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休金娜学校教育教学观与《中小学教育学》选读
24012300000041

第41章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近几十年来,苏联教学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从研究教学过程的个别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而坚决地转向研究正在成长的人的个性,力求开发完善教学的新的潜能。在教学论中,这种转向个性研究的运动,不仅由于人是教育科学的核心,而且是因为人的精神成长和身体成长已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决定因素。

作为个性的人是在活动中发展和形成的,他始终在进行着探索,力求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以便在这些活动中更充分地表现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对年轻一代来说,学习活动(包括对世界和对别人的关系的多种活动)是这样一个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个性力量和潜力(兴趣和爱好、自我认识、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得以成熟和发展。

对于教学中的兴趣问题的注视,反映了学者们有这样一种意向,就是提出一些与学生个性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的形成有关的那些最重要的问题。教学中的兴趣,可以说是促进教学的积极化,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对学校、对同学、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良好态度的核心。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克服学校实际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有助于学校努力做到使每一节课都能促进学生认识兴趣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独立补充自己知识的习惯。

这个问题是时代、生活和实践提出来的。这个课题涉及以下各个方面。

(1)过去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中都涉及过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把其中进步的东西加以继承,跟现在联系起来。同时,过去人们对兴趣做过很多不同的、相互矛盾的解说。进步的学者认为,兴趣不仅是教学中的激励手段,而且是形成学生个性的重要因素,例如:培养兴趣能发展智慧,能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能增强道德感、责任感、和对事业的忘我追求,等。

(2)要研究认识兴趣的培养跟完善教学过程的联系。对这个问题的考察结果,发现外部的东西与内部的东西相统一是教学的一条重要规律性。这条规律性既影响到教学过程的进行,又影响到作为学生个性品质之一的兴趣的形成。在这个基础上,既考察兴趣在其中形成的学习-认知活动,又考察作为这一活动的主体--学生的表现。

教学过程的完善,应当既给教师又给学生带来满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仅应当是伙伴,而且应当是志同道合者,双方都力求使自己的活动服从于一致的目标,追求共同的结果。然而,学生的负担过重问题成了实现上述目标的严重障碍。一些先进的教师们正是借助于兴趣而减轻了学校的过重负担。正是对活动和对学习的兴趣能激励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安排,这是克服学生负担过重现象的有效因素。

(3)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以共产主义道德、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教育青年,克服狭隘的斤斤计较眼前利益的生活目的。这就要求在学生个性的形成中面对他们的道德价值观的问题,激发他们对精神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兴趣和世界观、兴趣和道德、兴趣和生活目的、兴趣和自我认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这样,教学中的兴趣问题,就扩大了它对学生个性形成的作用范围。

(4)当前对形成学生个性来说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的认识兴趣和审美兴趣是紧密相连的。审美兴趣面向美的世界和精神财富,使人变得精神丰富和道德高尚。这不仅是指在课堂上加进一些艺术作品的因素,而且是指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这不仅要求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而且要求创造一种道德的、认知的和审美的关系的特殊氛围。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在审美情境中发现客观世界的审美财富,并且让学生成为审美关系的积极活动者和各种艺术活动的创造者。把认识兴趣和审美兴趣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学生的认知力、创造力和其他潜力的和谐发展。

(5)要在教学中培养兴趣,一个很复杂的任务就是如何对待那些在学习上常常遭受失败的学生。这些失败成了这部分学生在兴趣形成、发挥积极性和独立性方面的心理障碍。我们要力求从差生工作的这些复杂情况中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