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易学的刮痧疗法
刮痧是中医学宝库中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也是自然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刮痧疗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由于它的影响面大,简便易学而效果灵验,多为民间百姓所掌握,一般人用它给自己或他人治疗疾病可以分文不花。所以刮痧疗法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医自疗中最受欢迎的方法。
刮痧疗法的昨日今天
刮痧疗法,就是利用表面光滑的硬物作为刮痧器具,配以刮痧介质,包括食用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等,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进行反复刮拭。这些部位往往就是经络的循行部位、一些特定的穴位以及疾病反应点和压痛点等,直到刮出“痧疹”,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民间外治疗法。
刮痧是旧石器时代的自救法
在远古时代,人类经常会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还会被毒蛇猛兽所伤。为了生存与健康,我们的祖先不得不寻求自我救护的方法。旧石器时代,人类在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中,发现用手或石片刮身体表面的某些部位可以使疾病减轻或消失,久而久之,人们总结出了一些治疗某些疾病的特定部位,并出现了为医疗专用的石刺工具——砭石。“砭,以石刺病也”,砭石的应用早在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在河北蒂城台西村商代遗址第14号墓葬中发现的一种石镰,就是当时的医疗工具砭石的一种。
刮痧的历史传承
刮痧治病的病历记录最早见于《扁鹊传》
中。唐朝的时候,人们用萱麻来刮治疾病。明代时医书《医学正传》中记载:“治痧证,或先用热水搭臂膊而以萱麻刮之。”意思是治疗痧证,蘸热水搭在胳膊上,用萱麻团刮,中医称这种方法为“戛掠”,戛就是刮的意思。到了清代,不仅刮痧操作方法更详尽,而且还有刮痧的运用及各种痧证的辨证。郭志邃《痧胀玉衡》对痧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症状表现及治法用方,对刮痧、放痧、淬痧等的具体方法和适应证,皆有详细记载。在具体操作上提出:“刮痧法,背脊颈骨上下,又胸前胁肋面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抿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
刮痧疗法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学者对刮痧疗法做了继承及整理工作,出版了“刮痧小册子”。现代刮痧疗法在工具的选择上更为合理,以水牛角为材料的刮痧板避免了金属类器械所造成的疼痛、易伤皮肤、产生静电等不良反应,也避免了瓷器类、生物类器械易碎、不易携带等不足,还避免了现代化学品如塑料对人体皮肤造成的危害,同时体现了刮痧的自然特点。在刮痧手法上结合按摩、点穴、杵针等手法,使刮痧成为不直接用手的按摩、点穴疗法,不用针刺入身体的类杵针样的针灸疗法,不用拔罐器的拔罐疗法。
如今,刮痧疗法更受青睐
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刮痧这种实用技术常常被看做是医道小技,难登大雅之堂。但是近几年来,维护人的自然生态、无毒副作用、易于被人们接受和有效的绿色疗法成为医学发展的主流。所以刮痧疗法被推为首选,受到大众的青睐,成为一种开展自我保健、家庭医疗的济世良法,并且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临床保健治疗学科。
选择适合你的刮痧器具和介质
刮痧器具随手可得
