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25

第25章 中国部分(25)

最著名最完整的诸宫调,是金章宗时(1190年—1208年)戏曲作家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又名《弦索西厢》或《西厢·掐弹词》。据唐代元稹所作传奇《莺莺传》改编而成。作者在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长期流传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改变和提高了原作的主题,赋予崔、张爱情故事以新的思想意义。作品塑造了两组关系复杂而对立的人物形象:崔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由结合同封建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红娘和法聪为他们能实现美好追求给予了同情和支持;老夫人和郑恒是封建势力的代表,作者给予了讽刺和揭露。在这些人物形象上不仅表现了作者的进步倾向,而且为以后戏曲小说中类似人物的塑造提供了先例。作品还增加了许多重要的情节描写崔、张争取美满爱情的过程,这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重要的是突出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其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善于运用曲词、说白记叙人物和事件,描绘景物,渲染气氛,并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曲词朴素而流畅。它不仅是现存三种诸宫调中首尾最完整的一种,而且是宋金时期传世的一部唯一完整的讲唱文学作品。它历来以其艺术的独创性与其在文学史上的巨大影响,受到论者的重视。它尤其对元杂剧的影响颇大,故有“北曲之祖”的美称。后王实甫赖此加工提炼,改编成为了光彩夺目的元杂剧《西厢记》。

最早的京剧

最早的京剧,是在清乾隆年间的1790年安徽名艺人高朗亭率徽戏三庆班入京演出时,采京腔等众家剧种之长而形成的新剧种。高朗亭的徽戏在京演出时,在与其它剧种的竞争中,吸收了京腔(北京乱弹)和当时在京演出的秦腔(川、陕梆子)、昆曲等各剧之长,并在同名剧种合班演出时又极大地提高了演出艺术,初步形成了与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相结合并融唱、念、做、打为一体的新剧种。它很受北京观众的欢迎,不仅很快在北京扎下了根,而且迅速壮大了起来。后来,人们称这一剧种为“京剧”。

最早的话剧

最早的话剧,是五幕剧《黑奴吁天录》。它是近代早期话剧活动家和剧作家、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曾孝谷(1873—1937),根据林纾、魏易1901年翻译的美国著名作家斯托夫人在1851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1907年6月1日,由春柳社李叔同和欧阳予倩等人在日本东京首次演出。原名《黑奴吁天录》,又译《汤姆叔叔的小屋》,主要揭露黑人奴隶的非人生活和蓄奴制的残暴。它是美国第一部具有鲜明民主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品。话剧改编本对原著作了较大改动,删去了贯串全书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将解放黑奴的结局改为黑人杀死奴隶主后逃出美国。剧本紧密结合时代要求,揭露社会黑暗,反抗民族压迫,深受观众欢迎,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田汉说它“对唤起我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有过很大的贡献”,它“展开了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页”。在此之前,曾孝谷还与春柳社成员编演了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描写妓女思想感情及希望和绝望的小说《茶花女》改编的话剧第三幕。

现代最早的话剧

现代最早的话剧,是胡适(1891—1962)所作《终身大事》。1919年3月载于《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号上面,副标题是“游戏的喜剧”。它是应在北京的美国大学同学会中国会员宴会演出之需,在一天之内先用英语创作完成的一个短剧。它通过田亚梅与陈先生的恋爱婚姻,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宣传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恋爱观。特别是田亚梅置父母封建迷信观念于不顾,大胆地向他们宣称自己的终身大事自己决断,最后终与陈先生如愿以偿自由结合。在此之前,虽有“幕表戏”演出,但无话剧剧本,《终身大事》开了我国话剧创作的先河,并对当时冲决封建主义桎梏总潮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最早走上国际舞台的话剧

最早走上国际舞台的话剧,是老舍的话剧《茶馆》。初载于《收获》1957年7月创刊号上。1958年4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搬上了舞台。1979年,该剧院应邀赴联邦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访问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被举为“东方艺术的奇迹”。仅在联邦德国首次演出后,谢幕就达24次之多、7分钟之久。它还被译成了英文,登上了美国戏剧舞台。该剧通过圆滑、精明的王利发对祖传字号“裕泰茶馆”呕心沥血地惨淡经营,却终不能挽回其衰败的历史命运的经过,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表现了作者的唯物史观。剧中“葬送三个时代”的重大主题,使3幕戏分别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解放前夕3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看到了旧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和新社会的光明与希望。作者匠心独运,全剧仅通过一个小小的茶馆,就展示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和光怪陆离的社会众生相,使这个茶馆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和历史的缩影。剧中人物70多人,多而有序且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其语言高度个性化,深沉委婉,幽默诙谐,富于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是一部真正具有民族传统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经典著作。文艺界说它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话剧舞台出现的第一流作品中最前列的几个之一”。外国朋友看后指出:“我们以前以为中国的舞台艺术只有京剧或杂技,还有一些歌舞。现在才知道,中国不但有话剧,而且有这样高水平的话剧。”1982年,《茶馆》还被拍成了彩色电影故事片在全国放映。

