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24833300000016

第16章 爱孩子,尺度很重要(2)

呵护孩子的爱心

作者:佚名

这是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

瑞恩是加拿大一个普通家庭的普通男孩。6岁的小瑞恩读小学一年级时,听老师讲述非洲的生活状况:孩子们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洁净的水,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

老师说:“我们的每一分钱都可以帮助他们:一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60分就够一个孩子两个月的医药开销,两加元能买一条毯子,70加元(约合380元人民币)就可以帮他们挖一口井……”

瑞恩深为震惊。他想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

不过,他的妈妈并没有直接给他这笔钱,也没有把这个想法当成小孩子头脑一时发热的冲动。妈妈对瑞恩说:“家里一时拿不出70加元。你要捐70加元是好事,但是你需要付出劳动。”妈妈让他自己来挣这笔钱。妈妈说:“孩子你要多干一些活,多承担一些家务,慢慢地积攒,积攒到一定时候,就能够有这些钱了。”瑞恩说:“好,我一定多干活。”

于是瑞恩开始承担正常家务之外的更多事情。哥哥和弟弟出去玩,他吸了两小时地毯挣了两加元;全家人都去看电影,他留在家里擦玻璃赚到第二个两加元;他还要一大早爬起来帮爷爷捡松果,帮邻居捡暴风雪后的树枝……

瑞恩坚持了4个月,终于攒够了70加元,交给了相关的国际组织。

然而,工作人员告诉他:“70加元只够买一个水泵,挖一口井要2000加元。”

小小年纪的瑞恩没有放弃,他开始继续努力。一年多以后,通过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他终于筹集了足够的钱,在乌干达的安格鲁小学附近捐助了一口水井。

事情至此并没有结束。因为还有更多的人喝不上干净的水,瑞恩决定攒钱买一台钻井机,以便更快地挖更多的水井。让每一个非洲人都喝上洁净的水成了瑞恩的梦想。他真的坚持了下去。

瑞恩的故事被登在了报纸上。于是,5年后,这个当初是一个6岁孩子的梦想竟成为有千百人参加的一项事业。2001年3月,一个名为“瑞恩的井”的基金会正式成立。如今,基金会筹款已达近百万加元,为非洲国家建造了30多口井。这个普通的男孩也被评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被人称为“加拿大的灵魂”,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去爱和帮助他人。

我很感动的是瑞恩母亲的做法,她呵护与珍惜了瑞恩的爱心,使瑞恩实现了自己如此感人而美丽的梦想。

瑞恩成了名人后,他的父母也控制了孩子的很多活动,不让孩子在荣誉光环之下飘飘然,让孩子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所以瑞恩虽然成了世界小名人,但依然过着一份童真的生活。我想这就是他伟大的妈妈赋予他的。

没有尺度的爱很危险

作者:佚名

自古以来就有“慈母败子”的说法。所谓“慈母”指的是一种过分的母爱,也就是溺爱。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他们。古人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注解。韩非子说:“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说的是中国古时候,有一个从小被母亲溺爱、娇惯的少年,临刑前要求再喝一口母亲的奶,他妈妈解开衣襟喂他,这个少年一口把母亲的****咬下。这位少年之所以这么做,是恨母亲的溺爱、娇惯害了他。

无独有偶,著名的《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偷窃的少年犯被当场捉住,束缚了双手,被牵到刽子手那里。疼爱孩子的母亲跟在后面,捶胸恸哭。儿子回转身来,说要对她说句心里话。母亲走近去,想不到却被儿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来。母亲骂儿子大不孝,犯了罪还不够,又把母亲的耳朵咬下来。那个少年犯说:“假如我初次偷了同学的写字板拿去给你的时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于胆子越来越大,被牵去处死呢!”

《古今谭概》一书中有一个寓言故事:翠鸟为避免灾祸,开始把窝筑在树的高处。孵出小鸟以后,它很喜爱,生怕小鸟从高处的窝里掉下来摔死,于是把窝向下移了移。等小翠鸟身上长出了羽毛,非常漂亮,它更是加倍喜爱,越发怕小翠鸟摔下来,又一次向下移动鸟窝,移到离地面很近的树杈上。这样,翠鸟放心了,然而当路过树下的行人发现小翠鸟时,稍一举手便把小翠鸟掏走了。

