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新婚夫妇必读:新婚生活枕边书
2471000000034

第34章 新生儿喂养与护理(2)

4.其他乳房发育不良。乳房手术,乳头凹陷,再次妊娠,母亲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使用了某些影响乳汁分泌的药物,均可使乳汁分泌减少。

§§§第二节新生儿护理技巧

新生儿护理窍门

自胎儿出生到满28天这段时间称为新生儿期,此是婴儿脱离母体后逐渐适应外界生活的重要过程。新生儿组织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外界环境适应力低下,因此,做好新生儿家庭护理,是促进婴儿健康成长的关键。

1.心理调摄。新生儿已有视、听、嗅、触等感觉和肌张力活动等表现,不舒服时常以哭泣的办法与外界沟通,吸引父母的注意。因此,父母要将新生儿作为一个会听话的孩子对待,多和他谈话、玩耍,并给予各种感官刺激,如亲吻、抚摸等,使其有安全感、满足感,这样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

2.居室通风。居室应选择朝南向阳的房间,冬天室温最好保持在15℃左右,经常湿式扫地及开门窗通风,并避免太多的人出入,保持居室清洁卫生。

3.加强护理。新生儿用具要专用,衣被、尿布要选择柔软,吸水,透气性好的浅色纯棉布,勤洗勤换,日光下晒干。每日要洗澡更衣,保持皮肤清洁、舒适,洗澡的水温以不烫手背为宜,一般40℃—45℃,环境温度以22℃为宜。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次洗澡后用2%碘酊消毒脐带残端,直至脐带脱落,干燥无渗液。脐部不宜涂用香粉等,以免异物刺激,导致感染。每次大便后要用清水冲洗臀部,并用纱布吸干,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尿布应放平整,以防红臀发生。若发生红臀,可用5%鞣酸软膏涂擦。保持耳道和耳后清洁,防止泪水用呕吐物流入耳道,引起中耳炎。新生儿眼部有时可见脓性分泌物,这是由于产道细菌感染所致,可用刺激性小的抗生素眼药水外用,每日2~3次,每次1~2滴。新生儿口腔黏膜娇嫩,易受损伤而感染,故不宜擦洗口腔。

四、母乳喂养。母乳经济、方便,营养成分易被新生儿吸收,且富含抗体,又能增进母婴感情,故以母乳喂养为佳。每次哺乳前应清洗乳头,左右交替哺乳,以利乳汁分泌。哺乳后应将婴儿竖抱起,轻轻拍背,以排出吸入的空气,预防呕吐。提倡按需哺乳,孩子有饥饿性哭闹时也应哺乳,且喂奶间隔时间不宜超过3小时。当出现体重增长缓慢及尿量减少时,应考虑母乳喂养不足,在添加牛乳的同时,仍要坚持母乳喂养,乳母因病不能哺乳时可考虑用牛乳喂养。根据婴儿的消化能力及体重,可配制3∶1或4∶1牛乳,满月后可喂全奶。

5.适时保暖。新生儿衣被宜轻松柔软,保暖性好,不宜穿很多衣服或包的太紧。睡觉时不能蒙被。洗澡、换衣、换尿布、喂奶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新生儿的家庭护理不仅需要细心和耐心,更需要科学性。若护理不当,可招致新生儿疾病的发生,从而危害婴儿身心健康及生命质量。若新生儿有其他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以免误事。

在家中如何护理新生儿

胎儿自母体娩出至满月,这段时间称“新生儿期”。由于新生儿刚离开母体不久,还比较娇嫩,对感染的抵抗力差,因此需仔细护理。

护理要点:新生儿出生后6小时喂水,9~12小时开始喂奶,一般3小时一次,每次15~20分钟,下半夜可减少一次。尽力提倡母乳喂养,如母乳不足应及时补充鲜奶或奶粉。

观察新生儿躯体、头部有无先天性异常或产伤,五官有无异常。注意观察新生儿皮肤颜色,有无黄疸、红斑、丘疹、脓疹、湿疹等,有无感染、糜烂,尤其要注意腋下、臀部、颈下、耳后、腹股沟等容易感染的部位。

