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课外英语-美国各州小知识(六)(双语版)
24406100000012

第12章 密西西比州(8)

著名的中短篇小说有《黛西·密勒》(1878),《艾斯朋遗稿》(1888),《真正的货色》(1890),《小学生》(18992),《螺丝在拧紧》(1898),《丛林猛兽》(1903),《快乐的一角》(1909),以及一组描写作家、艺术家生活的中短篇小说。

詹姆斯写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评论文章,涉及英、美、法等国作家,如乔治·艾略特、斯蒂文森、安东尼·特罗洛普、霍桑、爱默生、巴尔扎克、乔治·桑以及屠格涅夫等。文集有《法国诗人和小说家》(1878),《一组不完整的画像》(1888),《观感与评论》(1908),《有关小说家的短评》(1914),《笔记与评论》(1921)等。他的游记有《大西洋彼岸素描》(1875),《所到各地图景》(1883),《在法国的一次小小旅游》(1885),《在英国的时候》(1905),《美国所见》(1907),《在意大利的时候》(1909)。自传三种:《童年及其他》(1913),《作为儿子与兄弟》(1914),《中年》(1917)。

欧·亨利

欧·亨利,(O.Henry 1862—1910),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小镇。父亲是医生。15岁在叔父的药房里当学徒。五年后去德克萨斯州一个牧场放牛。1884年后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和银行出纳员。1896年,银行发现缺少一小笔款子,欧·亨利因涉嫌被传讯。他却取道新奥尔良去拉丁美洲避难。1897年回国探望妻子,因而被捕,判处5年徒刑。在狱中曾担任药剂师,并开始以欧·亨利为笔名(原为狱中所用一本法国药典的作者的名字)写作短篇小说,于《麦克吕尔》杂志发表。1901年,因“行为良好”提前获释,来到纽约专事写作。他虽也与上流社会来往,但经常出入贫民公寓、小酒馆、下等剧场,自认为纽约400万小市民中的一员,而不是400个富翁之一。

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与国王》(1904)、《四百万》(1906)、《西部之心》(1907)、《市声》(1908)、《滚石》(1913)等集子,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为最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可列人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中。如《麦琪的礼物》写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相互赠送圣诞礼物中的巧合,刻画了他们捉襟见肘的生活与相互体贴的感情。《警察与赞美诗》写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想进监狱度过寒冬,屡次以身试法,警察都置之不理。而当他决心弃旧图新时,警察却毫无道理地逮捕了他。作者向人们揭示这个社会就是如此的黑白不分,是非颠倒。《最后一片藤叶》感伤气氛浓厚。作者满怀深情地赞美了穷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突出地刻画了一个舍己为人,以自己的生命创作出毕生“最后的杰作”的老画家的形象。《没有完的故事》对大都会中挣扎谋生的弱女子表示了深厚的同情。《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也是一篇哀婉动人的故事,作者用神秘的气氛渲染了一对爱人先后在同一个房间里自杀的悲剧。

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使读者有亲历其境之感。但由于作品写得太多太快,手法不免雷同;特别是受到当时社会上庸俗趣味的影响,往往为悲惨的故事硬添上一个圆满的结局,因而有时冲淡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诺里斯

诺里斯,(Frank Norris 1870—1902),作家。生于芝加哥一个富裕商人家庭,少年时代在欧洲学习艺术。回国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后以记者为业。长期生活在美国西部,自称加利福尼亚洲人。开始创作时倾向浪漫主义,如描写海上传奇的《“莱蒂夫人号”上的莫兰》(1898)。后来的小说受到左拉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如《麦克提格》(1899)和《凡陀弗与兽性》(写于《麦克提格》同时,1914年发表)。

诺里斯在西部采访新闻时,了解到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铁路托拉斯与农场主之间的矛盾,他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小麦史诗”三部曲。其中以《章鱼》(1901)写得最好,是他的代表作。它控诉了垄断资本的压迫与剥削,把铁路比作章鱼,无数条腕足侵入各个角落。诺里斯写过一些文艺论文,收在《小说家的责任》这本集子中,主要强调“写真实”,“说真理”,“研究人性”。

