的风骨、颜真卿的笔法,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形成了独特的书法笔式,被称为日本书法第一人,其代表作有《风信帖》、《灌顶记》等。而和空海志同道合的嵯峨天皇也是博学多才,喜好欧阳洵的书法,从而成为日本欧体书法中成就最大的一位,其代表作是《光定戒牒》。

公元804年,嵯峨天皇与空海一起赴唐学习橘逸势书法,也取得了很高的造诣。但可惜其真迹未能流传至今,现存的《伊都内亲王原文》,也是后人的摹品。

关于日本书法起源的其他推测

关于日本书法的起源,有学者认为,日本书法起源的时间应该还可以追溯得更早,日本现存最早记载有文字的实物是从“熊本江田船山古坟”中出土的大刀。据考证,这把上面刻有铭文的大刀是大约1500年前的东西。另外,像“偶田八幡人物画像铭”和“法隆寺金堂师像光背铭”,以及“宇治桥断碑”和“那须国造碑”等铭文碑文,也都是日本最早的文字。这些铭文碑文的书体,都与中国六朝时期的书体(即魏碑体)很接近。其后,一位名叫昙征的朝鲜和尚,将制墨和造纸的技术传进了日本,再加上当时外来的移民传入了制笔的技术,从事书法艺术所需的各种条件逐渐具备了,墨迹书法也随之出现了。

可以说,这段时期是日本书法艺术形成的萌芽时期。经过长时间的推广和发展,到了17世纪中叶,中国黄檗宗、名僧隐元等赴日,又带去了中国造诣很深的书法,使日本书道得到了极大的突破,出现了如北岛雪山、细井广泽等隐元流派的书法家。

到了清朝末期,从中国到日本的清朝公使馆官员杨守敬,又带去了1.3万件拓本碑帖。这一贡献也给日本书法带去划时代的变化,因此杨守敬被尊为日本书道的现代之父。

如今,日本书道的普及面很广,有3000多万人在学习书道,占全国人口的1/4。不仅如此,日本的很多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书法课,有4所大学还实行了书道本科4年的学制。

可以说,日本的书法艺术与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脉相承的。随着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书道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并逐渐脱离了传统的模仿中国的书风,形成了与中国书法并驾齐驱的具有日本民族特点和风格的一门艺术。

相关链接——海滩上的巨型图案

在日本有明海的海滩上,有一个巨大的钱形图案。这个图案酷似中国古代的钱币造型,里面的字体清晰可见,凡目睹此图案的人无不称奇。

据研究发现,这个具有立体感的钱币图案是由掘沙筑成的。如果人们在海滩上正常行走,是根本发现不了这是个图案,反而会误认为这是一道道的沙沟。但是,当登上岸边的一座山后再向下俯视,就会发现这所谓的沙沟所展示的,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钱形图案;而且这个图案与中国古代的铜钱极其相似。在圆圆的沙圈中心有个四方形的孔,方孔的四边有“宽永通宝”4个大字。经过实地测量,人们发现这个图案并不是绝对的圆形,而是一个周长354米,东西长122米、南北宽90米的椭圆形。

那么,这个巨大的钱形图案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传说称,在1633年,即宽永10年时,当地居民为了迎接龙丸藩主来这里巡视,一夜之间把掘沙建造起了这个图案,并保存至今;还有传说称,在琴弹山顶当年曾有一座神殿,称为“八幡神宫”。公元703年,即大宝三年的一天夜间,八幡大神乘坐一艘会发光的船,从宇佐神宫飞到这里,从此就出现了这个巨型图案。于是,人们就修了这座神宫来祭祀八幡大神。

这些神秘的传说让人们不禁联想到秘鲁纳斯卡平原的那些巨形图案。巨型的图案也是只有在高处才能看到,人们也认为图案是宇宙人的杰作,因为地球上的人是根本造不出来的。

那么这个钱形图案是否真是宇宙人的纪念物呢?传说中从宇佐来的大神,是不是从宇宙中来的外星人?所谓的发光船,是不是人们所发现的飞碟呢?如果真是这样,那宇宙人又为何来地球造出这些钱形图案呢?对这一连串的设想,人们很难找到证据来证实。这样,人们又把眼光从宇宙收回到了地球,到远古人类祖先那里去寻找答案。他们认为,这个巨大的钱形图案应该是地球人的杰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创造这一奇迹时,指挥者应该是站在海岸边的琴弹山上,通过旗语来指挥海滩上众多的人。这样人们在统一指挥下,就可以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了。只有这样,他们所创造出的图案实际上是椭圆形的,但站在山顶上所看到的却是圆形,与钱极其相似。