脐带一般在出生后1~7天脱落,脐带脱落后,如脐窝潮湿可涂些紫药水,若有脓陛分泌物及周围红肿等感染迹象,应及时就诊。

脐带脱落后,有条件可每天洗澡一次,洗时不用肥皂或用刺激性小的香皂。皮肤皱褶处要擦洗干净。要勤换尿布,每次换尿布时,臀部最好用温开水擦洗,擦干后扑上消毒滑石粉。新生儿往往因换尿布不及时或喂养不当而致大便次数增多,刺激了娇嫩的皮肤而发生红臀,造成局部溃烂,婴儿因疼痛而哭闹,此时应及时作有效处理。

新生儿理想的室温是24℃左右,冬季要做好保暖,夏季要注意降温。新生儿娩出的头几天进食较少,又排出胎粪、小便,还从皮肤和呼吸道排出一定的水分,所以一周内有体重减少,半个月左右应有回升,约每天增加体重30克,满月时增加1000~1500克。

出生后1~2天内,新生儿排出大便为褐绿色黏稠糊状物,即为胎粪。开始哺乳后,大便渐呈黄色,质软,量不多。若是人工喂养则大便色淡,质硬量多,味臭,并有较多的块状物。

除吃奶、换洗外,新生儿每昼夜平均睡眠时间应在20小时以上,不要一哭闹就抱起或喂奶。睡眠时注意不要使小儿窒息。

新生儿的衬衣和尿布要选用柔软、吸水的棉布,不要空绒线衣,以免刺激皮肤。衣服要宽大。注意塑料尿布垫不要直接接触皮肤,避免发生过敏性皮疹。

母亲若患感冒,在喂奶和护理时要带口罩,尽量减少外人与新生儿接触,避免到公共场所,以免感染疾病。

新生儿保健

胎儿从脱离母体到出生后28天,医学上称为新生儿期。这是孩子开始独立生活的第一阶段,身体变化很大,所以保健护理非常重要。新生儿护理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脐部护理。新生儿的脐带,一般1~7天后脱落。脐带未脱落前要注意检查包扎脐带的纱布有无渗血。脐带脱落后,脐孔窝里如发现有血水或人脓,有渗出物可涂75%酒精,保持干燥,并及时去医院治疗。

2.保温。因为新生儿调节体温的功能差,易受冷引起肺炎、感冒等病,故要保持理想的室温。一般以摄氏20~24℃为宜。早产儿的体重越低。越要注意保暖。可以用热水袋,有条件的可用空调设备取暖。

3.口腔卫生。新生儿口腔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较干燥。于上腭中线两旁及牙龈切缘上常可见黄白小点,这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潴留肿胀所致。此小点叫上皮珠,俗称马牙,切勿挑擦,挑擦后轻者可引起局部溃烂。重者可引起败血症。

4.呼吸道护理。新生儿的呼吸特点是浅而快,节律不同,因此必须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如鼻腔内有黏液,可用消毒棉花轻轻擦去。感冒时,常引起严重鼻塞,影响吃奶,可在吃奶前用0.5%的麻黄素溶液,每次一滴,严禁用成人的滴鼻净药水,以免中毒。

5.皮肤护理。胎脂有保护皮肤作用,出生后数小时可逐渐吸收,不要清洗。新生儿皮肤柔嫩,易擦伤引起感染,特别是颈下、腋下、大腿根部和臀部,每天应清洗,防止感染。

6.洗澡。新生儿新陈代谢旺盛,经常洗澡可使皮肤清洁,改善血液循环。洗澡洗头面部、颈部,然后洗全身。要注意耳后、颈、腋下、肘部、腹股沟等皱褶处的清洁卫生。女婴外阴部冲洗由前到后,防止肛门周围的粪便污染阴道及尿道。洗完澡后要用干毛巾擦干身体,并在皮肤皱褶处扑上婴儿用粉。

7.睡眠。新生儿时期,除了吃奶、换洗外,几乎都在睡眠中,睡眠时应避免光线直接刺激眼睛。睡眠姿势对婴儿的健康与体型的发育关系很大。经研究证实。长期处于仰睡姿势的婴儿,长大后在体型容貌定型阶段,大多五官端正,面容秀丽。

8.新生儿用药要慎重。要在医生指导下治疗疾病,不要随便给小儿用药。

新生儿日常护理

对许多育儿新手爸妈而言,宝宝一举手、一投足所代表的意义,甚至是生理上正常、异常的表征,都是一个难解的“结”。因此,育儿父母们的心中都希望能破解这个难题。新生儿全身护理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头部:头型正常与否、前囟门是否凹陷或凸出、头围大小、颅骨骨缝闭合或隆起等,都是头部正常与否的指标。

2.口腔:需注意舌头是残留白色的奶垢?小宝宝是否有误食其他东西的情形?

