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17

第17章 中国部分(17)

词自唐、五代到宋初的柳永,其生命是音乐,其内容是艳意别情,填词必以协律为重要条件,表意必以婉约为正宗。至苏轼,词如异军突起。他打破了词的音乐的局限,摆脱了仅仅作为酒边樽前娱宾遣兴的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了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时伤事以及描绘山水田园、抒写身世友情等多方面表情达意的独立发展的新的诗体,使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冲破了“诗庄词谐”和“词为艳科”的藩篱,一洗以艳情别意为内容的狭隘倾向,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抛弃了词的柔媚婉约的正宗,创造了大量的文学生命强于音乐生命、题材扩大和内容广泛的具有鲜明个性和豪放风格的词。他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开拓了词的意境,打破了词和诗的界限,以诗为词。一向被诗人写作的题材,都被他作为了词的题材。尤其是那些爱国忧民、怀古思今、言志咏物以及山水田园等方面的内容,影响极大,特别引人注目。在他的词中,不仅有文人、歌妓,还出现了老农、村妇、渔夫、弄潮儿等各种人物。在语言方面,也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他突破了音律形式的束缚,注重完美地表达内容与抒发感情。其词才情洋溢,笔力纵横,挥洒自如,想像丰富,善于夸张和比喻,融写景、抒情、叙事、说理于一体,境界开阔,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一扫当时文坛绮艳柔靡之风,在婉约词派之外,别立豪放一宗。《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作。前者幻想琼楼玉宇的“高处不胜寒”,从而转向现实,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热爱人间生活的乐观精神。后者描写了赤壁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和周瑜、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字里行间流露出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豪迈心情。有少数词章尚有剪红刻翠的婉约风格,但仍显出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才能。后人对苏轼的词评价很高。胡寅说它“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苏轼以其丰硕的成就,雄居于北宋中期文坛领袖的地位。他的诗题材广阔,同情人民疾苦,谴责官吏贪鄙,关切国家安危,歌颂祖国山川,语言明快俊美,风格自由奔放,比喻新颖贴切,想象丰富奇幻,夸张出人意外,富于浪漫色彩。散文挥洒自如,平易近人,夹叙夹议,情景交融,亦文亦诗。政论文别具一格,汪洋恣肆,雄辩宏论,大有战国纵横家之风。

苏轼以丰富的、多方面的创作实践,继承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事业和成就,最后完成了诗文革新运动,并把这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域,创立了豪放词派,开南宋张孝祥、辛弃疾等爱国词人之先河。特别是辛弃疾等人,继承和发展苏词豪放精神,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使宋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为了纪念苏轼,在四川眉山县修建了纪念馆,在湖北黄冈和江苏宜兴建了陈列馆和书院。

最著名的婉约词人

最著名的婉约词人,是北宋词人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哲宗元祐初(1086年),被苏轼推荐入朝,历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初,新党执政,连遭贬斥。徽宗即位放还,中途卒于广西藤州。曾受学于苏轼门下,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存词90多首。其词多写男女恋情,或感叹身世。在—些描写爱情生活的词中,他以比较严肃的态度,对那些沦落天涯的歌妓表示了同情,塑造了一些追求真挚纯洁爱情的女性形象。这在当时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与一般封建士大夫的狎妓之作,品格自是不同,如《鹊桥仙》(纤云弄巧)、《浣溪沙》(漠漠清寒上小楼)等。他所咏叹的哀愁,多富身世之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失意文人的不幸遭遇。如《千秋岁》(滴处州日作)、《踏莎行》(郴州旅舍)等。词的艺术技巧很高,尤以清韵兼胜著称,善用凄迷的景色,婉转的语调表达感伤的情绪,意趣含蓄,形象鲜明,音律谐美,语言清新自然,向受后人称赞。特别是《满庭芳》(山抹微云),集中体现了他含蓄婉转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是秦观的代表作,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秦观是“婉约派”之正宗,其词远绍温庭筠,近效柳永,俊逸精妙,为后来的婉约词人所推崇,对以后的周邦彦、李清照直到清代的纳兰容若等,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最杰出的女词人

