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鸡起舞
◎成语释义
形容奋发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成语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出处译文
“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不这样认为。’两人就起来开始练习舞剑。”
◎成语故事
晋代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祖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他们还都有着远大的抱负: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祖逖半夜里听到公鸡的鸣叫声,就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开始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都成为了能文能武的将才,既能写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仗。祖逖之后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理想;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才武略。
■宠辱不惊
◎成语释义
常用以比喻胸怀坦荡,不受荣辱的影响,不患得患失。
◎成语出处
《新唐书·卢承庆传》:“初,承庆典选,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承庆以‘失所载,考中下’,以示其人,无愠也。更曰‘非力所及,考中中’,亦不喜。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
◎成语故事
唐朝时,幽州涿(今河北省涿州)人卢承庆官运亨通,很快成为朝中大臣。他处理政务非常公正,特别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因此深受人们的嘉许。
有一次,卢承庆遵奉圣命,对一些官员进行考核。当面对一位因运粮沉船而犯过失的官员时,卢承庆考虑到事故的影响,只给他评了个中下,而且直截了当地将考评结果向他公布。没想到那位官员丝毫没有发怒,而是一个劲地点头,承认这样评定是合理的。
面对这种情况,卢承庆又考虑到,这位官员在沉船事故发生后,也曾全力以赴地进行抢救,而且这样的损失绝非人力所能挽救,所以他的过失也还值得原谅,于是改评为中中。那位官员听说后,面色沉静,脸上没有一丝欢愉的神色。
看到那官员一副坦然自若的表情,卢承庆断定他平时必定不计较个人得失,心胸坦荡,于是大加称赞道:“得荣、受辱时都不为之所动,绝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于是将其改评为中上。
■米珠薪桂
◎成语释义
比喻物品价格非常昂贵。
◎成语出处
《战国策·楚策三》。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大策略家苏秦一心想联合六国来对付侵略成性的强秦。一天,他来到楚国,想游说楚王,宣传自己的主张。于是他向楚国接待宾客的官员说:“我叫苏秦,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专程赶来,想拜见贵国君王,有要事相商!”
苏秦本来认为楚王听说他来,一定会立刻大开正门出来迎接他,没料到楚王对他毫不关注。—连过了三天,楚王都没有派人接他进宫。苏秦没想到楚王如此傲慢,心里非常生气。
第四天,终于有人来请苏秦进宫,楚王要召见他了。
苏秦慢悠悠地走进王宫,楚王与他刚刚坐稳,说了几句客气话,苏秦就站起来鞠了一躬,颇有礼貌地说:“大王,我有事特地向您告辞,离开楚国……”
“先生说笑话了!我知道您是一位饱学之士,因此对您非常仰慕,想用对待圣贤的礼仪待您,让您好好谈谈您的宏论卓见。您远道而来见寡人,今天寡人与您终于相见了,这个机会有多么难得,您怎么能说走就走呢?”
“我也是没有办法呀!”苏秦将双手摊开,露出一副为难的样子。
“你且说说看,到底有何难处?让寡人替你解决吧……”
“那敢情好。”苏秦重新坐下,煞有介事地说了一通:“你们楚国的粮食比白玉还珍贵,柴禾比肉桂树还值钱。我要找您的礼宾官,困难得如同见鬼一样,至于大王您嘛,简直如同莫测高深的天帝,更是难以见到了。您想想,我还有什么本钱继续留在楚国呢?难道您让我在楚国吃白玉、煮肉桂,等候小鬼来带我拜见天帝吗?”
“哎呀——”楚王听苏秦一席话,知道他不是个平庸之辈,不由得对他重视起来,于是诚恳地说道:“对不起,寡人让您等候了那么长时间,这都是我的过错呀,我现在诚心诚意地请您留下,在楚国多待些日子。我一定聆听您的指教,楚国的文武百官也都渴望一睹您的风采呢!”
