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休金娜学校教育教学观与《中小学教育学》选读
24012300000003

第3章 共产主义教育过程的本质(3)

正面教育也有助于为学生的活动创造相应的环境和下述机关作风:每个人都在安静的、认真办事的气氛中从事有益的、合理的活动,不妨碍别人;严格地组织劳动和休息,这能促进预定目标的实现;甚至连墙壁也能发挥教育作用,因为学校室内布置的每个细节都经过认真考虑并加以利用,因为美丽的装饰不仅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还会创造一种机关所具有的特殊的、整洁的生活气氛,精神集中、步调一致的气氛,大家就会爱护这个机关,珍惜其中的一切东西。

正面教育的原则决定着教师的活动,既决定他选择儿童作业的内容,也决定他选择的教育方法;在这两方面,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之间的比例,即能促使儿童在工作中保持一定紧张程度的正面影响和会引起儿童反面感受的影响之间的比例应该很恰当,以便实现这个原则。

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教育过程要求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每一种年龄都有其特点,都要求创造特殊的环境和采用特殊的方法,以便对正在成长的人的个性形成施加影响。考虑年龄特征,就要深入地研究这个年龄组、年级学生的智力、情感和意志发展的范围,以便了解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可以依靠什么,可以期望得到什么结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育过程必须象影子那样追随学生年龄的增长。相反,教育过程的使命在于,不断为发展中的新现象开辟道路,帮助这些刚刚开始显露出来的新的、先进的形式与结构得到巩固。教育过程应该以学生的年龄条件与年龄特征为依据,对每一种年龄提出最适当的要求,以改变和改善学生的活动和相互关系。

学龄初期的一个众所周知的特点是,学生容易动感情,喜欢具体的、时间较短的、而且能看出实际效果的活动。因此,在这个年龄阶段培养儿童有秩序、有组织的行为习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直接和间接地向儿童指出,应该怎样做,怎样行动,这能帮助儿童找到正确无误的行为方法和交往形式。在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喜欢模仿,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这就使得教师的一举一动显得特别重要,他必须是道德高尚、行为正派、办事公正、组织性强、劳动熟练等等的楷模。

在少年期,最重要的是考虑下列的新现象,诸如学生渴望早日成为成年人,向往独立自主,希望摆脱成人的管束,喜欢同高年级的同学交往等。少年的批判性思维往往缺乏知识根据,这种思维的发展会暴露出他们对生活、对人们情况的评价与事实并不完全相符合:少年常常毫无根据地用批判态度来理解教师、成人和父母的指点或意见。与此同时,正是在少年期,他们开始寻求理想,模仿他所向往的某些人的行动方式,甚至行为方式。有关少年期的科学论述和经验表明了少年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少年期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富有感情,渴望得到父母的抚爱,同假装的逞勇举动,有时甚至同粗暴的行为混在一起,因此,教育过程往往被这些相互矛盾的情境弄得复杂化了,解决的办法是深入地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些情境的原因和形成这种情况的年龄特征。

组织少年的教育过程时,应该利用他们向往独立自主和早日成为成年人的这种愿望。与此同时,重要的是使少年成为组织幼儿活动的积极参加者,成为成年人有益创举的参谋。不要忘记,少年的自尊心容易受挫伤,所以必须照顾他们的自尊心,不要用过激的言词和命令的口气,不要滥用惩罚,应该逐渐提高少年的自尊感,有事同他们商量,信任他们,信赖他们所作的诺言,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青年早期的特点是有相当高的认识能力和不断成熟的社会经验。参加共青团组织的活动有助于高年级学生了解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问题,扩大他们的兴趣范围,参加更加广泛的社会活动。

在这个年龄阶段自由交往的范围迅速扩大,在某种程度上使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日趋复杂化,因为青年男女之间的自由接触,照例不是教育影响所能涉及到的。

青年时代的兴趣、要求、志向,教师往往也是不能发现的。

高年级学生独立性的增强使他同教师逐渐疏远,同时又渴望掌握青年人所具有的那种自我认识能力,这就迫切要求同更有经验的人,同有处世经验的成人交往。

在高年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例如高年级学生由于对成人的行为已经有了批评性的评价,所以他们往往回避同教师和教导员接触,以免发生公开的冲突。正因为如此,高年级学生的教师和教导员要注意正确的说话口吻和态度作风,这是教育过程的必要宗旨之一。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关系的主要方针是,正确选择成年人的立场,以及让男女青年自己参加积极的自我教育过程,让他们通过社会舆论和友好联系来对自己的同龄人施加影响,有时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对那些不重视公认的交往准则、关系准则和活动准则的集体成员提出直接的、严格的要求的办法来影响同龄人。

由此可见,循序渐进的教育体系,如果不考虑年龄特征,不考虑学生认识的成熟程度,不加深内容,不改变方法和整个教育过程的方式,那是不可思议的。

区别对待众所周知,在每个年龄阶段内有各种各样的个性。一种年龄的典型特征和个别人的特征是相互起作用的,这使得教育过程变得颇为复杂。

苏维埃学校决不会造就出象资产阶级思想家所认为的那种平均发展的人所具有的某种千人一面的个性。早在三十年代,A·C·马卡连柯就指出,在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的总的教育大纲中,一定要作个别的调整。共性的东西越是深刻,越是全面地渗入个性,则个性就越丰富,越能得到创造性的发展。而个性也在活动中,在同他人的交往中得到发展和显露。

