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和亲”是唐蕃友好相处的措施。吐蕃是藏族的祖先,7至9世纪中《藏族在我国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叫吐蕃。大约在隋朝,居住在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雅隆河谷的牦牛部进入奴隶制。629年,年仅13岁的松赞干布继赞普位,削平周围部落,定都逻些唐(拉萨),完成了统一西藏的任务,建立了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制中央集权国家。641蕃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谊和经济文化交和流。710年,唐中宗又以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随着唐蕃关系的日益密切,亲许多汉人进入西藏,一些吐蕃贵族子弟也到长安学习。729年,弃隶缩赞赞普向唐玄宗上表院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821年,吐蕃可黎可足赞普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823年,在今拉萨建立唐蕃会盟碑,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
唐蕃斗争
唐朝与吐蕃的斗争是唐蕃关系恶化的一面。在松赞干布以后,吐蕃开始和唐朝展开激烈斗争。663年,吐蕃灭唐朝的属国吐谷浑,侵入西域和剑南地区,双方发生了多唐次激烈斗争。751年,南沼又降吐蕃。吐蕃第五代赞普犀松德赞即位时,中原爆发安史蕃之乱,唐朝西北边兵东撤平叛,吐蕃乘虚占据河西、陇右,不久,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斗府也被占领。763年,吐蕃一度攻陷长安。此时,吐蕃最强盛,其控制区域除青藏高原争外,西达中亚,北至今新疆南部。为了对付吐蕃,唐朝联合回纥,通好南沼,使之处境孤立,吐蕃势力逐渐衰弱。后来,唐与吐蕃又会盟。846年,吐蕃赞普达磨死后,王室之间互相争斗,使吐蕃陷于分裂,奴隶及平民起义,使吐蕃瓦解。吐蕃共历九代,200余年。
南沼
南沼是我国西南地区以乌蛮为主体建立的奴隶制政权。隋末唐初,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附近分布着乌蛮、白蛮等少数民族,从7世纪初到中《,乌蛮部落不断向云南地区迁移,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建立了六沼”,就是六个王国。南沼王姓蒙,始祖蒙舍龙,地处最南称南沼。653年,蒙舍龙开始建沼,到南沼王皮逻阁时消灭六沼”,首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建立了统一的南沼国。738年,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南沼统一后,势力日益强大,与唐矛盾加剧。751年和754年,唐朝两次伐南沼,均被南沼打败,南沼在唐朝逼迫下,于751年归附吐蕃。安史之乱期间,南沼乘机扩充领土,势力最为强盛,控制地区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及贵州西部。794年,南沼与唐朝订立盟约,恢复友好关系,使南沼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9世纪30年代以后,南沼和唐关系又恶化。830年,南沼攻陷成都,给唐造成巨大损失,但南沼也因频繁战争,国内矛盾加剧。902年,郑回唐县令)的七世孙郑买嗣推翻蒙氏南沼,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大长和。
靺鞨渤海国
靺鞨是满族的祖先,很早就出现在祖国的历史舞台上,商周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改称秣鞨,主要活动在东北的北山《长白山)和黑水《黑龙江)地带。隋唐之际,秣鞨已发展成七大部,其中以居于南部的粟末和北部的黑水势力最强。698年,粟末部的大祚荣建立政权。713年,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部为忽汗州,令大祚荣兼都督,从此,这个政权就以渤海为号,最盛时南至朝鲜半岛北部,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黑水秣鞨和唐朝也有密切联系。725年,唐中央政府在黑水秣鞨部设黑水军。728年,唐玄宗赐黑水府都督姓李,名献诚,兼授云麾将军兼黑水经略使,黑水靺鞨到中央朝贡。契丹兴起后,于926年灭渤海,此后,黑水秣鞨也成为契丹的附属。
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是唐朝后期形成的势力最大、为患最烈、最为跋扈难制的安史余部等割据势力。成德、魏博、卢龙三镇,时称河朔三镇”。成德镇自762年,李宝臣开始割据,占有河北中部和南部《魏博镇自763年,田承嗣开始割据,占有河北、山东河南交面上承认唐朝政府,实际上却拥兵自立,节度使的更换也由军中拥立或父子相继,中央政府只能事后追认,不能更改。唐朝曾多次想消灭河朔三镇,但都没能改变其割据状态。
四镇之乱及朱泚叛乱
