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明王朝
2505000000011

第11章 明成祖朱棣开创永乐盛世(4)

这次船队从占城出发,一直来到柯枝,沿途向各国宣谕诏令,赏赐物品,送还使臣,并且进行贸易往来。柯枝在古代印度半岛上是重要的商业港口。郑和这次到达该地后,正式加封了柯枝国王,把柯枝国中的山封为镇国之山,并且建造石碑作为纪念。明成祖亲自撰写了碑文,并在其中表达了他的恩及四方的抱负。

由于第四次远航时麻林贡麒麟,轰动了明朝统治阶层。这次郑和出访,西南远国都选取了珍禽异兽加以进献。忽鲁谟斯赠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进贡麒麟和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送花福禄和狮子;卜剌哇(今非洲东海岸索马里之布腊瓦)送千里骆驼和鸵鸟;爪哇、古里贡麇里羔兽等。这就构成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诸国贡品的一大特征。因此,郑和率船队回国之后,又在朝廷上下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次,同样有国家派使臣随船队前来访问,随行的还有王子或其他国王宗室。在郑和这次出访期间,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东国酋长巴都葛叭答剌、故苏禄峒酋长之妻叭都葛巴刺卜、苏禄西国酋长麻哈剌吒葛刺马丁,各人带着亲人及随从,组成多达340余人的使团,带着金镂表、珍珠、宝石、玳瑁等物来朝进贡。明朝非常欢迎他们,分别加封他们为苏禄国东王、峒王、西王,并御赐袭衣、冠服、鞍马、印章、仪仗。随从头目三百余人,人人有赏。并大设宴席,悉心照顾。访问了近一个月,明朝送他们走时还重重赏赐了一番。九月十三日,他们路过德州时,苏禄东王巴都葛叭答刺突然因病去世,成祖听说后,十分悲痛,命按照王礼祭葬,并派礼部郎中陈士启做主祭。成祖亲自写祭文,伤痛之余,对其大加赞赏。苏禄王访问中国是对郑和出访苏禄的回访,反映了成祖一直要加强与外界交流的心愿,这是中菲友好关系史上极珍贵的一页。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三十日,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距上次远航已有一年多时间,郑和原本要再休整一段时间,但因为东北季风很快要过去,只好匆匆忙忙率舰队再次出航,此为第六次远航。此次随从人员有郭崇礼、马欢等,还有孔和卜花、洪保、唐观保、杨庆、杨敏、李恺等。十六国使臣为: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今阿曼的佐法尔)、剌撒、卜剌哇、木骨都束、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喃渤利、苏门答剌、阿鲁、满剌加、甘巴里(今印度西部坎贝一带)等,他们都得到了大量赏赐。

郑和这次出航,派出一个分宗船队前往阿丹国(今也门共和国之亚丁),大小官员随阿丹国王到海滨迎接。阿丹是古代西亚着名的国际商业港口,这儿资源丰富,交通方便。阿丹国王赞成郑和船队与当地居民之间的贸易关系,船队于是在这儿买到了二钱重的大块猫眼石、高达二尺的珊瑚树、五柜珊瑚枝,以及各色雅姑、白鸠、珍宝、蔷薇露、金珀、狮子、麒麟、花福鹿、鸵鸡、金钱豹等宝物和珍禽异兽。

郑和则在带领大宗船队到达了祖法儿国之后,开始宣读诏书,颁赐赏物,并开始同祖法儿国的居民进行商业交往。郑和并不极力去搜寻宝物,而是把重点放在用瓷器等中国产品换取没药、乳香、芦荟、血竭之类药物和香料。

当得知郑和船队到达的消息后,孟加拉国王热烈地欢迎郑和船队,派一千骑兵去迎接招待他们。王宫内左右摆设长廊,用黄铜装饰屋柱。宫内还设有千余人左右的马队,国王坐在宝座上,两个手持银杖的人引郑和一行人进来,走到中间,再换两个手持金杖的人引路,国王跪下叩头迎取诏书。后来还宴请郑和,并赠郑和等使者金盔、金瓶、金系腰、金盆,副使则赠银制品,所有的人都有赠品。这个场面新奇而盛大,可见当时周边国家对中国的仰慕之情。

