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百丈清规证义记
26014600000029

第29章

(維那白云)上來奉請本師釋迦牟尼佛。迦葉阿難。二大尊者。(餘佛菩薩。隨改)天眼遙見。天耳遙聞。他心悉知。身通自在。一念能感。聖應昭然。更誦密言。用伸殷重。 我佛如來。有奉請真言。謹當宣誦。

柰麻三滿多。母陀南。

唵。烏佐鉢囉諦。賀多諦。薩縛怛多孽多。俱舍冒地。

唵。娑哩野沒哩。布羅迦也薩訶。(維那振鈴。緩誦三遍想一佛二尊者。在蓮座上。光明交映。維那白云)。

願因秘密。俱蒙光臨。齋主拈香。虔誠頂禮(眾師齋主。同禮三拜。齋主拈香。眾師齊誦吉祥偈安聖位)。

歸命世尊無有上。迦葉阿難共垂慈。我今依教安聖位。唯願慈悲哀納受。迦葉如來具大悲。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拘那牟尼見無礙。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迦羅鳩馱如金山。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毗舍浮佛無三垢。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尸棄如來離分別。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毗婆尸佛如滿月。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弗沙明達第一義。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提舍如來辯無礙。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波頭摩佛淨無垢。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然燈如來大光明。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誦偈畢。即上供。其齋佛儀。載禪門日誦。茲不具錄。回向疏附此)。

伏以。佛身應現。隨眾生而結歡喜之緣。妙相端嚴。恒不動而升光明之殿。爰有一四天下云云。(入鄉貫姓名)切念(某甲)。前於(某日)發心。虔造釋迦如來。迦葉。阿難。聖像三軀。(餘佛菩薩隨改)茲於(某日)成就欣承至聖之範。不同漢寢飛光。得被道樹之陰。儼若祇園敷座。歸依有幸。踊躍曷勝。敬涓今月(某日某時)。安位蓮臺。圓成法相。(若拜懺誦經。當續入於此)以此功德。謹申回向。伏願寶座分身。普應羣生之機感。玉毫現瑞。廣開法界之因緣。俾低頭合掌。皆種善根。或心念口稱。俱沾福慧。更祝皇圖永固。法道昌隆。叢林安靜。濟濟來賢聖之徒。僧海調和。綿綿挺龍象之子。右疏恭請三寶證明。造像圓成。升座開光文疏。年月日。某甲具疏(宣疏畢。誦消灾吉祥呪化疏。齋主奠茶作禮。焚疏畢。結呪已。仍向上立維那舉回向呪。用鼓鈸。眾僧齊唱偈呪三遍)。

唵。娑摩囉。娑摩囉。彌摩曩。斯哈囉摩訶咱哈囉吽(三遍)

願晝吉祥夜吉祥。晝夜六時恒吉祥。一切時中吉祥者。願諸。

上師哀攝受(初遍)。

三寶哀攝受(二遍)。

護法常擁護(三遍畢。三皈依竟)。

(其餘如裝造藥師。彌陀。文殊。普賢尊聖像。凡開工。開光。回向。儀俱同此。已酌改文偈。其華嚴十佛吉祥偈。惟諸佛可用。造佛殿上梁。圓成。亦可用)。

(是日。即稱釋迦佛名。或別佛菩薩。亦隨新裝所改稱)。

證義曰。吉祥偈。出華嚴經第十六卷。係世尊初升須彌山頂。帝釋天主。為佛敷座。請佛納受已。頌此十佛吉祥偈也。今開光亦誦此偈。以安聖位者。以標佛像新成。世尊初降亦如天主請佛納受。而表此處最吉祥。以辟除諸不祥也。又按華嚴經。佛升夜摩。升兜率。彼彼天主。請佛納座。皆先頌十佛吉祥偈。何況人間。豈可忽焉。予私意。凡新裝佛。或新造佛殿。當寫此十佛吉祥偈數張。實貼殿上。仗此經語。禦捍邪崇。猶如俗人書貼紫微黃道之意也。

脩整經典

三歸正範云。貝葉黃卷。三藏聖教。是為法寶。經卷既為住持法寶。是我所依。理合敬奉。使其裝訂整齊。次第不亂。乃或長閉經厨。致蟲蠧朽爛。或篇幅脫落。部帙失次。急宜脩補。或募施主脩整亦可。但不得作別用。夫佛以法為師。僧不重法可乎。梵網經。第四十四。不供養經典戒云。若佛子。常應一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律。乃至云。若不如法供養者。犯輕垢罪。是故叢林立知藏藏主二執。專司其事。凡函帙安置。脩補殘缺。以及經本出入等事。俱知藏總其綱。而藏主分其執也。凡經書。以不出山門為限。夏季風日暄明。晾晒諸經。查理字號。候冷收橱。本寺僧眾有請看者。須登牌。某月某日某人。請某字函經。還則消賬。若其人告假并餘事欲去者。先查取。遺失者。罰抄賠已。出院。若失於查取。則知藏藏主二俱受罰。照數賠補。若私借與外人。即無失亦罰。凡交替執事。須會客堂庫房及知藏到。一一檢點清楚。對眾清交新執。若有流通經版。安版處。須明暗適中。近風日則易裂。太陰閉則易朽。凡裝印紙墨。以及書而訂線等。俱以潔淨堅固為佳。斷不可惜費省功咎同輕法也。

