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向来推崇的是“以忍为上”的精神,遵从的是“吃亏是福”的信条。当然了,忍让可以说是一种玄妙的处世哲学。有句俗语说得好:牛不低头饮不着水。那么,牛亦如此,人何以堪!我们需要用心地悟一悟这牛低头饮水的深刻道理。
不要让计较遮掩了品德,不要让争怨损毁了形象。忍让本来就是一种美,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记住这样一句话:“人心就像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时,仇恨就会越来越少。”让我们尽可能地学着宽容,让爱充满世界。当你无法克制自己的冲动时,一定要学会思考忍让的无限魅力:“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理智者得世界,冲动者失世界
我国着名学者梁实秋说过:“血气沸腾之际,理智不太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宜。”其意指人在不理性的时候,自我的行为就很有可能随着心理变化出现冲动。相应的,人所说出来的话也就会比较过分,这样不管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没有益处。
容易冲动的人会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后卫团。如果与比较容易冲动的人打交道,那么从说话做事上都必须谨慎、小心,因为你也没有把握自己哪句话或者哪个动作会激怒对方,这样也许很容易引起大家的不愉快。同样的对于那些容易冲动的人,他们自己也很苦恼,由于自己内心情绪的不稳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清楚自己会在什么时候爆发,或者被别人迁怒。往往都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所造成的场面令自己,也令大家都很尴尬。
一些忍耐力比较差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不是很冷静,也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激动的情绪,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处理问题一般都不会过多地考虑后果,他们冒冒失失,莽莽撞撞,到最后很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聪明的人,一般情况下都会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地让自己冷静下来。即使面对的是别人无礼的挑衅,他们也不会陷进别人的圈套中。他们不会轻率地站在被动者的地方。偶尔受到了来自别人尖酸刻薄的挖苦、戏弄、嘲笑,也要告诫自己忍一忍,不要因为无法克制而暴跳如雷或者反唇相讥。
如果自己无法克制内心的激怒,也用相同的方式回击对方的话,就很容易引起双方激烈的争执,这样只会不断地使矛盾激化。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一定要试着说服自己冷静对待任何一件事,最好凡事采取理智的态度,要知道只有忍耐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我国着名的军事家张良就是一位善于“低头”做人,而最终也成就了一番大事的人。
张良原本出身贵族,由于世道中落,之后整个家族丧失了荣耀显赫的地位。但是,后来张良却成为了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他运筹帷幄,忠心地辅佐汉高祖平定天下,因建功无数被封为留侯,并与萧何、韩信共称为“汉初三杰”。
年少时的张良因在博浪沙阻击秦始皇未果,被迫逃亡到下邳。一天,他路过沂水桥,遇见一穿着短袍的老翁。老翁故意把自己的鞋子遗落在桥下,然后傲慢地指使张良说:“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有些吃惊,甚至想拔拳打他。但是又觉得这样做有些不妥,人家毕竟是长者,自己也不忍心下手,只好下桥去捡鞋。张良捡鞋回来,老翁翘起自己的脚,让张良为其穿鞋。心怀大志的张良简直气愤极了,再次有了挥拳的意念,但是遭遇坎坷的张良转念想了想,还是强忍着内心的不满,膝跪于地,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不但没有丝毫的感谢,反而大笑着离开。没等老人走多久,他又折返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之后还让张良五天后的清晨再来这里。张良虽然有些迷惑,但是依然跪着答应了。
到了第五天,公鸡刚刚报晓,张良就急匆匆地来到桥上。可是老人看上去已经到了很久的样子,这时,老人生气地训斥道:“为什么迟到,五天之后再来这里。”可是第二次,张良还是比老人晚到了一会儿。到了第三次,张良半夜就跑到桥上去等。他的真诚与隐忍得到了老人的欣赏。之后,老人拿出了一本书递给张良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再来见我,我是济北毂城山下的黄石公。”说完之后就离开了。
张良高兴极了,等天亮之后一看,竟是《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苦读,刻苦钻研兵法,关心天下大事,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个文韬武略、足智多谋的智多星。
由此可见,必要的时候“好汉要吃眼前亏”,稍稍吃点“眼前亏”,换来的也许就不仅仅是小利益,甚至很有可能是成就自己的大机会。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就是因为受不了一点点的气,吃不了一点点亏,经常错失良机。他们为了面子不断地与人计较,发生争执,结果不但让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伤害,还有可能给对方造成伤害。