四镇之乱是唐德宗时藩镇叛乱。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继节度使位,唐德宗不允许。为了维护世袭特权,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纳、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和李惟岳联合起来,共同起兵反唐。不久,梁崇义和李惟岳兵败被杀,田悦、李纳被唐军打败。幽州节度使朱滔和新任成德都团练观察使王武俊又与魏博、淄青两镇联合,分别称王,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李纳称齐王,以淄青镇李纳为盟主,继续抗唐。不久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建兴王,与四镇联合。784年,德宗依靠李晟率领的唐军才收复长安,诛杀朱泚,唐德宗因讨伐无效,与朱滔、王武俊、田悦、李纳等割据势力妥协,下令赦免,四镇才各取王号,名义上复归于唐,勉强平息了这场叛乱。
朱泚叛乱也是唐德宗时的藩镇叛乱。772年,朱泚为幽州卢龙节度使。774年,朱泚入朝以示恭顺,留居长安。四镇之乱失败后,卢龙镇节度使朱滔朱泚弟)等发动叛乱。783年,德宗抽关内诸镇兵平定叛乱,泾原镇兵路过长安时因得不到赏赐,心中怨恨,发生哗变,攻进长安,拥立朱泚在长安称帝,国号泰,后改国号为汉,称天皇元年,迫使德宗狼狈逃跑。784年,德宗依靠河北前线李晟率领的唐军收复长安,诛杀朱泚,才勉强平息了叛乱。
淮西之乱
淮西之乱是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叛乱。814年,淮西镇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更加跋扈,四处攻掠,关东地区为他杀掠者千里。宪宗发兵征伐淮西,但因所命统帅非人,出兵三年仍不能奏效。817年,宪宗任命宰相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进驻郾城,负责统帅全军。当时,各军中都由宦官监军,裴度到前线后,奏请宪宗取消监军宦官,将领独立处理军务,被动局面才逐渐扭转。裴度派李朔率领9000士兵突袭淮西镇治所蔡州城,一举活捉了叛军头子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淮西之乱平定后,沧景、卢龙、成德等镇,相继归顺中央,淄青镇李师道独立顽抗,被唐军打败。820年,宪宗被宦官杀害后袁河朔三镇又相继叛乱袁地方上又成了藩镇的天下。从安史之乱后袁藩镇割据一直到唐朝灭亡也没有消除。藩镇割据成为唐朝后期三大弊端之一。
宦官专权
宦官专权是唐朝后期的三大弊政之一。唐初,宦官地位很低,无权过问军政大事。这种情况到唐玄宗时发生了变化,玄宗时,派宦官监军,到藩国出使等重任,为宦官参政之始。肃宗时权阉李辅国掌握禁军,从此,宦官开始掌握禁军。德宗时设护军中尉两人、中护军两人,全以宦官充任,统领左右神策军、天威军等禁军,宦官掌握禁军成为定制。宦官有了武力做后盾,地位更加巩固,他们有权力任免将相,地方上节度使也多从禁军中提拔,宦官能够对皇帝生杀废立。唐后期的皇帝顺宗、宪宗、敬宗,皆死于宦官手,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由宦官拥立,权阉成为唐朝的实际统治者。所以,在唐朝宦官专权与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从顺宗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宦官的专横跋扈,同皇帝及朝官发生的冲突,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唐朝后期进行了多次反对宦官的斗争,但都归于失败。其中比较激烈的斗争有两次,一次是唐顺宗时的永贞革新,一次是唐文宗时的甘露之变。最后唐昭宗时,宰相崔胤谋除宦官,召宣武节度使朱温入长安,一举杀死宦官700多人,宦官几乎被杀尽。至此,宦官专权结束,而唐朝也被朱温推翻。
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是发生在唐顺宗永贞年间的反对宦官集团的改革运动。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日益腐败,中央有宦官专权,地方有藩镇割据,统治集团面临严重危机。为了挽救危机局面,805年,顺宗重用王叔文、王丕、柳宗元、刘禹锡等10人进行政治改革。从改革弊政入手,对人民进行掠夺的宫市、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等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打击宦官势力,准备夺取宦官手中禁军兵权,攻击宦官专权的要害曰废除扰民的宫市、五坊小人及进奉等弊政《免除民间欠税和各种杂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为官。不久,因夺宦官神策军权未成而失败袁以权阉俱为珍为首的宦官集团阴谋策动废顺帝袁立太子,通过宫廷政变打击改革派,顺宗被迫禅位给太子宪宗。宦官得势后,王丕死于贬所,王叔文被贬后又被赐死,柳宗元等八人都被贬为边州司马,即二王八司马”事件。