證義曰。脩整經典。乃表敬法寶。此事係慧命攸關。故此執。亦為一寺重任。而尤要在住持不惜貲費。則脩整為易。即執事之人。亦因之而慎重矣。至於叢林。刻印經典流通。乃興起佛法之第一大事。愚意與其畵柱雕樑之多多益善。不如黃卷赤軸之源源不竭。利益後人。誠非淺鮮。即如今日緇白。各得書本經典閱誦者。乃嘉興楞嚴寺。刻印大藏方冊之遺惠也。假使無此一翻刊刻。則書本必少。梵本既難購。且不便擕帶。豈非僧俗之一大缺陷乎。故凡叢林住持。有心****者。若果宗教精明。自可隨機利人。倘或住持事繁。無暇及此。則於現在切要經典。隨力刊刻數種。印送無力禪和。功德無量。華嚴經賢首品云。又放光名法自在。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得無盡陀羅尼。悉持一切諸佛法。恭敬供養持法者。給侍守護諸賢聖。以種種法施眾生。是故得成此光明。又每見叢林之有經藏者。住持漠不關心。任其雨濕蟲蠧鼠殘。而不一料理。住持如此。則執事可知。若是者。罪過亦無量。愚意凡有藏經之處。宜供一閱藏之僧。使其日日翻閱看誦。即是法輪常轉。誠為叢林吉祥善事。又有益於學人。倘其日新有功。即可延佛慧命。豈不美哉。第恐閱者。有名無實。或私行借賣者有之。此則住持。當不時稽查為妙。愚菴摭古云。棲賢諟禪師。性高簡。律身嚴動不違法。暮年閱藏三次。以坐閱不恭。則立誦行披。愚菴頌曰。寶函藏。真舍利。積劫定慧。深為法施。迢遙來真丹。征役非容易。豈但立誦行諷。圖報碎身猶愧。

脩造僧坊(即寺院也。從古立名。故稱僧坊)

三歸正範云。剃髮染衣。嚴淨毗尼。紹宏佛化。是為僧寶。既常宏化。必依處所成就僧坊。即其處也。梵語僧伽。此翻和合眾。即出家五眾也。梵語伽藍。此翻眾園。即僧眾所居也。今名僧坊。乃華梵兼舉耳。然此中。即供佛奉法之所。而以僧坊為稱者。佛殿法堂。無獨立故。梵網經不脩福慧戒云。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眾生建立僧坊。山林園田。立作佛墖。冬夏安居。坐禪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云云)。夫既應立處所。脩造之工費。不能已也。故叢林有知屋之執。專司其事。凡各處屋宇。本無而新造者。謂之造。已有而或傾頺損壞。須重脩者。謂之脩。凡所脩造。當於必不可已者。若其可已。則已之。葢為脩道而出家。非為脩寺而出家也。或在家檀信。發心為之。則可。若出家人。斷斷不宜孳孳而為。當知以己躬下事為要緊。此上等出家子之立志也。至若志不及此。而以造寺為功德者。雖非性分中功德。而有相莊嚴亦不可少。但須不昧因果。深知罪福。不可尅減常住藏匿信施。或不圖利而貪名。以興建叢林為有光。遂至運謀結勢。巧奪強取。令人吞聲輸納。叢林未必遂興。而已結若干怨憤。人心若此。佛意可知。即守分僧。苦行善募。而未暗律學。但知戒不私用則已。遂乃移東就西。將甲補乙。或挪還急債。或餽送僧俗。不知甎錢買瓦。僧糧作堂。枉受辛。勤。反招惡報。所謂天堂未就。地獄先成也。豈不悖哉。又有住持。雖不外募。而別僧假名私募者。當於寺外貼告帖一張。上書本寺脩造某處。係本寺自行竭力脩造。靜聽檀越發心相助。並無人在外募化云云。一則免其脩名募化。造業墮罪。一則免其或因此。滋生事端。貽累常住。

證義曰。雲棲法彙云。建立叢林為眾。固是美事。然須己事已辦。而後為之。不然。或煩勞神志。或耽著世緣。致令未有所得者。望洋而退。已有所得者。中道而廢。雖欽工御建。事事優裕。尚勞神費心。自損不少。況盡心力而募求乎。或曰。果如子言。則佛像凐沒。誰其整之。墖寺崩頹。誰其立之。僧餓於道路。而不得食。誰其濟之。人人唯辦己事。而三寶荒蕪矣。豈不聞脩慧不脩福。羅漢應供薄乎。答曰。不然。但患一體三寶荒蕪耳。世間三寶。自佛法入中國以來。造佛建殿齋僧者。時時不休。處處相望。何煩子之私憂。而過計也。又愚菴摭古云。延恩法安禪師。至黃山如意院。敗屋破垣。安住十年。大廈化成。即棄去。所至不倦利濟。晚居延恩。屋廬牀簣。破敗尤甚。殊樂之。令尹糾豪右將新之。安哂曰。檀法本於度人。今非其發心而強之。是名作業。不名佛事也。每謂人曰。萬事隨緣。是安樂法。愚菴頌曰。威之以行惠。非出其誠心。催科作檀度。何異晝攫金。我先如意院。無意成叢林。今之老也延恩院。蔽風遮雨有茆苫。君子居之有何陋。蓬戶桑樞樂原憲。破屋且勝樹下居。聖師老衲皆茆廬。顧我過之矣。繹古發長噓。按法彙摭古二條。後人須善會其意。法彙謂立志參學人。己事去辦。不可因此而自荒學。非謂世間三寶之可荒蕪也。特慧命為重耳。摭古謂大脩行人。自不圖安居大廈。非謂佛殿之可任其傾頺。且惡募強求。有違佛制。故不為也。今之住持。或不然。既未甞立志參學。終日為利夤緣。只求自己之安飽。不顧佛殿之傾頺。有之。稍圖體面者。又或仗勢假威。惡募強求者。亦有之。殊可慨矣。夫既不能莊嚴自己一體三寶。果能莊嚴世間三寶。亦還救得一半。此法彙未言之意也。雖自己可以茆廬而居。而三寶則當金碧以處。但須有子來之風。不可有催科之行耳。此摭古未言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