永乐二十年(1422年)八月十八日,郑和船队回到国内,随船来访的有阿丹、苏门答剌和暹罗等国的使者。

郑和前三次航行打通了往南亚次大陆的路线,并设立了中间贸易联络处,所以后三次出航就主要联系阿拉伯沿海及非洲东海岸,每次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出色,密切了中国与阿拉伯及非洲东海岸国家的关系。这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段辉煌时期。

郑和第六次回国后,一直休养调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十六日,再次遵旨出使旧港。因为当时施进卿已死,郑和之出使是为了解决旧港宣慰使的继承,即命施进卿之女施二姐承袭,继续巩固与旧港的友好关系。

五次北征

元末明初,明军将蒙古统治者逐出中原。北元北迁之后,几经变迁,到永乐初年,蒙古已经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大部分,双方鏖战不休。永乐年间,明朝与瓦剌经过互相遣使通好之后,于永乐七年正式册封瓦剌诸头目。而在此之前,鞑靼发生内乱,大汗鬼力赤死亡,本雅失里继任大汗。本雅失里即位之后,杀了明成祖派遣的使者,而且在明朝边境剽掠。明成祖遂派淇国公丘福为镇虏大将军总兵官,率师十万,北征鞑靼。丘福率师深入蒙古腹地,在胪朐河(即克鲁伦河)陷入蒙军的包围之中,全军覆没。明成祖大怒,决定于永乐八年亲自率军北征鞑靼。

明成祖朱棣分别在永乐八年、永乐十二年、永乐二十年、永乐二十一年、永乐二十二年进行了五次北征。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成祖的北征之路吧。

蒙古高原,东面有大兴安岭山脉,西面有帕米尔高原派生的山脉,中间分布着河川、湖泊、沙漠、草原、森林、丘陵等。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年降雨量稀少,与农业地带相比,是缺水的地区。昼夜温差较大,冬寒夏热,冬夏气候差异也很大,五六月间为风季,常形成夹带沙尘的风暴。鞑靼的根据地在斡难河(即鄂嫩河)、胪朐河一带。每年的春夏之交,这里水草茂盛,是游牧的好地方。这一带也是明成祖首次北征的主战场。

永乐八年(1410年)正月十五,明成祖向天地、宗庙、社稷祭告亲征鞑靼之事。二月,亲率大军由北京启程。明成祖率领的明军号称五十万,其中包括过去在战争中归降的蒙古军,还有女真军,及向朝鲜征调的军马。明军没有隐瞒征伐鞑靼的企图,于三月九日在鸣銮戍举行了大阅兵,阵容东西绵亘数十里,并请来朝贡的瓦剌使者观看。进军的速度也不算快,经常是上午行军,中午之后休息,甚至还会在途中休整一至数天。后勤的补给方式是,动用武刚车三万辆,运粮约二十五万石,随军而行。每十日路程,则建筑一个城寨。城寨通常都有水源,当前进的明军缺水时,可以派人回到后面的城寨取水。同时,明军在每一个城寨里面贮存了粮草,并留置一部分军队守卫。

五月一日,明军到达胪朐河(明成祖改其名为“饮马河”)。至此,他们已经深入蒙古腹地,却仍未与蒙军相遇。五月五日,明军首次捕获蒙军间谍。五月八日,明军前进至环翠阜。据一位名叫款台的明军指挥捕获的蒙古人供称,鞑靼发生内讧,大汗本雅失里率一部分人马向西欲投奔瓦剌,现在已经到达了兀古儿扎河(即克鲁伦河北),而太师阿鲁台则率另一部分人马东奔。就在五月八日这一天,明军筑起一座“杀胡城”,作为驻屯基地。针对鞑靼已经分散为两部分的事实,明成祖亦改变了以往集中兵力的布置,而采取分兵应付的措施。明成祖将明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驻扎在“杀胡城”,以监视东奔的阿鲁台部;另一部分则在明成祖的亲自带领下,携带二十日粮,追击本雅失里。

