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了解伊斯兰教
2526400000071

第71章 流动穆斯林与大城市回族社区——以南京、上海等城市为例(3)

3.回族社区清真寺为流动穆斯林提供了宗教功课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和平台。在回族社区的清真寺,流动穆斯林能够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能够较好地保持自身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清真寺成为流动穆斯林群体学习和交流伊斯兰教知识和文化的场所。大城市回族社区的存在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穆斯林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增进了他们之间的理解与融合,有利于不同民族穆斯林之间的团结。

为了让流动穆斯林能够学习宗教知识,传承文化传统,特别是下一代青少年穆斯林能够学习一些简单的宗教知识,一些清真寺利用暑假和双休日开办了阿语学习班和宗教知识讲座。一些清真寺还利用假期组织青年穆斯林大学生开展健康有益的文艺、郊游、谈心会等活动。2006年夏天深圳市伊协组织穆斯林青年夏令营,有150多人参加,他们爬山、打球、组织文艺活动、开展球类比赛、组织演讲、学习宗教知识等。南京市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外来穆斯林大学生50多人组织郊游,还安排参观了郑和墓、刘智墓、净觉寺、草桥寺等,开展交流谈心等活动。上海市沪西寺利用暑假开展外来流动穆斯林学习班,建立流动困难穆斯林联系和登记制度,任何流动穆斯林如果有困难都可以登记并获得相应帮助,清真寺已经成为流动穆斯林心中的家。

调查中,我们让流动穆斯林对所在城市的清真寺管理水平评价,有约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清真寺管理良好;有约1/4的人认为管理一般,有待加强;不足1/4的人表示不满意或说不清楚。这说明,流动穆斯林对于大城市回族社区的清真寺管理能力和水平虽基本认可但是还存在不少不满情绪。

4.促使流动穆斯林实现文化转型。来城市之前,许多穆斯林缺乏法律意识,缺少组织化的网络,呈现出“一盘散沙”式的传统乡村社会特征。他们“一步”跨到具有理性化、法理化、组织化、有序化特征的现代城市社会,并学会建立自己的组织,使用合法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善自身的形象,以适应城市生活需要。

在上海和天津调查期间,我们获悉,早期来城市的穆斯林精英分子正在筹备成立相关的经济合作组织。来自青海的胡先生已经联合天津的60多家清真饮食饭店组成了“清真饮食合作社”,正在努力从事连锁经营,以摆脱个体经营的困难和不足。2006年4月南京市“西北联络组”正式成立以来为流动穆斯林排忧解难维权办事、宣传党的民族宗教和经济文化政策、积极发展民族宗教文化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化解了多起与流动穆斯林有关的矛盾和纠纷。2007年春节前夕,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栏目播放了“兰州拉面背后的秘密”节目,引起了一定的社会恐慌,一时间拉面馆“门可罗雀”。西北联络组和省市民族宗教管理部门一起较好地平息了这次突发事件,受到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好评。西北联络组主要负责人还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目前该联络组正配合市宗教局为开展全市“清真饮食拉面大赛”而努力工作。新疆驻上海办事处还主动为流动维族穆斯林排忧解难,安排工作,最近正在团结维族穆斯林成立“上海新疆商会”。

为了改变科学文化知识落后的面貌,流动穆斯林特别重视子女的学习教育。有8.9%的人表示迁移城市“是为了促进子女将来的发展”。不能随父母来城市的子女大多在家乡就读,初中毕业后在城市选择就业,或在自己家的饭店中学习手艺并学做生意,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接班。然而调查显示,孩子随父母来城市的数量并不多,在城市学习的障碍还比较大。当问及子女在城市上学有哪些困难的时候,有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经济困难、学费高(55).9%),其次是没有地方学习宗教知识(6.7%)。缺少回民小学或中学、教学质量不高、受到歧视等也是主要困难。

在城市上学的困难

以回族为主的流动穆斯林普遍比较重视子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宗教知识,重视穆斯林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传承,积极适应新的城市环境,参与城市经济文化生活,建立组织,加强联络,团结一致,正在实现自身的文化转型。这种文化转型促进了他们自身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适应了整个回族文化模式转型的需要——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中外先进文化,形成开放型回族文化新模式。

5.相对在家乡而言部分流动穆斯林宗教生活淡化了。我们以宗教生活的主要形式——礼拜的频率和每年封斋情况为例来看这一变化。

做礼拜的情况

从表2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做礼拜的情况在其进入城市前后的变化较大。在迁入城市前,有近四成能完成每天五礼,近20%的人每周做礼拜的次数较多,而在迁入城市后,能够每天继续完成五礼的人数减少了一半,只能参加每周聚礼或每年会礼的人数大量增加。由此可见,他们进入城市之后,原本正常、有规律性的宗教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些影响。

封斋是穆斯林非常重要和独具特色的宗教和生活习惯,封斋不仅是长期形成的固定民族传统,也是宗教信仰的要求。然而这一情况在流动穆斯林身上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从统计结果来看,每年都封斋的人数比例从迁入城市前的77.1%下降到68.0%,而由于条件不允许基本不封斋的人数比例增加了5.8个百分点(表3)。

封斋的情况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部分流动穆斯林宗教活动频率减少的主要原因是:(1)大城市生活环境的变化——对比家乡周围缺少宗教氛围和条件,大城市是陌生人社会,人们的行动缺少了熟人社会的约束;(2)经济生活的影响——做生意和打工都不能像种田一样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城市经济生活具有较强的时间约束性;(3)去清真寺的距离较远——大部分大城市穆斯林去清真寺要用30—60分钟时间,时间成本加上交通费用足可以将一些年轻而且收入不高的流动穆斯林挡在清真寺外。

五、结论

在流动穆斯林和大城市回族社区的互动过程中,两个重要场域是清真寺和清真饮食店,其互动的主题是宗教生活和经济生活。互动的结果之一是流动穆斯林的经济地位普遍提升,但是部分人宗教生活开始淡化;结果之二是回族社区的整体宗教氛围明显增加,民族经济发展更有特色和影响,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更加和谐。

总的来看,流动穆斯林不仅促进了大城市回族社区的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的发展,而且通过自身的努力促进了整个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为城市对外开放和吸引投资提供了文化支撑。同时,流动穆斯林也适应了城市生活方式,促进了自身的现代化。这既有利于穆斯林本人和所在城市,又有利于穆斯林流出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朱玉,周婷玉:《全国流动人口数量10年内翻番》,http://www.xinhuanet.com.2005—01—05。

(2)马冬梅:《都市外来回族穆斯林社会网络的建构——以桂林市为例》,载《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

(3)李伟梁:《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以武汉市的调研为例》,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张继焦:《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0页。

(5)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6页。

(6)张鸿雁,白友涛:《大城市回族社区社会与文化功能》,载《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7)白友涛:《回族文化模式转型论——基于对大城市回族文化模式变迁的思考》,载《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8)白友涛:《盘根草——城市现代化背景下的回族社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页。

(9)调查对象“流动穆斯林”的标准是:没有当地(包括郊区)正式户籍的,在城市居住时间为3个月至15年的成年穆斯林。在各城市的调查地点主要是清真寺和清真餐馆。各城市回收有效问卷情况:南京市298,上海市319,天津市197,深圳市61,兰州129,西宁41,西安81,银川100。

(10)周刚:《如何处理某些无证摊担的问题》,http://www.xhby.net/bbs/viewthread.php?tid=58418.

(原文刊载于《回族研究》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