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几乎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小小的挫折或者不顺,也许自己挺一挺也就过去了,但是当与别人发生矛盾或者争执的时候,一定要克制自己,尽量让自己学会包容,告诉自己忍一忍。
急于求成,功亏一篑
想必大家都听过“欲速则不达”这样的警句。这句话告诉大家,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要只是一味地追求速度或者想要过快地看到结果,而忽略了做事的过程。因为“罗马都不是一日建成的。”每件事情的成与败,必定有着自身存在与发展的规律,一旦遭到人为的干扰或者破坏,一定不能收获胜利的成果。
春秋战国时期,郑庄公为了成功伐许,开战之前,为了挑选出优秀的先行官,他先在自己的国都组织了一次比武大赛。部下众将领听后,均面露喜色。因为大家都很在意每次立功的机会,大家也都跃跃欲试。
经过紧张的准备,比赛终于开始了。首先进行的是击剑格斗。众将领基本都使出了浑身的解数,只见空中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已有6个胜出。接着进行的是箭术比赛,之前胜出的6名将领每人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6位胜出者中有一位叫公孙子都的将领,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从来都不会把别人放在眼里,他上场后,3箭连中靶心。还有一位年纪稍大点的叫颖考叔,他上场之后,也是3箭连中靶心,这场比赛下来,其他将领均已落败,只有这两位打了个平手,留下来参加下个项目的比赛。
最后一项的比赛是让他们二人站在百步之外,同时去抢一部战车。如果谁能先抢到手,谁就是这次伐许的先行官。这时的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颖考叔一眼,因为他心里明白:自己要比颖考叔年轻许多,力气也大,这一轮肯定是自己赢。比赛正式开始了,刚跑到一半路程的时候,因为公孙子都抢车心切,加快了步伐,谁知刚加速,他的脚下一打滑,就栽了个大跟头。等他再次爬起来的时候,颖考叔早已抢车在手。
不服气的公孙子都,还准备去夺颖考叔手中的战车。庄公连忙制止,并宣布颖考叔为这次伐许的先行官。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公孙子都一直对颖考叔怀恨在心。
伐许的战争终于开始了。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厚望,他手举大旗英勇地带领大批将士不断进攻许都城。只见颖考叔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看着颖考叔即将大功告成,可是城下嫉妒得要死的公孙子都却拔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并向他射过去,一下子就把颖考叔射了下来。这时,与颖考叔一起的另外一位不知道实情的大将瑕叔盈还以为颖考叔是被许兵射中阵亡了,连忙捡起战旗,继续指挥士卒冲城,最终拿下了许都。
战争结束了,最后的赢家却是瑕叔盈。这个事件中,最大的失败者就是公孙子都,因为他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了自己没能顺利地赢取先行官的头衔。尽管自己非常的优秀,但是还是输在了急于求成的心理上。如果当时自己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或许就不会栽跟头。
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应该从容不迫,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进行,而不是怀着一颗急功近利的心态刻意追求结果。事情的发生乃至发展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锄头下去就是一口井的效果。但凡做事情不能把握好尺度的话,只能让原本正常运行的事情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功亏一篑。
必有忍,乃有济
人们常说的“心字头上一把刀”其实就是个“忍”字。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里,要不断地强调“忍”的魅力。因为“忍”是做人的基本,是成事的必备条件;因为“忍”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温情;因为忍,让更多的人淡忘了仇恨;因为忍,让争执变成了沉默。
学会了忍耐就可以从生活中找寻到快乐。每个人都会遭遇困难挫折,每个人都要面对一些无谓的纷争,只有忍耐才可以将其统统消除掉。人能感受到的痛苦,心里肯定会有一些曾令自己累累的疤痕,如果自己不去努力地将其掩藏,那么肯定会有新的伤疤再次出现。所以一定要学会忍耐、学着承受、学会忘却。
生活到处充满阳光,充满欢乐。一味地沉溺于痛苦的回忆,或者仇恨的氛围,只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痛苦。当与别人之间出现一些不愉快或者不和谐的迹象时,一定要从内心说服自己,忍了此刻,或许会被人看作是软弱的表现,但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并非别人的表面崇拜,我们在乎的是最终完美的结局。
