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60

第60章 外国部分(11)

法国最早的超现实主义诗人,是法国超现实主义创始人和领袖布勒东(1896—1966)。超现实主义是在达达主义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但其规模及影响远远超过达达主义。1924年,布勒东起草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并发表,正式宣告了超现实主义的诞生。超现实主义者认为“下意识的领域”、梦境、幻觉和本能,是创作的源泉,否定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的基本规律。他们的诗歌、散文和绘画所表现的是荒谬混乱的感觉和印象、杂乱堆积的细节和晦涩难懂的符号,反映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苦闷彷徨、寻找出路以至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1921年,布勒东同另一代表人物苏波合写的《磁场》,是最早的一部超现实主义名作。它体现了“无意识书写”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他的主要作品还有《黑色幽默文选》、诗集《虔诚之山》、《大地之光》和《诗集》,还有小说《可溶解的鱼》、《娜嘉》和《连通器》等。《可溶解的鱼》是一部由近30节散文故事组成的小说,它没有连贯的情节,没有中心人物,各节之间毫无联系;写的是梦境,是“我”梦幻般的下意识活动的记录;把不顾思维逻辑和语法,毫无关系的词语连在一起。他希望把现实表达得如同梦幻一般,正如小说以“可溶解的鱼”为题,是企图将鱼潜入水中而在人们视觉中产生如同“溶解”这一感觉表达出来的一样。布勒东的创作,对超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广为流行。

最早最大的诗歌流派

法国乃至欧美最早最大的诗歌流派,是19世纪7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象征主义诗歌流派。它的名称是法国诗人莫雷亚斯于1886年9月15日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中提出的。它的先驱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他在1857年发表的诗集《恶之花》,是最早的一部象征主义作品。它歌咏死亡,描写病态心理,充满悲观厌世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它的代表诗人是马拉美(1842—1898)和魏尔伦(1844—1896)。在20世纪20年代,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国,波及各个艺术领域。象征主义者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人们内心的“另一世界”才是真的、美的。它强调用有物质感的形象,通过暗示、烘托、对比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表现出作者所要创造的意境。诗的目的在于暗示这种虚无缥缈的“另一世界”,要求用晦涩难解的语言刺激感官,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形成某种“意象”,即所谓“象征”,诗的象征便是沟通两个世界的媒介。其诗作充满了颓废悲观的情调,宣扬个人主义和神秘主义。

最有名的专写骑士生活理想的文学

法国乃至西欧最有名的专写骑士生活理想的文学,是法国12世纪和13世纪的骑士文学。这种文学是伴随骑士制度而产生的一种充分表现封建贵族阶级精神特征的文学。它曾盛行于中古时期的西欧。主要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它分为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两种。骑士抒情诗起源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主要歌颂爱情。其形式有情歌、感兴诗、辩论诗、牧歌、晨歌等。恩格斯认为:普罗旺斯抒情诗“在近代的一切民族中第一个创造了标准语言”,它“对拉丁语系各民族甚至对德国人和英国人都是望尘莫及的范例”。在它的影响下,整个法国、德国、意大利的抒情诗也逐渐发展并流行了起来,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抒情诗的发展。其代表作有“破晓歌”,叙写骑士和贵妇人在破晓之时分离的情景,它被恩格斯称为“普罗旺斯抒情诗的精华”。骑士叙事诗(骑士传奇)的中心在法国北方,其中有7000至10000行的8音节诗句的长篇故事诗。这些诗歌,大多取材于希腊、罗马故事和英国亚瑟王及其侍臣的故事与东方拜占庭的活动,主要描写恋爱故事。骑士文学肯定尘世的幸福生活,反对宗教世界观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少数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贫困和不幸,以及十字军战争的非正义性和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镇压。其中,对世俗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对典雅爱情的崇尚,不过是对封建贵族腐朽****生活的美化。骑士文学对以后欧洲诗歌和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最著名的笑剧

法国最著名的笑剧,是15世纪法国的《巴特兰的笑剧》。它成于1470年。笑剧写一个骗上加骗的故事:布商想骗律师反被律师所骗,律师帮羊倌骗了布商而自己却被羊倌所骗。剧本暴露了当时上层市民的尔虞我诈和商人的贪婪与法律的腐败,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处境寄予了一定的同情。18世纪和19世纪,部分作家还用其中的一些情节编写喜剧。笑剧又译为闹剧,是喜剧的一种,源于古希腊的“羊人剧”,15世纪流行于欧洲,尤以法国为甚。它主要反映市民阶级的思想趣味,表现人情世态。其情节诙谐,风格泼辣,手法夸张,对后世喜剧创作具有明显的影响。现存笑剧尚有150部。