“既然大王如此善待我,那我也不妨留在这里。”苏秦见目的已达到,于是退了一步,这样一来,他得以留在楚国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百折不挠
◎成语释义
多用来形容意志坚强,无论遭遇多少次挫折都不动摇,不屈服。挠:弯曲,比喻屈服。
◎成语出处
汉代蔡邕的《蔡中郎集·太尉桥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成语故事
东汉灵帝时期,有一位叫桥玄的大臣,性情非常刚毅,疾恶如仇。
桥玄在京城任职的时候,有一天,三个强盗在他府门外转悠,看见桥玄10岁的小儿子正在门口玩耍,就劫持了孩子作为人质,想狠狠地敲诈桥玄一笔。校尉阳球得知消息后,与河南府尹、洛阳县令统率军队,将桥府围了个水泄不通,但是不敢进攻,害怕强盗狗急跳墙杀害了孩子。
桥玄赶到自己的府第,大声喝道:“强盗如此猖狂,难道我会为了孩子而纵容他们的罪行吗?”桥玄还催促阳球立刻进攻。结果强盗全都抓获,他的小儿子也因此遇害。
桥玄担任尚书令时,发现同僚盖升有经济问题。盖升官至太中大夫,他和灵帝私交甚好,就仗着这层关系,他毫无顾忌地收受贿赂,搜刮民财。
桥玄非常气愤,就给汉灵帝上奏章,要求将盖升罢官,将他的家产抄没。可是,汉灵帝庇护盖升,不但不对盖升进行处置,反而升了他的官。桥玄便以生病为由,辞职还乡。
人们非常佩服桥玄这种刚毅果敢、勇往直前的精神,蔡邕为他写下了《太尉桥玄碑》,对他“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威武不屈
◎成语释义
不为权势、武力的胁迫而屈服。
◎成语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有强有弱,强国想争霸天下,弱国则想自保,于是,说客应运而生。他们到各国游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在众多说客中,公孙衍、张仪称得上其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代表着强国,所以弱小的国君看到他们两人都非常害怕,唯恐他们发动军队来攻自己的国家。
有—个说客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能令君主害怕,是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回答说:“他们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作为一个大丈夫,应该懂得礼仪法度,把仁义看得至高无上。得志的时候不脱离百姓;失意的时候也不屈从世俗,学习阿谀奉承之术。不能因为富贵而迷惑,也不能因为贫贱而失志,更不能因为受到暴力的威吓而丧失了气节。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
■一夜十往
◎成语释义
形容体贴周到地服侍病人。
◎成语出处
《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
◎出处译文
“我的侄子病了,我虽然能一个晚上起来十次去看他,看过之后我照样能入睡。”
◎成语故事
在东汉时期,有个人叫第五伦,他为人非常正直,当官的时候办事认真,廉洁清正,经常亲自喂马,他的夫人也自己下厨房做饭,做家务。当地的人对他十分敬重。
曾经有一次,一个朋友对他说:“人们如此敬重你,是不是可以说你完全无私,没有将私心用于公务呢?”
第五伦回答道:“不是这样。以前有个朋友,为了求官而送了我一匹马。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是那以后凡是有举荐的事情我都会想着他。这难道不是私心吗?还有一次,我的侄子生病了,我虽然能一个晚上起来十次去看他,看过之后我照样能入睡。但是如果是我自己的儿子病了,我同样晚上起来十次去看他,却仍然无法入睡,这也是说明我存有私心啊!”
■锲而不舍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坚持不懈。锲,用刀子刻。镂,雕刻。舍,放弃。
◎成语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相当活跃,名家辈出。当时有一位哲学家、教育学家荀子,其博大的学问、深刻的见解,令后人敬佩不已。他写有许多散文,《劝学》称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不懈的学习可以增长人的才干、改变人的气质。他特别指出,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荀子说:“只要你不断地堆积泥土,就能最终堆成高山,风雨就会从山里产生出来;只要你不断地积聚少量的水,就一定会形成深渊,那里就会有蛟龙来潜藏。谁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会养成一种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备圣贤的思想品质也不难办到。
“这里重要的是,决不能看轻点滴的积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汇积小河里的水,大江大海又怎么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马如果只跳一下,连十步的距离都不可能超过;而最劣等的马却可以连续走完十天的路程。后者的成功就在于从不停止前进啊!
“一个人如果懒懒散散,刻几下木头就停下来,他连朽木也刻不断;而如果他发愤图强,刻而不停的话,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总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断地、专一地奋斗下去!”
