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崩溃前夜的那些事
2489600000021

第21章 第四编日落前的乌飞鸢唳---大明王朝的雾霭黄昏(4)

天启三年(1623年),魏忠贤控制了东厂,东林党人面临巨大危险。天启四年六月,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参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遭到魏忠贤的反扑,先杖死痛诋魏忠贤的万,逼走首辅叶向高,罢黜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杨涟、左光斗等东林骨干,接着于第二年开始大面积地逮捕杀戮,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纷纷下狱死。左光斗、魏大中被打死后均体无完肤,杨涟死状最为惨烈,尸体被家属领出时,全身已经溃烂。死时铁钉穿耳,沙囊压身。天启六年魏忠贤又兴大狱,逮捕高攀龙、周顺昌、周启元、缪昌期、李应升、周宗建、黄尊素七人。高攀龙闻逮投水死。缇骑到苏州逮捕周顺昌时,引发了以颜佩韦等五人为首的苏州城乡数万人暴动,为之呼冤,打死缇骑二人。后周顺昌为不连累乡里,赴京城自首,被酷刑打死。颜佩韦等五人亦被处死。缪昌期下狱一月,就体无完肤,十指全脱,然大义凛然,词气不饶,旋即惨死狱中。阉党将缪遗体碎首暴尸城北,其状惨不忍睹。大明王朝进入了最黑暗的时代,东林党人横遭屠戮,正人直士惨死殆尽。有能力的正直人士迫害死光了,奸邪全部把持着各路要律,国家会怎么样就可想而知了。等到崇祯帝上台后,重新惩治了阉党,东林党人又重见了一丝光明,然而党争并没有结束,它一直持续到苟且的南明时代,伴随着大明王朝相始终。

4.悔恨交加---崇祯自尽

和大多数末代皇帝相比,崇祯并不见得比他们更加腐败荒唐,相反,他还算是一位相对而言还比较励精图治的皇帝,那为什么大明王朝的江山却在他手上覆亡了呢?

明朝的末代皇帝是崇祯帝朱由检,他是一位勤政敬业的皇帝,一天只睡两个时辰,做梦都希望振兴大明王朝,一保江山。可惜国事日非、江河日下,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加上用人失策,苛严好杀,终于在清军及农民起义军的夹击下败亡了。崇祯即位没有多久,就将魏忠贤逐出于凤阳,后下诏追逮,魏忠贤自缢死。并将阉党定为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一时大快人心,颇得时望。但其后不久,他就又发现只有宦官最忠贞,所以大量地派出宦官到各军队中去做监军,致使监军制度复活,后来就是这些监军们首先背叛他投靠了李自成。此时,外有强敌蒙古、瓦剌和满洲,边战不停。内部大臣之间门户之见日深、争论不断,崇祯已无可为。再加上他生性多疑,喜怒无常,常靠滥杀无辜来维护自己的权威,曾因地方失守,就将上任仅有七天的陕西华亭县尉徐兆麟斩杀,最终杀到了边防重将袁崇焕头上,大明王朝的长城也跟着土崩瓦解。