从古至今,劳动人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用来刮痧的器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选用表面光滑无棱角的石块作为刮痧器具。在汉代,人们选用陶器或瓷碗、瓷杯及瓷调羹等作为刮痧器具。在唐代,人们选用已成熟的苎麻,剥皮晒干,用根部较粗的纤维捏成一团,作为刮痧用具。此外,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日用品也可以用来作为刮痧器具,例如汤勺、硬币、棉纱、小酒杯等。
现在常用的刮痧器具是以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加工成长方形工具,边缘光滑,四角钝圆。
刮板一边稍厚,一边稍薄,治疗疾病多用薄面刮拭皮肤,保健多用厚面刮拭皮肤。关节附近的穴位和需要点按的穴位多用棱角刮拭。
刮痧介质对症取用
在刮痧治疗时,为了减少刮痧阻力,增强刮痧疗效,操作之前必须给刮痧部位涂上一层刮痧介质,常见的刮痧介质有:
水:一般治疗热证时用凉开水,治疗寒证时用温开水。
植物油:具有除湿的作用。
刮痧油:具有除湿、行气开窍等作用。
刮痧活血剂:具有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促使出痧等作用。
刮痧疗法面面观
刮痧治疗时常采用的体位
俯伏坐位:适宜于头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部、下肢部及后侧部的刮痧治疗。
仰卧位:适宜于头面部、胸腹部、下肢内侧,前侧部的刮痧治疗。
站立位:适宜于背部、腰部、下肢后侧部的刮痧治疗。
刮痧治疗的操作要点
1.选择适当的体位,暴露刮痧部位的皮肤,用75%酒精棉球对刮痧局部、刮痧器具及施刮者的手指进行消毒。
2.给刮痧部位的皮肤上涂上一层刮痧介质。
操作手法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用力宜均匀适中。
3.刮拭的顺序一般为头部、颈部、背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刮四肢部时,呈离心方向刮;刮腰部及腹部时由上而下刮;刮肩背部及胸部时宜由内向外刮。
刮痧常用的4种方法
首先介绍一下如何拿刮痧板。刮痧板要用手掌握着,治疗时刮痧板厚的一面对着手掌心,保健时,刮痧板薄的一面对着手掌心。
刮痧法:刮痧法是最常用的刮痧方法。刮痧板的方向要有一定程度的倾斜,倾斜方向是朝向刮拭的方向,倾斜的角度一般为45°至90°。在刮身体较平坦的部位且面积较大时,刮痧板的1/2边长接触到皮肤,这种刮拭方法叫做面刮法,是刮痧法中最常用的。在刮拭肩部和胸部时,利用刮痧板的角部进行刮拭,这叫做角刮法。在刮拭一些软组织或者骨骼、关节的凹陷时,用刮痧板的角垂直向下按压,用力要重,按压片刻后,稍停顿片刻,再下压,多次重复,这叫做点按法。使用刮痧板的角与皮肤成20°夹角按压在穴位上,做柔和的转动,类似于按摩中的揉法,这叫做按揉法。使刮痧板与皮肤垂直,并用一定的压力进行短距离前后左右的刮拭,这叫做厉刮法,常用于疾病实证的治疗。
撮痧法:还有一些方法是不需要用到刮痧板的,在民间运用非常广泛。撮痧法就是其中一种,撮痧法就是用拇指和食指在选定部位挤、挟、扯、抓,使皮肤出现紫红色的痧痕,适用于印堂穴、太阳穴、胸腹部、颈部等部位。
挑痧法:指用针刺挑患者体表皮肤,同时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的瘀血,反复五六次,皮肤会出现紫红色的痧痕。适用于头颈项部、胸腹部、腰背部、腰背部两侧俞穴和委中穴。挑痧的针可以选用专业的三棱针,也可以用缝衣针,做好消毒就可以了,可以选择用75%乙醇(酒精)消毒,也可以用火烤一下后使用。
放痧法:刮痧法施治以后会在皮肤表面出现痧痕,此时,用消过毒的三棱针和普通缝衣服的针刺入皮肤,并放出少量的瘀血。放痧法常用于窝、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处。
刮痧时间有讲究
刮痧的时间根据疾病的情况和患者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而言,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以患者能耐受或出痧为度。每次刮痧治疗控制在10~15分钟。采用重刮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时,刮拭时间可适当缩短为10分钟左右;采用轻刮的补法时可适当延长为15~20分钟。初次接受刮痧治疗时,刮痧时间不宜过长,手法不宜过重。对于保健刮痧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以自我感觉为主。一般是5~7次治疗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3~6天。
