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臂之盟
◎成语释义
用割破手臂的方式立誓。本来表示男女秘密签订婚约,后常用来表示亲人诀别。
◎成语出处
《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
◎出处译文
“开始的时候,鲁庄公修的楼台和党氏的家相临,两人做了邻居。鲁庄公见到党氏的女儿叫孟任的,就喜欢上了她,开始追求孟任。但是每次孟任见了他都把门关上不理他。后来鲁庄公表示要娶孟任为夫人,即诸侯正妻。孟任这才答应了庄公的要求。孟任以割臂出血,表示和庄公订婚约。”
◎成语故事
在古代,男女没有结婚之前男方是不可以擅自进入女方的闺房的。
孟任将鲁庄公这样的大人物拒之门外,可见她的勇气。鲁庄公觉得她是不可多得的女子,于是答应娶她为夫人,孟任这才答应他的要求,并割破自己的手臂,和庄公订下婚约。可以看出孟任是一位贞洁、勇敢的女子。
■节外生枝
◎成语释义
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现指多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
◎成语出处
宋朝朱熹《答吕子约(九月十三日)》:“随语生解,节上生枝,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
◎出处译文
“话说的过多,就会产生另外的解释;枝节上长出其他的本不应该长出的枝杈;这样的话,即使是读了万卷书,也没有什么用。”
◎成语故事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和著书,他认为读书要从文章的思想内容、逻辑推理上去读,不要管别的问题。
吕祖谦的弟弟吕子约不同意这种观点,朱熹就提出,读书不要左遮右拦,没必要去多惹一些麻烦,以免节外生枝。
■一龙一猪
◎成语释义
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成语出处
唐朝韩愈《昌黎先生集·符读书城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则聚嬉戏,不殊同队鱼。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出处译文
“有两个人家各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孩子在小的时候都很灵巧,容貌也相似。稍长大了,这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如同一块儿在水中游着的小鱼一样。到他们长到了三十岁,却一个像龙那样聪慧,一个像猪那样蠢笨。”
◎成语故事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有个儿子叫韩符。有一次,韩愈作了一首诗送给韩符,鼓励他用功读书。
诗中写道:
有两家人家,各生了一个儿子。这两个孩子在年幼时代,长的容貌很相似,而且都很活泼可爱。稍微长大了些,这两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就像一块儿在水中游着的小鱼一样,简直看不出他们有什么区别。
可是到了十三岁的时候,却慢慢显出了差异。到二十来岁,这种差异就更加的明显了,这两个孩子一个高洁明澈,像充满了清水的沟渠;一个庸俗芜秽,像一个污水坑。
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两个人的体态和性格都长成了,优劣便有了分晓:一个像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龙,一个却像蠢笨无能、只知道吃、睡的猪。似龙的像飞黄(传说中神马的名字)一样奔腾在天,他对于另外一个已经像癞蛤蟆和蠢猪似的人已经不屑一顾了。
■大腹便便
◎成语释义
比喻人长得胖,大肚子缓慢的样子。
◎成语出处
《后汉书·边韶传》:“边孝先,腹便便。”
◎出处译文
“边孝先,长的肥胖肚子大。”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有一个教书的先生叫做边韶,字孝先。边韶读过不少孔孟之书,前后收过很多学生。根据记载,边韶肚子肥大,行动迟钝而且较懒,经常在大白天躺着睡大觉。有几个调皮的学生便编了首歌谣来嘲笑他。歌谣是这么说的:“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边韶听到这首歌以后很生气,但其中说他大腹便便,喜欢睡觉又是事实,不好当面训斥学生。于是他也编了几句,作为对学生的回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边是我的姓氏,孝先是我的字,肚子大是因为装满了经书,睡觉也是在想着书上的事。
■一日三秋
◎成语释义
形容男子思念心中的爱人,所产生的急切的心情。
◎成语出处
《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出处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一天没有见到她,就像隔了三年那么久!”
