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于心。尽管当时的国家经济状况非常困难,但发展科学技术、巩固国防的信念却没有一丝动摇,钱学森就在这个时候回到了他阔别20年的祖国,为祖国的腾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钱学森(1911~2009),浙江杭州人,我国伟大的物理科学家、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
1923年9月,钱学森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学习;1929年,他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他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钱学森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55年10月,钱学森历经重重困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为建设新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掌门人,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20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20世纪应用科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开拓性贡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
在应用力学方面
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
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长期担任中国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压缩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在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方面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他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在物理力学方面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研究,这是先驱性的工作。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此外,钱学森在系统工程、思维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方面也有很重要的贡献和创新。
延伸阅读
坎坷的归国之路
1935年8月,钱学森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0年后,他已经成为誉满全球的一流火箭专家。当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就商量着想早日回到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但归国的旅程却是极度艰难,钱学森一家因此不断遭到美国政府的政治迫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了14天,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钱学森在美国遭到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国,为了营救钱学森回国,在周恩来总理的带领下,外交部与美国政府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磋商。
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经过5年的时间,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终于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