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02

第2章 中国部分(2)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罗文士,造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殇、刘桢)和蔡琰为代表的“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新局面。在中国文学史上,掀起了文人诗歌的第一个高潮。他用自己大量富于创造性的作品,开创了文学上的新风气,不仅使建安文学熠熠生辉,而且还影响和带动了其他诗人的创作。他和其他代表诗人向民歌学习,写了不少乐府歌辞。这些诗歌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丰富的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从而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改变了两汉以来辞赋独盛而诗歌消沉的局面,成为了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时期。

曹操创作较多,今存诗歌20余首。这些诗歌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传统,大量采用四言句式,深切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和人民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壮志,风格悲凉、慷慨沉郁。《薤露行》等反映了汉末****的现实。《蒿里行》更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其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诗句,苍凉凄楚,形象地反映了汉末战乱的惨景。《短歌行》等表现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进取精神。《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句,充分显示了诗人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观沧海》是我国诗歌史上一首比较完整的写景诗,它以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曹操对文学的贡献是明显的。他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法,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歌以很大的启示,从唐代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白居易等人掀起的新乐府运动,都与他的旧题新事乐府一脉相承。他的四言诗,使四言诗体继《诗经》以后再一次放射出了耀眼的光彩,对其后的诗人影响颇大,嵇康、陶渊明等有成就的四言诗人,都是沿着他的道路走下去的。他的五言诗,虽然篇章较少,但成就很高,与建安文坛其他诗人所创作的五言诗一起,共同奠定了我国五言诗发展的坚实基础。曹操的散文亦有独到之处,鲁迅称赞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最早的田园诗人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365—427)。他也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生于破落官僚家庭,少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和“骞翮思远翥”的雄心。29岁出仕,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职。其间,三出三隐,目睹了门阀士族把持政局、军阀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深感官场的丑恶和仕途的险恶。41岁那年,他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在“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的愤慨声中,最终弃官走向了洁身守志的归田道路。62岁时,他在贫病交迫中离开了人世。

他一生创作颇多,现存诗120多首,散文、辞赋10多篇。其诗多作于归隐之后,大多歌颂农村田园生活。今存田园诗20余首,其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移居》、《怀古田舍》、《饮酒》《咏荆轲》和《拟古》等。这些诗是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大都通过隐晦曲折、托古喻今的委婉方式,表达诗人对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污浊腐朽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幽美、自由、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热情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倾诉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和一生遭遇的悲惨不幸,表现诗人绝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坚强不屈的意志。他在52岁时写的《桃花源诗并记》一诗中,提出了与封建社会相对立的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朴素而美好的愿望,与丑恶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虽然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却体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否定,启发了人们对黑暗社会的认识,鼓舞了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精神。

这些田园诗,艺术成就很高,诗人善用白描手法,通过平凡的生活素材,表现了不平凡的生活情趣,达到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其语言平淡自然,质朴精练,深厚含蓄,独具风格。它冲破了当时笼罩文坛的“玄言诗”的风气,为五言诗开辟了新的境界,是中国田园诗的基石,它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作者本人,也因此被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歌和其他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有成就的诗人,包括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苏轼、辛弃疾、陆游、黄遵宪、龚自珍等著名诗人,无不从他的创作中汲取营养。他诗中所表现的光明峻洁的人格和坚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教育了后代文人不屈服于权贵、不与庸俗之流为伍。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与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不屈的性格一脉相通。他那“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他那疾恶除暴的精神,给后世作家如辛弃疾、龚自珍等人以巨大的支持和鼓舞。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自他以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了唐代,竟形成了“王孟”田园山水诗派。宋代以后,描写田园山水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他的桃花源的理想,对后代如王安石、康与之等人也有积极的影响。他诗歌的艺术影响也同样广泛,我国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很少没有表示过对他的创作的企羡,受他的艺术的熏陶。

最早的山水诗人

最早的山水诗人,是南朝宋谢灵运(385—433)。他也是我国著名的山水诗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移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东晋时官至相国从事中郎。入南朝宋,历任太守、侍中、内史等职。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同为江左第一。早年仕途坎坷,辞官归故,好邀游山水,探奇访胜,所至“辄为歌咏,以致其意”。晚年因兴兵拒捕谋反,被刘宋王朝杀害于广州。

谢灵运的作品原有集20卷,已佚,明人辑有《谢康乐集》。其诗多写江南山水景色,语言精工富丽,刻画细致逼真,用字崇尚声色,再现了自然界清新可爱的美景。《古壁精舍还湖中作》和《石门岩上宿》等,情调健康,叙事、写景与抒情结合,艺术风格亦较完整。特别是那些散见各篇的“名章迥句”,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等,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而“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等,更显示了诗人“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精雕细刻的艺术匠心。

谢灵运的山水诗,虽然主要是诗歌题材和艺术上的革新,但它打破了东晋以来枯燥无味的玄言诗的统治地位,确立了山水诗在士族诗坛上的优势地位,从而使山水诗由附庸蔚为大国,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面目一新的山水诗派,拓展了诗歌歌唱的领域,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他以后,受其影响的南朝谢脁、何逊,唐朝王维、孟浩然等许多山水诗人相继出现,他们以大量优美的山水诗篇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丰富了我国绚烂多彩的诗歌园地。

最早发现诗歌声律的诗人

最早发现诗歌声律的诗人,是南朝梁文坛领袖沈约(441—513)。他在齐永明年间,根据同时的周颙发现汉字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和双声叠韵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作诗必须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声病,力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诗人像这样自觉地运用声律来写诗,确是诗歌史上空前的创举。沈约等所发现的诗歌音律,和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的互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永明体。这种新体诗,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它的出现,反映了诗歌从比较自由的发展到讲究格律的必然趋势。声律说的产生,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它除对诗歌形式有直接影响外,对于辞赋、骈文以及后来的词、曲等文学形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早使五言律诗定型的诗人

