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早期教育成就一生
23490100000020

第20章 健康的心理源于健康的家庭(5)

一天,路女士去幼儿园接女儿吕娟。幼儿园的喇叭里正放着一曲《爱的奉献》,门口有个红色捐款箱。路女士不由得想到“5.12”地震灾区的孩子们,心里不禁一阵酸楚,忍不住又掏出钱包,捐了200元。当路女士带着女儿下楼时,发现女儿的眼睛红红的。路女士就奇怪地问“娟娟,你怎么哭了?”“今天我们看电视,有好多小朋友在地震中死了,还有叔叔阿姨也死了,有好多人没有房子住,没有东西吃,妈妈,我们去帮帮他们吧!”“那你想怎么帮?”“我六一节不要新衣服了!”娟娟很坚决。“我想把买衣服的钱都捐给那里的小哥哥小姐姐,好吗!”路女士看着娟娟一脸的认真,想着只有5岁的女儿那么有爱心,不由得欣喜无比,赶忙又取出200元,让娟娟自己放进红色捐款箱。回家后,娟娟又急忙拿出自己的储蓄罐,准备明天再带到幼儿园去……

有时候大人可能感到奇怪,为什么眼前这么个小人儿就能懂得别人的感受?其实,这种高级的能力在每个孩子身上都存在。孩子的爱心,既是自然天性,也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学习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比大人更强烈的爱心。可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自私自利、自我中心起来,没有善良心,没有爱心。这些都是爱心的大敌。但是,这些并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不是孩子的天性。它根源于家长的私爱和溺爱。因此,为了不让孩子的爱心枯渴、泯灭,家长不仅要爱孩子,更要让孩子学会去爱。如果只管耕耘不问收获,那么这种爱就很容易变成一种对孩子的私爱、溺爱。“溺爱是父母与孩子关系上最可悲的事,用这种爱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肯把心灵献一点儿给别人。”

爱心,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感情,也是所有感情中最高贵、最纯朴、最真挚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幼儿时期也是人各种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爱心的形成也是在幼儿时期。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的表现,一旦发现孩子的爱心行为,就要及时地亲吻、拥抱和赏识孩子,受到赏识的孩子下次会更容易做出类似行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闪光点”视而不见,孩子做出同样行为的频率就会低得多。

用心为孩子诠释感情

一个懂得解读他人面部或言语表情的孩子,就能与周围的人相处得更好。因为他能够捕捉那些情绪的信息,理解别人的情感,体恤他人的心情。

因此,家长在为孩子讲故事或读书之际,如果有展示人物心情的图片,家长可以模仿人物的心情和语气给孩子讲述。庞佳艺和妈妈坐在沙发上一起看图画书中《丑小鸭》的故事,妈妈为了引导佳艺的爱心,就一边看一边用关爱的语气讲述:

“你看着小鸭子怎么了?”

“下雪了,丑小鸭真可真冷啊!”

“它想哭了,你问问它,冷不冷啊?”

“我很冷啊!你愿不愿意给我一杯热水喝?抱抱我呢?”

听着妈妈的问话,佳艺会承接妈妈的表情和语气回答,“我愿意抱抱小鸭子,这样它就不冷了。”

“我把自己的衣服送给小鸭子穿吧。”

用这样一种夸张和形象的方式,向孩子“表演”“展示”某些情感外在的表现形式,就能逐渐让孩子学习认识和体会他人的感情,并对他人表现出同情和爱。

呵护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

卢勤老师说:“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那就应该生活中培养它、呵护它。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

瑞恩是加拿大一个普通家庭的一个普通男孩。6岁时,小瑞恩听老师讲述非洲的生活状况:孩子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洁净的水,成千上万的人因喝了受污染的水而死去。

老师说:“我们的每一分钱都可以帮助他们:一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60分就够一个孩子2个月的医药开销,2块钱能买一条毯子,70加元(约合380元人民币)就可以帮他们挖一口井……”

瑞恩深受震惊。他想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

不过,妈妈并没有直接给他钱,也没有责怪他是小孩子头脑一时发热的冲动,而是对瑞恩说:“家里一时拿不出70加元。你要捐70加元是好的,但你需付出劳动。”“你可以多干一些活,多承担一些家务,慢慢地积攒,积攒到一定时候,就能够有这些钱了。”瑞恩说:“好,我一定多干活。”

于是瑞恩就开始承担正常家务之外更多的事。家里其他孩子出去玩,他就吸2小时地毯挣2块钱;全家人都去看电影,他留在家里擦玻璃赚到第二个2块钱;他还要一大早爬起来帮爷爷捡松果;帮邻居捡暴风雪后的树枝……

4个月后,瑞恩终于攒够了70加元,交给了相关的国际组织。然而,工作人员告诉他:“70加元只够买一个水泵,挖一口井要2000加元。”

