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电影陪孩子成长
23728700000007

第7章 生命教育从热爱动物开始/《导盲犬小Q》(1)

《导盲犬小Q》Quill

片名:Quill(英文译名)

中文译名:导盲犬小Q(又名《再见了,可鲁》)

导演:崔洋一(Youichi Sai)

主演:小林薰(Kaoru Kobayashi)

椎名桔平(Kippei Shiina)

香川照之(Teruyuki Kagawa)等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日本

首映日期:2004年3月13日

电影剧情简介

米兰·昆德拉曾说:“狗是我们与天堂的联结。它们不懂何为邪恶、嫉妒、不满。在美丽的黄昏,和狗儿并肩坐在河边,犹如重回伊甸园。即使什么事也不做也不觉得无聊——只有幸福平和。”伊甸园,这正是人类生命的源头。

这种感觉,在看到电影《导盲犬小Q》前,我就真实体验过,现在依然每天继续体验着。在我写作这本书的每一个夜晚,我心爱的狗,铁蛋,躺在我脚边它自己的窝里,拉着细细的鼾声睡觉。这是它多年养成的习惯,也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在它的鼾声中,我出版了多部著作,并将继续读书、写作。

所以,《导盲犬小Q》带给了我许多真切的回忆与感受,我常常不自觉地拿小Q和铁蛋对比,在小Q身上找铁蛋的影子,又从铁蛋身上找小Q的影子。小Q带给了仁井夫妇、渡边一家许多快乐,铁蛋也带给我的家庭、我所在小区的孩子们许多快乐,它们都如天使一般纯真、无邪、忠诚,满怀对人类的爱。

《导盲犬小Q》取材于真实故事,描绘了一条忠诚的导盲犬的一生。但它并不是单纯描绘动物故事的电影,而是一部讴歌生命、赞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杰作,一本感动了无数人并将继续感动无数人的生命教育教科书。小Q的原型是可鲁,生卒年为1986年6月25日到1998年7月20日。作为社会服务犬,可鲁用无私的信任不断鼓励黑暗中的盲人渡边,使他们终于成了最佳拍档。

电影中,小Q的服务对象也叫渡边,也是一位中年失明后性情大变的男人,而它曾经的“寄养父母”也还是仁井夫妇。

渡边天生不喜欢狗,认为盲公竹比导盲犬可靠。但是,在一次巧合的领路后,他的思想开始转变,尝试接触导盲犬。从惊恐地挥舞盲公竹被拖着走,到和小Q配合默契;从由多和田所长提示才恶狠狠说出来的“good”,到发自内心的微笑;从宁可被车撞死也不能让狗牵着走,到炫耀给同事看甚至借予“试用”……终于,就像可鲁和渡边那样,电影中的小Q和渡边也成了最佳拍档。

然而,就在小Q和渡边的关系渐入佳境时,渡边却病倒了,迟迟不能康复,小Q只好离开病房,回到导盲犬训练中心。小Q在等待中度过了3年。渡边终于来了,但在一起走了30米后,他们就永远分离了……在渡边的葬礼上,小Q静静地看着棺木中的朋友,好像在等他醒来,为自己套上导盲鞍……

又是7年过去,小Q退休了,重新回到仁井夫妇家。然而,身患白血病的小Q,在过完12岁生日后的第25天,又梦见了小时候……在仁井夫妇温柔的催眠曲中,它长眠了。小Q去世的这个年龄,相当于人的70多岁。

看电影时,请这样边看边想:

近距离体验身边小动物的生与死,是对孩子展开生命教育的契机。

作为一部经典电影,《导盲犬小Q》是父母对孩子开展生命教育的通俗教科书,它将会让孩子由此重新认识生命,认识死亡,认识动物,也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和动物的关系。这是孩子重要的人生必修课。

事实上,今天的孩子,尤其需要生命教育,这不仅关系孩子的幸福,也关系父母的幸福,还关系社会的文明与美好。那么,认识生命,该从哪里开始?

从我的观察和研究看,生命教育可以从一棵新芽、一朵新花、一只蚂蚁、一只小鸡、一只小兔子、一条小狗等小型生命体开始,既让孩子直观感受植物的生命,也让孩子直观感受昆虫、动物的生命。这种真切的直观感受——喜怒哀乐,就是儿童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的开始。

幼年的小Q。

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以此观察生命与死亡带给儿童的心理和情感冲击。

2009年春末的一天,在小区附近的早市上,妻子给女儿买了一只小鸡,它的到来让女儿兴奋起来。整整一天,女儿的兴奋都被小鸡点燃着:吃饭时,她要和小鸡一起吃,小鸡先吃她后吃;外出时,她要提着小鸡一起玩儿,别的小朋友只能看不能摸;睡觉时,她要和小鸡一起睡,好说歹说,才勉强同意把小鸡放在床脚妈妈的梳妆台上。刚睡醒,马上就“小鸡、小鸡”地到处找。