最早使五言律诗定型的诗人,是初唐诗人沈佺期(约656—约714)和宋之问(约656—约712)。他们从前人和同时代人所用形式格律的各种实践经验中,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了下来,并在自己大量的律诗创作中,最后完成了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从而使以后的诗人有了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沈、宋使五言律诗形式得以定型,推动了七言律诗的进一步成熟,确立了“近体诗”的地位,对唐代律诗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明代文学家胡应麟在诗话《诗薮》中,称它是“词章改革之大机”。自此以后,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加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呈分道扬镳之势。

最早的著名诗歌革新者

最早的著名诗歌革新者,是初唐文学家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年轻时慷慨任侠,遍览经史百家,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24岁中进士,初深得武后赏识。28岁随军,远征西北边塞。后官右拾遗,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其间被陷入狱。获释后,再度从军东征,抗击契丹。后遭主将武攸宜排斥打击,抑郁难平,曾登上幽州台,泫然流涕而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就是作者的千古名作《登幽州台歌》。38岁毅然辞官还乡。最后被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诬谄再度下狱,冤死狱中,终年42岁。今存诗120多首,文100多篇。

陈子昂继“初唐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起来反对齐梁诗风的统治,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他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作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现实意义,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的形式主义诗风。他的著名短文《修竹篇序》,明确提出了诗歌革新主张,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像一篇有力的宣言,为唐代诗歌走向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峰,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它不仅有力地抨击了齐梁浮靡的诗风,而且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了道路。他的《感遇》诗38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一洗梁、陈以来的浮艳文风,语言十分质朴。其内容借古讽今,抒发怀抱;或托物寄情,揭露和讽刺社会黑暗现实;或慨叹人生祸福无常等。《蓟丘览古》7首,特别是《登幽州台歌》,更是齐梁以来200多年间所没有过的洪钟巨响。前者借古讽今,倾诉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后者表现出壮怀激烈、沉郁苍凉的情绪,发出了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生不逢辰、壮志难酬的慨叹。他优秀的诗作,树立了具有健康内容和形式、刚健质朴、雄浑苍凉、遒劲有力的诗风,为唐代诗歌的健康发展廓清了积习,开辟了新风,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论事书疏,也一扫骈文陋习,内容深刻,质朴清新,实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卢藏用说他是“崛起江汉,虎视江夏,卓立千古,横判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杜甫说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韩愈赞誉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继承他的革新理论,并最后完成了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

最早写新题乐府诗的诗人

最早写新题乐府诗的诗人,是中唐诗人李绅(772—864)。字公垂,因其身材短小,时号“短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人,祖籍毫州(今属安徽)。曾任节度使等职,封赵郡公。自创“新题”始于杜甫,但有意识地以“新题乐府”标榜并和传统的古题乐府区别开来的却是李绅。他曾一气写出《新题乐府》20首。在他的带动下,元稹和了12首,白居易写了18首,并改名《新乐府》。由于李绅的倡导和写作实践的推动,加之元稹和白居易的共同努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新乐府运动”。可惜的是,李绅原作20首竟一字不传,但他残存的早年诗作《悯农》诗二首,却完全可以弥补这一损失。诗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语言通俗浅显,概括有力,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广大农民被剥削的贫困生活及其痛苦的感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其篇幅短小,但含意深刻,是表现封建社会农民贫困生活的佳作,最为后世传诵。虽然郭茂倩未将其收入《乐府诗集》的“新乐府辞中”,但它确是两首地地道道的新乐府,并堪称新乐府运动中的两篇杰作。

最著名的苦吟诗人

最著名的苦吟诗人是唐代诗人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46岁进士,50岁起作溧阳县尉等小官。一生处境凄凉,老病侵袭,生子屡夭,又因不苟合流俗而屡受诽谤,死于贫病劳苦之中。自称“贫孟”、“穷老”、“病叟”。由于他一生穷困潦倒,对劳动人民的苦难颇有体会,因此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悲惨命运的诗篇。《贫妇词》、《织妇辞》,倾诉了劳动妇女遭受残酷剥削压迫的痛苦,而且以织妇口吻对受剥削的境况提出了“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的质问。《寒地百姓吟》把劳动人民寒夜的痛苦呼号和富贵人家终宵宴饮的生活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并且以飞蛾扑火象征劳动人民悲惨绝望的命运,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对立。有的对当时的藩镇割据,内战不息的时局表示深深的忧虑和极大的愤慨。他更多的作品,主要是描写个人饥寒交迫,一贫如洗的生活,感伤自己坎坷不平的遭遇。如《秋怀》,不仅写出了自己贫病交加的凄凉晚景,而且写出了冷酷无情的世道人心。他刻意苦吟,立意新颖,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露,追求瘦硬奇险,形成一种古朴而又险僻的风格。韩愈说他的诗是“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苏轼形容他的诗是“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而著名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却写得质朴自然,委婉动人,颇有古乐府的风味。孟郊的诗歌,在当时就已流传国外,对后世特别是江西诗派有一定的影响。

最早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最早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是著名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楚国的屈原(约前340—约前278)。他继承古代神话及人民口头创作的浪漫主义精神,在现实斗争中创造了一系列光辉的诗篇。他在这些诗篇中,以宏富博大的内容,奇情壮彩的形式,“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创造了第一个高峰,奠定了后世作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