于是瑞恩继续努力。一年多以后,通过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他终于筹集了足够的钱,在乌干达的安格鲁小学附近捐助了一口水井。

我们对瑞恩母亲的做法很感动。正是因为她,首先呵护与珍惜了瑞恩的爱心,才使瑞恩实现了他的如此感人而美丽的梦想。

可是现在很多家长,一旦由于工作忙或其他原因,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心视而不见,或训斥一番,结果将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之中。比如孩子为刚下班的妈妈倒了一杯茶,妈妈却着急地说:“去去去,快去写作业,谁用你倒茶!”再如孩子蹲在地上帮一只受伤的小鸡包扎,妈妈生气地说:“谁让你摸它了,小鸡多脏呀!”孩子的爱心就这样被父母剥夺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或剥夺孩子的爱心,这种行为应该尽快停止。

赏识孩子的爱心

在一次和爸爸妈妈的春游中,7岁刘静无意中在草地上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鸟。小鸟的翅膀不知被什么咬伤了,已经不能飞了,只能扑腾着带着鲜血的翅膀,无助地叫着。小刘静把小鸟捧在手中,对爸爸说:“这只小鸟真可怜,翅膀受了伤,我们把它带回家养吧,要不然它会饿死的。”

爸爸看了看这只小鸟,说:“如果你想养,就带回家吧,可是我和妈妈没有时间照顾它。”

“那我来照顾它好了。”孩子高兴地说。

刘静把小鸟带回了家,她想给小鸟做个鸟笼,但又不会做,想请爸爸帮忙,可当时已经答应爸爸要自己照顾小鸟。于是她决定自己动手做鸟笼。

在做鸟笼时,刘静不小心把手割破了,鲜血直流。爸爸赶快把她送到医务室包扎,并责备她说:“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呢?干不了就别干,怎么不找我帮你做?”

“我不敢让爸爸帮我,我说过要自己小鸟的。”孩子忍着疼痛说。

“傻孩子,还这么认真,好了,等回去爸爸帮你做鸟笼!”爸爸心疼地说。

“谢谢爸爸,爸爸真好!”

“静静,你真有爱心,爸爸很喜欢你这一点!”

孩子的爱心需要父母的帮助和肯定。如果父母拒绝了孩子,孩子就会感到父母不支持自己的爱心举动,从而产生错误的观点,认为有爱心是不对的。而当父母帮助孩子去实现了一件有爱心的事情时,孩子也会从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从而对自己的爱心有了正面的认识。而当孩子做了有爱心的事情时,不管这件事情是否经过父母的允许,首先要给他们肯定和赞扬,对他说:“好孩子,你真有爱心!”

涓涓之水,汇成江海,爱的殿堂也靠一沙一石来构建。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的爱心随他一起成长。作为家长,都希望孩子是个懂事的孩子,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孩子,那么就从现在开始,珍惜孩子的爱心吧。

NO.10性启蒙教育必不可少

性启蒙教育是为人父母不可绕过的严肃而必需的课程。许多家长在被孩子问及“性”方面的问题时都感到尴尬不已,不知如何回答,有的索性避而不谈,甚至厉声呵斥,结果导致孩子对性逐渐产生一种邪恶感。而长大后,黄色的东西就会影响到孩子,或由孩子产生,极致处会产生犯罪行为。

其实,性是美丽而圣洁的,家长也应该端正对性的态度,及时以合适的形式引导孩子对性进行正确认识,且不可等到孩子们之间以那种邪恶神秘去交流那些被歪曲了的性的认知。

毛毛是个7岁的小男孩,有一个3岁的小妹妹。毛毛家有点特殊,两个男生、两个女生在一个屋檐下共处,所以爸爸妈妈从小就告诉孩子们“男女有别”,最需要强调的是上厕所的问题。在外面时,如幼儿园、学校、公共场所,一定要认清男、女厕的标志,特别是毛毛,因为他是哥哥,要给妹妹做出好榜样。家里只有一个卫生间,无论是谁,上卫生间一定要关门,其他人再内急也要忍着。

毛毛上幼儿园时,妹妹出生了,妈妈就告诉他,“女孩子以后要生宝宝的,男孩子就不一样了。”毛毛问:“女孩子是怎么生宝宝的呢?”妈妈就指着自己的肚子说:“从肚子里呀!”因为看着妈妈的肚子大起来又小下去,毛毛似乎明白了妈妈说的话。

自从家里有了妹妹,毛毛更加懂事了,他知道自己是男子汉,有责任保护妈妈和妹妹,他说,“所有的女人都爱哭,因为电视里的女人都爱哭!”男人坚强、不爱哭,女人软弱、爱哭,需要被男人保护,这或许是一个7岁孩子最初的性别观吧。

