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04

第4章 中国部分(4)

存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市)人。他诞生在宋金战争的烽火之中,从小饱尝了颠沛流离的痛苦,同时也受到了父亲陆宰等士大夫爱国思想的熏陶,从而形成了“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的忧国忧民的思想,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壮志。于是自幼就有“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的好学精神。他17岁便有诗名。25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曾几学诗,确定了他诗歌爱国主义的基调。在其早期作品中,就已表现出了轩昂豪壮的气魄。29岁应进士试名列第一。次年应礼部试因名列投降派秦桧之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主张抗战,被秦桧除名。在秦桧死后3年,他才任福州宁德县主簿。1161年,被孝宗赐进士出生,但不久,因力助张浚北伐失利,获罪罢镇江通判之职回家。46岁,沿长江入蜀任夔州通判,沿途不仅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而且凭吊了屈原、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的遗迹和名胜古迹。48岁,被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至南郑助理军务,这是他一生得以身临前线的唯一机会,早就急于杀敌报国的陆游,为此振奋不已。他身着戎装,戍卫在大散关头,往来于前线各地,接触了爱国民众,为北进长安积极准备。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和现实生活,更激起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扩大了诗人诗歌表现的领域,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宏丽悲壮的风格。诗人为了纪念这段颇有意义的生活,特将诗集名为《剑南诗稿》。但不到一年,便被调离前线,任接替王炎的范成大幕下,只好成天饮酒作诗,排遣他杀敌无门、报国无路的苦闷。因为诗人与范成大有“文字之交”,且不苟礼法,“恃酒颓放”,故又自号“放翁”。54岁,离蜀东归,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任职。其间,曾在江西因拨义仓赈济灾民获“擅权”之罪,免官还乡。1186年,被再次起用。66岁终因一贯坚持抗金复国,不为当权者所容而被罢官。此后20年,简居山阴,参加劳动,为民治病,且写下了大量反映农村残酷现实和描写田园风光的诗歌。1202年,诗人爱国情感愈益深沉,为实现团结救国的理想,接受了韩仛胄的推荐,出修国史。当爱国词人辛弃疾被再度起用时,他专门写了一首长诗,表示向他热烈祝贺,并劝勉他要以国仇为重,勿计较个人恩怨得失。1203年,年已78岁的陆游,又被以韩仛胄北伐失败而受累罢归故里。1210年,85岁的爱国老诗人,在临终时写下了《示儿》千古绝唱诗之后,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

陆游的作品有诗、词和散文,诗的成就尤为显著,仅现存就有9300多首。其诗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几乎触及了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部分,是反映********的爱国诗篇。它真实地反映了人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强烈愿望,无情地揭露了金国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南宋王朝的昏庸腐朽,对备受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的广大人民的深重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热情地歌颂了北方人民为支持南宋军队收复失地所作的种种努力,尖锐地批判了南宋小朝廷“文恬武嬉、苟且偷安”的无耻行径,有力地抨击了投降派丧权辱国的议和政策和种种卖国罪行,表达了诗人立志从戎、渴求“铁马金戈”、奔赴疆场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愤懑。这些诗篇激昂悲壮,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其中的《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诗篇,都是脍炙人口、后人传诵的杰作,尤以《示儿》诗为最,它表达了诗人在生命最后一息深沉的爱国情感。

陆游素有“小李白”之称。他的诗歌感情真挚炽烈,语言明快流畅,风格雄浑豪放,既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又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他还擅长填词,现存100多首,多飘逸婉妙、慷慨悲壮。他还写了一些散文。这些都同样抒写了诗人激越的爱国情思。

陆游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他的诗继承并发扬了从屈原到杜甫的爱国主义传统,集中反映了广大人民抗敌御侮的强烈要求,被世人誉之为“一代诗史”。他还继承和发扬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一扫江西诗派脱离现实的积弊,树立起了一面进步文学的光辉旗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爱国诗篇,不仅在当时就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和投降派,鼓舞了人们的斗志,而且在以后也沉重打击了那些民族压迫者和民族败类,继续鼓舞着爱国的人民。每当外族入侵、********日益尖锐的时候,人们对陆游的诗歌就有着更加深切的体会。在帝国主义侵略成灾,民族危机异常严重的清朝末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就曾热烈地赞扬陆游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直到“五四”时代,陆游的诗篇还极大地鼓舞着进行反帝斗争的中国人民。

存诗最多的唐代诗人

存诗最多的唐代诗人,是继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初,授翰林学士,任左拾遗。在这期间,诗人“志在兼济天下”,同情人民,憎恶黑暗。他那富于战斗性的诗篇,几乎刺痛了所有权豪的心,使他们无不“变色”、“扼腕”和“切齿”。元和十年(815年),为雪国耻他越职上书请求严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为当政者所恶,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先后迁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贬职后,他主要走着“独善其身”的道路,但“兼济”之志并未泯灭,“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仍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如在杭州所筑防堤(白堤)至今尤在。官终刑部尚书。会昌六年八月,这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病故于河南洛阳。

