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激情三十年:中国百姓生活大变迁
2494200000092

第92章 2002年(4)

文汇报11月1日讯(记者 史薇佳) 从去年3月《红色康乃馨》热播并引发其音像制品的热销后,国产电视剧,尤其是现实题材的作品,成为了音像市场上的宠儿。《激情燃烧的岁月》、《浮华背后》等音像制品甚至连连脱销。以往日剧、韩剧、古装剧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而一部国产电视剧 ,电视台的热播带来的热销,一般会持续2个多月,如果重播,会带来又一个销售的小高潮。这是近期音像市场上出现的新动向。

深圳高中实行导师制

北京日报11月2日讯(记者 戚海燕) 昨天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12名党员第一天上岗,成为200名高一、高二学生的导师。这一做法首开全国高中实行导师制先河。

“红色读物”京城热销

人民日报11月4日讯(新华社记者 王呈) 11月3日,在北京图书大厦“迎接党的十六大百部重点出版物”展柜前,众多读者在认真阅读。为迎接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北京图书大厦举办“永远跟党走”主题活动,向社会隆重推出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图书专架,百部重点出版物及百部重点音像制品展柜等,大受读者的欢迎。

深圳兴起指纹钥匙

广州日报11月4日讯 在深圳自从指纹识别技术在刚刚闭幕的第四届高交会上亮相后,“指纹钥匙”便开始在深圳各行各业流行起来,并全面介入人民用的保卫信息及其它安全设施。“一个指纹不会遗失”。专家说,用指纹开门,这就省却了用钥匙开门的麻烦。

我网络计算机核心系统实现“中国制造”

人民日报北京11月4日讯(记者 杨健) 经过1年时间的测试、实验和软件开发,我国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计算机今天在京推出,该产品从中央处理器到系统、应用软件等核心系统均为“中国制造”。

民间音乐日趋“荒漠化”

文汇报11月6日讯(记者 江胜信) 当我们或冷落或毁损中国民间音乐之时,日本等地却依旧保留着中国大唐“雅乐”、“能”等优秀品种。面对这一强烈的反差,中国音乐界专家在“抢救民间音乐”研讨会上提出了很多观点。著名声乐大师金铁霖扳着手指,一连说出江南丝竹、潮州音乐、纳西古乐、南音、新疆十二木卡姆等好多个民乐品种。他赞叹道:这些乐种平和、超然、浪漫、清新、朴素、细腻,其间饱含的人文精神往往是经典西乐、摇滚、爵士乐和前卫音乐无法比拟的。可惜的是,民间音乐原本丰厚的植被却还是正以惊人的速度日趋“荒漠化”。

三峡导流明渠截流成功

人民日报11月7日讯 2002年11月6日,继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之后,英雄的三峡建设者再次腰斩长江,成功实施了导流明渠截流。这一气吞山河的壮举,是三峡建设者献给党的十六大的一份厚礼。修建三峡工程,是中国人民的世纪追求。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国力强盛的今天,才把这种愿望变成了现实。这项能产生防洪、发电、航运、改善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工程,这项人类水利建设史上最浩大的工程,这项凝聚着广大建设者创新精神和勇气的工程,是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壮丽诗篇。

数码时代的到来

2002年,IT消费市场上的热点无疑是时尚的“数码”。在全球数码产品市场中,中国市场正式成为最具潜力的新生力量。国内数码市场上演的“世界大战”,推动了“数码时代”的来临。“战争”的结果是导致了数码产品价格不断下调,以前只有专业人士才装配的数码相机等高档产品,现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QQ”悄然走进都市人的生活圈

由腾讯公司推出的用于网上聊天的QICQ软件在我国迅速地普及,使得几乎每个网民都拥有一个或几个QICQ号码,并称“QQ”。也许是企鹅的图标憨态可掬,所以“QQ”贴纸、“QQ”玩具以及相关产品的专卖店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城市的大街小巷。如今城市中人用“QQ”谈恋爱、谈生意、订合同、传输文件、交朋友,已不再是新鲜事。“QQ”几乎可以帮人们搞定一切。它扩大了人们的交际圈子。

浙江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遗物

人民日报杭州11月21日电(记者 江南) 经过一个多月考古调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日前在杭州宣布:在浙江省安吉县、长兴县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31处、石制品333件。这是浙江省境内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至此,我国所有省区(包括台湾省)都有了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

健康关怀开始受关注

现在的人们开始对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多了一份关心。电台、电视台办起健康栏目,报纸、杂志也开辟健康版作为吸引读者的卖点。如今的报摊显眼处总有几本健康类杂志、保健医药书店、保健品商品也不断在街头亮相。人们逢年过节探亲访友,手里拎的东西已变成花样繁多的的“礼品药”。

18所中国重点高校首次登陆欧洲招生

新华社柏林11月22日电(记者 郑汉根) 18所中国重点高校22日开始在德国首都柏林进行为期两天的留学中国教育展览。这是中国高校首次在德国举行展览招收留学生。

广州每户家庭拥有1.6部手机

人民日报11月22日讯(记者 陈冀 钟伟萍) 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移动电话已成为寻常的大众消费品。据广州市城调队调查,截至今年10月底,广州市平均每户家庭拥有1.6部手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移动电话的款式、功能更新速度加快,品种增多,市场零售价格不断下降,过去移动电话独家经营的局面被打破,各营运商不断改进经营业务,根据市场需求推出多项优惠措施,使移动电话消费持续升温。

