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古代战役
24606800000002

第2章 先秦时期的战役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近代史开始了。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历史,称为中国古代史。在这五千多年漫长的古代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哪个社会形态中,都发生过战争。

纵观我国古代战役,其性质有多种类型。有割据争霸的,有争取国家统一的,有抵御少数民族的,有平定叛乱的,有反抗外国侵略的,有统治集团内部争斗的,有农民起义的。

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或苦战获胜,或妙用兵法,常常闪烁着古代指挥员的智慧火花,为后世用兵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屈瑕诱敌

周桓王二十年(前700年),楚国发兵北上,攻打绞国。楚军行动迅速,不久便兵临城下,把绞国都城围得水泄不通。绞国见楚军强大,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令楚军日久厌战,兵疲自退。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都被击退了。

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屈瑕对楚王说:“微臣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觉得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强攻。我军应以利诱敌,用鱼饵钓大鱼。”楚王问道:“爱卿有何诱敌之策?”屈瑕说:“可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柴之时,派些士兵扮成樵夫上山打柴。”楚王不解地问:“打柴有什么用呢?”屈瑕回答说:“绞军见了,一定会出城夺柴的。头几天,可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夺柴时,可先设伏兵断其归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地说:“只怕绞军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军比较浮躁,浮躁则少谋略。有这样的钓饵,不愁绞军不上钩。”楚王听了这话,决定依计而行,立即命令一些士兵扮成樵夫,天天上山打柴。

过了几天,绞侯听探子报告说:“楚军天天派人进山打柴。”绞侯忙问道:“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成群结队上山,并无士兵跟随。”绞侯一听,马上布置人马埋伏好,待楚军樵夫背柴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抓走了三十多个樵夫,还夺得不少烧柴。一连几天,绞军都有收获。绞军见有利可图,出城劫夺柴草的人越来越多了。

楚王见绞人上钩,便对将军说:“可以动手了!”这天,绞军蜂拥而出,樵夫们见了,拼命奔逃。绞军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跑进了楚军的埋伏圈。楚军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绞军哪里抵挡得住,大败而归。楚军穷追不舍,趁机攻进绞城。绞侯无力抵抗,只得和楚王签订了“城下之盟”。楚王用屈瑕之计,轻取绞城,全胜而归。

(二)围魏救赵,减灶救韩

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魏国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援救赵国。

起初,孙膑曾和庞涓一同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做官,当了将军。他觉得自己不如孙膑,出于嫉妒庞涓将孙膑召到魏国,设计陷害他,砍下了他的双脚,还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终身残废,没有出头之日。

有一天,齐国使者到了魏国,孙膑偷偷地去见使者,说服使者用车将他载回齐国。田忌见了孙膑,发现他有过人之智,十分善待他,还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拜他为师。这次,齐威王决定援救赵国,想拜孙膑为大将。孙膑说:“我是受过刑的残疾人,怎能做大将呢?”他说什么也不肯答应。于是,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大将,让孙膑做军师,坐在车里出谋划策。

齐军出发后,田忌想直奔赵国,解邯郸之围。孙膑说:“援救正在交战中的一方时,不能从正面插手,要避实击虚。现在,赵、魏两军正在激战,魏军的精锐部队都上了前线,其后方必然空虚。我们应该率领大军直捣魏国都城大梁,占据要路,避实击虚。这样,魏军一定回救,邯郸自然解围了。”田忌一听,连声叫好,立即采用了他的妙计。

魏军闻讯,果然慌忙退兵,回救大梁,在半路被齐军打得大败而逃。

齐军全胜而归,邯郸之围也解了。

从此,孙膑名声大震,人们都称他这次用兵的妙计为“围魏救赵”之计。

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魏惠王派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兵力不支,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问道:“韩国派使者前来求救,你们看早出兵好,还是晚出兵好?”成侯回答说:“依臣之见,还是不救为好。”田忌说:“如果我们不救,韩国必败。那么,韩国就投向魏国了。我看,不如早些发兵去救援。”孙膑说:“韩、魏两国刚开战,双方都还没有疲惫。如果我们现在就出兵救韩,岂不是听命于韩国,替它去挨打吗?因此,我们可以答应韩国,但要晚些出兵。这样,我们既可以获得重利,又可以得到美名。”齐威王听了,连声叫好。于是,他答应了韩国使者,然后打发他回国了。

韩王见齐国答应救援,有了靠山,便坚持苦战,但打了五仗都失败了。这时,齐国出兵了。齐威王仍然让田忌担任大将,孙膑担任军师。田忌按照孙膑的计谋,不去韩国,而是直捣魏都。

庞涓闻讯,只得回军。魏惠王让太子申担任大将,和庞涓一起抵抗齐军。

孙膑对田忌说:“魏军一向轻视齐军,我们可以诱其中计。”于是,孙膑让大军进入魏境后,第一天宿营做饭时,挖了十万个灶坑;第二天宿营做饭时,挖了五万个灶坑;第三天宿营做饭时,挖了两万个灶炕。庞涓见齐军灶坑逐日减少,不由得大喜道:“我早就听说齐军胆小,今日才知果然如此。齐军进入我国境内才三日,就逃走一大半了。”于是他抛下步兵,只率领骑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估计庞涓夜里会赶到马陵道,又见马陵道十分狭窄,两边地形凶险,适于设伏,便将马陵道上一棵大树的树皮砍掉,在树上写道:“庞涓死于此树下。”然后让一万名齐兵手持弩弓,埋伏在马陵道两旁,叮嘱他们说:“夜里看见树下火起,就向马陵道上射箭。”夜里,庞涓追到树下。在月光里,见白白的树干上仿佛有字迹,便命令士兵点上火把照着,看树上写的是什么字。他还没有读完树上的字,马陵道两边突然万箭齐发,魏军顿时大乱。庞涓发现自己中计,已经没有活路,便拔剑自刎了。

齐军大败魏军,魏太子申也被俘了。

(三)长平之战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赵国,在长平受阻。

长平守将是赵国名将廉颇,他见秦军兵势强大,不能硬拼,便命令部队深沟高垒,固守不战,长达三年之久。

秦军拿不下长平,秦王焦头烂额,最后采纳范雎的建议,派人使用反间计,对赵王说:“秦人最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赵军统帅。”

赵王中计,调回廉颇,派赵括到长平指挥大军与秦军作战。

这时,相国蔺相如对赵王说:“大王千万不可让赵括担任统帅!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的兵书,却不会用啊!”赵王固执己见,不听蔺相如的劝告。

赵括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要与秦军决战。秦将白起故意让赵括打了几次小胜仗,赵括竟得意忘形,派人到秦营下战书。白起见赵括中计,立即兵分几路,对赵括大军形成一个包围圈。

第二天,赵括亲率四十万大军与秦军决战。秦军与赵军几次交战,用的都是诱敌之计。赵括得意忘形,率领大军追赶秦军,一直追到秦军大营。

秦军坚守不出,赵括连攻数日,不能攻克,只得退兵。

这时,探子慌慌张张跑来报告说:“启禀元帅,我们的后营已被秦军攻占,粮道也被秦军截断了。”

秦军把赵军全部包围了。赵军一连四十六天断炊绝粮,早已自相残杀,争食人肉了。

赵括为了逃生,拼命突围,都被秦军击溃了。最后一次突围时,秦军万箭齐发,赵括中箭身亡。赵军见主帅身亡,顿时大乱,都做了俘虏。

白起一是为了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二是怕降军暴乱,竟暗暗下令在深夜将四十万赵军降兵全部活埋。

长平之战是秦灭六国的关键一战,为秦统一中国扫除了障碍,大军东进再也不会受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