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科技成就
25602800000033

第33章 古代著名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

郑国渠开引泾灌溉之先河,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为当时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秦国从经济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准备。

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韩国是秦国的东邻,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

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以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在韩国看来,这是危难之际疲乏秦国、救亡图存的好办法。在当时,各国没有常备军队,全民皆兵,而修建大型灌溉工程,秦国要动用所有青壮年劳力,耗费大量财力和精力,这必然要影响到秦国统一战争的进程。韩国想借此求得暂时的安宁。

郑国入秦之时,正是秦王嬴政刚刚登上王位的第一年,由于嬴政还未成年,秦国的军政大权实际掌握在以“仲父”地位辅政的丞相吕不韦手中。商人出身的政治家吕不韦敏锐地看到,在诸侯国之间日益激烈的兼并战争中,不仅仅是军队实力的博弈,更是国家经济实力特别是粮食供给能力的博弈,而兴修水利是提高粮食产量最为有效的途径。如果在关中修一条灌溉大渠,这岂不是为大秦再造一座“天下粮仓”!吕不韦见郑国精

了秦国强大的经济长城。这

条当初被韩国当作救命稻草

的郑国渠,以疲秦之计始、

以强秦之策终,恰恰成了帮

助秦国扫平天下的标志性工

程。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中华一统。嬴政感念郑国修渠有大功于秦国,下令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水利工程。

延伸阅读

郑国渠遗址

郑国渠运行数百年后就逐渐湮没了,但它一直吸引着人们探寻的目光。

1985年冬天,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秦建明先生带领的考察组又一次来到泾河边查勘,这一次,他们没有空手而归。在位于今咸阳城北40公里处、泾阳县泾河瓠口一带湾里王村和上然村之间,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作老虎岭的地方,在这一带,他们先是通过钻探调查,发现了郑国渠渠首拦河坝坝体,随后又发现了与之相关的引水口、溢洪设施、引水渠口等工程遗址。在考察队员惊奇的目光中,沉睡了二千多年的郑国渠的神秘面纱终于随着一组秦代宏大的渠首引水工程体系逐渐浮出水面而被揭开了。

修渠引水的方案切实可行,便很快批准了郑国修渠的建议。

公元前246年,关中平原的泾水至洛水之间,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为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修渠大军多达十万人,而郑国正是这项空前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的总指挥。郑国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作为主持此项工程的筹划设计者,郑国在施工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创造的“横绝”技术,使渠道跨过冶峪河、清河等大小河流,把常流量拦入渠中,增加了水源。他利用横向环流,巧妙地解决了粗沙入渠,堵塞渠道的问题,表明他拥有较高的河流水文知识。据现代测量,郑国渠平均坡降为0.64%,也反映出郑国具有很高的测量技术水平,他是中国古代卓越的水利科学家。

郑国渠于公元前236年前后建成,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在大约10年左右的关键时期,郑国渠灌溉的关中地区和都江堰灌溉的川西平原,南北呼应,共同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