当明成祖率军到达兀古儿扎河时,发现本雅失里已经离开该地。明军连夜追击。五月十三日,明军到达了斡难河畔,终于追上了本雅失里,双方爆发了一场激战。明成祖亲自登山指挥明军布阵,明军先锋发起进攻,迅速击败了蒙军,俘虏了一批男女、牲畜、辎重等。本雅失里战败之后,率领七骑渡河逃跑,明成祖命令游击将军刘江、骠骑将军梁福追击。刘江、梁福最后却空手而还。明成祖班师回到“饮马河”,与驻扎在“杀胡城”的明军会合之后,得到谍报,得知鞑靼知院失乃干率领一部分溃散的蒙军在广武镇一带,欲向明军投降。明成祖令明军指挥廓廓帖木儿前往招抚,同时,再次作出分兵的决定,令清远侯王友、广恩伯刘才率领一部分明军回师开平,防备失乃干。如果失乃干拒绝投降,则对其予以攻击。明成祖率领另一部分明军则沿“饮马河”东进,搜索鞑靼太师阿鲁台部。

六月初九,东进的明军搜索到静虏镇(兀儿古纳河一带)时,明军出动数百名骑兵上前挑战蒙军,阿鲁台亲自带领数千骑兵冲向明成祖御营,结果遭到了明军都督兼骁骑将军谭广率领的神机营的射击。

据史载,神机营为了能够保证长时间持续的射击,通常分为三排,前一排首先由处于队列第一、三、五、七、九、十一等位置的士兵射击,再由处于队列第二、四、六、八、十等位置的士兵射击。前一排的士兵在每一次射击之后,马上将神机铳递回中间一排的士兵,同时从中间一排的士兵手中接过装好弹药的神机铳。中间一排的士兵一方面负责从前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射击之后的神机铳,并向后传递给第三排的士兵装上弹药;另一方面负责从第三排士兵的手中接过已经装好弹药的神机铳,并向前传递给前一排的士兵。

当神机营用神机铳重创了蒙军之后,明成祖亲率千余精锐骑兵冲锋,利箭如雨般射向蒙军。阿鲁台在败退时,惊惶失措,曾一度堕马。

至此,明成祖第一次北征的大型战役已经基本结束。

明成祖首次北征,在侦察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但在后来对鞑靼的三次北征中,均弄不清楚对面蒙军的位置。这表明,鞑靼方面已经吸取了教训,采取了有效的反侦察措施。另外,明成祖首次北征,神机营在作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对明成祖后来的四次北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在后来永乐二十年的北征中,明军屯营时,大营居中央,大营之外分驻五军,步兵在内,骑兵在外,而神机营又在骑兵之外。这意味着一旦与敌人交锋,神机营必将首当其冲。

明成祖首次北征历时三个多月,纵横二三千公里,虽然未能歼灭鞑靼部,却扫荡了鞑靼的根据地斡难河、胪朐河一带,促成了鞑靼内讧,致使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在逃亡途中被瓦剌杀死、鞑靼太师阿鲁台称臣朝贡。永乐八年之后,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已死,瓦剌的头目马哈木、太平、秃孛罗和鞑靼的头目阿鲁台已经先后向明成祖称臣朝贡。这一刻的明成祖,已经成为了蒙古诸部的最高统治者。

本雅失里死后,阿鲁台多次请求明成祖出兵攻打瓦剌,为本雅失里报仇。阿鲁台还率余部奔至长城附近。而瓦剌部不断要挟明朝给他封赏,并妄想占领明朝的宁夏、甘肃等地区,屯兵边境,向漠南进逼。为了满足鞑靼的请求,更为了明朝边境的安宁,朱棣决定亲征瓦剌部。

永乐十二年(1414年)三月,朱棣率三十万大军由京师出发,并让皇太孙随行。四月,在兴和(今河北张北)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六月初,前锋在三峡口(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击败了瓦剌部的散兵游勇。朱棣乘势向西北方向进攻。