巴尔扎克笔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面粉商人高老头十分娇惯女儿,他把大部分财产作了陪嫁,让女儿挤进上流社会,过贵妇人的奢侈生活。为使女儿们快活,他替女儿的情人还了债,帮助女儿与人通奸。可是,出嫁后的女儿们,在榨取了父亲的最后一点养老金之后,就把他当做榨干了的柠檬一样,无情地抛弃了。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呵护有加、爱护过度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流。呵护有加、爱护过度的家庭教育就是溺爱型教育。溺爱就是非理性的过度宠爱、迁就、姑息孩子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过度保护,视为家庭的中心人物;对孩子的任性、骄横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生活上让孩子吃独食,包办代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护短”等。

在溺爱的呵护下,孩子无法建立基本的抑制反射,不能很好地抑制以自我为中心,从而不能培养独立意识。连最起码的社会抑制都难以达到社会人的需要,更不用说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了。

下面用一些实例来看看溺爱的危害。

女孩王芳,父母对她百般宠爱、过分照顾,年幼时一切如愿以偿。等到上学后,在学习上稍遇到一点困难,就受不住,回家哭丧着脸,乱发脾气,令父母心痛,为此,替孩子代劳一切。每天的家庭作业不会做的,父母代笔完成;在学校受到一点委屈,父母出面交涉;遇到考试不及格时,父母找关系说情。渐渐地,女孩不仅情感上脆弱,而且学习缺乏毅力。上小学留一级,初中升不上,母亲通过“后门”把她转到一所乡镇中学,混了个毕业证书。然后父母再托人安排她进公交公司当了一名售票员。

独生女欣欣,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都十分宠爱她。平时,她只吃牛奶、面包、鸡蛋,一般的饭菜嚼在嘴里迟迟不肯下咽。穿衣服从小要挑花色品种,要比别人漂亮。在家里对父母说话就像下命令似的,稍不如意就哭闹、发脾气。在幼儿园连滑滑梯都不敢玩,出门上街走几步路就嚷着要抱。到了5岁时,她还不会穿衣服,街坊邻居都说她像个无赖的“小公主”。照这样发展下去,适应社会都很困难,成才就更不用说了。

清明时节,明明全家踏青来到素有人间天堂的苏州城外,明明被那些在坟前磕头、烧香、烧冥币的扫墓人吸引住了。“妈妈,他们在烧什么?”明明好奇地问。“烧死人钞票。”“钞票也能烧?”任性的明明缠着父母非试试不可。执拗不过的父亲只能从口袋里掏出一把人民币,“咝——”,点燃的火光映红了明明兴奋的笑脸,也照亮了父母茫然的双眼。

张某是遗腹子,母亲在他身上寄予了全部希望,继父待他如亲子。祖父母更是百般溺爱,致使张某从小十分任性,什么事均需顺其心,否则,就赌气不吃饭。一天,姐姐下班回家,将茶话会上分得的4粒糖果分给了弟弟,没有给他。他便大发脾气,踢了姐姐一脚,独自进了房间,等到姐姐开门去看他时,只见一条红领巾套住了张某的脖子,一条生命就此终止。

小波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中。祖母特别大方,只要成绩好,要什么给什么,用多少钱都可以。父亲以自己经商的经验开导儿子,没有知识在外做事,是要吃亏的。母亲对小波说,只要好好读书,什么都不用你干,我们累死也心甘情愿。家长的愿望是良好的,可方法上一味顺从,不惜重金投资学习,而不顾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结果使小波产生了特殊的优越感,在家如小皇帝一般,口袋中装满零用钱,学会了吸烟、赌博、打架。学习没心思,考试不及格,留级还没人收。他干脆不进校门,和一帮哥儿们玩乐,最后成了小偷,一家人的希望成为泡影。

金晶晶出生在一个令同龄人羡慕的富裕家庭。父母前些年开金矿,积攒下万贯家产,成为村里的首富。父亲开的是奥迪A6轿车,母亲开的也是名车,出门到村里哪家打麻将都要开车去。家庭的富有使金晶晶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好逸恶劳、任性不羁的性格。她学会了抽烟、喝酒,大把大把地花钱,在农村,她每月的开销是2000元,让别的孩子望尘莫及。没有钱,就向父母要,少则两千,多则上万。有一次,她撒谎要买东西,向父亲要一万元,父亲一甩手给了他一叠百元钞票,数了数是22000元,不到两个月就花光了。母亲多次训斥她,金晶晶怀恨在心。后来要不到钱了,竟然伙同男友残忍地用铁锤把母亲砸死。