刮痧时要遵守的补泻原则
刮痧治病时应遵守“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的基本原则。刮痧疗法虽然不像吃中药一样,有的药物具有补的作用,有的药物具有泻的作用,但在刮痧时手法的运用同样可以做到“补”、“泻”。刮痧的补泻主要体现在力量的轻重、速度的快慢及刮痧时间的长短,具体如下:
1.刮痧力量的轻重与补泻:一般来讲,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刮能促进机体功能的兴奋,为补。
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刮能抑制组织脏器的生理功能,为泻。也就是说“轻刮为补,重刮为泻”。
2.刮痧速度的快慢与补泻:刮痧速度较慢者为补法,刮痧速度较快者为泻法。
3.刮痧作用时间与补泻:一般来说,刮痧治疗时间短,部位浅,对皮肤、肌肉、细胞有兴奋作用,为补;刮痧作用时间长,部位较深,对皮肤肌肉组织有抑制作用,为泻。
刮痧后的注意事项
刮痧后可用干净的毛巾擦掉刮痧介质,也可做适当的按摩。结束后最好让患者喝一杯淡糖盐水,并且休息片刻。
痧象与痧痕能说明什么
在刮痧治疗后,皮肤会出“痧”。“痧”就是在刮拭部位皮肤出现潮红、紫红瘀斑,或者是紫红色的瘀点,我们把这些瘀斑或瘀点称为“痧象”或者“痧痕”。
刮痧之后,我们可以通过痧的部位、颜色不同,对疾病做出诊断。
痧色暗示病证
痧象越多,说明病情越重。痧色鲜红,呈点状,说明病变在表,生病时间短,病情比较轻,一般预后较好;如果痧色暗红,呈斑片状或瘀块,说明病变已经入里,生病时间较长,病情较重,预后不好;如果痧象鲜明,多为热证,痧色紫黑,多为寒证。出痧多的患者,一般为实热证、血瘀证、痰湿证;出痧少的患者一般为虚证,属于气血亏虚。
痧象反映病位
痧象可以直观地反映病位,刮痧治疗时一般在病源之处可见痧,病位面积小,痧象少;病位面大,痧象多。经脉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出痧的部位也可以反映疾病的部位,如果位于膀胱经上的心俞穴和心经循行路线上出现了痧痕,说明病变的部位在心脏。
通过观察痧象还可以判断疗效和病势。在刮痧治疗过程中,若痧象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由多变少,说明病情在好转,治疗有效。属于虚证者,刮痧后出痧由少变多,说明疾病在好转。如果出痧多,但是病情不见好转,说明治疗效果不佳。
保健刮痧,从头到脚都健康
头部刮痧:健脑宁神,全身得益
刮拭方法:头部有头发覆盖,需在头发上面用刮痧板刮拭,无须涂抹刮痧润滑剂。为了增强刮拭效果可使用刮板薄面边缘、刮板角部或梳状刮板刮拭。每个部位刮20~30次,至头皮发热为宜。施术者一手用刮痧板刮拭,另一只手扶住患者头部,保持头部稳定。
1.头侧部: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经头维、颔厌等穴位刮至风池。
2.头前部:从百会开始,经过前顶、通天、五处、头临泣等穴位刮至前头发际。
3.头后部:从百会开始,经过后顶、脑户、哑门等穴位刮至头后发际。
4.全头部:以百会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四周发际处刮拭,覆盖全头部穴位和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等。
适应证:“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的六条阳经均汇于此,刮拭头部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功效。可预防和治疗脑卒中(中风)、中风后遗症、神经衰弱、头痛、脱发、三叉神经痛、失眠和感冒等疾病。
面部刮痧:双向调节,以外达内
刮拭方法:面部刮拭应根据面部肌肉的走向,由内向外。因面部出痧影响美观,所以在操作时手法宜轻柔,以不出痧为度,无须涂抹刮痧润滑剂。
可用温开水湿润皮肤后刮拭,手法多用补法,刮拭时间宜短,忌重力大面积刮拭。
1.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开始,经印堂、鱼腰、丝竹空等穴位分别朝两侧刮拭,上方刮至前发际,下方刮至眉毛。
