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现代健身新理念
24762300000002

第2章 中国古代养生观(2)

道教的始祖老子在《道德经》中就率先提出了宇宙论,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由最初无形无质的“道”生出了真元一气,真元一气分生为两个阴阳对立体,阴阳交合成一物,此物又化生成芸芸万物,此为造化之道。同时,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提出了“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观点。老子的这个观点后来被道教内丹修炼家解释为“顺则为造化之道,逆则为长生之道”。所谓逆就是逆造之道,力图使万物合而三(精、气、神),三复合为二(气、神),二复归一(神),一乃归于道,这就是所谓的“归根”,“复命”,反朴归真可得永生。道教将人的身体比作一个小宇宙,并与大自然的大宇宙联系起来,贯穿在养生之中,认为养生不仅要调谐人体的小宇宙,还要调谐“小宇宙”和“大宇宙”的运转。根据这一养生观点,道教又派生了许多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道教在注重整体养生的同时,还提出了日、曰、星为天之三宝,精、气、神乃人之三宝的观点,强调精、气、神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保养方法。根据这种观点,祖国医学也把人体看作是一个以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为纽带,互相联系的整体。并且提出“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灵柩》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明确指出自然界就是生命的源泉,人体的生理、病理、生长发育及衰老都与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

(三)道教的养生修炼方法

道教的养生修炼方法因其流派不同,具体也可分为许多种。根据元代养生学家李道纯记载具体的养生修炼方法有三千余种,而道书上记载的大约只有两百种,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十大类:导引按摩类、吐纳行气类、意念修炼类、内丹周天类、辟谷断食类、滋补服食类、房中养生类、起居摄生类、香汤沐浴类、指印符咒类。

二、佛家的养生思想

佛家亦称释家,据古籍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由印度引入佛教,佛经的译本和佛教法事日益兴盛,渐渐发展为佛教教派,与道教、儒家相存,并称三教,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佛教与道教不同,他们反对道教的“长生久视”,主张“无生”,也与儒家有异,他们否定儒家的“修身”,主张精神的超脱。佛家认为,人生处处充满着痛苦与煎熬,人无长生不死之躯,最终总要天亡的,不过形体虽然死亡,但精神可以永远存在,并且能够轮回转世。佛家提倡超脱现实,提出“四大皆空”的观点,主张无欲无求,修禅养性,注重精神的超脱。佛家的理论主张和修禅方法,包括许多养生的思想和内容。

(一)精神轮回,转世永存

佛家认为,人的形体总要消亡的,但是精神灵魂却不可磨灭,并且可轮回转世再生。基于这一认识,佛家极为重视超脱现实的生死观,只求清心静养,修禅练性,超脱凡尘,去追寻人们心中的佛性境界,进行修炼。佛家认为,在禅修达到了高深境界的时候就会雷霆不能破其念,火燃不能伤其身,同时还会发生神变。这种追求精神超脱的禅修,所追求的是精神轮回,转世永存,与道教的“长生久远”一样,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充满着唯心的迷信观念,然而,从养生的角度看,却又有其积极的一面。

为了达到涅磐圆寂,佛家十分注重戒律。认为戒律是砍断凡心杂念的武器,佛家戒律较多,其中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视听,不眠坐高广丽床,不食非时食,不蓄金银。”要求佛家人摒弃一切私心杂念,提倡生活清苦简朴,厌弃荣华富贵,只求粗茶淡饭,清水素食,免招罪孽,否则来世转生为禽畜鸟兽,虽然这个结论是迷信,但是佛家所列戒律,对养性和抗衰防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禅修养性,延年益寿

佛家有南、北派之分,其内部又有许多的分宗,虽然在禅修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的秘诀都是“静”,要“制心一处”。

(1)禅定。俗称“打坐”。通过静坐,制心一处,于静中思考宗教问题,从而开发“智慧”,进入“忘我”的境界,解脱人生的苦恼。戒、定、慧被佛家定为“三学”,是每个僧侣都必修的基本课程。佛家在禅定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调身、训息、调心的静坐方法与气功锻炼方法十分相似,有人称禅定为佛家气功,不无道理。经常练习禅定,有强身健体,驱病延年的功效。