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词人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著名学者李格非女儿,18岁与太学生金石考据家赵明成结婚。夫妻雅好词章、常相唱和,并共同从事金石学研究,生活十分优裕。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京,他们夫妇相继避乱南下,所藏金石图书丧失殆尽。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丈夫染病猝死于建康(今南京),从此便在江浙一带辗转漂泊,饱尝了只身颠沛流离之苦,目睹了哀鸿遍野的残酷现实。70岁左右,在寂寞凄苦中死去。

李清照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诗文并美,尤善填词。后人辑有《濑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爱情相思生活和歌咏自然风景,流露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其代表作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篥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其词妩媚风流,韵调悠美,热情明快而又活泼天真,特别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用语精练而含蓄。后期,词人相继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痛,长期的流浪生活使她写出了更为动人的词作。这些词多抒写身世之感,寄寓家国之思和对中原的怀念之情。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给她词笼上了浓重的缠绵凄苦,低沉感伤气氛。其代表作有《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等。这些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和对现实的不满及深忧,抒发深厚的思乡之情和凄苦的身世之感,表达她要求摆脱现实的苦闷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渴求。特别是《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对叠字,准确自然、深刻细致地表达了作者惨遭国仇家难后孤寂无依的凄苦情怀,为历代词论家所叹赏。她的词艺术技巧很高,具有多方面的独创性。善用白描手法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其语言大多明白如话,较少粉饰,但又流转如珠,富有声调美,独到之处可与李煜相提并论。她的词虽间有豪放之作,但主要继承婉约派词家的道路发展,并取得了超过他们的成就,被后人目为婉约派之正宗。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在士大夫大力提倡封建礼教、控制妇女思想、扼杀妇女才能的宋代,她并没有被驯服。她不仅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而且敢于干预闺房以外乃至国家大事。在文艺上,她也没有一般封建社会妇女的自卑感。她敢于利用当时各种文学形式表情达意,她的《词论》,是北宋最早的一篇系统评述词人词作的论文,虽多偏颇,但敢于对一代名人进行大胆的批评。这种巾帼压倒须眉的精神,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确是难能可贵的。她的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被称为“李易安体”,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山东济南有她的纪念馆。

最早的爱国词人

最早的爱国词人,是南宋词人张元干(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长乐(今福建闽侯)人。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任亲征行营使李纲属官,官至将作监丞。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李纲上书反对高宗向金拜表称臣。张元干写了一首[贺新郎]词寄给了他,支持他的抗金主张。后来主战派胡铨上书请斩秦桧被除名编管新州,他又写了一首[贺新郎]词给他送行,支持他除奸的正义主张。因此张元干触怒了秦桧,也被削去了官职。

张元干著有《芦川词》一卷。在北宋末,他的词就以其清丽婉转著称于世。南渡后,更创作了不少以抗敌救国为主题的篇章。上述两阕[贺新郎],对在中原被金占领后的投降派及南宋统治者不思恢复、苟且偷安表示强烈的愤慨,对主战派的抗金主张和斗争精神表示坚决的支持,并对他们所遭到的挫折和迫害寄予无限同情。其词意气豪迈,风格悲壮,突破了北宋末年平庸浮靡的作风,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结合现实的政治斗争,开拓了词的境界。特别是他以词作武器,积极投身于当时要求反抗民族压迫、恢复北方疆土的政治斗争,在爱国词的倡导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开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爱国词派之先河。