3.皮肤:胎脂在出生数周之后便会自动褪去,此时需注意保养的工夫。

4.脐部:新生儿脐带约在一周后脱落,需注意保持干燥。

5.四肢:新生儿由于中枢神经尚未发育成熟,常会有四肢抖动的现象。

6.生殖器官:观察男女宝宝生殖器官有无异样,平时需勤加清洁。

7.眼睛:观察眼球、视力等眼部情况;是否有斜视的现象?

8.耳朵:耳型是否有歪斜的现象,需随时注意听力发展。

9.呼吸道:由于新儿的鼻腔及喉部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常易发出咕咕作响的声音。

10.肠胃:出生时已具备吸吮及吞咽反射,但肠胃的消化系统尚未成熟,只能喂母、牛乳及水。

育儿基本常识

常有许多新手爸妈们对宝宝所表现的一些现象不知所措,不知道小宝宝是生病了呢?还是只是正常的生理表征,例如:小宝宝的头顶怎么软软的?宝宝的尿布中出现粉红色的黏液该怎么办?新生宝宝为何只睡个不停呢?他听得到声音吗?小男婴的阴囊肿胀是正常现象吗?吐奶与溢奶有何不同?……等等,诸如此类的疑难杂症均让为人父母者充满疑惑。再加上有时父母不知如何去处理宝宝异常现象,一旦宝宝发生状况时,往往手忙脚乱或过于紧张,因此,具备基本的育儿常识与正确的观念是每位新手爸妈不可忽略的。

一、头部问题

新生儿的头型美观与否?及脑部发育是否正常?常是许多父母们关心的事项。专家指出,在一般自然生产中,有时候宝宝的头部经过产道的挤压,会产生水肿(即是所谓的产瘤);有些宝宝在用真空吸引器助产之下,头骨骨膜下容易形成头血瘤,这些都属正常的现象,通常在出生数天后即会自然消失,不必做任何治疗。

由于新生儿的颅骨尚未结合,所以形成前囟门及后囟门,前囟门大约在6个月左右就不易察觉出来;而后囟门因为仅有0.5~1公分。因此至宝宝2个月大时就会完全关闭。在新生儿健康检查中,前囟门是必须检查的项目之一。因为许多疾病可从此得知,如婴儿脱水时前囟门会凹陷;而脑压增高时前囟门会膨起,另外,如果前、后囟门关闭的时间过晚都可能是疾病的征兆。

观察宝宝头围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功课。婴幼儿的脑部发育是否正常。可从头围的大小看出端倪。平均而言,出生时头围约35~36公分,到一岁时可达46~47公分,我们可由头围的大小发现宝宝是否有大头症、水脑症、小头症等疾病。平时父母们为宝宝量头围的方式为,将卷尺从前额眉间上绕过枕骨突起再绕回前额眉间。

父母亦可从头型看出宝宝是否有颅骨骨缝过早闭合的现象,因为如果颅骨骨缝太早闭合,除了容易造成畸形的头型之外,有时更是一些先天性疾病的警讯,父母需详加注意。

总之,“多看”、“多量”、“多摸”是观察头部是否正常的三大步骤,父母们一方面要看宝宝的头型是否正常?前囟门是否凹陷或一方面要量头围是否太大或太小;另一方面要摸新生儿的头部,察看是否有产瘤或头血瘤?对稍大的婴儿则要摸摸看前囟门是否太大、太小?是否有关闭?颅骨骨缝闭合状况如何等。

新生儿的落发现象也是父母担心的一个部分,刚出生的宝宝头发为柔毛,很少有髓质,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头发开始质化渐渐变粗,大约至7个月后趋于稳定,一般而言,父母对新生儿头发的粗细、浓密、颜色深浅并不须特别在意,因为这些外在的表征都会随宝宝的成长而变化,多数的新生儿落发情形也会在周岁之前恢复正常,只有少数的先天性疾病,如发现宝宝的头皮上看不到毛孔、不会出汗,则最好带宝宝至医院诊断。

