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无法及时筹措到6000万美元以偿还到期债务,在一切希望落空之后,香港本土第一大证券行百富勤投资控股公司决定清盘。事实上,当时百富勤公司只是定息市场业务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蒙受了巨额损失,集团整体仍在赢利,也远未达到资不抵债的。然而终因现金不足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被迫清盘。
港府的调查报告
1999年4月,港府的财政司根据《公司条例》委任审查员进行调查,重点希望查清导致该公司倒闭的原因和经过,并就事件中应汲取的教训和改善香港在监管方面的安排提出建议,以避免同类事件再次发生。整个调查报告耗资980万元港币,于2000年2月完成。在征求香港律政司和警方意见之后,于2000年3月26日正式公开。
这份独立报告指出,导致“百富勤”倒闭的近因是亚洲金融风暴。不过,其主要原因是公司的财务报告及会计程序、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方面的基础系统存在问题。
具体到财务管理方面,报告指出:“百富勤定息债券”(PFIL)于1997年为印尼安稳的士公司发行巨额定息债券,其后该公司股价大跌,导致“百富勤”陷入财政危机,但“百富勤”在中期业绩评估中并未做出足够的准备。报告还指出,公司在风险管理中的失当非常严重。
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百富勤作为日本地区以外的亚洲最大的投资银行尚且如此,我国企业在财务风险的管理上更是薄弱。因此,随着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程度的日益加深,进行有效地财务风险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财务活动中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类:
1.筹资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会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的渠道有二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分配利润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可长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风险只存在于使用收益的不确定性上。而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收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及防范有几方面: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2.投资风险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是都能实现预期收益的,因而会引起企业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但不能赢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即使没有出现亏损,也会导致赢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由于存在风险,投资者所要求的利润超过资金时间价值,那部分额外报酬用于回报所承担投资风险。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投资决策中要综合考虑收益性、风险、稳健性等原则,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着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3.资金回收中的风险
应收账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有必要降低所带来的成本。它的成本有:
(1)机会成本,常用同等金额有价证券利息收入表示。
(2)应收账款管理成本。
(3)坏账损失成本。应收账款加速现金流出,它虽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去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强化应收账款管理:
(1)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
(2)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
(3)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
(4)建立销售责任制。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企业扩大规模和资金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如果企业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就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就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此外,当企业涉及国外投资时,还要考虑到汇率风险的影响。高额债务和政局动荡会迫使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外国公司在利润返回权利上希望采用硬通货,但这种选择在许多市场上不适用。为了规避利率、汇率波动的风险,财务管理上大多采用金融远期、金融期货与期权、货币互换与利率互换等金融工具或衍生金融工具。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善意提醒:做好防范工作,使企业进退有度。
漏洞9:滥用财务报告标准
财务管理的最后一个漏洞就是滥用财务报告标准。其实,人们很清楚这个漏洞的后果。然而,或者是出于侥幸心理,或者是为了钻空子,滥用财务报告标准造假的案例屡见不鲜,世界通信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例。
2002年6月25日晚,美国第二大长话公司——世界通信公司宣布:通过内部审查,发现在过去5个季度公司的现金流量被夸大,其数额超过38亿美元,从而使公司在这一期间的经营业绩从巨额亏损变成赢利15亿美元。消息一传出立即惊动了美国新闻界,当晚即成为各家电视台、电台、网络媒体的重要新闻。这是继安然事件以来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假账丑闻。世界通信公司由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辛西姬·库珀是世界通信公司的一名内部审计员,她的职责就是对资本支出记录进行抽查。2002年5月初,新任首席执行官西奇摩尔要求公司进行一次财务检查,这本来没有什么奇怪的,可不久以后,库珀发现问题严重了。
在此次财务检查中,她发现公司的首席财务官斯科特·沙利文(Scott Sullivan)从2001年起每个季度都用一种非惯例的手法来做账。沙利文把这家长途电话公司最大的一笔费用——向地方电话网络支付的呼叫费用中的很大一部分列入了资本支出科目,而没有把这笔费用记为营业费用。每个季度沙利文列入资本科目的费用金额从5.4亿美元至7.97亿美元不等,到最后总共有38亿多美元的“线路成本”费用被转移到了资本账目名下。这一做法使得世界通讯公司的利润增加了数亿美元,结果令该公司在2001年全年及2002年第一季度由亏损变成了赢利。世界通讯公司公布的2001年利润为14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的利润为1.3亿美元。
经毕马威(KPMG)会计师事务所进一步的调查确认,沙利文的做账手法确实有问题——违反了会计准则中关于经营租借成本不能延迟入账的明文规定。沙利文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做账方法的合理性。于是38亿美元的差异被公之于众。
38亿从哪里来
人们会问,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世界通信公司是怎样把常规费用记为“资本支出”而虚增利润的?
实际上,对于什么费用可以计入资本科目,什么必须计入常规费用科目,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则是说得非常清楚的。曾在美国证监会任职的资深法庭会计师卡尔·康韦(Cars Conway)表示:“如果一笔费用将产生长期资产,它就可以进行折旧并在今后几年中进行分摊,但除非这笔资产将在未来几年内产生价值,否则为其支付的费用就不能计入资本科目。”
在通常的会计事务中,公司如何对支出进行分类取决于这些支出的性质。如果一项支出是用于扩容或者取代现有设备,从而相应地增加现有设备的使用寿命,则将该项支出作为资本支出计为一项资产,并对此项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折旧;而如果一项支出是为了维护现有设备,那它应该被计为支出发生时的费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资本支出可以被分期摊销,而业务费用必须立即处理。
然而,要区别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总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尤其是对于电信公司而言。假设一场龙卷风来袭,造成许多地方的电话线路被切断、信号站倒塌、变压器被损坏等等,工作人员前往事故地点维修这些设备。一些设备被修复了,这些支出应该被计为公司的常规成本:其他一些设备则被新的设备所替换,这样便增加了这些资产的使用寿命,这些支出就应被计为一项资产;而如果新设备同时还增加了系统的运营容量,这些支出也应该被计为资本(被计为一项资产)。这就是说,要区分哪些应该被计为资本支出(对系统的改善),而哪些应该被计为常规费用(处理业务的成本),有时候是很复杂的。在有些情况下,人们可能无法完全分清一些支出究竟属于哪类,因此会发生一些错误。世界通信公司显然想利用这一行业特点来钻空子。
由于美国的职业经理阶层的薪酬收入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股权或者期权组成的,因此股票价格的下跌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利益。另外一个方面,职业经理人也要考虑到他的位置和面子的问题。在经济状况不好、股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为了向股民有个交代,也为了能够使公司的股价保持一个他们认为合理的水平,所以他们有个强烈的动机,就是维持公司的股价。那么如何维持公司的股价呢?在公司实际的利润不足的时候,就只能依靠造假来弥补了。其实,人们都知道,财务管理并不是万金油,更不是解决企业一切经营问题的法宝。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最终的恶果只有自己独吞。
在企业的组织管理中,管理者需特别注意的地方是: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合理、监事会董事会是否真正地履行了职责以及企业的增长是否无节制。组织管理搭建了企业的运营骨架,因此,组织管理中的地雷一旦爆炸,企业必将“伤筋动骨”!
善意提醒:任何虚假都会被事实所揭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