白居易继承《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沿着杜甫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高潮。他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诗人遵循这些理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成为了唐代作品最多,中唐成就最大,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仅留存下来的就有近3000首。他将这些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讽谕诗170多首,虽数量不多,但却是诗人创作的精华,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其中的《秦妇吟》10首和《新乐府》50首最负盛名。这些诗歌,是诗人有组织、有计划的杰作,它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丰富的现实内容。在诗中,诗人爱憎分明,敢于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敢于替被压迫的劳苦大众说话,因此使“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使“执政者扼腕”,使“握军要者切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感伤诗中,《长恨歌》和《琵琶行》两篇叙事长诗最为有名。其故事完整,描写细腻,情节曲折,词句圆润流畅,抒情气氛浓厚,深为后人喜爱和传诵。《长恨歌》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是一篇熔批判与同情于一炉、合现实与浪漫为一体的长篇抒情叙事诗。诗人在肯定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同时,讽刺和批判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罪行。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全诗以悲欢离合为主线,先写玄宗纵欲淫乐,后述长恨绵绵无绝。诗人将叙事、抒情、写景完美结合,以悲凉秋景烘托愁思,以明媚美景反衬哀情,以月色铃声撩人心绪,从蜀川写到回宫,从春风写到秋雨,从日色写到长夜,从现实写到梦境乃至仙境,反复渲染悲剧制造者饱尝苦果和苦觅旧情的心绪,回环往复,跌宕旋升,塑造了形象丰满而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语言流丽婉转,富有一唱三叹、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是千古传诵的名作。同时的陈鸿祖,还为此写了传奇小说《长恨歌传》。元人白朴的《梧桐雨》和清人洪升的《长生殿》等,均从其中取材。《琵琶行》是诗人被贬江州次年所作,虽多感伤,但更现实。诗人在听到乐妓以弹琵琶诉说自己昔盛今衰身世之时,联想自己被贬的处境与心情,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表达他对被压迫被损害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与尊重,也渲泄了他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懑。诗人用先闻其声、再见其人、献露弹技、补述身世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位遭遇悲惨的艺妓形象。其中对音乐的描写尤为精彩,“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类的形象贴切的比喻层出,借助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再现了乐声千变万化的艺术魅力,寄托了“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着商人妇”的孤独与苦闷。全诗以琵琶为线索,叙述了两种典型人物不幸的共同命运,叙事抒情水乳交融,语言优美明快、富于音乐性,衬托出了萧瑟、凄凉、幽怨的色调。当时已是“胡儿能唱《琵琶》篇”,迄今仍是国内外传颂的名篇。杂律诗中,诗人16岁所作《赋得古原草送别》和《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佳作。特别是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充满了哲理和盎然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给人以极大的启迪、希望和力量。

白居易的诗歌擅长叙述,深入浅出,通俗平易,音节流畅,色彩鲜明,富于情味,能够雅俗共赏。由于他诗风的影响,在当时文坛就已形成了一个“浅切”诗派,即通俗诗派。他那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为后来诸如皮日休、陆游等诗人所继承。他的诗作,在当时和以后、在国内和国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白居易依然是我国人民热爱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并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写诗最多的人

写诗最多的人,是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他在世88年。据统计,他一生作诗41800首,平均每天作诗1.3首。乾隆作诗,“初无定稿”,或即兴口授,或朱笔作草,称为“诗片”,再由延臣学士退下“抄录”,然后恭进,遂成御诗。其诗虽多,但仅韵平字正而已,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均无多大价值,流传至今能为人传诵者寥寥无几,故世人对乾隆亦无“诗人”之称。真正写诗既多又好的,是爱国大诗人、宋代的陆游。

最著名的抗元爱国诗人

最著名的抗元爱国诗人,是南宋末期政治家、民族英雄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自幼敬仰忠臣义士。1250年举进士第一。后历任湖南提刑,知瑞、赣等州。1259年,蒙古大军兵渡淮河,由湖北黄陂突破长江天堑,进逼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苟安,文天祥坚决反对,上疏请斩董宋臣,并提出御敌大计,阻止元军侵犯,但未被采纳。1275年,元兵渡江长驱东下,大举进犯江南。文天祥在江西赣州起兵5万,尽倾家资以充军费,北上抗击,保卫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1276年,临安被元军包围。文天祥受命于危难之时,出使于艰难之际,任右丞相(宰相)兼枢密使(最高军政长官),奉命前往敌营谈判。因义正辞严,据理力争,又因叛将吕师孟已构恶于前,贾余庆又献谄于后,加之南宋统治集团又派人前往元营求降,文天祥被元兵拘留,押解北上。行至镇江虎口脱险。至真州,欲谋连兵大举,以图复国中兴。然险恶四起,颠沛流离,九死一生。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道辗转至福建。1276年5月,在福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起兵抗敌,转战东南。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州县多处。不久被元重兵所败,退入广东,顽强抵抗。1278年12月20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遭元兵袭击,虽奋力抗击,终寡不敌众,兵败被俘。1279年,元兵押文天祥经海道至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准备破灭南宋朝廷的最后根据地,却受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元将张弘范逼迫文天祥给保卫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写信劝降。文天祥严正拒绝,并把途中所写《过零丁洋》一诗给张弘范看,以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爱国思想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崖山战败,宋朝灭亡。同年10月,文天祥被押至燕京(今北京)。在囚禁的4年中,元统治者一再威逼利诱,要他投降,但他始终不屈。敌人百般折磨,软硬兼施,终未得逞。1283年1月9日,杰出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柴市从容就义,壮烈殉国。在南宋危亡之时,腐败的统治集团一味苟安享乐,不惜一再割地称臣,最后竟将锦秀河山俯首贴耳送给元人。而民族英雄文天祥,却针锋相对,寸土血战,百折不挠,宁死不屈,表现了诗人光辉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