区别对待就是对总的教育体系作个别调整,它是对组织教育过程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要求。如果不实现这个要求,那末各种教育手段、教育影响、教育作用原定的整个目标就可能浮在面上,而不触及学生个性的内在的本质方面。

家长和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和学生的观察结果提供了大量有关青少年内心世界复杂性的材料。这些材料说明,学生在道德关系、审美观和审美趣味方面的表现,即使对于最亲近的人来说,也是出人意表的,学生的举止和行动是有矛盾的。

当前有关道德教育、有关认识兴趣和审美兴趣的研究,①对揭露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研究借助了社会关系学方法论,通过集体关系来查明某些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这些研究也有助于看出:有些学生精神丰富,具有高度全面发展的创造潜力和道德潜力,他们能吸引班上的同学,选举时经常当选;而另一些学生则精神贫乏,他们不受集体的欢迎,选举时往往连一次也选不上。

苏维埃的共产主义教育理论否认,正在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优点或缺点直接取决于人的天赋。认为这一切都是学生已有的个人经验所产生的结果,在组织教育过程时,对这种个人经验不能不予以考虑。这种已经形成的经验是受环境影响和以往的教育体系的影响制约的,当然,在已经形成的经验中起相当重要作用的是每个学生神经系统的各个特点、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平衡性和神经过程的活动能力、神经活动的类型以及那些应该发展为才能的天赋,而学生个性的下述心理气质特性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个人的智力、意志、情感过程的能力、个人的要求、动机和观点。

区别对待的方法要求深入研究人的这些内在潜力,分析学生已经形成的个人经验,以及分析促使个人经验形成(或偏离)的条件和教育影响。

不要忘记,每个人的个性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区别对待不可能摆脱在集体、活动、与集体其他成员的交往中培养学生的总的体系。相反,教师必须依靠集体,力求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占有必要的和应有的地位,必须利用社会舆论,利用集体对个人的类似于舆论的影响作用。

对每个学生都必须区别对待,而不仅仅是对那些行为不符合社会生活一般准则的学生。事实证明,那些“温顺的人”、“随波逐流的人”、“沉默寡言的人”,常常比那些由于一时冲动而公开破坏秩序、发生冲突的人要难以对付得多。

区别对待有以下几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研究儿童,利用个人的所有潜力--个人的需求、志向、兴趣,个人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参加集体生活和集体的社会公益活动;促使个人的积极态度在活动中得以表现;积极预防和消除在各个方面(在劳动和交往过程方面,在道德关系方面,在获得活动能力方面等等)可能发生偏离的因素;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各种目的,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现代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流派

包括共产主义教育理论在内的苏维埃教育学广泛地体现社会主义世界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教育论最初是在苏联确立的,它得到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学的支持。

然而,教育问题作为“人和社会”这个尖锐的哲学问题的一部分,使整个现代世界惊恐不安,教育问题本身包括着争取青年的斗争,为社会前途的斗争,因此,在教育问题上思想斗争的战线壁垒分明,在这个问题上两个完全相反的体系发生了冲突,这两个体系代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极其不同的理论流派。

形形色色的主观唯心主义流派是现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哲学基础。然而,所有这些流派的目的都是修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的唯物主义学说,在这一点上它们是统一的。尽管它们哲学观点的具体色彩有所区别,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同马克思主义作斗争的统一战线,并不妨碍它们在攻击共产主义教育体系方面的联合,也不妨碍它们在论证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一致性。

在国外,从那些为种种现代教育论提供营养的哲学中可以看到表面上相对立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代表整个现代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代表其中的教育学。下面我们来介绍其中的几个。

新实证主义哲学反映在所谓的教育学“现实主义的转变”论中,它否认教育学(如同任何科学一样)同哲学的联系,并提倡科学的非意识形态化。因此,教育过程如同整个教育理论一样,被这一派看作是纯粹的外部的因素:研究各种职能模型设计体系,寻求用控制论的方法来组织教育过程,研究那些通过经验主义方法获得的事实,运用技术手段来装备教育过程等等。这个流派回避教育的目的问题、教育过程的使命、教育过程对学生影响的实质问题以及学生的个性问题。

列宁当时曾经对实证主义哲学进行了毁灭性的批判。他揭穿了实证主义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这种哲学把经验和科学理解为主观感觉、感受和表象的总和,否认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然而,新实证主义哲学在当前条件下却成为许多资产阶级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进行欺骗的得心应手的幌子,他们打着这个幌子去解决有关人在社会中的使命这样一些尖锐的问题和某些尖锐的教育问题。在当前技术进步、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把自己隔绝于哲学评价和科学的世界观基础之外,仅仅躲在那些可以对之作出各种各样解释的事实后面,乃是最有利可图的立场。可是,它并不能使教育学摆脱从理论上去论证各个复杂的教育问题的必要性。新实证主义实际上否认人的形成是有客观规律的,并且千方百计断言人的个性的复杂本质是不可知的,这就暴露出了它的唯心主义本质。

另一种哲学观点为教育学和教育论方面的大部分现代资产阶级流派所接受,这种哲学观点以人类学的方法为依据,把人看作一种与具体的历史关系毫无联系的生物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