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早期教育成就一生
23490100000010

第10章 行为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2)

天天妈妈很困惑,她说,天天在家也是个急性子,想要的东西必须马上得到,否则不是没完没了地哭闹就是倒地打滚。所以,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全家都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满足。

“孩子要什么,家长马上给什么”,对孩子的种种欲望给予即时满足,这是许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长此以往,孩子便产生一种错觉:想要的就能立即得到。可以想象,当孩子以这种思维定势步入社会,来自各方面的打击、挫折便会接踵而至。发泄、气恼、急躁、焦虑、愤怒、攻击等相关负性情绪也会如影随形、不离左右。

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曾经对斯坦福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过着名的糖果试验

——延迟满足试验。那些4岁的孩子们在试验中面临着两种选择:老师在出去前,把一堆糖果放在孩子们面前,然后告诉孩子们,如果等到他回来,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如果你不愿等,只能拿一块,但立刻就可以拿到。十几年后,研究者发现,那些耐心等待的儿童中学毕业后,在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挫折、积极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等心理素质方面,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儿童。

人类欲望的满足可以分为几种: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而好的早期教育,总是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是愚蠢的行为,“超量满足”则是浪费的举动。

但是,许多家长总是处在给孩子“即时满足”的状态。他们总是认为,孩子还小,现在生活条件又比较高,没必要苦着孩子,因此孩子有需要就一定要满足他。然而做父母的也不要忽略,经常的即时满足对孩子是无益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首先,经常给孩子“即时满足”,容易形成孩子急躁的性格。孩子想要什么,家长马上就给,经常处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家长的动作稍慢一点,孩子就会大呼小叫,性格急躁,缺乏耐心,今后做事情也容易有始无终。

其次,“即时满足”难以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孩子想要玩具,妈妈马上给买了;孩子想吃肯德基,妈妈马上带他去;孩子想去游乐园,妈妈也马上带他去。所有的东西,都这么轻而易举地得到,孩子才不会珍惜,也感受不到幸福,反而会觉得这是应该的。

有些孩子的玩具箱里放着几十件玩具,但对哪件玩具都是玩几天就扔一边了,有时还拿玩具乱扔、乱摔,对玩具一点都不爱惜。如果这是一件等了几天,甚至是一个星期按时去幼儿园才得到的礼物,他还会如此不爱惜吗?

从长远来看,在现实社会中,习惯性行为在一个人事业成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等待是一种能控制自我的行为习惯,适时的学会等待,有时可以使人把握住更好的时机。而“延迟满足”就可以从小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从小让孩子有一点挫折感,让他学会等待,就能逐渐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懂得珍惜身边的所有。长大后,这种品质也会在他的生活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专家认为,家长应该了解自己孩子的年纪、能力及脾气秉性,并要以身作则。如果家长本身也是急性子,就很难去训练孩子的耐性。因此,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力求做个耐心的典范。

刻意让孩子等待

4岁的祁佳佳通常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一些东西,比如要看动画片时,一刻都不能等,必须马上让妈妈放出来;如果妈妈刚买回来一个西瓜,佳佳就要马上切开吃;或者想听故事的时候,就要让妈妈立刻讲个故事,否则就哭闹不已。妈妈觉得不能再让佳佳这样了,于是每次佳佳再提要求时,妈妈都会告诉她,她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小会儿。给佳佳时间用来体会和比较,让她明白“等待”是一种什么感受,这段时间里,妈妈会为佳佳唱个短小的歌曲,或是和佳佳一起从1数到10。慢慢地,佳佳就能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时间而已。

以上案例列举的方法对培养孩子耐心很实用。培养孩子耐心,就得尝试向孩子解释,让他明白应该等待多长时间,然后不要理睬孩子将有可能对你的打扰。不过,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不要一下就让他等5分钟或10分钟。刚开始时可以先等1分钟,然后再增加到3分钟,以免孩子一下子就失去耐心,起不到效果。