忍耐其实就是一种潇洒的姿态,是一种“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的境界。纵观历史,我们看到了很多“小忍必有大福”的谋士,他们宽厚待人,淡薄名利,善忘仇恨,最终他们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而那些遇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人,几乎没有多少人能有所作为或者说有什么大的建树,而且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自我的圈子或者思想中生活,他们作茧自缚,他们活得很累。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根本没有必要活得那么累,计较那么多,等百年之后,离开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又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三国时期,刘备死后,一直辅佐他的智多星诸葛亮,几乎再也没有了什么太大的作为。刘备在世时,诸葛亮运筹帷幄,足智多谋。因为刘备是一代明君,在他的手下做事情,无论是谁都不用担心君主疑人这一点,更不用说诸葛亮了,他的才华更是许多人所不及的。当时刘备打下一片江山,很大程度上离不开诸葛亮的智谋。刘备在他临死之前曾当着众位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你就好好的扶持他处理好国家政事;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料,那你就自立为君算了。”
诸葛亮听完刘备如此一番言语,顿时头冒虚汗,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他哭跪着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说完,便接连叩头直至流血。刘备死后,阿斗继承了皇位。诸葛亮为了避免自己出现夺权的嫌疑,从此以后,诸葛亮非常小心谨慎地辅助阿斗处理朝廷政务,可谓是鞠躬尽瘁;另一方面他经常寻找出征作战的机会,以免遭人谗害,被人抓住把柄。为了能保全自己,他的锋芒较前大有收敛,而且还经常在群臣面前表现出自己已经老而无用的样子。在一些事情或者奸佞小人面前总是一忍再忍,不与任何人发生矛盾,这是诸葛亮的韬晦之计,收敛锋芒也是诸葛亮最聪明的一点。
三国时期还有一个与诸葛亮性格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张飞。他不管是在行军打仗,还是与人结交方面,总是风风火火,不拘小节。这样的他会常常令敌军闻风丧胆,吓得敌军是屁滚尿流,可谓是一世英雄。但他还有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性情比较狂躁,刚愎自用,面对纷扰的世界,很难保持平常人的心态,更不会容忍任何不平之事,自己也总是喜欢打抱不平。
关羽战死之后,张飞为了发泄内心的痛失手足之气,他居然率领三军“挂孝伐吴”。其中两员兵将张达与范强因为仓促一时没能找到“白旗白甲”,竟然被张飞捆绑在大树上,每人挨皮鞭五十下。这二人遭受重重的鞭打之后,还被张飞指着鼻子警告道:“你们二人在明天时必须将我要求的东西给我准备齐全了,否则,马上杀你二人以示众将士。”
张飞因为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竟然忍耐不住自己内心的伤痛,狠狠地鞭打这两位将士,打得二人满口出血。二人因受到了如此奇耻大辱,于是便合计趁张飞酒醉熟睡的时候,将其刺死。
张飞,一员战场上威风凛凛的虎将,没有战死于沙场,却因为自己暴躁的性格而惨死在自己人的手中。由此可见,不管是什么人,也无论身居何位,始终都要拥有一颗足以把握自己的平常心,凡事都要忍耐,否则,自己种下的苦果,只能自己品尝。
俗语有“骄狂者必躁,浮躁者必狂。”在我们的生活中,骄傲、浮躁、冲动经常影响我们与身边人的关系,有时候是无心或者是无意的,但是这种情绪也不会被人轻易接受。由于这些不良因素会让周围的同事、朋友远离你甚至可能是厌恶你,而你内心深处自我感觉的“出人头地”,也就成了虚幻的顾影自怜。因此说不骄不躁,忍耐也是做人的必修课。
实际上,学会忍耐也是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能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不要总是拿显微镜看别人。即使人家自身有一定的不足,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这件事过去。不需要刻意让自己为难,因为无论什么事情,一旦经过时间的涤荡,到最后自然也会慢慢淡去。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只需要正确对待自己。努力培养自己的素养,一定能够正确面对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发展,相信最终一定可以取得成功或是胜利。
逆境中坚持信念,重整旗鼓起东山
逆境不但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更能坚定一个人的信念。对于一个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而言,更能够激发出潜藏在内心的力量。一般情况下,长时间潜伏在林中的鸟,一旦有了展翅高飞的机会,必定可以冲上云霄。身处逆境的人如果能够坚持到最后,一定能够赢来希望的曙光,获取最后的胜利。
对待事情焦灼、烦躁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只会令糟糕的事情变得更糟,让不顺利的事情变得更棘手,更何况这对于事情的发展不会起到任何促进的作用。在逆境中如果能够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挫折与磨难,并且还能够始终抱持最初的信念,一定可以顺利地走完人生漫长的旅程。
当项羽和刘邦在称雄争霸、建功立业之前,他们也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走出来的。实际上,这也是“忍”功的一种最好表现。在恶劣的条件下,在艰苦的环境中如果谁能够“挺住”,那么谁就一定能够称霸天下,名扬四海。谁如果总是一副小肚鸡肠,刚愎自用,那么他的结局一定会很惨。
楚汉相争之时,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取得最后的胜利,而楚霸王项羽之所以最终失败,关键就在于二人所坚持的程度有所差别。正因为项羽不能坚持,所以过早的就牺牲了,白白地浪费了自己百战百胜的勇猛。刘邦的坚持让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养精蓄锐、等待取胜的最佳时机,直接攻击到项羽的薄弱环节,以至于对方根本没有还击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