一位16岁的少年犯是一个独生子,父母是工人,没有什么文化,但家庭生活比较富裕。他从小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是什么。父亲爱喝酒,几乎天天喝,儿子则常常同桌吃菜,有时也试着尝两口酒,父亲也不加干涉,反而夸儿子“真行”。慢慢地,他七八岁时就学会了喝酒、花钱,父亲有时甚至大方到让他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于是,小小年纪,他就经常进饭馆、逛商店。父母不但不阻止,竟说:“我们家有钱,不让孩子花让谁花呢?”由于他出手大方,那些行为不良的同学就围着他转。他又学会了吸烟、赌博。他学坏后,学习成绩下降了。开始,因老师督促,父母还批评几句,见管不住孩子,也就索性不管了,反而说:“将来当个工人,没文化一样开机器。”致使儿子常常逃学,考试吃“零蛋”,后来发展到偷盗、抢劫,终于被关进了监狱。

上海卢湾区工读学校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一个班的学生50%以上是“独苗”,另一个班70%~80%的学生是家里的“老小”。“独苗”、“老小”是最容易被溺爱的群体。毫无疑问,溺爱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最主要原因。这不得不引起广大家长的高度重视。

谈溺爱的心理

作者:佚名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在法国瑟堡一个很有名望的富豪家中。父母过分的溺爱、娇惯使青少年时代的格林尼亚根本不把学业放在心上。他凭着父母和祖上的雄厚家产,整天在瑟堡游荡,盛气凌人。当时,人们都说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二流子”,而他却梦想长大后踩着父母为自己铺设的台阶,当一个权势显赫的王公贵族。他称王称霸,有时把同伴打得鼻青脸肿,但父母袒护孩子,最多花几个钱把人家搪塞过去就算了。在父母的包庇纵容下,他胆子越来越大,生活奢侈,钟情女色,甚至发展到近乎荒淫的地步。

一天,瑟堡上层人士举办盛大舞宴。赴宴者中有一位刚从巴黎归来、有着极高名望、长得非常美丽的姑娘波多丽小姐。格林尼亚一见倾心,不假思索地傲然上前邀她跳舞。可是,波多丽小姐却冷冷一笑说:“请站远一点儿!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我的视线!”

这难堪的一幕使格林尼亚伤心至极。其实,最伤心的是他的父母:儿子成了“最讨厌的人”,那么,自己不就成了“最讨厌的人”的父母了吗?况且,这“最讨厌的人”正是由于自己的溺爱而一手造成的。夫妻俩相对无言,彻夜未眠,信步踱到儿子房间。父母向儿子检讨了自己在教育问题上的失职,并教诲儿子,要他浪子回头,发奋苦读。经过多日沉思,格林尼亚最后终于下定决心:离家远走高飞,潜心学习。经过8年的奋斗,他终于因发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氏试剂而成为著名的化学家,并由里昂大学授予博士学位,之后,在191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溺爱使格林尼亚一度放荡不羁,在生活重锤的打击下,父母从溺爱中回过头来,使格林尼亚一举成名。格林尼亚父母这一段教育孩子的弯路,是令人深思的。

溺爱是无节制的超量宠爱。据统计,在家庭教育中溺爱型的占1/3。独生子女的家长溺爱孩子的现象不断呈上升趋势,“寒门富教”绝非少数,甚至教师对待学生也有溺爱。溺爱成为一个较突出的社会心理问题。

家长溺爱孩子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特殊待遇。诸如给孩子吃“小灶”等,处处特殊照顾,在家高人一等;二是过分注意。如一家人时刻陪伴、谈论孩子,当众滔滔不绝地评论、夸奖孩子;三是轻易满足。对孩子有求必应,不求也给,尽量给予物质享受;四是放任自流。对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玩耍,不作要求,听之任之,致使生活懒散没有节律;五是不让劳动,使孩子养尊处优;六是祈求央告。不是教育鼓励、严格要求孩子,而是祈求孩子学习、央告孩子购物等,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无可奈何的神情;七是大惊小怪。孩子身体稍有不适,就惊慌失措,或孩子做了一点平常小事就四处夸耀;八是剥夺自立。孩子可以而且应当做的事,父母都包办代替;九是当面袒护。如爹管娘护,妈管外婆干涉,等等。

家长溺爱孩子,固然与缺乏科学育子的知识和方法有关,然而更重要的是内部的心理动因。家长溺爱孩子有哪些心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