最早的新秧歌剧

最早的新秧歌剧,是王大化、李波、路由所作《兄妹开荒》,原名《王小二开荒》。1943年在延安演出,1945年出版。它采用秧歌的形式,但摒弃了旧秧歌中常有的丑角及男女调情的成分,代之以新型的农民形象和欢乐的劳动场面。全剧风趣诙谐、活泼欢快。憨厚朴实的哥哥和爽直泼辣的妹妹边歌边舞,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边区大生产运动中热气腾腾和蓬勃向上的生活场面,富于浓郁的泥土气息和民俗情趣,给人以焕然一新的强烈印象。******和朱德观看演出后,给予了热情的鼓励。歌剧很快传遍了全国,为杰出的新歌剧《白毛女》成功的创作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最早的新歌剧

最早的新歌剧,是现代剧作家、诗人田汉(1898—1968)的《扬子江暴风雨》。它也是最早反映反帝斗争的新歌剧。1938年出版。它以上海“一·二八”战争为题材,第一次以歌剧的形式谴责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歌颂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思想。

最著名的新歌剧

最著名的新歌剧,是在1945年4月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向党的七大献礼集体创作的五幕歌剧《白毛女》。它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作词作剧,马可等作曲。它在写成后,在延安首次演出获得成功。******和周恩来等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它是我国新歌剧的第一块里程碑。它以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和新的形式,揭开了解放区新歌剧的序幕。它通过剧中各个不同人物的关系,深刻地概括了当时中国广大农村最基本的阶级矛盾和斗争,给被压迫的农民群众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突出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的主题。它成功地塑造了喜儿、杨白劳等农民形象。在艺术成就方面开始真正解决了如何通过音乐来具体而细致地刻画剧中人物形象的问题。作者根据剧中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对民间音调创造性地加以选择、改造和发展,塑造了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它用浪漫主义手法,继承民间歌舞的传统,借鉴我国古典戏曲和西洋歌剧,在秧歌剧的基础上,创造了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的民族形式的新歌剧,为尔后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富于生命力的广阔的道路。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巨大的成就,它成为了解放区当时影响最大、最受欢迎的剧目。作为一个歌剧,能在我国土改运动和解放战争中产生如此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在千百万民众中发挥出空前的教育作用,这在我国整个现代文学史上还是前所未有的。它为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歌剧还被改编成为了京剧、川剧、芭蕾舞剧等多种剧种和电影在国内外频频上演。1951年,它还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

最早以农民为主题的剧作

最早以农民为主题的剧作,是现代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洪深(1894—1955)的代表作《农村三部曲》。它包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三个剧本。创作于1930年至1932年间。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江南农民的悲惨生活,抨击了封建剥削制度的残酷,赞颂了农民同封建势力的斗争。其中的《五奎桥》是较好的一部。五奎桥乃周乡绅祖辈在前清时中举衣锦还乡之后所建。苦难的农民为抗旱抢救秧苗以高价租了机器打水船,但因桥洞太小而无法通过。以李全生为首的部分农民主张拆桥,并与保桥的周乡绅展开了斗争。周乡绅扣押了李全生,因此激怒了农民。农民奋起赶走了周乡绅,夺回了李全生,并拆掉了象征封建势力的五奎桥。剧本第一次出现了觉醒的农民形象,它一上演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最早的清唱剧

最早的清唱剧,是黄自(1904—1938)作曲、韦翰章作词的《长恨歌》。1932年,黄自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为题材,选用其中的诗句作为各乐章的标题,在剧情结构与段落布局方面,参照清代洪升创作的传奇剧本《长生殿》,并由韦翰章作词而成。它主要歌颂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真挚的爱情生活,并对他们的爱情悲剧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对李隆基“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的错误给予了一定的批评。该剧不仅填补了合唱教材缺乏中国作品的空白,而且针砭了当时社会的积弊,不失为一部难得的佳作。