天下奇冤袁崇焕,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广东东莞。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十三万人围攻宁远。袁崇焕誓师与宁远城共存亡,军士感奋,士气高涨。袁崇焕行坚壁清野之策,同时将全部库存的白银置于城上,激励将士。二十四日,后金军来攻,明朝城楼上火炮齐鸣,弓箭齐发,后金军败去。次日,重振士气,再次来攻,总帅努尔哈赤被飞来的炮石击中,血流不止。后金又不得不收兵退去。在撤兵途中,努尔哈赤去世。努尔哈赤死后,由皇太极即位当权。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率军攻打锦州,锦州守军一面坚决抵抗,一面飞报袁崇焕请援。袁崇焕识破皇太极围锦州是调虎离山之计,目的在宁远。于是坚守宁远不动,派精骑四千绕到清军后面猛攻,致使清军两面受敌。同时又奏请朝廷调其他路兵支援。皇太极见攻锦州不下,便回师进攻宁远。城上明军万炮齐发,矢石如雨,清军损伤惨重,又一次败绩。"宁、锦大捷"后,魏忠贤冒领功勋,大加封赏自己的爪牙,而袁崇焕不但没有封赏,反诬他"不救锦州为暮气"。袁崇焕一怒之下,辞官归乡。袁崇焕既然已经辞官还乡了,后来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的故事,看来他还有复出的一天。崇祯帝即位之后,召袁崇焕入京,与他商量平辽方略。袁崇焕离京赴任时,崇祯帝亲自为其送行,赐予尚方宝剑,对其寄予恢复边疆的厚望。袁崇焕深知身负重命,担心皇帝不能对己无疑,便再次恳请皇上"任而勿贰,信而勿疑"。还解释说"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崇祯帝皆"优诏答之"。袁崇焕到边境后未立一战功,但请饷之奏却接连不断,使崇祯皇帝大为不悦。身旁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又借机挑拨,使崇祯帝虽然勉强发去了军饷,但却开始怀疑袁崇焕恃边逼饷以充私囊。其后不久,袁崇焕又擅杀了皮岛守将毛文龙。毛文龙在辽东失陷后坚守皮岛,多次袭击清军后方,有力地牵制了清军的南下。但他恃功跋扈,不但不听袁崇焕调遣,而且还诬蔑袁崇焕克扣他的军饷。崇祯帝对袁崇焕诛杀毛文龙十分恼火,但碍于尚方宝剑,只能"优旨褒答"。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地,从蒙古绕道入关,很快便直逼京师而来。袁崇焕心急如焚,立即亲率精锐部队,马不停蹄,急赴京师救援。他们赶到北京城外,与围攻广渠门的清军交锋,一场恶战,清军败退。皇太极又遇袁崇焕,心下十分懊恼,决定利用崇祯帝多疑猜忌的性格,行反间计。他首先假拟了两封以自己口吻约袁崇焕私下议和的所谓"密信",让部下"丢失"在明军经常出没的地方,后又让两名被捕的宦官"无意间"听到将士议论袁崇焕已与清主私下议和的消息,"逃"了其中一名。崇祯帝听说后,怒不可遏,当即传旨令袁崇焕入见,将其逮捕下狱。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以"谋叛欺君罪"将袁崇焕处以磔刑。袁崇焕死后,边将更无人选,集体投降的将士日渐增加,崇祯帝轻率疑臣,自毁长城,致使大明王朝的堡垒不攻自破。死不醒悟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李自成建国号大顺,改元永昌,进兵东渡黄河。崇祯急诏天下兵入京勤王,并调吴山桂入关。三次下罪己诏,罢天下辽饷,但进京赴王命者寥寥。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欲取库中钱财赏赐兵卒,却发现根本无银两可赏,最后只能发给守卫险要处的兵士每人一百个铜钱。起义军开始对平则门、彰义门发动攻击,声势猛烈,士兵逃亡大半,崇祯不得已只好命宫内太监上城拒守。下午战事越来越激烈,彰义门守门执事太监曹化淳开门纳降,起义军呼啸着破城而入。起义军破城的消息传到禁中后,城内大乱,留守的百官纷纷逃跑,崇祯更是心急如焚,慌忙闯入殿内撞钟招人,结果却没有人应答。不得已持剑跑入后宫,见皇后及公主嫔妃正聚在一处恸哭,下令皇后自尽。自己又流着泪,掩着面狠心砍向长平公主,公主尖叫一声,挥起左臂做挡,立刻血流成河,晕死过去。崇祯再也没有勇气对其心爱的女儿下手,提着剑跑到昭仁殿,砍死了另一个女儿昭仁公主。其他的宫人无计可施,只有对泣,崇祯又杀嫔妃数人,投水而亡者有数百人。之后,他把太子及永王、定王等安排躲到了外戚周、田家,自己在混乱中与太监王承恩等准备换便装出城,可惜几个城门守将不是射箭阻止他逃跑就是躲起来不做理会,崇祯不得已再一次退回宫内击钟,希望有文武官员来护驾,结果和第一次一模一样。已经是穷途末路的崇祯,临死之前留给后世一个遗诏,他悔悟了吗?崇祯逃至万寿山上,看到自己的宫阙内烽烟四起,起义军鱼贯而入,当下泪流满面,心知大势已去。用剑割破手指立遗诏说:"朕自登极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凭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个。"逐披面赤足,著蓝衣,自缢于山角下一古柏旁。时年35岁。临死都没有改变他喜欢巧言饰过的个性,将覆亡之责推到群臣身上,死不醒悟。殊不知,群臣可全是你自己选的啊!当初你感叹不能遇到像岳飞一样的将领,可你遇到时,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总的来说,崇祯帝不和大多数历代末帝一样昏庸无能,但他也有自身不可饶恕的缺陷,《明史》评价说:"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此论公允。崇祯死后,虽然还有几位地方朱氏王爷在群臣的拥戴下组织了几年南明王朝,但已经是强弩之末,不成气候。再加上皇帝昏庸,群臣纷争,没有几年也就纷纷谢幕了。重新执掌中华的新型贵族是从关外崛起的女真人,又一个二百多年的王朝就要开始了。明朝这后一百多年的政事,除了几个刚正不屈的士大夫能让我们看到一丝亮色外,剩下整个国家一片黑暗。中国历史上没有那个朝代的怠政皇帝有如明朝之甚者。嬉戏误国、荒淫怠政,将祖宗江山、百姓生死统统抛之脑后,只顾一己行乐,这样的天子还能维持一个国家二百多年,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代文官政府的厉害,这也是前人翻来覆去想窥测其("超稳定结构")奥秘的原因吧。