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是唐文宗时期谋诛宦官的事件。唐后期,宦官仇士良专权,他们不仅掌握禁军,干扰政事,而且干预皇帝的废立。文宗的祖父宪宗、哥哥敬宗都死于宦官之手,他的父亲穆宗和他本人都由宦官拥立,才当上皇帝。文宗任用郑注和李训,委以消灭宦官的重任。首先拿与宦官勾结的牛、李两党开刀,先后贬逐了李党首领李德裕、牛党首领李宗闵,以及许多牛、李两党官员。835年,文宗利用宦官集团的矛盾,把反对王守澄的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三个权阉驱逐到外地当监军,不久被处死。后来王守澄被文宗赐死。835年的一天,郑注奏称,在金吾左杖院的石榴树上天降甘露。文宗令宦官去看,想一网打尽宦官,结果宦官看出破绽,仇士良等宦官急退含元殿,劫持文宗回宫,派禁军大肆屠杀,外朝军士官吏被杀1000多人,宰相李训及郑注也先后被杀,史称甘露之变。此后,宦官更加专横,宦官专权愈演愈烈。
牛李李党
牛李党争是唐文宗时的党朋之争,党朋之争是唐朝后期三大弊政之一。唐朝中央的官僚主要由两种人组成,一是门荫出身,一是进士及第出身,这两种出身的官员之间明争暗斗,斗争最激烈的就是牛李党争。牛党首领牛僧儒,李党首领李德裕。牛党首领牛僧儒、李宗闵都是进士出身,而李党首领李德裕、郑覃则都是门荫出身。斗争的焦点有二院一是如何对待科举制的问题。牛党维护科举制度,注意拉拢进士,反对按门第取士,李党请求废除进士科,按门第取士,在这个问题上牛党胜过李党,因为科举取士比按门第取士要合理进步得多。牛党代表庶族大地主利益,李党代表门阀氏族的利益。二是在对待藩镇上,牛党主张姑息,主张对藩镇妥协,承认现状,相安无事,李党主张平叛,消除藩镇割据,在对待藩镇这个问题上,李党无疑优于牛党,因为藩镇是当时最大的祸害,抑制藩镇要比宽容藩镇可取得多。牛李开始结怨是在唐宪宗时期,808年制科考试时,应试的牛僧儒、李宗闵通过对策,指斥时政,被主考官录取,当时李德裕父亲李吉甫为宰相,认为他们攻击自己,向宪宗哭诉,说考试舞弊,结果考官遭贬逐,牛僧儒长久不予升迁,这是牛李党争的序幕。牛李党争高潮在文宗时期,文宗又逐渐斤起用牛李党徒,先是牛党专权,排斥李党,后又是李党当政,排斥牛党。甘露之变后,文宗又逐渐起用一些被郑注等驱逐出朝的牛李两党官员。宣宗即位后牛党在宣宗的支持下,完全清除了李党,李德裕被贬,不久死于崖州。至此,牛李党争由于李党完全失败,才逐渐平息下来。
玄奘西游
玄奘西游是唐朝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玄奘姓陈,名祎,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县)人,早年就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学习。627年8月,玄奘从长安出发,经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安西)出了玉门关,只带了一匹在这条路上走过十多次的老马就闯进了沙漠,逐渐走出了西突厥的控制范围,628年的夏末进入南亚次大陆。他先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住了很久,以后屡渡恒河,遍访佛教史上的古迹。摩揭陀是他居留最久的地方,境内最多佛教遗迹,烂陀寺印度伽雅城西北)是佛教的最高学府,他进寺学习,住持戒贤是最著名的佛学家,因年老久不讲学,这时为了玄奘,破例连续讲了15个月。玄奘在这里学了5年,成为第一流的佛教学者。玄奘为了精益求精,又出门旅行数年,到处寻师访友。641年,重回烂陀寺,戒日王曾为玄奘举行大会,请他讲学,到会的僧俗有六七千人,他精辟的议论,使听众深为敬佩,获得了很高声誉。643年的春天,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带了675部经书,走上了回国的道路。645年,玄奘结束了历时19年,跋涉5万余里的伟大行程,回到长安,受到热烈欢迎。玄奘译经19年,共译经74部,丰富了祖国的文化,保留了古印度的珍贵典籍。他还把秦王破阵乐和老子·道德经》介绍到印度。他还写了一部《大唐西域丨记》,这本书记载了他亲身经历的110个和传闻中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的历史和地理,成为今天研究中古时代中西交通和中亚、西亚、南亚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鉴真东渡
鉴真东渡是唐朝中外交流的重要事件。鉴真,姓淳于,扬州人,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邀请,由扬州东渡日本。从743年开始,经过六次努力,历经艰险,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携同弟子24人随日本遣唐使船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从此他便定居在日本奈良。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律宗始祖,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他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日本留居十年,对中日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日本的风俗也受唐朝影响,如端午节饮菖蒲酒、九月初九的菊酒都是从唐朝传去的。
遣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