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灵山秀水之间
23845500000016

第16章 白山探奇(1)

400年前,清王朝龙腾天下,关东长白山被奉作神山,高傲地耸立于清朝疆域北端,无人敢于闯关;200年后,清朝衰落,闯关东的人们鼓起勇气揭开长白封印,开始书写关东大地的新篇章,从此铸就了一部属于平民百姓的长白山历史。

白山探奇

导读:

长白山为圣武发祥之地,山灵宜加封号,下内阁礼部议,封为长白山之神。

清王朝的龙脉宝山巍巍耸立在中国东北之南,却被清王朝禁锢百年。深处长白山腹地,因长白山而得名的白山市在封印之下悄然兴起。原始而神秘的山川摄人心魄,古老而传奇的故事引人入胜,重重迷雾之下的长白山至今不愿向世人展示其真实面目。

这是1677年清朝康熙大帝颁发的一道圣旨,圣旨敕封长白山为龙脉宝山,严禁百姓进山狩猎采伐。那么,圣武为何许人?为什么大清朝廷要颁布这样一道严厉的封山禁令,兴师动众地把方圆几千里的长白山封闭起来?白山,这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又是怎样在这片皇家禁土上建立起来的呢?

康熙大帝圣旨封山

清晨,地处长白山腹地的白山市又开始了新的一天,这是个繁华热闹的现代化都市,和很多城市一样,车水马龙,行人匆匆。然而,就在一百多年前,这里还根本看不到城市的踪影,只有长白山的苍茫林海,一望无边。

长白山是个巨大的山系,方圆8 000平方公里。它是千百万年来由无数次火山喷发形成的大山。这里,一年之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被冰雪覆盖,只有短暂的夏季冰雪退去,才能见到堆满灰白色火山渣的山峰。由于四季皆白,因而得名“长白山”。在主峰之上,有一处著名的火山湖,就是长白山天池。登主峰有四条线路,东坡在朝鲜,北坡在吉林延边,南坡和西坡都在白山市境内。

400年前,清政府曾经对东北实行了特殊的封禁政策,究其原因是为了保护满清民族的发祥地。传说满族先祖诞生在长白山:远古时代,一位仙女落入凡尘,在长白山吞吃朱果而生下了一个男孩,仙女给她的孩子起名为布库里雍顺,这就是清朝的始祖。清朝入主中原得到天下以后,便把自己的祖先封为“圣武”,长白山也变成了清王朝的禁土。

这个“仙女吞朱果得子”的传说弥漫着天生圣人、君权神授的色彩,与历朝历代皇帝自命“天子”的心理极为吻合。于是,长白山被戴上了一顶金光灿灿的桂冠,光环之下,这里的一草一木也变得神圣起来。

为了考察祖宗发祥的龙脉宝山,从1677年开始,大清朝廷先后13 次派官员前往长白山。然而,每一次大张旗鼓的踏查,结果却都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有的踏查大员一进林海就迷失方向;有的遇到虎狼袭击,吓得魂飞魄散;更有的历尽艰辛登上了山顶,见到浓雾涌来,便以为是祖宗神灵怪罪,连忙磕头跪拜、转身下山。因而,一次次踏查只是走马观花,收效甚微,以至于二百多年过去了,长白山一直像一个无法触摸的精灵,隐藏在一片迷雾之中。

迷雾之下的长白山景致与中原一带的名山大大不同。这里少有摩崖石刻、人文古迹,一切都处于自然原始的状态。那么,这座被清朝历代皇帝视为命根龙脉的宝山,到底有没有文明的遗踪寻呢?