明朝大事记

1368年朱元璋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国号曰明,建元洪武。

1449年蒙古瓦剌部进犯,明英宗御驾亲征,兵败被俘,是为"土木之变"。

1457年在景泰帝重病的情况下,英宗发动"夺门之变"重新抢回皇位,于谦被杀。

1510年八虎之一的宦官张永,密告刘瑾谋反,明武宗将刘瑾处死,刘瑾专权结束。

1524年世宗命去除自己亲生父亲称号"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中的"本生"二字,引发了"血溅左顺门"事件。

1542年明世宗宿端妃曹氏宫,宫婢杨金英等乘他熟睡之机,预谋用绳将其勒死,但误为死结。方皇后赶来救护,世宗得不死。是为"壬寅宫变"。

1582年万历朝的大改革家张居正去世,此后,他的改革措施逐渐被废止。

1590年努尔哈赤首次赴京"朝贡",受到明廷的赏赐。

1592年明神宗被迫发动"万历三大征",历时十余年,丧师数十万,耗银千万两,兵连祸结,国家遭难。

1615年一男子手持木棒,一直打到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前殿檐下才被太监们慌忙捉住,造成了明朝悬案"梃击案"。

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伐明。

1620年明光宗病魔缠身,宦官崔文升进献泄药,后鸿胪寺丞李可灼又进红丸两粒,光宗服药身死。朝中大哗,是为"红丸案"。同年,李选侍在光宗死后占据乾清宫,控制太子,不让登基,妄图邀封皇太后,是为"移宫案"。

1625年反对宦官专权的东林"六君子"下狱死。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统兵攻明宁远城,遭受起兵以来唯一的败仗,负重伤而归。八月病逝。六月,浙江巡抚潘汝祯,第一个请给魏忠贤立生祠,熹宗准其请,并赐名"普德"。此后各地闻风而起,于是魏忠贤生祠"几遍天下"。同年,"七君子"下狱死。

1627年熹宗病死,信王朱由检入继帝位,下令把魏忠贤发往凤阳,后又派人追逮治罪,魏忠贤畏罪自尽,结束了他罪大恶极的一生。

1630年袁崇焕被处以磔刑,崇祯帝轻率疑臣,自毁长城,致使大明王朝的堡垒不攻自破。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杀,明朝灭亡。

外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