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3
24749700000048

第48章 后记

关于这个后记,要写的很多,还是择要而言吧。

第一、写作原则。多年来研究苏轼,一朝介入《苏东坡》电视剧本的写作,还是想将“东坡精神”写出来。那么,什么是“东坡精神”呢?2006年11月在苏东坡的家乡眉山市文化系统举办的专题讲座上就被问及这一问题。我以为,从社会文化层面上讲,“东坡精神”就是不唯上,不唯权,不唯书,不唯古;只唯民、唯实、唯善、唯美的“文、士、道”精神。从哲学文化层面讲,“东坡精神”主要表现在以情为本,融汇三教,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展示了传统士大夫人格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并以此构建了与“天理本体论”相对的“情本论”文化。

我们知道,在当下的“愚乐至死”的潮流中,文学作品是最忌表现“理念”的;然而,苏东坡不是唐伯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风流才子,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文化伟人,还是惠民无数的政治实践家。综合起来说,他应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对这样的人物,是“至死”也不能“愚乐”的,这是我们不可改变的信条。

第二、三条线索的设计。要想传达“理念”,就必须先让观众爱看,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写作剧本《苏东坡》的特殊性不在于找不到资料,而是资料太多,对于苏东坡的研究者来说,困难在于如何取舍资料,将其戏剧化。于是我们为该剧设计了三条线索:

一、政治——功业线。剧本开篇就将苏轼置于文风——政治改革的风口浪尖上。通过在进士考试中以刘几为代表的“太学体”和以苏轼为代表的“欧阳体”之间的斗争,展示了苏轼所代表的文风改革与政治改革进步的一面,苏轼的一生就是在这一重大历史背景上展开的。

二、爱情——家庭线。主要是二妻一妾一知己的定位。

淑女王弗:苏轼的结发之妻,在苏轼晋京考试前即已与之结婚。王弗秀外慧中,性情温婉,是传统典型的淑女形象。

“俗女”王闰之:苏轼的继室,王弗的堂妹,对苏轼及王弗之子苏迈恪尽职守,但有猜忌之心,在艰难时亦有抱怨之词,曾多次与苏轼发生争吵。王闰之在苏轼和小莲之间十分难处,又兼经历了“乌台诗案”和黄州的困难时期,虽境界不是很高,但令人同情。

仙佛之女王朝云:杭州灾荒时从街上领回的丫头,聪慧貌美,在苏轼家为女仆,曾督教苏轼之子——苏过读书。王朝云任劳任怨,在黄州最艰难的时候也从未动摇过。朝云好佛,性高洁,如出水芙蓉,是苏轼后半生的精神伴侣。

红颜知己小莲:“犯官”杨云青之女。小莲十分聪慧、干练,因出身边将之家,又遭遇变故,故而深谙世事。在凤翔时,小莲母女被苏轼救出牢狱,因无家可归,暂寓苏轼家中,故小莲与苏轼渐生知己之爱。但终未能与苏轼结婚,最后熬死在密州。

三、僧道——文化线。

巢谷是苏轼的亲密伙伴,一生游走于道士与武士之间。参寥人格高尚,一生勤勉,是一位悲苦高僧。佛印与苏轼交好,好与苏轼比言语机智,斗佛禅机锋。吴复古是得道的世外高人,洞察世事,文武全才,百岁犹健。吴复古一直极为欣赏苏轼,经常在关键时刻帮助、指点苏轼,希望苏轼能担起中兴大宋的重担。吴复古是隐逸文化的象征,与苏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和互补,象征着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的关系。他与苏轼的关系,隐含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第三、透露一点本剧制作的艰辛。剧本写好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找不到合适的导演。有的导演很忙,很难有时间研读剧本;有的认为苏轼是个文学家,只写文学就够了;有的认为凡是天才都有怪癖,只有将苏轼写成怪癖之才才有卖点。由于剧本的特殊性,从那时开始就与制片人一起找导演,为此还专门飞到大连等地。找了多少导演,有点说不清了,最后赖王文杰导演慧眼,拨冗拍摄。至于遴选演员,也非常困难,其中细节,不便透露。要特别提到的是,在拍摄后期,由于预期的资金未能及时到位,差点前功尽弃,还是有赖导演王文杰,垫资具保,终使拍摄完成。至于为该剧播出所遭受的磨难,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四、关于剧本的“虚实”与改编。剧本以及由此改编的小说不是传记,至于其中的“虚实”成分,主要史实大致可以定为“七实三虚”。有的人物虚构,有的事件“错置”,主要是出于艺术创作的需要,希望观众、读者谅解。关于小说,由于是在剧本的基础上改编的,“去剧本化”的工作做得还不够,阅读起来可能和一般的小说不太一样,也希望读者谅解。

第五、其他要说明的情况和要感谢的人。该小说是本人在取得了有关合法授权后根据同名剧本改编并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的。原剧本的作者是冷成金、高东峰、冷鑫。高东峰先生为剧本的写作提供了基础,冷鑫在剧本人物设计上出力很多,特此说明。改编过程中,董宇宇、宋鸽、程磊、包树望、林哲、王子墨等同学在文字的增删校对等方面出力很多,特此说明并表示感谢。

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苏学专家朱靖华教授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和指导。朱老师已追坡仙而去,学生的怀念之情不敢随日月之逝而有稍减。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长李京盛先生对该剧给予了长期的关怀,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在这里应予以说明和致谢!

2004年,因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的推荐,我介入到“苏”剧中,在此对杨慧林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

王文杰导演对剧本做了一些改进,特此说明并表示真诚的谢意!

2008年3月,在广电总局组织的审片会上,宋史专家罗炳良教授在审片后提出了许多问题,并列表说明,使我受益良多,在此说明并感谢!

作为一个苏轼研究者,还要感谢制片人孙跃宏先生。在孙先生的推动下,将“东坡精神”用大众传媒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无疑是一件有着非凡意义的事。

还应特别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室主任周绚隆编审,他的热情支持与鼓励是改编小说的重要动力。

最后,我要说的是,如果剧本及小说受到批评和指责,本人一概受之;如果还有些许的赞扬,真的要归功上面提及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