荀子的这些话成为至理名言,一直流传至今。
■壮士解腕
◎成语释义
比喻当机立断,不因犹豫而因小失大,贻误大事。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志·陈泰传》。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名叫陈泰的大将,历任游击将军、并州刺史、尚书右仆射等,战功赫赫。
有一次,陈泰代理征西将军之职,严防西蜀进犯。没料到蜀军真的来了,据雍州刺史王经报告,蜀国姜维、夏侯霸分兵两路向魏国边境发动攻势。王经汇报情况时,表现出非常焦急的样子。
当时姜维手下有几万人马,已经进驻枹罕地方,想要夺取狄道,灭一灭魏军的气焰。陈泰命令王经向狄道进军,谁知这个王经忠勇有余,武略不足,结果打了败仗,灰头土脸地退到狄道。经过此役,他的人马只剩下一万来人,其余兵众都在战斗中逃散了。姜维大喜,率军把狄道城团团围住,想迫使王经弃城而降。
陈泰听说了前线的消息,急忙率领人马前去援救,一路上不分昼夜前进,途中遇上了同事邓艾的人马,一同来到陇西。
邓艾见局势非常危急,就想放弃狄道,暂保其他城池。他对陈泰说:“现在王经的部队伤亡很大,而姜维取得胜利,军队有高昂的士气,其气势实在难以阻挡。再说,我们是在王经大败之后进攻,将士没有什么信心,到底能不能打胜难说得很。因此依我看来,不如暂时放弃狄道,避开姜维的锋芒。等到他得不到其他利益,松懈下来以后,再想办法救援狄道。这就是失去局部,而保存整体。
“古人曾说:毒蛇咬手,壮士就把手腕子砍下去,来保证身体不被毒害。孙子兵法上不是也有兵有所不击、地有所不过的教导吗?我的意见有没有采纳的价值,请你仔细斟酌!”
陈泰听罢,想了半天,然后把头摇了又摇,对邓艾说道:“这怎么成啊,王经虽然已经失败,但如果弃他不顾,让姜维趁机向东攻击,占领栎阳,积存粮草,收降残兵,将羌人、胡人招纳到他的麾下,来争夺关、陇要地,那我们就占不到什么便宜了。所以,现在必须速战速决,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他进行袭击!”
陈泰决心已定,邓艾也只得跟陈泰一块救援狄道。他们派兵进入高城岭,夜里偷偷登上狄道东南的高山,点起烽火,将号角吹了起来。狄道守兵听到号角之声,知道援军已到,于是士气大盛,个个请求出战,希望挽回危局。
姜维见到魏国援军那么快就来到了,知道敌军中必有聪明睿智之人,心里又惊又怕,于是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这样,狄道之围终于被解。
■背水一战
◎成语释义
背靠江河作战,不给自己留退路。比喻和对方决一死战。背水:背临江河,表示没有退路。
◎成语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成语故事
秦朝灭亡之后,爆发了楚汉战争。当时,汉王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韩信,是位非常了不起的军事家。他为了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先施巧计占领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垮魏军,活捉魏王豹,接着又准备向东攻打赵国。
韩信指挥军队,在离井陉30里的地方停止前进,安营扎寨。这时候,赵国军队也来到这里。双方形成对峙之势。到了半夜,韩信又派出2000人马从小道悄悄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冲入赵军营地,将营地中的旗号改换为汉军旗号;韩信还派1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开阵势,来引诱赵军进攻。
第二天,双方的激战开始。没打多久,韩信故意退往水边阵地,赵军则全体离开营地,追击韩信。这时,汉国军队由于没有了退路,就拼了全力与赵军进行厮杀。战争的结果,是勇猛无比的汉军大获全胜。
在庆功会上,众将问韩信:“背水列阵是兵家的大忌。将军既然精通兵法,为什么明知故犯而却取得胜利呢?”韩信哈哈大笑,回答说:“兵法上虽然认为背水作战不好,但也说过,有意把士兵们放在死地,他们才会尽全力打仗,以求得生存。要是为士兵设置了退路,士兵们遇到困难就会东逃西散,不会有拼命的势头。”
■坐怀不乱
◎成语释义
形容男子在两性方面作风正派。
◎成语出处
《荀子·大略》:“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
◎出处译文
“柳下惠怕一个女子(“后门者”)受冷,就用自己的衣服把她裹在怀里。由于他为人正派,没有人怀疑他有淫乱行为。”
◎成语故事
春秋时鲁国大夫柳下惠,以善于讲究贵族礼节而著称,是个道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办事,夜宿城门客栈。不久,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来到城门下夜宿。由于没有房钱,她从后门溜进了柳下惠的房间。
柳下惠见那女子衣服单薄,冻得瑟瑟发抖,担心那女子受冻而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怀里,一直到天亮,丝毫没有其他的举动。由于他为人正派,没有人怀疑他有淫乱行为。
■不贪为宝
◎成语释义
称赞清正廉洁的品格。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玉落到一个宋国人手中。这个人希望借助这块玉捞点好处,就带了宝玉,去见大夫子罕,提出要把玉送给他。
子罕深知这块宝玉的价值,所以对这位来客热情接待,却坚持不接受他的礼物。献玉者却误会了,他觉得子罕不愿接受礼物,可能是嫌这块玉石的价值还不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