尽管这一解释比较合理,但人们还是不明白,这个钱形图案究竟有什么含义呢?它为什么能在大海的波涛下长存而没有消失?这些谜团,看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曾经繁盛一时的赫梯文明

一个曾视铁为金的混合民族,一个独具特色的文明古国,一个敢与埃及试比高下的好战帝国,……赫梯王国在短短的400年生存历史中,曾与古巴比伦、米坦尼、埃及等国征战不休。

然而,它兴于战争也亡于战争,在西亚历史上倏忽乍现,但也成为世界战争史上一道耀目的光芒。

带来“铁时代”的混合民族

赫梯王国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小亚细亚东部哈利斯河(今土耳其基齐尔-伊尔马克河)上游兴起的一支混合部落。这里的原始居民本来是独立的哈梯人,后来因为亚述人发动了战争,并强迫一支属于印欧语系的涅西特人迁到这里,形成了一些小的城邦。这些涅西特人又与当地的哈梯人融合起来,便组成了后来的赫梯人。

小亚细亚属于高原地区,那里山峦迭起,盆地起伏。虽然赫梯因地域资源有限,农业发展较慢,但山系间多存储有银、铜、铁等丰富矿藏,遍地的林木有利于畜牧。所以,赫梯人的冶铁业与畜牧业相当发达。

赫梯是个喜欢征战的民族,而发达的冶铁业与畜牧业更让他们如虎添翼。无论哪代国王在位,都始终保持并巩固着一支不低于30万的庞大军队。历代国王继位后,也都会全力发展冶铁技术与驯养战马,以此来强化军力。

在冶铁方面,赫梯王国可以说是西亚地区最早发明冶铁术和使用铁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铁器时代的民族之一。他们制造的短斧、利剑和弓箭等铁兵器,都非常锋利。尤其是战车,与精良战马的组合成阵,几乎是所向披靡,从而成为赫梯战争史上的制胜法宝。

赫梯的冶铁业也使得赫梯王国将铁视为自己的专利,不许外传。而赫梯的铁匠自然也备受热捧,成为各国争抢的战备人才。直到赫梯国灭亡后,铁匠们才四处分散,并将当时居世界先进水平的冶铁技术传播开来。到冶铁技术传入中国时,已是公元前600年左右了。

高度发展的特色文明

在当时,赫梯文明称不上是高度发达,它的最高历史成就是发现和使用了铁,将冶铁技术传入世界。可以说,它是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爱琴海地区诸文明之间的主要链环之一。

除了冶铁技术外,赫梯文明在语言文字与法律体系等方面也表现不错。尤其在语言方面,自从亚述人将楔形文字传入赫梯王国后,赫梯人便又创造了赫梯楔形文字与另一套赫梯象形文字。

在使用亚述人的楔形文字体系时,赫梯人还保留了这种文字最有特色的要素:字符或表意符号、音节符号、限定词和语音补符等。而与楔形文字不同的是,赫梯楔形文字体系的音节表中只包括约130个符号,象形文字大约有220个符号。其中56个是表音符号,其余都是表意符号。因此,在现今已经发现的赫梯文字中,楔形文字已被人们抄阅并翻译,而象形文字却始终没有被破译。

法律在赫梯王国发展也比较快。《赫梯法典》是赫梯王国的基本法,大约编纂于公元前15世纪,也是现今保存比较完事的楔形文字典型代表。这是一部“重民轻刑”的法典,虽然维护的也是国王的权威,但却比较温和轻刑,比其他的法典更倾向于民。除对少数性质严重的犯罪规定刑罚外,一般都采用民事赔偿、补偿等方式来处理问题。而且,赫梯的法律还允许女子同男子一样拥有职业,享有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女性所享受不到的权力和自由。而赫梯的王后也可与国王共享大权,甚至在史料记载中,赫梯还有过王后单独临朝统治的历史。

赫梯王国的法律体系在当时可以算是非常宽容、民主和独具特色的,是同时期其他国家所未曾达到的。可以说,这是一部值得世人称道的法典,至今在全球都作为法律参照文献之一。

赫梯文明并不输给埃及

公元前18世纪晚期,赫梯将哈梯人的属地完全占领,第一代赫梯国王就将这里命名为汉梯沙,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汉梯沙里”,意为“汉梯沙的国王”。

