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做干浴按摩功可预防流感:全身放松,两手掌相互摩擦至热,先在面部按摩64次,用手指自前头顶至后头部、侧头部做梳头动作64次,使头皮发热,然后用手掌搓两脚心,各搓64下,最后搓前胸、腹背部,搓热为止。
【按摩太冲穴、肾俞穴和涌泉穴】
按摩太冲穴缓解郁闷: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太冲形质。先按太冲,然后找痛点,没有痛点,就向行间穴推。这样做能给人注入能量,为人排解郁闷,让人心平气和。按揉太冲穴的手法也要注意,重按有泻的作用,轻揉有补的功效。
一般按摩四五十次即可。
按摩肾俞穴缓解肾虚、腰痛:肾俞穴位于第2、3腰椎间水平两旁1寸处,两手搓热后用手掌上下来回按摩50—60次,两侧同时或交替进行。对肾虚、腰痛等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按摩涌泉穴缓解失眠:涌泉穴(见本书第41页)位于足心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之首穴。方法是用右手中间三指按摩左足心,用左手三指按摩右足心,左右交替进行,各按摩60—80次至足心发热为止。能强筋健步,引虚火下行,对心悸失眠等有防治作用。
【居家自疗小雪时节易生的冻疮】
鲜生姜可防治冻疮。生姜切片,在冬季容易生冻疮的皮肤上反复涂擦,每天2—3次,连续涂擦12天,可防止新发或再发冻疮。如已生了冻疮(未溃破),可将生姜挤出姜汁,在锅内加热熬间,成糊状,凉后涂抹于患处。每日2—3次,连续几天即可减除症状或痊愈。
也可用刮痧疗法治疗冻伤。先刮拭脾俞、肾俞、命门三穴;接着刮拭外关穴;最后刮拭足三里、绝骨、三阴交、太溪四穴。有健脾益气、补精益髓、活血化瘀的功效。每个穴位要刮至出现痧痕为止。
冻疮发生后忌用火烤、热水烫等加热措施,禁冷水浴、捶打患处等。
【小雪要预防冬季抑郁症】
小雪时节,天气变化大,天气阴冷,气压又低,人体缺乏足够的光照,导致一部分人出现情绪紊乱症状,即冬季抑郁症,典型表现是毫无缘由的情绪低落。冬季人们最好是多到户外活动和晒太阳,如果每天能坚持1—2小时的户外活动,则基本上可以预防冬季抑郁症的发生。
只要正确认知冬季对人们情绪的影响,科学安排好工作和生活,调整节奏,增进人际交往和感情交流,尽可能减轻或避免各种生活刺激事件的影响。通过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加冬季的光照时合理安排膳食,能有效预防冬季抑郁症的发生。
大雪温补避寒,驱寒保暖有讲究
【黄帝内经大雪养生经】
每年公历12月7—8日,太阳黄经达255°时为大雪节气。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大雪以后,各地气温显着下降。江南进入隆冬时节,气候温和而少雨雪,平均气温较长江中下游地区高2—4℃,雨量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
这个时节,老年人要防止摔伤,老年人摔伤以手腕、股骨等处骨折居多,雪天应减少户外活动。
饮食养生要注意养胃气,晨起服热粥,特别是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八宝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适宜。晚餐宜节食。饮食忌黏硬生冷。
冬日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水分滋养,多饮水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起居养生应早睡晚起。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冬属阴,注意保暖,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大雪节气,人们应注意风邪和寒邪的侵入,尤其是头部和脚部。
注意精神调养,大雪时节容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多做运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好方法。
【大雪节气的气候变化】
降大雪甚至暴雪:大雪节气常在12月7日前后到来,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有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之说。
最低温度降到0℃以下:大雪节气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大雪之后往往会有比较大的降水量,雪下得大而且降雪的范围广。大雪之后北方的气温普遍降到0℃以下,寒气袭人,进入隆冬。
【大雪节气的人体反应】
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冬季,早晨天气寒冷,血管和神经受到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从而增加了血液流动的阻力。一夜睡眠后,身体里的水分减少,增加了血黏度,使血压升高。
人体热量散失多: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糖类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了人体热量散失过多。
【大雪节气的养生原则】
进补前,先养脾胃:中医认为,大雪时节,积雪冰封,万物闭藏,阳气潜伏,是人体进补的大好时节,但应注意养宜适度、养勿过偏。古曰“秋冬养阴”,阳虚患者,冬季温补阳气的同时,也应注重养阴,补充人体的阴精。阴精的充沛,也有利于阳气的生长。同时对冬不受补的人,要注意应在进补前先调理脾胃。
