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科技成就
25602800000060

第60章 元代三大农书之冠──《王祯农书》

元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更加丰富。《王祯农书》在继承前人农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一次对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祯(1271~1330),字伯善,山东东平人,我国元代著名的农学家。据史料记载,王祯曾做过宣州旌德县和信州永丰县两任县尹。任职期间,他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勤勉务实,经常将薪俸捐给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整修道路,施舍医药,教农民种植、树艺。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

王祯任职的旌德县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旱灾,眼看禾苗都要旱死,农民心急如焚。王祯看到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有水,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王祯立即画出图样,又召集木工、铁匠赶制,组织农民抗旱。就这样,水转翻车使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救了。

王祯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农本”思想,他认为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而他作为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

农桑的责任,因此,他留心农事,处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每到一地,就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引进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这些做法为后来撰写《农书》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王祯农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是37集本,包括“农桑通诀”6集、“百谷谱”11集、“农器图谱”20集。一种是22卷本,包括“农桑通诀”6卷、“谷谱”4卷、“农器图

谱”12卷。两种本子的内容大体相

同,只是后者将谷谱由11集并为4卷、将农器图谱由20集并为12卷。全书约13.6万字,插图281幅,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亦为中国最早的图文并茂的农具史料。

在农田灌溉方面

王祯在“农桑通诀”中专辟“灌溉篇”,把农田灌溉摆在重要地位。他通过追溯古代治水和修筑沟洫的情况,说明兴修农田水利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通过列举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以及难以计数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说明“兴废修坏”是发展农田水利的重要途径;又介绍了多种引水方法,指出各种地势引水灌溉的方法;并总结了围田和圩田的经验,指出南方“水乡泽国”兴水利、除水害的途径。

在发展牧业方面

王祯总结了养马、牛、羊、猪、鸡、鹅、鸭的经验。在养马方面,王祯继承和发扬了“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经验。在养牛方面,王祯认为要养好牛,就要在“勿犯寒暑”、“勿使太劳”、“时其饥饱”、“节其作息”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准备充足的饲料,并及时为牛治病。在养蚕、养鱼、养蜂方面,王祯也总结了一些新经验。如养蚕,王祯总结了择种收种、保存蚕种、饲养管理、调节室温等经验。

王祯创制耕耘器具

刀,是开荒时走在犁的前面,用以割除芦苇,清除障碍,提高工效的工具。铁耙,适应南方水田土壤的耕垦工具,一般具有六齿或四齿。秧马,能行于泥中,便于水田作业的工具。耘荡,适于水田中除草的耕耘工具。耘爪,用竹管加上铁尖套在手指上,用以耘田的工具。耧锄,华北平原用于畜力耕耘的器具,一天可耘田20亩,工效很高。砘车,在耧车后边配上石制砘车,能沿耧脚所开的沟进行镇压,使种土相亲,有利于发芽出苗。

延伸阅读

博学多识的农学家王祯

王祯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农学家,而且是一位精巧的机械设计制造家。他设计和绘制了大量复杂的农业机具图,并对一些早已失传的机械,多方征求研究,使其复原,有的还进行了改造。如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炼铁用的“水排”鼓风技术,到元代时已经失传,王祯经过长期反复研究,终于搞清了“水排”的构造原理,并绘制成图,载入“农器图谱”中。在复原过程中,他还把原来用皮橐鼓风,改为类似风箱的木扇鼓风。这既节省了费用,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冶炼技术。这项复制和改革在我国古代冶铁史上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