也可以在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做点其他事,比如妈妈接电话时,让孩子安静1分钟。如果孩子能安安静静等待这1分钟,妈妈应该表扬他:“宝宝真有耐心,能在妈妈说话的时候自己玩。”如果孩子不能等待,那么接下来的1分钟可以不理会他,并且向他说明为什么。这样做,需要父母硬下心肠,不然训练将会前功尽弃。

暂时转移注意力

当大人正要和朋友交谈时,不妨给孩子一个他平时没有见过或不怎么让他玩的小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以免孩子闹着要这要那。当孩子弄清楚那是一件什么东西时,或是他能用那东西做什么的时候,你或许已经结束谈话了。

不过,如果是5岁以上的孩子,再用给他东西的方式转移注意力可能效果并不好,所以这个时间不妨鼓励孩子,让他们在等待的时间内自己找事情干,比如画一幅画,或自己看看书等等,做一些孩子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如何打发时间。

巧妙地与孩子沟通

如果家长在路上碰到熟人想要交谈几句,此时孩子想要得到关注,可以事先训练他与家长的默契。譬如让孩子把手放到父母的手上,父母握住他的手,以此告诉他:我知道你的要求,我会尽快满足你。这种方式可以在和孩子沟通的同时不必中断与人的谈话。

总之,让孩子养成等待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要教会孩子在他等待的时间里做点什么事,也要使他相信,耐心地等待一点时间,最终将会得到他所期盼的东西。

NO.4帮助孩子建立时间概念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也越来越不够用。尤其是一些白领妈妈,不仅每天的工作非常繁忙,照顾宝宝也需要许多时间和精力。早上的时间好像是打仗,可偏偏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宝宝老是慢慢腾腾,怎么也急不起来,干什么都要慢半拍。冲突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这天早上起床以后,文女士就在后面催着儿子烁烁赶快去刷牙、洗脸。要不是文女士在旁边看着,烁烁不知道又要玩多长时间的水。然后吃早饭,开始还不错,可吃到一半烁烁就又开始玩,怎么说也不听。文女士就真的发了火看妈妈发火了,烁烁开始哭起来,大声说:“妈妈,以后我再也不敢了。”文女士说:“我发火是因为你不好好吃饭,那你赶快吃我就不发火了。”可是烁烁只是哭着说刚才的几句话,并没有加快吃饭动作。在接下来的其他“程序”中,包括大便、出门上幼儿园,烁烁一直都是磨磨蹭蹭,结果到了幼儿园后人家已经关门了,文女士上班也迟到了。

这是很多家长都会面临的问题,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干什么都不紧不慢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不懂安排时间,或说没时间概念。虽然一些幼儿喜欢模仿大人看表的动作,言语中也不时地会出现“昨天”、“后天”、“以后”、“下次”等用语,但他们却并不能真切地明白这些时间概念的意义。

有一句古诗是这样写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就是孩子最初时间观念的一种写照。在3岁前,宝宝还没有建立起的时间观念,分不清年、月、日和具体的时间。有研究表明,3~4岁的幼儿一半以上都没有时间定向。但是宝宝习惯于有规律的生活,懂得每天吃过早饭之后可以玩耍,到10点吃过一点东西之后就可以到外面去玩耍,回来时总是随妈妈或其他家人买点菜和食品准备中饭。饭后午睡,然后吃一点儿东西再去玩耍,然后爸爸回家,很快再吃晚饭,饭后经常全家人在一起游戏,再吃水果然后洗澡准备睡觉。

幼儿的时间观念都很模糊,因此让孩子掌握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其含义,对孩子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当孩子真正理解了“在……之前”、“立即”或“马上”等词语的含义后,孩子也许会更规矩些。当孩子有一些要求时,妈妈经常告诉他“吃过午饭”或“等爸爸回来”、“午睡之后”等等以作为时间的概念。因为这样宝宝就立刻听懂了,而且能耐心地等待到应诺的时间有准备去做某事。这是幼儿的时间概念,因为孩子不认识钟表,也不懂得几点是什么意思。

掌握时间概念是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重要基础。良好的时间观念,对于幼儿适应集体生活及未来的学校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应该尽早开始。