(2)其他的禅修方法。“禅”的意思是专心一境,佛家除了禅定外,还有其他的禅修方法,如念佛、观想、持咒等。佛教自传入我国,在宋代盛行后,进一步把“禅定”泛化,认为处于境界上念不起坐,见本性不乱为禅,以此坐卧皆是坐禅,因此出现了诗僧、书僧、画僧等学问僧,他们内息杂念,外摒缘,专注于某一学问,也多能登仁寿之城。这表明,禅修是一种心理锻炼的方法,有助于人们“制心一处,物我两忘,排除外来和内生的不良干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有益身心健康。如果我们先抛开禅的宗教本质和色彩,只汲取其“制心一处”的合理内核,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专心于某项有益的活动,如:书法、绘画、钓鱼、花草等,乐而为之,必定能有益于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3)佛家的养生修炼手段和方法:禅定;结手印;气、脉、轮明点修持法;坐姿修持法;动功修练;六成就法;养生杂修法。

三、儒家的养生思想

儒家学说是由孔子所创立,以孔、孟之道为基础的先秦时期的主要学派。他们宣扬仁、义、礼、乐,以“仁爱”为立身核心,以“中庸”为行为准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这种伦理道德观念,不仅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巩固统治的思想武器,而且几乎成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名词。虽然儒家学说不是专门研究养生之道的,但是儒家所倡导的修身养心,追求人生自我完善的道德行为,就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原则,对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儒家的养生思想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身养心,仁寿相宜

儒家所倡导的“仁爱”、“中庸”等伦理道德观念,既是他们自我完善的核心内容和行为准则,又是修身养心、延年益寿的有效途径。

儒家创始人孔子所说的“仁爱”思想,包括了孝、悌、宽、信、恭、谦、廉、温、刚、毅、勇等道德行为规范。要求人们把自我完善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为人要忠孝,待人应宽厚,施人以恩惠,处事要刚毅、果断,处世要守信、谦虚,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益,生活要节俭,待人要有礼貌等。从这些方面进行自我修炼,就可以达到“仁者不扰”、“君子坦荡荡”的思想境界。倘若一个人能做到无欲无求,不苛求名利、富贵,其内心自然就能清净,这种心境对健康长寿是颇有裨益的。所以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就提出“仁者寿”的观点,反映了修身养心与健康长寿的内在联系。

修身和养心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是辩正统一的。在修身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养心。儒家在提倡“仁爱”修身的同时还以“正心”、“收心”、“养心”来追求自我完善。为了更好的养心,儒家提倡以“心斋、坐忘”为代表的气功养心法。所谓“心斋”即是若一志,无所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所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神,气也者,虚而持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思就是通过摒弃一切杂念,意念守一,呼吸细长,耳不听闻,只有心能感觉,进而使神、气合一,让自然之气随呼吸而出入,使人进入一种清虚、纯净的境界。这种崇尚自然天地之气,用绵绵细长的自然呼吸法,不加任何主观意念去干扰和控制。虽然儒家日常的“心斋、坐忘”气功功法简单,但是却能达到养心的作用。

“中庸”是儒家的思想和行为法则,所谓“中庸”就是要求人的行为,待人处事做到不偏不倚,充执其中,审时度势,灵活变通,既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并用“礼”作为太过和不及的标准,用“礼”来约束自己,以行“中庸之道”。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为人处事的自我调节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使自己各方面,如:饮食、起居、劳作、活动等都做到适度、相宜。从养生观点来看这种自我调节的方法,其目的在于调和人体的气血,使机体与外环境适应的同时保持平衡。若能长期坚持,对延缓衰老,延年益寿十分有益。

(二)重礼和节,养生益寿

在《论语》中有75处提及到“礼”,可见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对“礼”的重视。虽然儒家所倡导“礼”,其目的不是为了保健养生,但其中却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和内容。

1.饮食卫生之“礼”

孔子主张:“食无求饱”,他认为饮食不可过量,即使桌上的饭食很丰盛,也不易吃得过饱,更不能暴饮暴食,否则会伤脾胃。他反对“饮食终日,无所用心”。孔子强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就是说食品要反复精选,烹调加工要讲究,以求丰富的营养和容易消化吸收。同时,孔子还十分讲究饮食的卫生,提出“七不食”,即“食馆而蹈,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馊饭、烂鱼、败肉不吃;颜色坏的食物不吃;发臭的食物不吃;烹饪不当的食物不吃;不合时令的食物不吃;胡砍乱割的食物不吃;没有酱醋调料的食物不吃。孔子的这些饮食要求从现代科学的饮食观点来看大部分是非常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