2.两颧部:由内向外刮拭,经过承泣、四白、下关、听宫、耳门等穴位。
3.下颌部:以承浆为中心,经地仓、大迎、颊车等穴位,分别向两侧刮拭。
4.眼周部:刮痧时应顺着眼轮匝肌的方向分别由内向外进行刮拭,经过的穴位主要有攒竹、鱼腰、瞳子。
适应证及注意事项:适应证:面部刮拭主要是对额头、太阳穴、眼、耳、口、鼻、脸面等进行刮拭,达到相应的保健作用。刮拭面部不仅能防治五官疾病,还能聪耳明目、美容养颜、健美肌肉。
注意事项:①刮具一定要消毒,用1次必须消毒1次。②饥饿时或饱食后半小时内不宜刮。③换肤掉疤不足2个月者忌刮。④传染性皮肤病、疖肿、瘢痕、溃烂皮损不能刮。⑤面部刮痧后4小时内不化妆,不热敷,1小时内不能用冷水洗脸。
颈项部刮痧:上益大脑,下健腰背
刮拭方法:刮拭颈项部大椎穴时,用力要轻柔,用补法,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
刮颈部两侧风池至肩井时要采用长刮法,一次到位,中途不停顿。颈部到肩上肌肉较丰富,用力可重些,即用按压力重、频率慢的手法。
1.颈项部正中线:从哑门刮至大椎。
2.颈项部两侧:从风池开始,经肩中俞、肩外俞至秉风。再从风池开始,经肩井至巨骨。
适应证:颈项部是人体十二正经中的手、足三阳经及督脉循行的必经之路,经常刮拭具有育阴潜阳、补益正气、防治疾病的功效,主治颈椎病、头痛、感冒、近视、咽炎等疾病。
肩背部刮痧:调节脏腑,防病解痉
刮拭方法:肩背部刮痧主要是从胸锁乳突肌到肩峰,从肩胛骨的外侧到肩峰、肩峰下角,然后再从肩峰到腋窝。
1.颈椎:颈椎部的刮拭应该是从颈椎向肩外的方向进行刮拭,也可以从颈椎部朝着靠近腰部的位置分别进行重刮。
2.肩部:刮拭应该按照左右两侧分开刮拭的原则,应重点刮拭肩井穴、肩贞穴、肩穴。
3.背部:方向是由上向下,一般先刮背正中线的督脉(从大椎刮至长强),再刮膀胱经和夹脊穴。刮拭背部正中线手法宜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以免伤及脊椎。可用刮板棱角点按棘突之间。刮拭时要视患者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中间不要停顿。
适应证: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有穴位都与人体的五脏六腑有联系,故刮拭背部可预防和治疗全身五脏六腑的病症。背部刮痧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如刮肾俞部位有压痛和大量痧斑,表示肾脏有可能发生了病变,其他穴位类推。
胸部刮痧:宽胸利膈,调理肺气
刮拭方法:胸部正中线刮拭可从天突穴开始,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鸠尾穴。胸部两侧刮拭,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肋骨走向刮拭。刮拭胸部正中线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乳头处禁刮。
适应证:“膻中”为人体之气会,宗气汇聚于胸中,经常刮拭可以防治因肺气不利所导致的胸闷、胸痛、咳喘气急等症。主要治疗心肺二脏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另外可预防和治疗妇科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炎、乳腺癌等疾病。
腹部刮痧:补虚强身
刮拭方法:刮拭腹部正中线,从鸠尾穴开始,经过中脘穴、关元穴刮至曲骨穴。刮拭腹部两侧,从幽门穴刮至日月穴。多重点刮拭中脘、天枢、关元、气海等经穴。空腹或饱餐后禁刮,腹部近期手术者禁刮,肝硬化、肝腹水、肠穿孔患者禁刮,神阙穴禁刮。
适应证:天枢为大肠募穴,可以有效地治疗肝、胆、脾、胃、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病变,如慢性肝炎、胆囊炎、消化性溃疡、呕吐、胃痛、消化不良、慢性肾炎、前列腺炎、前列腺肿大、便秘、泄泻、卵巢囊肿、不孕症等疾病。
经常刮拭可以促进胃肠蠕动,维持消化系统功能正常,起到减肥瘦身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预防和治疗阳痿、小便不利和月经失调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