最早的古典主义悲剧

法国最早的古典主义悲剧,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创始人高乃依(1606—1684)的代表作、诗剧《熙德》。成书于1636年。它取材于西班牙维迦派作家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诗剧通过西班牙贵族青年堂·罗德利克和施曼娜的爱情与家庭义务的矛盾和家庭义务与国家义务的矛盾展开悲剧冲突,宣扬一切服从国家利益和崇尚理性的思想。剧中施曼娜之父妒忌罗德利克之父作为太子师傅并打了他一耳光。罗德利克陷入家庭荣誉和爱情的极度矛盾之中。他最后决心为父报仇,杀了情人施曼娜之父,但因此失去了爱情。当他十分痛苦之时,摩尔人入侵卡斯提尔。罗德利克率众击退了摩尔人,成为了民族英雄,获得了“熙德”(大将军)称号。施曼娜一直要求国王替她为父报仇,惩办原情人罗德利克。国王却耐心开导她,最后成全了这对贵族青年的婚姻。剧作为法国悲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作者也被誉为了法国的“悲剧之父”。

最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

法国最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是法国最有代表性的古典主义悲剧家拉辛(1639—1699)的代表作《安德洛玛刻》。它发表于1667年。悲剧体现了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的原则,其情节取材于古希腊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剧中围绕爱比尔国王卑吕斯抛弃未婚妻爱妙娜而欲娶特洛亚女俘、赫克托耳将军的遗妇安德洛玛刻导致他与爱妻等先后自杀的情节,描写了贵族阶级的专横、暴虐与腐化,批判了他们为了一个女子而敌我不分,置全希腊人民利益于不顾,丧失理智、****横流而互相残杀的堕落行为。悲剧塑造了安德洛玛刻这个忠贞不屈的妇女形象,颂扬了理性的胜利。全剧心理描写细腻生动,戏剧冲突集中尖锐,剧情曲折、生动、引人入胜,结构紧凑完整,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典范之作。

最早用中国题材写的剧本

法国最早用中国题材写的剧本,是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伏尔泰(1694—1778)在1755年写的悲剧《中国孤儿》。它是作者以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元代剧作家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为蓝本写成的五幕悲剧。《赵氏孤儿》演述中国春秋晋灵公时忠良赵盾与权奸屠岸贾两个家族的矛盾斗争,以及围绕被害忠良赵盾遗孤命运展开的一系列斗争,歌颂忠臣义士的自我牺牲精神,批判权奸的残暴与狠毒。而《中国孤儿》却是写的蒙古族领袖成吉思汗即元太祖铁木真的故事。它主要称赞中国的哲学智慧,说它能使侵略中国的成吉思汗被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智慧所征服,从而转变成为明智的哲人,成为“哲学家王国”。作者自称该剧是“孔子伦理学”。

最早的荒诞派戏剧

法国最早的荒诞派戏剧,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人、法国作家尤金·尤涅斯库(1912—)的独幕剧《秃头歌女》。1950年5月,它在巴黎夜游人剧院演出,仅有三名观众。剧本名称虽为《秃头歌女》,但剧中根本没有任何歌女。它通过两对夫妇之间的日常闲谈和争吵,揭示人生和社会的荒诞不经,反映战后西方社会部分人的惶恐不安和对前途的迷惘。它的问世,开了荒诞派戏剧的先河。

最负盛名的荒诞派戏剧

法国最负盛名的荒诞派戏剧,是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爱尔兰血统的法籍剧作家和小说家萨谬尔·贝凯特(1906—)的代表作《等待戈多》。发表于1952年。它写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连续两天在一条路上等待戈多而未等到。作者揭示了人类在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特别是西方社会那些成天浑浑噩噩而又痛苦不堪的人们,正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模糊糊、难以实现的希望,并最终在这等待中耗尽了生命的厄运,表明了他们对于自己生存的世界、对于自己命运的一无所知。该剧于1953年上演后,获得了巨大成功,几乎轰动了整个西方文坛,并且久演不衰。它还被译成了20多种外国文字的剧本频频上演。剧作对荒诞派戏剧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意义。1969年,瑞典皇家学院因为作者“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他。

最早最伟大的喜剧作家

法国最早最伟大的喜剧作家,是17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莫里哀(1622—1673)。他出生于宫廷装设商家庭,从小酷爱戏剧。他从1653年起,一生创作了37部喜剧。

早期剧作《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太太学堂》等,讽刺贵族阶级,提出妇女的社会地位等问题,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倾向,显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创作才能。其中的《太太学堂》,是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开端。