在中国第一部地理志《山海经》的《大荒北经》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国。” “不咸”就是战国时长白山的谓,即“不咸山”。

另有记载说孔子周游列国走到陈国,陈 公的院子里掉落了一只带箭的家》中,它正是长白山先民与中原建立文化联系的见证。近些年来,白山市的一些农民在上山种地时,还常常挖出骨针、石斧、石刀等旧石器时代的工具,说明在更遥远的年代,长白山已有人类文明的光辉。不仅如此,在清朝之前,长白山还曾孕育过另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大金王朝。完颜阿骨打,努尔哈赤,这两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出自长白山。他们在长白山下繁衍生息,并从这里异军突起,两度建立王朝,曾使整个中华大地都为之震撼。然而,这座有过如此辉煌历史的大山,多年来却始终远离喧嚣,深藏不露,愈发显得神秘莫测。

刘建封踏查长白山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二十八日这一天,一位年轻的清政府官员从临江启程来到长白山脚下,透过望远镜,仔细遥望着对面的群山。他叫刘建封,是奉朝廷圣命而来,准备再次踏查这座神秘的圣灵之山。大鹰叫隼(即海东青),但是谁都不认识这是什么鹰,什么箭。于是陈 公急忙把这只带箭的鹰送给孔子鉴别。孔子将鹰拿在手中一看,便说:这是来自遥远北方肃慎国的楛矢石弩啊!

楛矢石弩是生活在长白山的古老部族肃慎氏特制的弓箭,这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就记载在《史记·孔子世建封长白山之行是何等艰辛!

历经种种磨难,在一个多月后,刘建封终于登上了长白山山顶,他惊喜地看到了梦寐以求的天池和环绕天池的16座山峰。在这么高的山巅之上,竟然悬挂着如此广大的高山湖泊,这个神奇的景象令他深深迷醉。随即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白山纪咏》,开头两句便是“辽东第一佳山水,留到如今我命名。”

在长白山,刘建封对原来不知名的二百四十余个山岗一一考证,赋予了正式称谓,测量、命名了天池十六峰,并考查了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三条大江的源头,撰写下十万多字的《长白山江冈志略》。这次踏查,改写了长白山神秘不可知的历史,为后人认识和研究这座大山留下了珍贵史料。但颇具戏剧性的是,就在刘建封成功踏查了这座龙脉宝山之后不久,大清王朝即宣告灭亡,刘建封与长白山的这段深厚因缘也逐渐被人淡忘。直到20世纪后期,学者们才从尘封的书籍中重新查找出这段历史,成为研究长白山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与以往那些“足不跻长白之巅,目览江流之派”的查巡者不同,刘建封奋刻苦、生性执着,“十日登山九日,踏残两三双”,这是他记录下在山中的亲身经历。为了拨开封锁长山千年的迷雾,整个夏季的四个多月间,他都风餐露宿在长白山中。

长白山原始森林中有很多幽深狭窄、裂隙般的暗河。有一次,刘建封不幸掉进一条十几米深的暗河中,当场摔得昏死过去。他醒来之后,掐掐自己,觉得疼痛,才知道自己还没有死,于是大难不死之际又写下两句诗:“白山有幸留知己,坠马河边死又生。 ”可见刘绘出了四翼鸟以及身宽过丈的横宽兽、跳跃行走的三足兽、神秘莫测的天池怪兽的形象。长白山中到底有没有这些奇禽异兽?它们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还是真实存在的珍奇动物?这是袁义每次上山都想破解的谜题,到长白山原始森林中探秘,成为生活中最令他痴迷和兴奋的事情。在山里,常常会有一些令他惊喜的发现。

一天,在密林深处,一棵大树突然引起了袁义的注意。这是一棵粗壮的老树,要三四个人手拉手才能围抱过来,估计已有上千年的树龄了,树高二十多米,树的中心有一个空洞,里面可以容纳两人藏身,它会不会是某种野兽的栖身地呢?

袁义围绕大树,仔细观察。这些老树一定见证过长白山的许多秘密,或许,它们身上就栖息过四翼鸟,旁边就跳跃过三足兽?但这些痕迹如今都已湮没在岁月中,踪迹难寻了。

最后,袁义根据洞里的爪痕推测,这应该是个熊洞——每年冬季大雪封山,长白山黑熊就躲进这样的树洞里,度过漫漫长冬。

虽然没有找到期望中的四翼鸟、三足兽等奇禽异兽,但在寻找中,袁义对长白山逐渐有了新的了解。据统计,长白山有野生动植物四千多种,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特征保存极其完好的地区之一。这里不仅是熊的乐园,更是各种生物的天堂。渐渐地,袁义从最初为了猎奇而闯荡山林到最终为长白山的自然之美所深深吸引。

“现代刘建封”命名大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