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开国第一战1
25179400000019

第19章 得陇望蜀 联合国聚众涉险 厉兵秣马 志愿军整装待发(4)

“听说中央不是早已决定让林彪同志去吗?”彭德怀问。

“林彪同志最近身体不好,中央批准他马上到苏联休养。常委几个同志商量,这副重担,还是请你彭老总来担!你可能思想上还没准备吧?有什么困难可以先讲!”毛泽东两眼注视着彭德怀说。

短暂的沉寂。

“主席,你是了解我的,我服从中央决定!”彭德怀浓眉一扬。

毛泽东大为感动:

“好啊,还是你彭老总在中央为难之时,坚决支持和服从中央决定,这下我就放心了。现在美军已大批越过三八线向北冒进,我们不能再等待了,要尽快出兵!今天下午政治局继续开会,请你说说对出兵援朝的意见。”

下午,彭德怀在会上声如洪钟: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总是要吃人的。我们还是不得安宁。不同美帝国主义见个高低,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这个兵,我看是非出不可!”

“讲得好!”毛泽东大声喝彩,“可是,德怀同志,这件事情的确风险很大,所以我们说,一个,不出兵则已,一出兵就要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要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敌人。二个,既然打起来,就要准备着美国同我们宣战,就要准备着他们至少要轰炸我们的大城市和工业基地,使用海军攻击我们沿海城市,甚至到处轰炸,一直到丢原子弹。”

点将加激将!

“这个,我也考虑过了。”彭德怀说,“关键是能否打胜,打胜了,风险就小,打不胜,风险就大。我想,最后无非是他们进来,我们再回到山沟沟里去,就当我们晚解放几年!”

“好,彭德怀同志的意见我看很好。抗美援朝我是积极分子,彭德怀同志是百分百支持我的,看来这一仗是非打不可,将来全国人民都要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拿起一封信来扬了扬,“你们看,连傅作义先生都给我写信,认为应该出兵朝鲜,不然后患无穷……民主人士尚且如此,我们共产党人还怕什么?”

政治局扩大会议最后终于取得一致意见:

“中国出兵参战,既是朝鲜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中国人民眼前利益的需要。因此,我们党中央认为:中国人民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会议决定用10天时间作准备,初步预定10月15日先出动两军入朝作战。

同时决定,参战部队由彭德怀挂帅。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次日——10月6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入朝作战具体问题。会上,林彪老调重弹,说为了拯救一个几千万人口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国,实在不划算。我们打国民党军队有把握,但打美军行么?美国有强大的海空军,有原子弹,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他逼急了,扔两颗原子弹来轰炸我国本土,也够我们受的。如果一定要出兵,最好是出而不战,出去看看,不行就回来。

这点子够馊的!

“出而不战”?那出去干什么?到时往回跑,不是更被动?还不如那不出兵的主意来得直接!

真不敢相信这是用兵出神入化的林彪想出来的点子。

周恩来当众批评了林彪,说现在不是出不出兵的问题,而是讨论怎样落实军委决定的问题。

彭德怀态度坚决地支持了周恩来。

由于当日斯大林回电毛泽东,对中国出兵朝鲜有了具体支持的表示,故会议决定:周恩来、林彪赴苏联与斯大林商洽提供空军掩护和武器装备方面的问题。

10月8日,周恩来、林彪飞赴苏联。

师出当有名,名正事必成。

既要投入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又要使中美两国从国际法的意义上不进入战争状态,从而限制战争规模,出兵的名义当然非常重要。

从组建东北边防军那时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就在考虑出兵时应当采用的名义。如果继续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就等于是中国政府的军队正式同美、英、法等国组成的“联合国军”开战,就可能使新中国与这些国家进入战争状态,扩大战争的规模。为此,毛泽东在8月间就提议,不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参战,入朝部队冠以“志愿军”名称。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10月8日,毛泽东在起草出兵命令时,将原文上的“支援军”勾掉,改为“志愿军”。

出国作战部队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从此,诸多国家的军事辞典都增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条目。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名,永垂史册。

联合国当然不知道鸭绿江这边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10月7日,联合国在美国操纵下通过了“统一”朝鲜的决议。“联合国军”

一意孤行,置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于不顾,大举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此时的白宫,胆子越来越壮,又给麦克阿瑟放了一马。10月9日,参谋长联席会议致电麦克阿瑟:

今后中国共产党要是不事先声明就在朝鲜任何地方公开或隐蔽地使用大量的部队,你应该根据自己的判断,只要在你指挥下的部队有可能获得胜利,你就继续行动。

废话,“事先声明”?什么叫事先声明?周恩来已经有言在先五日有余!——“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小人动手老子也动手!三岁的毛孩子也能听出里面蕴藏的杀机,非得跟你们说白了不成?“根据自己的判断”?那你们这些声名赫赫的二战名将是干什么吃的?把一件可能触发两国大战的大事用模棱两可的方式交给一个战区统帅,你们就那么心安理得?你们就那么相信这个自命不凡的老家伙?

笔者从中读出的只能是自私、圆滑、轻率和对美利坚合众国根本利益的极度不负责任!不过,这也使接下去的戏变得更加好看!