二、新生儿皮肤护理

皮肤脐带未脱落前,不能洗全身浴,特别注意不要让脐带沾水。可采取分步洗,先洗头、擦干后再分别洗上身和下身。洗澡水温不宜过热,一般在40℃±3℃,推荐使用婴儿水用温度计比较精确地测量水温。洗澡忌用刺激性肥皂,一般应选用专门的婴儿皂或婴儿浴液。洗完澡后应抹上润肤霜,在头颈、胳肢窝、腿关节、下身和宝宝易出汗部位扑上痱子粉。

新生儿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还不是很适应,所以给宝宝洗澡还要注意动作要快,轻柔,洗后立即擦干,穿好衣服,以免受凉。宝宝替换的衣物和尿布应选用质地柔软、吸水性强、透气性好的纯棉制品。另外,婴儿排便后应及时清洗臀部。洗后在肛门周围涂植物油(可选用香油,事先加热消毒后放在干净的器皿中备用)、凡士林或鞣酸膏以免臀部因尿、便刺激而发生臀红和尿布疹。新生儿身体各器官及身体功能发育都不健全,刚刚离开妈妈身体的宝宝对外界还有些不适应,襁褓就像妈妈的身体一样,为宝宝提供保护,防止宝宝碰划伤,还给宝宝提供恒温的空间。所以妈妈一定要重视小小的襁褓,细心正确地包裹襁褓。

三、怎样给新生儿洗澡

给新生儿洗澡要做好准备工作。室温应保持在23℃~26℃,水温一般在37℃~38℃为宜,将干净的包布、衣服、尿布依次摆好,再准备一条洗澡巾铺好。

洗澡时将孩子仰卧位放在澡盆里,用手托住头部并用手指将两耳护好,以免进水引起中耳炎。先洗头部,再洗躯干,依次到四肢,动作要迅速。如在脐带未脱落前,尽量避免浸湿脐部。洗澡时可隔日给孩子用婴儿皂,严防皂水流入眼、鼻、口、耳中。如不能洗澡,也要经常用温水毛巾擦洗手脸、脖子、腋下、大腿根部,以免皮肤皱褶处污染,洗后最好不用扑粉,以免堵塞毛孔,影响皮肤排泄代谢物质。

四、新生儿睡觉不要捆

我国民间有一个传统习惯,在孩子睡觉时,用布带把孩子两腿拉直捆好,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长成罗圈腿。再把两臂贴在身体两侧固定好,认为这样孩子才睡得香甜,可不受惊吓,于是用带子把孩子上下捆紧。其实,这种做法限制了孩子在睡觉时的自如动作,固定的姿势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实际上罗圈腿是佝偻病的症状,不是捆绑可以预防的。因此,孩子在睡觉时,四肢应处于自然状态。睡眠中四肢活动是自然生理状态,不是受惊吓的结果。孩子睡觉时,可根据气温情况,选择厚薄合适的被子,用一条带子在被外轻轻拢上即可。

§§§第三节新生儿常见疾病防治

新生儿疾病预防

一、新生儿房间的环境卫生

中国有个传统习惯,就是把产妇与孩子严严地捂在房间里,这实际上给产妇和婴儿造成了一个昏暗和污浊的环境。尤其在夏天,室内更加闷热,很容易使孩子发热,起脓疱疹,长痱子,以及患呼吸道疾病,产妇也容易中暑。

科学的方法要保持产妇与新生儿室内空气的清新。在温暖的季节,每天都要通风换气,当然开窗之前,要给产妇与婴儿适当的遮盖,不要使风直吹在他们的身上,要避免产生对流风。在夏季要使室内空气保持在30℃以下,可在地面上洒一些水,既可降温,又可使室内空气保持一定湿度。冬季室温最好保持在20℃~22℃,也可以洒一些水来湿化空气,防止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通风要谨慎,应避免穿堂风,且不可时间过长。生火炉的家庭,一定要注意烟筒通畅,不要将没有烟筒的火炉子搬进室内,以防止发生煤气中毒。

二、新生儿要注射卡介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