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思想是在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激烈斗争中生长起来的一种政治哲学。中国历史发展到这一时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君臣之间也失去了过去氏族血统的纽带,变成了一种类似买卖者之间的关系《‘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在这种礼崩乐坏”的局势下袁法家在这方面提出了最为现实和明确的政治主张。法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当时所面临的任务是院扫除残余的奴隶主贵族经济,废止贵族特权,为地主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并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在思想文化领域,则要求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法家的思想简单直接,于大处落墨,以加强君权,实行法治为其基本主张。其原因是贵族统治者企图通过对法令的独断,威慑百姓,维护他们的特殊权益。法家则明确主张,法令应该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不之于百姓”。他们积极主张通过变法”的手段,打破贵族对政治的垄断,以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袁权力集中在君主的手中袁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袁统一全国上下的思想。法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最终形成,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各派政治势力和派别的激烈较量以及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春秋时期有早期的法家代表管仲、子产,他们都是掌握实际权力,推行法家政策的先驱。战国时代的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等,也先后在各国实行变法,而韩非则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更以强制手段推行法家政策,使法家学派的地位达到了高峰。自秦统一中国以后,法家的理论已完全实现袁但是袁被秦始皇定于一尊的法家思想袁并没有使秦王朝获得长治久安袁它的严刑峻法,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法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仍然非常显著,汉武帝虽然独尊儒术”,而实质上也是儒表法里”,法家思想在实际上支持着他的政治统治。自汉武帝起至清末,中国政治的大趋势不外乎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学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道家
道家,即道德家的简称。道德二字,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最高概括,它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第一“道”是世界的本原,即野道生万物”《第二野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物得以生,谓之德”《第三,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循环的《第四,道存在于自然界之先、之外。《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在先秦时期的各家学派中,道家思想最富于哲学内涵,最为宏远精深,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重点哲学基础。先秦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因而道家学说也称之为老庄之学”。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早年做过东周的小官。庄子即庄周,生于战国时代,是宋国贵族的后裔。他们都代表了没落奴隶主阶级中地位日益下降的下层势力,作为阶级的失败者,他们的处世态度是消极的,在他们的思想中,明显地留存着对原始氏族社会平等自由的记忆和向往。他们把社会的动荡不安归咎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兼并征战,他们对儒家礼仪德政的说教不满,对法家的变法革新也持否定态度,要求统治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方面,老庄思想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先秦时期,道家是作为儒家的对立面存在的,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而道家的思想是消极出世的。但是,两家在精神上也有相一致的地方,他们都追求身心内外的和谐,以塑造理想的人格风范为目标曰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否定野天命“天神”的观念。汉代以后,儒道两家逐渐合流,两千多年中,道家思想虽然历经起伏,但基本上是作为儒家思想的补充。
孔子祖《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瞰邑今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因其政治主张不能迎合时君的需要,在外十多年不得志,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归鲁,致力于文化教育事业。本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原则,整理古代文献,编定《诗X书X易X礼X乐》和C春0》六经,对思想文化的继往开来起有巨大作用。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授弟子,弟子多达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余人,创立了儒家学派。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派成为强大的社会势力,其学说以仁”为本,提倡忠恕”之道,但仁”必以礼”为准则。政治上竭力倡导正名”,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重视德治和教化。教育上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观点。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大。在封建社会里,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
《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言谈和行事的一部书,它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可能是曾参的弟子在战国初期编辑而成。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论语》有三种不同版本,一为《鲁论》二十篇,一为《齐论》二十二篇,一为《古论》二十一篇。西汉末年安吕侯张禹讲习《论语》,以鲁论》为主,现今所流传的《论语》也是《张侯论》。全书内容包含甚广,涉及到当时社会的道德、教育、政治、文化、文艺等各方面,是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四书”和五经”的总称。
“四书”指《礼记》中的:大学X中庸)和《论语X孟子》。其中:孟子》一书是记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孟轲晚年和弟子们共同编纂的,是一部对话语录体。
“五经”为儒家的五部经典,即:诗X书X易X礼X春秋》这五部我国最古老的文献。《诗》也叫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也叫做书经》或《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主要记述商、周两朝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易》也叫做易经》或《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占卜用书。《礼)也叫做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春秋时代齐国孙武所著,共13篇。孙武曾在吴国为将,有指挥战争的丰富经验,因而在书中对战争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全面、深刻地论述,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书中系统地叙述了战略战术原则,提出集中优势兵力打败敌人的重要性,强调作战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做周密的调查,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书在世界上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古今中外许多政治家、军事家都从《孙子兵法》中汲取营养。历史上许多人都曾注释此书,现存宋本曹操、杜佑等《十一家注孙子兵法》。1972年在山东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了写有孙子兵法》的竹简,明确了此书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孙子还把辩证法贯注于军事哲学方面,他认为对立的条件是会相互转化的袁有时少可取众袁弱能胜强袁处于不利地位也可转败为胜。
夏历
“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就来源于夏朝。当时根据北斗七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野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12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载每个月的星象、气象、物象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商朝时已有较完善的历法,是以干支记日,以太阴《月)记月,以太阳记年,用闰月来调整季节,这是一种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年终置闰,叫做13月,月有大小,大月30日,小月29日。西周的历法,亦有进一步的发展,至春秋时,已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8个节气,并能准确地推算出冬至的日期。战国时用的历法,一年为365天又6小时,人们已经测知了一年24节气,并知道根据24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夏历”已被普遍采用。
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齐国人甘德著《天文星占》八卷,魏国人石申著《天文》八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卩叫《甘石星经》。甘德、石申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发现了这五个行星运行的规律。据我国科学家席宗泽研究证明院甘德已发现木星的三号卫星,比意大利伽利略和德国麦依耳的同一发现早近两千年。甘德、石申所测定的恒星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书中记录的恒星名字有800多个,其中有120颗恒星的位置已经测定,以现在的观察结果来看,是比较准确的,它比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希腊伊巴谷的星表约早200年。
青铜艺术
青铜艺术是夏、商、西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朝的青铜艺术代表了商朝科学技术和手工业发展的高峰。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制造工艺高度发展,商朝青铜器制作技术很高,尤其是礼器,有各种动物和怪物的形象,造型美观,纹饰精巧,形态生动逼真,是技艺极高的艺术品,在我国和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兵器和生产工具大多质坚刃利,使用方便。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当时,已经掌握了青铜合金的特点和性能,不同用途的器物各有不同的合金比例。殷墟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经过化学分析,它的合金比例是院铜84.77%,锡11.64%,铅2.79%,这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是不平凡的创造。四羊方尊,造型雄奇,生动逼真,别具匠心,是青铜器中名闻中外的精品。其中大型器物,如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通耳高133厘米,长166厘米,宽79厘米,形制雄伟,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商朝青铜艺术的高超技术和制作工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也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