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切切之令,殷殷之望,正正之旗,凛凛之帅!何敌不可破?同日,毛泽东将出兵决定电告金日成。

当夜,彭德怀和高岗即赶赴沈阳。

行前,毛泽东担心彭德怀的安全,建议他在鸭绿江北岸开设指挥所,但彭德怀不同意,坚持过江与金日成在一起,以便协调两军统一指挥。同时还向毛泽东建议,在战斗打响之前,各方面要绝对保守秘密;打响之后,新华社在报道和广播方面要注意分寸,设法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判断上的错觉,以便志愿军迅速隐蔽开进,夺得先机。

次日,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主持召开第十三兵团军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军委命令,筹建志愿军司、政、后指挥机关,部署入朝作战事宜。会上,彭德怀决定于10月11日先行入朝,与在德川的金日成会晤,商讨联合作战问题。

各军干部也在会上提出了出国作战时有无空军支援的问题。彭德怀、高岗二人于当日11时又联名致电毛泽东,询问:“我军出动时军委能派出多少战斗机和轰炸机配合?何时能出动并由何人负责指挥,盼速示!”

大家都对空军抱有很高的期望值。

其间,彭德怀还与金日成的联络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次帅朴一禹会面,听他通报了朝鲜战况。因朴一禹所言敌情极其严重,彭德怀当即电请中央军委改变先出动两个军的计划,让第十三兵团4个军和3个炮兵师全部出动,在鸭绿江彼岸集结待机。

10月11日,毛泽东复电批准彭德怀的方案。

参战各部队同时开展政治动员和报名誓师活动。

哪里还用得着动员?一听说要打仗了,就连许多已经复员到地方的官兵,都纷纷跑回部队,死乞白赖软磨硬缠,要求随队参战。部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一夜之间,便将具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符号特征的服装、旗帜等全部清装入库,全军换着朝鲜人民军服装。团以下干部的笔记本和中文书籍都留在国内留守处。

军以上干部会议后,彭德怀与即将上阵的将军们共饮出征酒。这位沙场老将豪迈地举杯致辞:

“从井冈山到朝鲜,还是咱们这些人。咱们叫志愿军,其实我也不是志愿的。要不是美国军队压到了鸭绿江边,我也不会志愿的。现在他打到了咱们家门口,我志愿挂帅出征,你们志愿不志愿?”

“志愿!”

阳刚之气冲出丹田,震荡屋宇。

谁都想跟盛气凌人的美国鬼子过过招。

挽弓控弦,引而待发!

只等一声令下!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也将此决策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作了通报。

各党派一致拥护中共中央的决定,并决定成立以郭沫若为主席,彭真、陈叔通为副主席的“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战争开始后称“抗美援朝总会”),动员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即使是对出兵援朝持保留态度的梁漱溟先生,在事情定下来以后,也积极地参加了抗美援朝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支持蒋介石进行内战的对华政策,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群众中种下了深深的反美情绪,即或是受过美式教育的知识分子,除了部分人存有畏美情绪,担心战争打不赢外,绝大多数人在政治态度上也都认为美国欺人太甚,应该坚决予以抵抗。

同仇敌忾!

而在当时,中国国内形势非常严峻。

革命刚胜利一年,长期战争创伤尚未恢复,财政经济状况相当严峻,物价不稳,城市有400多万职工和知识分子失业,农村有近4000万人口遭受水旱灾害。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大批土匪还十分猖獗,西藏还未获解放。而且,这场即将开始的战争的对手又是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双方国力、军力和经济实力对比悬殊,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以1950年为例,美国钢产量达8772万吨,工农业总产值达2800亿美元;而中国钢产量为60万吨,工农业总产值为人民币446亿元(折合美元100亿)。美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军火工业,握有原子弹,仅各种弹药每年的产量就达数百万吨。不要说中国,就是被视为中国后台的苏联,当时的工农业总产值也只有美国的1/3,虽然也有原子弹,但却难以打到美国的本土。从双方军队装备来看,美军一个军拥有火炮1428门,汽车约7000辆,坦克430辆,此外,朝鲜战区内还有1100架作战飞机和300艘舰艇;而人民解放军一个军拥有75毫米以上火炮198门,汽车约120辆,没有坦克,也没有海空军掩护。作为这次战争的始作俑者,苏联也不愿因援助朝鲜而冒与美国发生冲突的危险,只是通知中共中央:“金日成同志到中国东北组织流亡政府。”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决定,“英明决策”、“非凡气魄”等字眼都难以通达其意,尽传其神。

谁来想个更好的?

30多年后的1986年10月,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乔纳森·波拉克先生在为北京举行的中美关系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中说:

“北京决定参加朝鲜战争是受形势的支配,而不是按计划。”

1989年5月5日,美国军事历史学家约翰·托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与他的中国同行们交流时说:“中国出兵朝鲜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的。如果苏联打到墨西哥,那么美国在5分钟之内就会决定出兵。”1994年,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大外交》中写道:“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理由去做出相反的结论。”此语信然。寇能往,我亦能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