2.生活起居之“礼”

儒家对日常生活中的睡眠、衣着等具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如在睡姿上,“礼”的要求是“寝不尸”、“寝不语”,即在睡眠的时候,不可采取仰面朝天挺尸装的睡姿,并且不要在睡前讲话,应静静的安然入睡。后世由此而总结出一套能延年益寿的“睡功”。清代养生学家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还提出儒家的睡诀:“相传希夷安睡诀,左侧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间。右侧卧反是。”儒家规定的这种卧姿就是俗称的“卧如弓”。现代科学研究也发现这种睡眠姿势对养生保健有良好的作用。

在衣着方面,儒家提出“居不容”的观点。所谓“居不容”就是指在家里时,就不要像在待客那样穿得衣冠楚楚,可以轻裘缓带,悠然自得。按照儒家“礼”的要求,朝见君候、晋见卿相、待客访友、出门办事,必须衣冠整洁、端庄,不可粗廉乱发,不修边幅,但在家里休息时可以宽衣解带闲庭信步,不必守“礼”。同时还主张,家居“必有寝衣”,寝衣应以素净、淡雅为主,且要宽松自然。在夏季应穿葛布衣衫,冬季应穿保暖的厚衣裘皮。这些都是顺应四时节气变化的卫生之道,符合现代衣着卫生要求,对养生有积极的作用。

3.婚姻嫁娶之“礼”

儒家“礼”的内容还包括生活中的婚姻嫁娶,优生优育等方面。《礼记·礼运》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说:“食色性也。”比较客观地提到了男女之间的情爱,夫妻间的正常感情。众所周知婚姻嫁娶,繁衍后代就如同饮食、呼吸一样是人类的组成部分。儒家不主张禁欲,但是要强调男女夫妻间的情爱不能过度,尤其是年轻夫妇,不可纵欲。这样不仅能调和阴阳之气,和谐情感,还能护养精气,有益于身心。

(三)习练六艺,强身健体

所谓“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人们总以为儒学之士都是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不了解习练“六艺”对他们强身健体的作用。孔子本人就是一位体格健壮、勇猛有力的人。《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身长九尺有六,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吕氏春秋》也说:“孔子之力,举国门之关,而不肯力闻。”

“六艺”中的“礼”有许多形体活动,复杂的叩礼朝拜,各种挥袖弄舞,拱手作揖的礼仪动作,由于经常练习,对疏通筋脉骨节,强身健体十分有益。

“射”是“六艺”中儒家十分重视的一项技艺。孔子不仅经常传授其弟子练习射箭技术,而且自己的射箭技术也非常精湛。据《礼记·射义》记载:“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意思是孔子射箭的时候,围观者围成墙那么多,说明他的射技有多么的出众。经常从事射箭运动,不仅可以锻炼手臂,全身都能得到活动,是一种锻炼身体的理想活动。

“御”即驾驭车辆的技艺,是儒家“六艺”中的必修技艺,孔子及其弟子都有一手熟练的驾车技艺。驾车是一项比较剧烈的运动,经常从事驾驭对身体的锻炼十分有益。

除了礼、御、射以外,其他三艺虽不是体育运动,但是属于练性养心,自我修养的方法。从养生学的角度看,儒家的“六艺”都是锻炼身体,强健筋骨,陶情养性,怡神养心的有效方法。

(四)身性兼修,糅合儒道

佛家倡导的禅修方法,虽然其宗旨在于养性入静,但后来也注意到修身养性兼顾,并将道教、儒家两派的有关内容兼收并蓄,糅合到佛家的修炼方法中。

佛家的禅修方法,一直被佛家的人士所注重和推崇。《释禅波罗密》就指出:“若欲具足一切诸佛法藏,唯禅为最,如得珠玉,众宝皆或。”可见禅修在佛家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佛家主张趺坐,认为这一姿势“最安稳,不疲劳”。在坐禅时要闭目以舌柱腭,定心令住,不使分散。其呼吸采用自然呼吸法,贵在调息,以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达到调身、调息、调心的目的,进而到达“入静”的境界。这是佛家禅修养性的基本方法,本意在于精神的超脱,这与道教的闭气、修身重在生命、企求长生成仙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