寒冬保暖防疾病: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因此应注意防寒保暖,备好急救药品。值得一提的是,南方此时正值季节转换,昼夜温差变化较大,是中风易发作的时节,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的中风高危人群,以及曾中风已愈的人群,都要时刻警惕中风。
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要放松心情,防伤肾:中医认为,肾主前后二阴,肾藏精充于脑。大小便和神志的相关改变,一定程度的惊恐,对人体有保护作用。因为当人体警觉时,可以避免机体遭到一些危险和伤害。
但过度恐惧会伤及肾气,使肾气下陷。儿童二便失禁多见,成年人如无明显肾虚而出现遗精、滑精等肾亏表现时,多与受到恐惧等因素相关。冬季的神养,主要是藏神,以使志伏。寒冷的冬天,阳气潜藏,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这也决定冬季养生重点在于“藏”。也就是人们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
【食补以温热补益、养阳滋阴为主】
温热补益:天气越来越寒冷了,在寒冷的天气中选择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来调节日常饮食,以此来达到强身健体和暖身御寒的目的。可选择羊肉、牛肉、鸡肉、虾仁、桂圆、红枣等,这些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对于素体虚寒、阳气不足者尤其有益。
养阳滋阴以达阴阳平衡: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指出,冬气寒,主张进热食,并给予温补阳气类膳食。但同时还应以保阴潜阳为原则,为使“阴平阳秘”,防治上火,冬季宜配食鳖、龟、鸭、鹅、藕、黑木耳等护阴之品,尤其是一些体弱多病、精气亏损的中老年人,以求阴阳平衡。另外,每天还应补充水果,多吃柚子、苹果等生津类水果,对抵御冬季干燥有好处。
饮食荤素搭配:冬天是进补的季节,而过量吃油腻食物,往往又会产生内热,出现痤疮、烦躁和便秘等症状,这就具备患流感的内部环境。
而辛辣食物又可加重内热,稍不注意即可外感风寒。所以,饮食要合理,蔬菜水果要多吃,如大白菜、萝卜、香蕉、梨和苹果等。还可以采用食疗方法,如每天喝梨水,就可以防止天气干燥所致的口干、咽干,又有润肺止咳的功效;还可以煮萝卜水,以白萝卜为好,有理气健脾、清热利尿的作用,也可以促进消化防流感。
进食不宜过饱:冬季饮食摄入量相对增加,但是活动量相对减少,吃得过饱容易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因此,晚餐要适当控制,饭后要适当活动一下。若有腹胀时,可以自己按摩腹部促进胃肠道蠕动,加快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免积食,日久便秘等。
推荐大雪养生菜
老姜枸杞炖羊肉:取羊肉600克,老姜1块,枸杞子20克,盐6克,醋、料酒各20毫升,植物油适量。羊肉洗净切块,倒入沸水中加醋,焯烫去腥,捞起;老姜不去皮刷净后,拍裂。炒锅加热放入植物油,爆香姜块,下羊肉块拌炒,续入8碗水和料酒,加枸杞子煮沸,改小火慢炖约1小时。待肉熟烂,加盐调味即可。此菜滋补肾气。
党参红枣炖排骨:取党参30克,红枣8颗,排骨500克,姜块、葱段、盐、鸡精、胡椒粉、料酒各适量。将党参洗净,切3厘米长的节;红枣洗净,去核;排骨洗净,剁成4厘米长的段。
将排骨段、党参段、红枣、姜、葱段、料酒放入炖锅内,加入清水适量烧沸,再用小火炖熟,加入盐、鸡精、胡椒粉调味即可。补气血,益健康。
【宜用补肾延年的药膳】
补肾延年饮:紫河车1具,洗净至清汁流出为度,以酒煮烂,捣烂如泥,晒干。熟地黄100克,肉苁蓉75克,小火焙干,研细末,与紫河车和匀,密封。每次10克,每日2次,温水送服。适用于老年人虚损瘦弱、头晕腰酸等症。
蛤蚧酒:蛤蚧1对,去头、足、鳞,切块,浸泡于1000毫升50度以上的白酒中,密封,60天后饮用,每次10毫升,每日2次。此酒可助肾阳、益精,适用于肾虚腰痛、精少阳痿等症。
【早睡晚起,注意保暖】
早睡晚起:《黄帝内经》指出,“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是指冬季人们不要扰动阳气,早睡以养人体阳气,保持身体的温热;迟起以养阴气,待日出而起,可躲避严寒,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达到阴平阳秘,为春天做好准备。冬天要去户外活动,需等到太阳出来,但也不要过分受热,使阳气藏而不泄。
注意胸腹部保暖:冬天风寒侵入人体,往往首当其冲的就是胸腹。胸腹部受寒之后,容易折伤体内阳气,从而引发心脏病。此外,还可以诱发胃肠病。所以,胸腹部保暖是不容忽视的环节。
【护肾经,宜泡脚通经】
泡脚胜吃补药:肾是人的根本,控制人的生长、发育、衰老,而足少阴肾经行走于足底。脚是人体经脉汇集处之一,人体12条正经中有足三阳经终止于足,足三阴经起始于足,分布于脚部的经络穴位有60多个。所以脚对于全身的保养是非常重要的。用中药泡脚,不但可以促进腿部及下肢的血液循环,降低肌肉张力,缓解肌肉紧张,对消除全身疲劳和改善睡眠也大有好处。感冒时可在热水中加食盐约50克,50—70克生姜。泡脚时,先把脚放在热气上熏,待水温下降后再将双脚浸泡在水中互相搓擦,水凉时可续加热水2—3次,泡至全身微微汗出,待水尚温时及时擦干脚部即可。
【大雪时节要防寒伤肾】
肾为水火之脏,内藏元阴元阳。中医认为,肾主藏精,为生殖发育之源;肾主津液,调节体内水液平衡;肾主骨生髓,使骨骼健壮、精力充沛。