我观察着女儿,深知她的这种兴奋源于对新鲜事物的天然热爱,而重要的是,这个新鲜事物名叫生命——一只小鸡的鲜活生命。在我的家里,鸟儿其实不少,有毛绒的、木头的、陶瓷的、塑料的,当然也有画上的,动画片里鸟儿、小鸡更是常见。然而,只有对这只有着鲜活生命的小鸡,女儿的兴奋才被持续点燃。小鸡在她耳边鸣叫,她也不时抚摸小鸡的羽毛,还抓了小米、饼干喂它。

小鸡身上那种暖暖的、绒绒的手感,对孩子来说,该是多么巨大的精神享受啊!实际上,也正是通过这种细微的、温暖的手感,孩子真切感受着真实生命体的温度。生命,就这样被细微的温度表达着、象征着,它因温度而存在,因温度而鲜活,轻轻触动着孩子敏感的神经,悄悄开启着孩子认识生命的大门。

显然,对真实的生命体与虚幻的生命体,儿童完全分辨得出,并且十分热情地享受真实生命带给自己的巨大乐趣。这种乐趣,是任何玩具都无法激发的。世界上有什么人造玩具,包括电子游戏,能拥有这种令人心柔润的温度?

然而,小鸡被买来的第二天傍晚,事情开始发生变化。尽管小鸡被我们精心饲养着,但就在这天傍晚,我还是发现了小鸡的无精打采:它不再在纸箱里不停地走来走去,甚至不时跳起来,想逃到纸箱的外面,而是卧在纸箱的一角,闭着眼睛,一直睡觉。次日上午,我趁着到户外锻炼,把小鸡拿到阳光下的草地上晒暖,本想着它会精神一些,毕竟草地是它的最爱,可它却依然闭眼睡觉……女儿也观察到了这一切,她的眼里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奇妙的忧虑。

当天深夜,女儿早已睡熟。我在读完半本书之后,起身到阳台上,查看小鸡的动静。小鸡躺在纸箱的一角,一动不动。我用手碰碰它,它还是一动不动。我轻轻拿起它,它依然一动不动。我感觉到,它的身体凉凉的、硬硬的。温度,在这只小鸡的身上消失了;柔软,在这只小鸡的身上消失了。我知道,生命——这个如此神秘又如此珍贵的东西,从此再也不属于这只小鸡了。它死了,死在这个小小的纸箱里,它来到我家,仅仅只有三天。我的心被微微刺痛了。

天亮了。女儿醒来,要找小鸡。可她看到的却是已经死亡了的小鸡,它再也不会叽叽叫,再也没有温度,再也不会跑,再也不能蹦跳。我告诉女儿:“小鸡死了。”我看着女儿,她的眼里突然有了一种特别的东西。我非常清楚,从此以后,她将会由此出发,一点点地认识什么叫生命,什么叫死亡。

对小Q生命的认识,其实也是如此。只是,相对生活中真实的生命而言,小Q依然有些抽象。当然,父母决不能仅仅为了让孩子学习认识生命与死亡,就故意虐待动物、践踏花草、伤害虫鱼,而一定要精心照料它们。

死亡有时虽不可避免(对小鸡这样的弱小动物来说,更是经常性发生,即便是鸡妈妈亲自照料,死亡率也极高),但父母能尽的力还是一定要尽到底。否则,这种教育方式就很可能会走向敬畏生命的反面,那就是以对弱者施暴为乐。而无论这种施暴是表现在现实中,还是表现在虚幻的电子游戏中,一旦形成习惯,则必将酿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恶果。这方面的犯罪个案早已不胜枚举。

儿童所缺少的,是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和对死亡的深刻感知。

在上面所讲的故事中,尽管在小鸡之死中,我的女儿直观感受到了死亡的冰凉与灰色,也承受了一定的痛苦和焦虑,但这就是现实,不但无可回避,也不能回避,而且需要勇敢面对。就像必须面对小Q的死亡一样,虽然我们会痛苦,会焦虑,会泪流满面,但死亡就是死亡,我们必须承认它,接受它。

为了避免死亡的冰凉与灰色,我们可以用虚幻的生命体做标本,向孩子讲述抽象理论的生与死。但虚幻终究是虚幻,如果孩子的手掌感觉不到真实生命体的温热,无论我们讲得多么生动形象,他们依然不会认识真正的生与死。

古人说得好:“未知生,焉知死。”对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市的孩子而言,他们所缺少的正是对生命本身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死亡本身的深刻感知。非认识,不敬畏,更不用说热爱。换句话说,就是“无知者无畏”。如果孩子不认识、不了解、不理解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所谓通过追求人生理想的实现从而提升生命的品质,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载体和前提;进而,在压力与挫折面前,他们就不会也不愿意承受生命之重,因为他们“不怕死”。

年老的小Q身患重病。

然而,孩子们这种无知者无畏的“不怕死”,却是一件最可怕的事。近年来,青少年自杀问题日益严重,且正在演变成一个沉重的教育问题。2009年5月4日,重庆市巫山县巫峡小学六年级2班的4位小学生集体服毒自杀,幸好抢救及时,他们才脱离险境。媒体报道称,起因是一个孩子由于家庭原因心情不好想自杀,于是,他的三个好朋友就决定和他一起服毒。从我掌握的材料看,这类集体自杀现象,即便只是从新闻报道上看,其发生的频率也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