最著名的爱国词人

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在金人占领下的北方,曾亲身经历过女真贵族的残暴统治,目睹了北方人民遭受的苦难。强烈的民族感情和广大人民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激励了他抗敌雪仇、恢复中原的雄心大志。他21岁时为实现报国之志,组织了2000多人参加了山东农民领袖耿京领导的20万人的抗金武装,在军中担任了“掌书记”。金主完颜亮南侵兵败被杀后,辛弃疾代表义军到建康(南京)与南宋王朝联系和官军合力乘胜打击敌人。可是在他起程北归途中,义军叛徒张安国谋杀了耿京,并劫持了部分义军投降金朝。辛弃疾闻讯之后,义愤填膺,率部下50余骑直奔张安国5万人大营,活捉了张安国,并动员了上万士兵反正,带着北中国人民恢复统一的宏愿,渡淮投奔南宋。辛弃疾南归后,坚决主张抗金,反对妥协投降。他深感祖国“南共北,正分裂”之苦,恳切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西北神州”,真诚希望“他年要补天西北”,“都洗尽髭胡膏血”。经常激励自己要像“功名万里”的李广、“隆中卧龙”的诸葛亮,“坐断东南”的孙权和“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等英雄人物那样,“看试手,补天裂”,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在他南归第二年,因张浚北伐失利,南宋王朝和金人订立了屈辱的“隆兴和议”。1170年,正任江阴签判的辛弃疾,不满南宋小朝廷醉生梦死、忍辱苟安的现状,在祖国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面对朝廷弥漫的求和阴霾和投降派的嚣张气焰,挺身而出,针锋相对,同投降派展开了坚决的斗争。他先后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等奏疏,正确地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全面阐述了自己抗金的主张和措施,提出激励士气、加强战备、拒守两淮、出兵山东、统一中国的一系列战略部署的建议。并以刘邦、项羽率吴楚子弟北上灭素的史实,驳斥了存在于士大夫间“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的谬论和妥协投降派及激进速战派的错误。可惜他这些英明的建议和得力的措施,不但未被南宋当局所采用,反使辛弃疾累遭投降派的诽谤、弹劾以至罢官。其后,他仅历任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等职。其间,他注意考察民情,奖励生产,训练军队,打击贪官,救济灾民,政绩显赫。将近20年的宦游生涯,使他饱尝了被打击、被排挤的辛酸。眼看抗金北伐统一祖国的抱负化为泡影,他不禁流下了英雄的热泪,“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在投降派的打击下,他连地方官也做不稳当。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言官弹劾落职,退居江西上饶带湖等地20余年。其间两年,起任福建安抚使。这时,饱经风霜的辛弃疾,心情十分沉痛,他感叹自己在风雨飘摇的国势中,虚度了年华,“笑尘劳,三十九年非”,无奈“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嘉泰三年(1203年),在辛弃疾64岁时,朝中大臣韩任胄欲起兵北伐,又起用辛弃疾为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等职。辛弃疾本已深知无力回天,无法挽救国家破败的残局,但他仍旧十分关心抗金的前途。辛弃疾壮心勃勃,在刚写下《永遇乐》(千古江山)名作以表其志之时,却因终不为投降派所容,罢官回到了铅山。开禧二年(1206年),韩仛胄无视辛弃疾原先所献御敌之策,率宋兵北伐大败,流言蜚语反怪罪于辛弃疾。第二年(1207年),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终在雄才难展、壮志难酬、报国无路、忧愤不已的险恶环境中与世长辞。他在临死之时,据说还大喊“杀贼!杀贼!”抗金决心至死不渝。

辛弃疾和人民血脉相通的高昂的爱国热忱,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它结晶成为了辛词最具思想意义的部分。他的《稼轩词》存词600多首,不但在数量上超过了前辈和同时的作家,而且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方面也丰富多姿、别开生面。在形式上也达到了两宋词家的最高水平,开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代词风。其代表作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其词主要抒发自己力主抗金、恢复祖国统一慷慨激昂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揭露和批判南宋上层统治集团屈辱投降、偏安误国的罪行,倾诉自己备受打击,壮志难酬的悲愤,反映当时尖锐的********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表现他奋励向前、坚持抗敌到底的雄心和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吟咏祖国河山,描写农村自然风光和农民淳朴的生活,同样表达自己爱国爱民的思想。其词气势纵横,热情奔放,慷慨悲壮,笔力雄健,尤其是他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继承苏轼豪放派词风及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完全突破了婉约派词的绮靡内容和音律的羁绊,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以至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他创造性地融会了诗歌、散文、辞赋等各种文艺形式的优长,充分发挥了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各种功能,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广泛吸收民间语言、古语和熔炼历史题材入词,大大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从而形成了以文为词的散化的独特风格,“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加之他丰富奇特的想象,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又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开拓了词的意境,形成了具有浪漫主义特色、以豪放为主兼有沉郁、明快、激厉、妩媚等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它就像宋末爱国诗人刘克庄所说那样:“公所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其秾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由于他同属豪放一派,并将苏轼开创的豪放风气推向了高峰,故被并称为“苏辛”。他那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的意境在苏词中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