元阳即肾阳,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作用;元阴即肾阴,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个脏腑器官组织起着滋润、滋养作用。肾阴肾阳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以维持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如果这一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肾的阴阳失调,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大雪节气,气温骤降,寒气增加,传统医学认为,寒为阴邪,人体受外界影响,阴气也相应增加,伤及人体的阳气。因此,大雪时节应注意御寒,防止寒气伤肾。
【拔罐治疗大雪时节加重的胃溃疡】
胃溃疡典型症状是饥饿不适、饱胀嗳气、泛酸或餐后慢性中上腹疼痛,严重时可有黑便与呕血。大雪以后,各地气温显着下降,气温降低使血液流动阻滞,如果人们再不注意饮食调养,就容易使胃溃疡加重。
胃溃疡可用拔罐疗法治疗。在中脘、梁门、内关(见本书第19页)、手三里(见本书第19页)、足三里(见本书第19页)五穴用火罐法拔罐,各留罐10—15分钟;在胃俞穴用走罐法,至局部出现暗红色瘀斑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冬至阳气初生,补肾填精不要省
【黄帝内经冬至养生经】
每年公历的12月22—23日,太阳黄经达270°时就是冬至。冬至时节意味着数九寒天开始了,每9天为一个“九”。冬至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中医认为“气始于冬至”,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节,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的饮食宜多样化,谷、果、肉、蔬要合理搭配。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的食品。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尽量保持精神畅达乐观,心态平和,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有意识地发展心智,培养良好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乐趣,合理用脑,不为琐事劳神。避免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同时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
此外,还要预防疾病。冬至是最冷季节的开始,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往往会病情加重,患中风者也增多。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冬至节气的气候变化】
阳气始生: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数九寒天从冬至开始。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8℃。
气温继续下降:冬至之前经过了夏秋两季,地面储存的热量仍有存余,直到冬至,地上还有积蓄的热量向空中散发,所以近地面气温还没有降到最低。而冬至之后,虽然太阳逐渐北移,但由于地面得到的热量少,而向空中散发的热量多,所以气温会继续下降。
【冬至节气的人体反应】
阳气减弱:冬至时分,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节气气温骤然下降,人体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就会感受寒邪,发生疾病。而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
心血管神经脆弱:寒冷能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失调,使细小动脉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同时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凝时间缩短,血流速度缓慢容易引起血液瘀滞或血管梗死,从而诱发中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危重病症。
【冬至节气的养生原则】
食补更重要: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冬季温度低,人体为保持一定的热量,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以适应机体的需要。因此,应多吃富含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寒冷也影响人的泌尿系统,促使排尿增加,较多的钠、钾、钙等矿物质随尿排出,因此要补充相应的食物。这些物质必须靠大量饮食摄入才能得以保障。
最好从中年开始进补:《黄帝内经》讲,男子在40岁以前,精力旺盛,肌肉饱满,筋骨强健;40岁后则开始出现“肾气衰”现象。而女子35岁前身体健壮,面貌娇嫩,头发生长旺盛;35岁后,精力开始不济,面部开始焦枯,头发开始脱落。
因此,正常人进补,男子宜在40岁左右开始,女子宜在35岁左右开始。具体进补方法,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可去医院请中医师确诊属于哪类症候,再选择相应的补药,使补得其所,补而受益。
【增加糖类和维生素的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