首例双臂移植手术获得成功

人民日报11月22日讯(新华社记者 周确) 日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正式对外宣布:由他们自行完成的世界首例双前臂移植手术获得成功,原本属于一位脑死亡者的一双手臂已活生生地“长”在了患者陈富根的残臂上。

北京人爱用鲜花扮靓居室

人民日报11月22日讯(记者 欣华) 北京现在花市很走俏,其原因就是北京人开始喜欢用鲜花了装扮自己的居室。大多数京城家庭的客厅、卧室、厨房都会摆上一两盆鲜花。这也表明了近年来我国消费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享受。

银行网上业务拉开序幕

文汇报11月24日讯(记者 金晓梅) 近日 ,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东亚银行和汇丰银行经营网上业务权 ,这是境外银行首次获准开办这项业务。它表明 ,国内网上银行大门对外资银行开启了进入通道 ,同时也标志着中外银行间网上业务的大比拼序幕已经拉开。

美容成为女性消费新时尚

中国的城市女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自己的脸面关心到如此无微不至的地步。走进任何一家像样点的商城、商厦、迎面全是喷香、豪华的化妆品天下,而“美容”和“护肤”更是电视里久播不衰的广告用语。想当年那些廉价便宜的“蛤蜊油”、“雪花膏”,现在最不时髦的妇女也早对它们不屑一顾了。从“铁姑娘”到“男人干的事,女人也照样能干”,再到如今女性的口红、纹眉、丰乳、拉皮,真是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我国第一例个人招聘人才

金陵晚报11月25日讯 25日上午8时许,记者在江苏英万人才市场举行的一场大型人才交流会上看到一位董先生很特别,因为他不是“单位”招聘,而是个人招聘秘书和助理,开始在其它人才市场遭到拒绝。在这场交流会上如愿以偿。该市场王总告诉记者,据他所知,个人招聘人才,董先生是全国第一例。

职业玩家重庆问世

重庆晚报11月26日讯 中国内地首批职业玩家在重庆问世。24日,8名重庆游戏玩家正式与北京国研科技签约,成为中国第一批打游戏当饭吃的人,每月收入5000元。

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完成

人民日报重庆12月3日电(记者 熊学莉 廖雅琴 范伟国) 首例中国数字化可视人体日前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完成。“他”的诞生,为我国乃至整个东方人提供了系统、完整和细致的人体结构基本数据和图像资料。这一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由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张绍祥教授带领20多人的课题组,经过3年多的努力完成的。目前,我国正式成为第三个拥有本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的国家。有了“可视人”,可以提高人体影像学的精确度,为疾病诊断、新药开发和外科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数据。同时“可视人”还可广泛应用于航空、体育、汽车、建筑、机电制造以及影视制作等与人体结构直接相关的行业。

河南30万家企业网上“安家”

人民日报郑州12月7日电(记者 王明浩) 目前,河南省已有30多万家企业在互联网上“安营扎寨”。网上再现交易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

沈阳驶出中国首辆出境游专列

辽宁晚报12月13日讯 沈阳铁路局开创中国铁路史上先河,首推出境旅游专列。据悉,这种“东方快车”选择了车内设施先进、美观时尚、豪华舒适的车型。

我手机用户突破两亿户

人民日报北京12月17日讯(记者 冉永平) 据信息产业部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11月底,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突破2亿户大关,达到2.0031亿户。

跨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

文汇报12月22日讯(记者 何勇海) 进入2002年,跨国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量涌入中国,全年利用外资突破500亿美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 ,中国入世第一年很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

福建所有乡镇卫生院院长公开招聘

人民日报福州12月22日电(记者 蔡小伟) 福建省日前决定,明年底前完成乡镇卫生院布局调整,公开招聘所有卫生院院长: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全县或更大范围内公开招聘;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其工资和医疗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列入财政预算。同时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对不称职的乡镇卫生院院长予以解聘。

“机器人医生”亮相

人民日报12月23日讯(记者 张耀智) 12月20日,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主任赵强教授等医生在“机器人医生”伊索的辅助下,成功完成了一次手术。据介绍,与人做手术相比,“机器人医生”的“手”的稳定性更好,还具有自动记忆功能,能轻易在各个解剖位置准确定位,真正做到了三维观察。

电子贺卡俏郑州

人民日报12月28日讯(记者 辛闻) 给亲戚朋友寄张贺卡互致问候,是许多人新年将至的“必修课”。与过去糊信封、跑邮局相比,如今越来越多的郑州人选择了通过网络发送电子贺卡。在文化路、大学路等地的网吧里,我们看到许多年轻人正聚集在电脑前,为朋友制作和发送电子贺卡。“我一个上午已经发送了30多张电子贺卡。与填写纸质贺卡相比,电子贺卡不仅快捷,还可以自己来设计画面,真是方便极了。”大学生王楚这样说道。在网上,许多网站开设了电子贺卡专栏,画面的内容比往年更逼真、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