通过讲故事帮助孩子理解时间

孩子3~4岁时,对“过去”、“未来”的了解还很模糊。跟孩子提到“昨天”、“明天”,他还勉强可以了解,但是像上星期五、下星期天这样的时间副词,就很难跟他说清楚了。了解与今日时间跨越比较大的“过去”和“未来”,可能要到孩子满5岁,认识能力再上一个台阶才可以。

为了帮助宝宝尽早理解时间,家长可选择故事书中的事件进展来讲述“过去”和“未来”,利用故事情节的进展来带领孩子的时间观念。如果担心孩子的学习能力,一开始可选择时间跨度小,且与生活作息密切相关的故事,比如“小熊的一天”,“小鹿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孩子会因与故事中的主角有共同的生活经验,而接受其中的时间表述。之后,可以根据孩子的运用能力,再让他复述比较复杂的故事,从而带入“未来”的时间观念。

利用日历培养时间概念

梁女士的宝宝今年4岁半,很难理解时间中有“白天”、“黑夜”这样周而复始的特性,很容易产生混淆的感觉。比如,梁女士和先生在星期三的时候答应周末带孩子去动物园玩,但孩子不知道从当天起还要经过多少个反复的白天和夜晚才会到周末,因此感到相当疑惑,老是说爸爸妈妈在骗他,不肯带他去。

于是,梁女士就教宝宝认识日历。梁女士买了一本即撕型日历,把着宝宝的手在星期天的那一页画上一头大象,然后告诉孩子,今天是星期三,每天上床睡觉后可以把当天的那页日历撕掉,等撕到有大象的这一页,我们就去动物园。这就把“多遥远的未来”这一问题具体化了,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耐性,还让他对未来的活动产生期待感——现在,宝宝俨然是个小时间规划师了,比如梁女士一家安排星期日去动物园,宝宝会在星期六的日历上画上香蕉和糖果,提醒妈妈前一天应该去超市,为他和小猴子们预备食粮。

家长可以像案例中的妈妈一样,为孩子准备一份数字清楚、图案可爱的日历,作为孩子的专属日历。让孩子每天在格子上画图作记录,比如晴天画太阳,下雨画雨伞,心情好画笑脸,心情差就画愁眉苦脸;或可以画哪一天看到什么、做了什么,就当是用画图写日记一样。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记得每天看看今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想一想前天、昨天、明天、后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上个星期的今天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三天以后我要去哪里玩、还有几天才会放假,等等。家长可以多问宝宝一些问题,让孩子看着日历数日子,慢慢培养出对今天、过去、未来的时间概念。

为孩子制订时间表

周贝刚上小学时,做事拖拉,早上叫不起来,晚上玩不够,一点时间观念都没有。妈妈决定和贝贝一起制订个时间表。时间表规定:每天放学回来,贝贝要在吃饭前把作业做好,晚饭后下楼和小朋友玩,7点半上楼洗漱、看电视,然后上床看书,8点半熄灯休息。

刚开始,在妈妈的提醒下,贝贝表现不错。但执行计划的第一个周末,贝贝就违反规定了。那天玩得非常高兴,他8点半才上楼。一回到家,妈妈就问:“贝贝今天遵守时间表了吗?”

“没有。”贝贝嗫嚅地说。

“假如你是在学校,可以不遵守课间休息时间,自己想玩多久就玩多久吗?”

“不可以。”贝贝摇了摇小脑袋说。

“这就对了。家里的‘课程表’也应该按时遵守才对!”

“妈妈,我错了,下次一定遵守。”

“贝贝很乖,现在妈妈要和你讨论一下这个时间表里的新问题。妈妈同意你周末可以玩到8点再回来,怎么样?”

“太好了,妈妈!”贝贝开心地跳起来。

从那以后,贝贝一直遵守这个时间表。也正是因为制定的这个时间表,贝贝养成了一个好的习惯,时间观念很强,早上按时起,上学从不迟到,回家总是先做作业,做事情再也不拖泥带水了。

缺乏时间观念,是现在孩子的通病。为帮助孩子克服这个坏习惯,不妨试试贝贝妈妈的法子,给孩子制订一个时间表,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安排他的作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