孩子的性意识主要有3个时期:一是出生到1岁时的口欲期,这时孩子都有吸吮的需要;二是1~2岁时的肛欲期,这时孩子可以从排便与控制大便潴留中获得快感,也就是所谓的肛欲满足;三是2~4岁时的性蕾期,这时不少孩子都会玩弄自己的生殖器。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性别,并认识自己的身体,其实可以从任何一个年龄段开始,不要认为孩子只有两三岁,跟他谈性教育还太早。其实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尤其是小男孩,会渐渐地对妈妈的身体给予关注,他会感到好奇,为什么妈妈的身体和自己的不太一样?这时,就牵连到孩子性启蒙的问题。如何去开始这种性启蒙教育,也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情。启蒙做好了,对于孩子健康的性意识会很有益处。而如果家长一味地回避,或是大声指责孩子,则极容易造成孩子对性继续好奇,或对性产生厌恶的态度。

帮助孩子了解男女的区别

3岁左右的孩子,会开始询问与性别相关的问题,比如:“妹妹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我是从哪里来的?”

“爸爸为什么要站着撒尿?”

这时家长最好在最自然、最真实的场合下让孩子轻松地理解。比如在给孩子洗澡时,可以告诉他身体每个部位的名称及功能,把洗澡变成一个有意思的游戏;在公共场所需要换衣服时,告诉他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换,应找一个有遮蔽的地方,因为身体中有些部位是隐私的。这样自然地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性别,并认识到男女的区别。

研究表明,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越早越好。当然,对于学龄前孩子进行性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平时对孩子的提问和相关行为中给予反应,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对孩子的问题要清楚而自然地回答

孩子到了三四岁时,会突然开始对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感兴趣了,特别是在自己与妈妈、爸爸的比较中,产生了好多疑问:妈妈为什么要戴“布兜兜儿”?爸爸为什么不用戴?对于孩子表现出的好奇,家长的态度应该是:既不大惊小怪,也不躲躲闪闪,当然也不能太“郑重其事”,毕竟孩子还太小,很多东西理解不了。不妨像对待他提出的其他问题一样,真实清楚而又自然地回答他,态度语气就像孩子问树叶为什么秋天会落下一样。

一天晚上上床关灯后,4岁的于小鱼突然指着妈妈的胸部问:“你的‘咪咪’为什么那么鼓?”

妈妈想了想,回答说:“因为妈妈是大人呀,就像你会长高一样。”

“那我的咪咪也会长到那么鼓,对吧?那你的咪咪为什么会有水呢?”

“那是因为你小的时候还没长出牙齿,只能吃奶呀!咪咪就像你的‘饭盒’,里面盛着你的饭,等你吃完了,妈妈就赶快再生产新的奶,把你的‘饭盒’装得满满的,一点也不让你挨饿。”

妈妈的“饭盒说”显然让小鱼很满意,于是她信心十足地说:“妈妈,我觉得将来我的咪咪一定会很有水,我的小宝宝一定能吃饱,就不用喝奶粉了,因为我从小身体就很健康,很长时间不长病!”

孩子的一些问题有时的确很难回答,所以在对于孩子的性教育问题,家长也不用刻意解释太多,这个时期,只要让孩子简略地知道些皮毛的东西就好。说得多了,不单孩子消化不了,也会给孩子造成很多的心理负担,是得不偿失的一个教育程度。

结合媒介给孩子讲解

平时在和孩子看科普类图书时,遇到植物的授粉、动物的交配时,不要刻意回避,就像讲其他部分一样,自然地告诉他,甚至把动植物和人结合起来讲,互相佐证解释,孩子会更容易理解。很多孩子在四五岁时,就已经从少儿人体百科上知道了小娃娃是怎么长大出生的,从DISCOVERY中看到精子与卵子的结合,知道这样可以生出娃娃来。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不会对这类事情少见多怪了。

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体

在很多成人眼里,很小的孩子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经常拿孩子当活宠物,不论孩子是否愿意,都会随意逗弄他们。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他就很难学会反抗成年人的一些不恰当行为。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懂得尊重他的身体,教孩子一些关于身体接触的一些基本原则,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比如告诉孩子可以触摸自己的身体,但抚触隐私部位不宜当众进行;同时也告诉孩子,不要接触别人的隐私部位。还要告诉孩子,除了父母、其他特别亲近的家人和医生外,不要让其他任何人触摸他的隐私部位。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及早学会保护自己。

事实上,小孩子对性感兴趣是很正常的事,就像他对任何自己没见过、没玩过的东西一样,家长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在最自然、最真实的场合下让孩子轻松地认识最自然的东西,就像在麦地里认识小麦,在果园里认识苹果,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会大有好处。相信孩子长大后,也不会因为要戴胸罩而感到别扭,不会因为初次遗精而惊慌失措,因为他们会记得“妈妈就是这样的”,“爸爸也是这样的”,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