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科技成就
25602800000056

第56章 农事活动专著──《四民月令》

崔寔所著的《四民月令》成书于2世纪中期,是自《汜胜之书》到《齐民要术》出现的500多年间唯一的一部农业生产书籍,它反映了当时农业发展的状况,为东汉后期的农业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崔寔(103~107),字子真,又名台,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后期著名的农学家、政论家。崔寔出身于名门高第。自高祖崔朝起,崔氏几代人中,曾有多人任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职。崔寔的父亲崔瑗,是著名的书法家,对天文历法也有所研究,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崔瑗在做河内郡汲县县令期间,对农业生产较为重视,曾“为人开稻田数百顷”,他的言行对崔寔有一定影响。

崔寔青年时代性格内向,爱读书。成年后,在桓帝时曾两次被朝廷召拜为议郎,与边韶、延笃等在东观皇家图书馆工作,以及和诸儒博士一起杂定“五经”。崔寔曾出任五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北部和达五原地方比较落后,虽然该地土壤适宜种植麻等纤维作物,但民间却没有纺织技术。老百姓冬天没有衣服穿就睡在草窝中,晋见地方官吏时就穿着稻草做的衣服。崔寔到五原后,从雁门、广武请来了织师,教当地人民纺、绩、织、纫的技巧,老百姓再也不用遭受衣不蔽体的痛苦了。

由于他在五原的政绩卓著,三四年后,又被举荐为辽东太守。后来,崔寔又被升为尚书,由于党祸,不到一年就被免归了。崔寔为官清正廉明,死的时候家徒四壁,最后还是由一些好友为他备办的棺木葬具。

崔寔根据多年的亲身体验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及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工商业经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部地区)太守。当时,营,都必须考虑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性,加以合理的妥善安排才可获得较多收益。因此他把前人和自己所积累的新旧经验,加以总结,按月安排,写成一本四时经营的“备忘录”形式的手册,即《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是叙述一年例行农事活动的专书,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现存版本共有2371字,与狭义农业操作有关的共522字,占总字数的22%,再加上养蚕、纺织、织染以及食品加工和酿造等项合计也不到40%。其它如教育、处理社会关系、粜籴买卖、制药、冠子、纳妇和卫生等约占60%多。

《四民月令》中所述的生产规模大多已超出小农经济的规模,只有官宦之家的田庄才可体验上述的生产。从其记述可以看出东汉时洛阳地区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当中以农业占优,重视蚕桑,畜牧业仅从属农业,蔬菜以荤腥调味类较多。《四民月令》还最先记述了中国水稻移栽和树木的压条繁殖方法。其中农业经济除了自给自足外,还有利用价格的涨落,进行粮食、丝绵和丝织品等的买卖活动。

延伸阅读

《四民月令》的流传

《四民月令》成书以来,曾于魏晋南北朝到唐初流传。贾思勰《齐民要术》对书中内容曾多作引用,北周末年杜台卿撰写《玉烛宝典》的时候,每月均录有一段《四民月令》的材料。清代嘉庆年间,严可均辑录《四民月令》一卷,作为《全后汉文》第四十七卷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中。1921年,唐鸿学以《玉烛宝典》材料重编《四民月令》,收入《古逸丛书》中。

1965年,中华书局曾出版石声汉的《四民月令校注》。1981年,农业出版社又出版了缪启瑜的《四民月令辑释》。这两个辑佚本均以《玉烛宝典》为主要根据,广泛汲取《齐民要术》和各种类书中的有关资料,参考各种辑本,书中对《四民月令》的数据颇有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