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时尚美妆现代健身新理念
24762300000025

第25章 意念健身法(3)

该派与禅定派有相似之处,即也强调“意念”为主的锻炼。该派要求用一种想像的方法,以集中意念,而达到治疗作用的静功方法。存想可以与体内的内景或大自然的外景相结合。如返观内视脏腑经络,或想像体外的天地自然景色,观日月星辰,云霞飘渺之象,山川景色,海阔天空之象等等。其特点是:闭目内视,按设计的内容,想像体内或体外之境物;或把内外景联系起来一起想,并以此法治疗疾病和提高功夫。观相派也属此,它要求幻视到某些境物形影。

(4)周天派

周天派起源于古代内丹术,故又称内丹派,它是在意守丹田的基础上,意气相依,使内气感觉沿任督经络路线周流运行为特点的一派功法,一般又分小周天、大周天。强调在思想内敛之基础上,意气相依。其特点是:推动内气沿体内任督二脉等经络周流不息。要求真气运行于任督二脉,使小周天畅通;在此基础上练通大周天,而大周天通百脉,使穴位开阖,活跃经气,增强体质。道家内丹术广泛而形象地运用了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象经络学说,为我国历代医家所重视。

(5)导引派

导引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在此专指狭义的功法。它要求操作时思想专一,全神贯注,不可分神。该派以动功为主,意气相随。可分为体操型、按摩型、自发型三类。

(1)体操型注重健美锻炼,动作连贯,具有疏通经络、强壮筋骨之效,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之类。

(2)按摩型是以推、拿、揉、捏、按、压、擦、击、拍等常用手法以通利气血、扶正祛邪,如延年九转功、保健功、老子按摩法、洗髓金经等。

(3)自发型功法,是由静极生动、往往由“小动”到“大动”直至“剧动”,有时出现按摩拍打动作,具有活动筋骨、畅通气血、祛病健身的作用,例如近代之静动功、自发五禽戏动功、禅定舞蹈等。

另外,当前在社会上流行的气功功法中,可分为硬功和软功。硬功即“钉床破石”、“力托双吨”、“汽车过身”、“五马分尸”、“金枪刺喉”等具有表演性能的功法;软功则指以防治疾病为目的的自我锻炼的功法,又称气功疗法。气功疗法又可分为动功和静功。练功时,凡外形有动作的功法,统称为动功;凡外形无动作的功法,统称为静功。

三、习练三要素

虽然气功的流派很多,但就功法的基本内容而言,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在练功的基本要求上,大体是一致的,不外乎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简称“三调”,也称为气功的三要素。每一种功法都是三者的具体结合和运用。

(1)所谓调心,就是自觉控制意识活动,是气功锻炼的中心环节。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清心寡欲”,排除杂念,达到“入静”状态。难以入静是初练气功的一大障碍,由于入静与效果有关,所以往往求静心切,反生急躁,越练越烦,更难入静。所谓“入静”,就是通过“意守”,改“胡思乱想”为“静思专想”,进而做到“无思无想”,恬静愉快,悠然自得。所谓“意守”,就是把注意力集中于体内某一定部位或某种活动,或意想某种对身体有益的事情。最常用的“意守”方法,是意守呼吸结合意守“丹田”。丹田,指脐下一寸半的“气海穴”。意守呼吸与意守丹田结合,就叫做“气贯丹田”。气贯丹田的一般方法是:行腹式呼吸,吸气时膈肌下降,腹压增加,使小腹外鼓,好像气经肺吸入丹田;呼气时小腹回缩,好像气从小腹经肺而出。这种气贯丹田法是气功产生良好效果的主要措施,它既可健脾,又可交通心肾。

(2)所谓调息,就是自觉控制呼吸,其基本要求是“细、静、匀、长”,逐步达到无声无息、出入绵绵、若存若亡的境地。初练时,求其自然,不可勉强,慢慢做到从有声到无声,由短促到深长。最好是练“气贯丹田”法,至于“大周天”、“小周天”等运气方法,待有一定功夫后再去学习。

调息的意义首先在于提高了呼吸效率,虽然每分钟通气量下降,但潮气量上升,肺活量增加,呼出气与肺泡气的二氧化碳增加,氧气减少,说明消耗最少的能量,获得最多的氧气。更由于缓慢的呼吸运动,有节奏地改变着胸腹腔的压力,对内脏起到了柔和地按摩作用,从而改善了内脏的血液循环。

(3)所谓调身,就是自觉控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调身一般分行、立、坐、卧、做五种。五种情况都必须与调心和调息配合进行。调身的总要求是宽衣解带,舒适自然,不拘形式。行,要平正不摇,注意道路,气贯丹田,呼气提肛,吸气放松。调身即调整形体,使自己的身体符合练功姿势、形态的要求。