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遭到了瓦剌军的依山抵抗。朱棣以精骑引诱瓦剌军离开山势出战,另外部署神机炮及时炮击,自己亲率铁骑冲入敌阵,杀敌无数,瓦剌军大败。朱棣乘胜追击,并兵分三路夹击瓦剌军的反扑势力,瓦剌军败逃。瓦剌部受此重创,此后多年不敢犯边。

第二年,瓦剌也向明朝贡马谢罪。

经过数年的恢复,鞑靼的势力重新强盛起来。阿鲁台重新反叛明朝,轻慢侮辱明朝使节,并时常对边境进行骚扰。朱棣曾写信进行告诫,但阿鲁台依然我行我素。永乐十九年(1421年)十月,阿鲁台竟大举围攻明朝北方重镇兴和,杀死了指挥使王祥。为了打击鞑靼的嚣张气焰,朱棣决定第三次北征。

永乐二十年(1422年)二月,朱棣率军出征。三月,军队出了北京,主力仍沿原路北上。当大军到达宣府(今河北宣化)东南的鸡鸣山时,阿鲁台听说朱棣御驾亲征,便乘夜从兴和逃跑,避而不战。诸将请求追击,朱棣没有采纳。五月,大军过偏岭,举行了阅兵式。朱棣亲自作了平虏歌曲,让将士传唱,鼓舞士气。七月,大军到达煞胡原,俘虏了阿鲁台的部属。得知阿鲁台本人已经仓皇北逃,朱棣怕重蹈丘福孤军深入的覆辙,下令停止追击。

回师途中,朱棣认为兀良哈部是阿鲁台的羽翼,便选派步兵和骑兵两万余人,五路并进攻打兀良哈。兀良哈听说明军前来,仓皇西逃。朱棣指挥军队夹击围歼,大败兀良哈部。九月初,得胜回京。

永乐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朱棣又两次亲征蒙古。至此,五次北征暂时告一段落。

明朝建立以后,退居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北元,在政治上、军事上仍有一定的实力,不断南下袭扰明朝的北部边疆。洪武年间,因为将主要精力用于恢复社会经济和生产,同时也因为元末战争刚刚结束,百姓贫困,人力物力缺乏,一时无法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不能长驱进入漠北作战,所以基本上采取了政治上以招抚为主,军事上以防范为主的政策。永乐年间,仍然沿用这一政策。到了永乐中叶,朱棣才在政治上利用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军事上则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在此后长达十五年的六次作战中,除了第一次丘福轻敌冒进全军覆没外,以及最后两次因为鞑靼避而不战未有斩获外,其余三次都取得了胜利。

作为一个马上皇帝,朱棣对于战争似乎情有独钟。在中国历史上,帝王亲征的并不少见。但没有哪个帝王能像明成祖那样,接二连三地大规模亲征。尤其是后三次,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连续亲征。我们只能这样认为:朱棣对于这种征服的快感,是有着很深刻的体验的。从起兵靖难到五次北征,这种金戈铁马的经历,已经成了他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拼杀的生活是那样的有声有色,远比枯燥的宫廷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刺激。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榆木川,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北方小城,注定要将自己的名字与一代枭雄朱棣联系在一起。朱棣在这里召见了英国公张辅,留下了极其简短的遗诏:“传位皇太子,丧服礼仪,一遵太祖遗制。”

就这样,朱棣在征战的路上结束了自己年仅六十五岁的生命。

出兵安南

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在中国古代也称交州、交址、交趾等。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登上皇位后不久,安南国王胡一元派遣使者前来,请求明朝皇帝册封他继承安南原先的陈氏王朝,为新的国王。明成祖于是派遣使臣去安南考察实际情况,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便册封了。但朱棣不知道的是,他派去的使臣收受了安南国王的贿赂,这才与安南国内的老臣一起为国王请命。不过,朱棣确实对胡姓国王的惟命是从很为满意。于是,第二年,新的安南国王便开始入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