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湖南湘潭一个偏僻的乡村里,有个孩子叫王闿运,长得呆头呆脑的,邻居们都把他看成一个傻孩子,连父母都不喜欢他,认为他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他记忆力又差,人家让他记点事,一转眼他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到了该上学的年纪,父亲把他送到学馆里学习,老师让他背诵课文,他从来不能把一段课文完整地背诵下来,有时候站在那里竟然连一个字都背不出来,急得他直用手敲自己的脑袋。
王闿运虽然愚笨,可是上进心很强,他用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来背诵课文,白天的时间不够用,他就晚上来背诵,不背诵下来就不吃饭也不睡觉,直到背会了为止。他刻苦志学,无论严冬酷暑,从不间断。凭着顽强的毅力王闿运终于在十四五岁时对所学的文章能流利地进行讲解,并且对那些古奥艰深的文字也能逐一解释,从而他对训诂学发生了兴趣。到了20岁左右,文章已经写得相当好了。而在他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已经对历史典籍有了深刻的研究,终于在咸丰三年考中了举人,成了著名的学者。后来他在山东设馆教学。
山东巡抚崇恩非常钦佩他的才华,把他待为上宾,当崇恩由山东前往北京就任尚书职务时,又把王闿运推荐给当时官居要职的肃顺,于是王闿运就作了肃顺的慕僚。肃顺对他尊之为师长,事无巨细都要向他请教。然而王闿运落落寡合,不善于混迹于官场,后来自动引退,专门从事教育事业。
王闿运抓紧一切时间进行写作,一生著述甚丰,刊行于世的就有《周易说》、《尚书义》、《诗经补笺》、《春秋公羊传笺》以及《论语注》、《尔雅集解》、《湘绮楼诗文集》等近三十部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