1664年至1669年,是作者喜剧创作的全盛时期。《伪君子》、《唐·璜》、《恨世者》、《吝啬鬼》等,是他这个时期最优秀的作品。

《伪君子》是他创作的最高成就,它既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杰出的喜剧作品。它在1664年上演后即遭禁演,1669年才获准公演。其后盛演不衰,仅从1680年成立法兰西喜剧院起,到1960年时止,就演出该剧达2654场。其演出场次之多,不仅在莫里哀作品中占第一位,而且在法国所有戏剧作品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作品写资产者奥尔贡收留伪信士答尔丢夫做良心导师,并毁掉女儿婚约逼其与之订婚,甚至立下字据把全部家产相送,还把隐藏的一桩政治秘密也告诉了他。答尔丢夫野心勃勃,进而霸占了奥尔贡的妻子。女仆桃丽娜联合奥尔贡的妻子等与之展开了巧妙的斗争,让奥尔贡藏在桌下目睹了答尔丢夫与他妻子调情的事实,使奥尔贡才如梦初醒,怒不可遏,令答尔丢夫滚出家门。但答尔丢夫反逼奥尔贡搬家,理直气壮地称自己才是财产的主人,并向国王告发了奥尔贡窝藏一个反叛者的秘密信箱。奥尔贡完全绝望,不料“王爷圣明”,对伪善的答尔丢夫早有察觉,将其逮捕入狱,赦免奥尔贡无罪,使奥尔贡避免了倾家荡产之祸。作品辛辣地讽刺了天主教会的伪善和欺骗,深刻而尖锐地揭露了宗教骗子的奸诈、狠毒与丑恶。主人公答尔丢夫,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宗教骗子。他披着虔诚的天主教徒的外衣,在日常琐事上装腔作势,竭力标榜自己的“善良”与“仁慈”,表面上俨然是一位貌似清正崇高的良心导师,实际上则是一个贪财好色、卑鄙龌龊、用心险恶的伪君子。他祷告时热诚恭敬,认为别人夹在圣徒传记中的手绢亵渎了圣物而将其撕碎,教导奥尔贡要“从种种****里摆脱出来”,扔掉女仆们的装饰品,让桃丽娜用手帕遮住胸脯,说“看了灵魂就受伤”,对奥尔贡所赠钱财总说太多只要一半,常常为丁点小事感到“罪孽深重”而愧疚不已。实际上他十分卑鄙、无耻、贪婪、狡猾、奸诈、毒辣,是个饕餮的饿鬼、好色的淫棍、贪财的骗子手。他的名字,不但在法国,而且在欧洲许多国家的语言中,都成为了“伪善”的同义语。

《堂·璜》是莫里哀的第二部巨型讽刺喜剧,写一个在17世纪法国非常流行的西班牙故事。主人公堂·璜,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恶棍大贵人”,在他身上表现了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在一幅高贵堂皇的外表下面生活和道德的腐败。演出15场便被禁演。

《吝啬鬼》又译《悭吝人》,是莫里哀又一优秀剧目。它通过高利贷者和拜金主义者阿巴贡狂热地聚敛财富,与儿子、女儿、仆人形成一系列矛盾冲突的故事,成功地刻画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者贪婪悭吝的****和守财奴的丑恶本质。主人公阿巴贡拥有万贯家财,但嗜钱如命。为了不花钱,他要儿子娶一个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给一个老头儿,而自己则要娶一个不用分文的年轻漂亮的女人。为了省钱,他把吃素的斋期延长1倍,叫厨师用8个人的饭菜招待10个客人。为省马料,不惜半夜亲自去偷马料竟遭马夫痛打一顿。在儿子偷了他1万银币之后,他如丧■妣,痛心疾首。在是要儿子所偷去的1万银币还是要强占儿子未婚妻这个问题上,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前者。为赚钱他把放贷5厘的法定利率提高到2分5厘,且以乘人之危攫为己有的大堆破烂顶替3000法郎的现金。阿巴贡是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的典型。“阿巴贡”还成为了“吝啬”的代名词,并直接影响了巴尔扎克《欧也妮·葛郎台》的创作。

1668年至1673年,是莫里哀创作的最后阶段,其主要作品有《乔治·唐丹》、《贵人迷》和《司卡班的诡计》等。这些作品辛辣地讽刺了资产阶级对贵族的攀附,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等级观念和司法制度的陈腐。1673年2月17日,莫里哀在演出了自己最后创作的喜剧《无病呻吟》后咯血不止,回家仅3个小时便与世长辞。

莫里哀的喜剧,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优秀传统,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并善于吸收民间喜剧的优秀传统。剧作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色彩,其结构形式谨严,戏剧冲突集中,人物性格鲜明,生活气息浓厚,对欧洲喜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别林斯基指出:“法国人把莫里哀看得比高乃依和拉辛还高。”路易十四称他是“优秀的喜剧诗人”。在他去世以后,法兰西学士院还给他立了一尊半身像,上面写道:“就他的光荣而论,并不缺少什么,就我们的光荣而论,却缺少了他。”

最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