克莱恩

克莱恩,(Stephen Crane 1871—1900),作家。出身于新泽西州纽瓦克的牧师家庭,曾在两所大学中肄业,1891年轻学去纽约任记者。1893年写了一部中篇小说《街头女郎梅季》,取材于纽约贫民窟的生活。1894年开始分期发表另一部小说《红色英勇勋章》,1895年成书。这部小说获得欧美各国重视后,《街头女郎梅季》遂得以重新出版。1896年,去古巴采访,途中轮船遇到风暴。他根据这次经历写成短篇小说《海上扁舟》(1898),细致地描写了4个人怎样在茫茫大海中挣扎与战斗,是美国短篇小说中的一个名篇。1898年再次去古巴采访美西战争。1900年因肺病死于欧洲。

克莱思也是一位诗人,曾发表过《黑骑者》(1895)和《战争是仁慈的》(1899)两部诗集。他的诗写法自由,不顾传统的音节和韵律,风格朴质简洁,常常通过寓言式的意象揭示生活的某个真理。评论界认为他与女诗人艾米莉·狄更生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先驱。

德莱塞

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 1871—1945),小说家。1871年8月27日生于印第安纳州的特雷霍特镇。父亲原是德国的纺织工人,于1846年逃避兵役到了美国,开过纺织工场。德莱塞12岁起充当呢绒绸缎店的店员和报童;17岁时去芝加哥谋生,曾在一家小饭馆里洗碟子,在铁器店做伙计。18岁时。由小时候的一个女教师资助,进入印第安纳大学肄业,有机会接触到达尔文、赫胥黎和斯宾塞的著作。一年后又回到芝加哥,充当房地产公司的推销员和洗衣店的送货员。从23岁开始。先后在芝加哥和圣路易斯的报纸任记者,在纽约《每月》杂志任主编。1889年开始写作《嘉莉妹妹》,第二年完成并出版。《嘉莉妹妹》通过农村姑娘家莉到芝加哥谋生而成为名演员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繁荣的表面底下的失业、贫困和饥饿,对美国贫富对立的社会作了深刻的描写。《嘉莉妹妹》用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写成为美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它虽在美国被禁,后来却在英因出版。1907年终于在美国再次出版。

《嘉莉妹妹》被禁后,德莱塞被迫停笔10年。这10年中他仍任编辑工作。1909年着手写作长篇小说《珍妮姑娘》,1911年出版。以后写了著名的《欲望三部曲》的第l部《金融家》(1912),第2部《巨人》(1914),第3部《斯多葛》(1947)。这个三部曲描写垄断资本家柯柏乌豺狼般的一生,从南北战争结束后的“镀金时代”直至20世纪初柯柏乌之死,以他的死亡暗示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

1917年,德莱塞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与以后成为美国共产党领袖的威廉·海伍德和《震撼世界的十日》的作者约翰·里德相识。友人中还有其他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这个时期,德莱塞发表了《自然和超自然戏剧集》(1916);短篇小说集《自由及其他》(1918),《十二个人》(1919);剧本《陶工之手》(1918);散文集《敲吧,鼓儿!》(1920)和《关于我自己的书》(1922)。

代表作《美国的悲剧》(1925)使德莱塞获得了世界声誉。小说描写一个穷女工的不幸遭遇,深刻表明美国的社会制度是造成劳动人民悲剧的根源。1927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锁链》。同年11月应邀访问苏联。1928年出版了《德莱塞访苏印象记》。192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妇女群像》,塑造了女共产党员艾尼达的形象。1931年出版政论集《悲剧的美国》,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冷静而严肃的全面的解剖。这一年他又出版了带有自传性质的《黎明》。1941年发表政论集《美国是值得拯救的》。

1944年接受美国文学艺术学会的荣誉奖。同年与海伦·理查逊结婚。1945年7月,德莱塞申请参加美国共产党。1945年12月28日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逝世。死后出版的作品有《堡垒》(1946)和《斯多葛》(1947)。

德莱塞的作品在中国早有介绍。德莱塞一些著名的长篇小说,如《美国的悲剧》、《欲望三部曲》和《嘉莉妹妹》等,都已有中文译本。

Massachuset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