最早的木偶戏

最早的木偶戏,是《列子·汤问篇》所记的木偶戏。西周穆王时,艺人偃师带了倡优朝见穆王。那倡优就是能歌善舞、全用木头和皮革制成的木偶人。到了汉代,木偶曾被用来退兵。汉高祖刘邦被匈奴王冒顿之妻阏氏困于平城,高祖谋士陈平知阏氏多妒,便制造木偶美女活动于城墙之上。阏氏见之,担心城破丈夫会见新弃旧,便退兵而去。其后,艺人便把木偶作为戏具进行表演,即为“傀儡”。唐代时已有精致的提线木偶,唐玄宗有诗赞曰:“刻木牵线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至宋,木偶表演技巧已有很大进步。现在,更有专门的木偶戏剧团演出更为精采的大型戏剧。

最早的提线木偶

最早的提线木偶,是1979年春在山东省莱西县汉墓中出土的13件木俑。其中一件是木偶人,身高193厘米,与真人等高,由13段木条组成,并凿有关节,全身机动灵活,坐、立、跪均可,在腹部、腿部的木架上还钻有多个小孔,酷似现在的提线木偶。

最早的科学相声

最早的科学相声,是顾均正与叶至善合写并发表在1957年2月号《中学生》杂志上的《一对好伴侣》。它讲的是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它的问世,开创了将科学知识运用于相声曲艺的先河。

最早的职业演员

最早的职业演员称“优”,有时称为“倡优”或“俳优”。他们是在西周末年出现的由贵族豢养起来专供他们声色之娱的专业艺人。他们由男子充任。最早见于《国语》,所载优人叫优施。他是专供晋献公(前676年—前651年)娱乐的人,并参与晋献公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优的主要特点是以滑稽调戏为主,说错了话没有罪过,能歌善舞,其中心目的是为了讽谏或讽刺。优对巫虽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优的艺术不带宗教色彩,系纯粹娱人的表演艺术。

最早有名的表演艺术家

最早有名的表演艺术家是优孟。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个贤人,便时常帮助他,待他很好。孙叔敖病危时,知道自己死后儿子会很穷,便对儿子说:“你在最困难的时候,可以去找优孟,告诉他你是孙叔敖的儿子,他会帮助你的。”果然,孙叔敖死后几年儿子穷得靠打柴度日。一天他遇见了优孟,并诉说了父亲的遗嘱,优孟决计利用所长相助。他按照孙叔敖的衣帽穿戴,且精心效仿他的言行举止,一年多后,竟与孙叔敖如同一人。一天,楚庄王(?—前591)设宴,优孟扮作孙叔敖上前敬酒。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死而复生。后知系优孟,并请优孟作宰相。优孟说待回家与妻商量再说。三天后,优孟见庄王,说其妻说楚国宰相是不能当的,像孙叔敖尽忠竭力为相,助楚王称霸诸侯,但他死后,儿子竟穷得靠打柴糊口,你要是学孙叔敖,还不如自杀罢了。优孟一番话打动了楚庄王,于是将寝丘的地封赠给了孙叔敖的儿子。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优孟高超的表演艺术。

最早的著名相声艺人

最早的著名相声艺人,是清代北京人朱绍文。他最初是京剧的丑角,后在北京天桥等地搭个布棚子,或用白沙子划个圆圈,一个人当众演说。他借助竹板、手绢或扇子等简单的道具来加强艺术效果。朱绍文开始说的多为笑话,这是最早的单口相声。后来他名声大了,便有拜师学艺的人,于是朱绍文便改由两人合说,一逗一捧,形成了新的相声形式——对口相声。他在当时影响颇大,为中国相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最早的艺术节

最早的艺术节是1987年9月5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的艺术节。其间,在首都各大剧院陆续演出了40多台各种门类的优秀戏剧和其它文艺节目。

最早的戏剧节

最早的戏剧节,是1988年11月28日至12月16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戏剧节。这次历时19天的戏剧节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及各省、市、自治区分会等群众团体主办的。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中直、解放军等30多个单位的剧团参加了这次民间戏剧节,他们演出了话剧、歌剧以及京、昆、川、评、豫、蒲、赣、婺、湘、粤、梨园戏、河北梆子等20台节目。这次戏剧节规模盛大,对中国戏剧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

最早的戏曲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