据史料记载,赫梯最早的统治者是库萨尔的皮哈纳父子。在皮哈纳统治的时期,库萨尔毁灭了涅西特人的哈图什城,他的儿子阿尼塔曾两次战胜皮乌斯提统治哈梯人的国家,并征服了普鲁斯汉达。当另一位统治者拉巴尔纳继位后,征服了小亚细亚的东部地区,使赫梯王国从地中海扩充到了到黑海。拉巴尔纳二世,即哈图西里一世,又征服了北部叙利亚的阿拉拉赫,占领了乌尔苏和哈苏两座城市。

哈图西里一世死后,在战争中被俘获的奴隶们爆发了起义。在这个重要的时刻,穆尔西里一世指挥军队平定了这次暴乱,然后带领军队迁都到了哈图什。野心勃勃的穆尔西里一世继位不久,就将战争的烈火引向了古巴比伦城。

依仗掌握最先进铁制兵器的赫梯军队,进攻古巴比伦时有恃无恐。公元前1595年,穆尔西里一世就一举攻陷了古巴比伦城。

到了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中期,赫梯迎来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新王国时期,《赫梯法典》也在此时诞生。国王苏庇路里乌玛一世在位时,也像他的先辈们一样崇武好战,并在公元前1380年利用米坦尼宫廷政变和叛乱之机,起兵攻占了米坦尼王国的首都瓦努坎尼,并毁灭了米坦尼王国。

公元前1370年左右,苏庇路里乌玛一世又趁埃及无力东顾之机,率军征服了叙利亚的中部部分地区。叙利亚领土上的数次大小战役,也让赫梯与他们的矛盾急速加深,双方之间的战争也不可避免。霍连姆赫布、拉美西斯一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等,这些埃及新王国时期的法老们都相继同赫梯王国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战争,其中最着名、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就是卡迭什之战。

大约公元前1294年左右,埃及的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带领军队2万余人,战车2000辆,同赫梯国王穆瓦塔里斯率领的军队约2万人,战车2500辆,在奥龙特斯河上游西岸的主要基地和军事要塞卡迭什展开了殊死搏斗。

这场战役异常惨烈,卡迭什要塞血流成河,双方死伤无数,两军都战斗到疲惫不堪时还是未分胜负。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双方之间也不断发生一些小规模的战役,而且仍是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的直接对阵。

两国前后大约进行了数十年的战争,军力损耗都相当严重。一直到公元前13世纪前后,在赫梯新王哈图西里二世执政期间,才与当年的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两国战争结束。条约规定:双方实现永久和平,永远保持“美好的和平和美好的兄弟关系”;双方实行军事互助,共同防御任何入侵之敌;双方承诺不得接纳对方的逃亡者,并有引渡逃亡者的义务。这份和约的原文在埃及神庙和赫梯档案库中都有保存,也是保留至今最古老的条约文献,也可能是传世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国际军事条约文书。

到了公元前1246年,本来经济基础就比较薄弱的赫梯国由于年征战更显国力削弱。为了维持国力,哈图西里三世便继续采取和亲政策,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通过政治联姻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同盟关系。

但是,长年的征战还是导致国力日渐衰落。到了公元前13世纪末期,“海上民族”从博斯普鲁斯海峡侵入赫梯。瞅准机会,原本臣服的一些小国也开始借势攻打赫梯国。赫梯国很快便土崩瓦解了,只残余下一些使用象形文字的赫梯小国。到了公元前8世纪,这股弱小的赫梯势力也完全被亚述帝国消灭了。

相关链接——赫梯的传统文化

赫梯文明的历史成就并不仅限于他们最早发现和使用了铁,还在于赫梯充当了两河流域和西亚西部地区文化交流的桥梁。某些文化成份就是通过这个桥梁从美索不达米亚传到迦南人、喜克索斯人中间的,有些甚至还传到了爱琴海等岛。

赫梯人还有很多着名的文学作品,其中最主要是神话,包括一些根据苏美尔人的创世和洪水传说改编而成的神话作品等。

赫梯的宗教活动主要包括占卜、献祭、斋戒和祈祷等,但通常都不具备伦理意义。赫梯国的宗教活动大多集中在奈里克城、兹帕朗达城、阿丽娜城和哈图沙什城等地。其中,阿丽娜城和奈里克城是最重要的行祭礼活动的地方。前者是敬奉女神阿丽娜的地方,后者则是供奉农业神铁列平的地方。

赫梯人的雕塑作品也十分新颖而生动,尤其是雕刻在石壁上的浮雕作品。而城门和王宫门旁一般也都会雕有巨大的石狮,采用的建筑材料多为巨石,这一特点也明显优越于两河流域的土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