四、习练气功的要领

(1)松静相辅,顺乎自然。松与静的关系密切,全身放松能促进入静,而入静后,也必然呈现全身放松,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练意练气,意气合一。气功之“气”,主要指真气(元气)而言。练气必须由练肺气(呼吸之气)入手,达到自然而规律的呼吸。所谓练意,一为排除杂念,达到入静;二为意守丹田。使二者密切结合,实现意气合一,使真气充沛,达到治病健身。

(3)情绪平衡,心情舒畅。在气功治疗中必须强调情绪平衡,心情愉快,这样才能促进健康、消除疾病,而且在每次做功后都会有舒适和欣快的感觉。

(4)循序渐进,勿急于求成。初期练功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功效。练习效果都是随着练功时间的进程逐渐显现出来的。练功方法虽然不很复杂,但要掌握得比较熟练,也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达到。

(5)练养相兼,密切结合。所谓练养相兼,就是练功和合理休养并重。只练功,不注意合理休养,对战胜疾病将是个障碍,故练、养必须密切结合。要注意适当休息、生活规律、情绪乐观、饮食有节、适度体力活动等。

(6)固定功法,功时适宜。当前各地流传的功法甚多,有的功法已在临床广泛采用,效果不错;也有些功法,仅限于个别人练习,尚未完全公开,或使用之人甚少,功效究竟如何,尚难定论。

(7)总结经验,避免偏差。偏差的形成,往往是由微至显,由轻到重,当开始有所表现时,纠正比较容易,需时也短,如果偏差已经形成,纠正起来就比较费力。因此练功之初,一定要深入细致地体会,总结经验,找到不足,及时纠正,以免形成偏差。

五、注意事项

1.正确的认识

为了加强练功效果,达到早期治愈疾病和健身的目的,在练功前应有以下正确认识。

(1)对气功治疗与强身保健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气功是一个自我治疗的有效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更不是百病皆能治疗的方法,气功疗法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对有些病也不全有效,如骨质增生、癌症等,需要配合其他疗法才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2)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有决心,有恒心,认真练功,持之以恒。

(3)思想要平静,情绪要稳定,心情要愉快。

(4)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疾病的练功方法,不要“寻奇求异”,任意更换功法。

(5)要节制房事,可以实元气、养真气,利于治疗和早日康复。

2.练功环境

练功时要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这样才有助于调心和调息。

(1)环境宜优美、安静,周围无噪音干扰。

(2)空气宜新鲜,室内通风宜良好,温度要适宜。

(3)大风、大雨、雷电时不宜练功,以防在练功过程中受惊,发生惊功。

3.练功要求

(1)全身要放松,不要苟求姿式,要使整个身体有舒适、松快、自然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坚持练功和入静。

(2)练功前要先解二便,不要强忍,否则会影响入静。

(3)练功前要解松衣带,衣着宜宽松,裤带、腿带、鞋带均宜解开,以免影响气血的流通。

(4)练功时要顺应自然,循序渐进,按照正确方法练功自可入静。练功时间初期一般20~30分钟,随着功力加深,可逐渐延长。

(5)切勿过于追求效应感,更不能“心随景转”,或“心猿意马”,以防出偏。

(6)呼吸要平稳、柔和、均匀、深长,要顺其自然,感到舒适,不可过度用力和用意,随着练功时间的延长,呼吸自然会达到要求。

(7)不要妄用“以意领气”,要待练功达到一定火候时,即已达到意动气动,气随意行,大小周天皆能贯通时,再用“以意领气”法治疗,否则会出现偏差或气阴经脉的病症。

(8)练功时如遇到有些局部不适,头胀、头闷、腹胀、腰困等症状时,可暂停练功,并查明原因。使症状消除后再练。

(9)练坐功、站功时,若有昏沉欲睡感,为异常现象,首先应停止练功,使睡意消失后再练,或睡醒后再练。

(10)盘膝坐练功,如两腿因受压而麻木,并非效应感,可以调整姿势或起身活动一下,待麻木消失后再继续练功。

(11)练功出现效应感时,如丹田发热,有气流感、灼热感、蚁行感等,既不要紧张,也不应高兴,否则将会影响正常练功,或使气感消失,应顺其自然,平淡处之。

(12)用侧卧式练功时,如发现颞功脉跳动明显时,可以调整一下头部位置即可消失。

(13)练功结束时,不要立即起身,要用整理保健功法收功,如搓面、鸣天鼓、转睛、搅海、摇颈、拍胸、摩腰、揉腹、搓涌泉等法,使气血流通,勿致阻滞,然后再起身活动。

(14)练功中如觉气流或胸背过热,可用“哈”字诀降温,即轻念“哈”字,热气哈出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