◎成语故事
《采葛》中这样写道:“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里的采葛、采萧、采艾的姑娘是同一个人。一日不见,如隔了三个月、三年那么久。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思念之情。
■南柯一梦
◎成语释义
比喻人世间的繁华景象好像一场梦。现在常用来比喻幻象或一场空欢喜,或者做梦。
◎成语出处
唐朝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隋末唐初的时候,有个叫淳于棼的人,家住在广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有一次他进入睡梦中,梦见他到了大槐安国,正赶上京城会试,他报名入场,三场结束,诗文写得十分顺手。发榜时,他高中了第一名。
紧接着殿试,皇帝看淳于棼生得一表人才,举止大方,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状元公成了驸马郎,一时成了京城的美谈。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
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他在太守任内经常巡行各县,使属下各县的县令不敢胡作非为,很受当地百姓的称赞。皇帝欣赏淳于棼的政绩,赏给他不少金银珠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敌兵入侵,大槐安国的将军率军迎敌,几次都被敌兵打得溃不成军。战报传到京城,皇帝震惊,急忙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兵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日养尊处优,享尽荣华,朝中一旦有事,你们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一句话都不说,要你们何用?”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荐淳于棼。皇帝立即下令,让淳于棼统率全国精锐与敌军决战。
淳于棼接到圣旨,不敢耽搁,立即统兵出征。可怜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兵刚一接触,立刻一败涂地,手下兵马被杀得丢盔弃甲,东逃西散,淳于棼差点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棼撤掉职务,遣送回家。
淳于棼气得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但见月上枝头,繁星闪烁,自己置身于槐树下面。他仔细察看四周,才知道自己做官的大槐安国,是槐树下面的蚂蚁洞;自己镇守的南柯郡,不过是槐树最南边的一枝树干而已。
■梁上君子
◎成语释义
指窃贼。
◎成语出处
《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捡,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逐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
◎出处译文
“有一年发生了大灾荒,人们皆挨饿受冻。一日夜,盗贼进了陈寔的家,隐藏在房梁上。陈看到却不动声色,起床整衣,呼唤众子孙进来,正色训之曰:‘做一个人必须常自警醒。恶人并非其本性使然,而是受外在环境的习染如此。犹如梁上的这位君子一般!’”
◎成语故事
东汉时候,有个叫陈寔的人,办事公正,很有声望。有一次,一个小偷溜进了他的家里,小偷躲在房梁上,想乘机下手。谁知道被陈寔发现了。陈寔表现得很镇定,没有大声喊叫,而是把儿孙们都喊醒,叫到自己的房里。
陈寔严肃地教导儿孙:“一个人对自己应当从严要求,不然就会走到错误的路上去。有些人原来并不坏,而是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慢慢地变坏的。像蹲在梁上的那位君子,不就是这样的吗?”
躲在梁上的小偷听了大吃一惊,知道自己早被陈寔发现,连忙从房梁上跳下来,向陈寔磕头请罪。
陈寔对他说:“你大概是因为生活上贫困,才不得已这样做的吧?”说完,就送给小偷两匹绸缎,并劝他改邪归正。小偷感激不尽。
据说,从这以后那一带就没有再出现过小偷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成语释义
绝对不能容忍之事。
◎成语出处
《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出处译文
“孔子对季平子说:‘他竟敢在他的家中庭院里用八佾奏乐舞蹈,对这样的事情如果能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
◎成语故事
孔子是最讲究秩序的,有父子之理,君臣之纲。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必须反映这些秩序。春秋时代社会的剧烈动荡,其中一个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就是“礼崩乐坏”。
当时,鲁国有一个正卿叫季平子,他在自己的家里用八佾歌舞。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只有周朝天子可用八佾。
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
由于“乐”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周公之“礼”对“乐”的使用有着严格等级规定。到了春秋之际,礼制被破坏了,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的“八佾”(即六十四人)的乐舞规格,一般的诸侯、大夫也开始滥用了。
孔子认为季平子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对此十分的恼火:“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屠龙之技
◎成语释义
比喻技术虽高,但是没有实际用处。
◎成语出处
《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出处译文
“朱泙漫到屠杀龙的专家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屠龙的技术,耗尽了千金的家产,学了三年掌握了技术,但是没有应用屠龙技术的机会。”
◎成语故事
周朝时,有个人叫朱泙漫,他为了学习屠杀龙的技术,变卖了全部家产,到屠龙专家支离益那里去学习。三年之后朱泙漫终于学成,回到家乡之后,乡亲们问他:“你在三年里学习了什么手艺啊?”
朱泙漫说,我拜支离益为师,学会了屠龙绝技。接着,他向乡亲们大谈杀龙的技术:怎么按龙头,怎么剖龙肚,如何用刀,等等。
乡亲们看他得意的样子,忍不住就笑了,说:“你屠龙的技术是不错的,但是哪里会有龙让你来杀呢?”
■雪泥鸿爪
◎成语释义
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成语出处
宋朝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出处译文
“人生在世,四处漂流,偶然留下一些痕迹,就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在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成语故事
宋代文豪苏轼和弟弟苏辙曾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游历,在当地的一所寺院留宿。寺院里有一个老和尚叫奉闲,对他们殷勤款待,三人相聊甚欢,无所不谈。临走时,苏轼和苏辙在寺庙的墙壁上题诗。苏辙(字子由)后来作诗一首《渑池怀旧》来记述这段故事。
后来奉闲和尚去世,苏轼回忆起当年游渑池的情景,感慨不已,便写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以纪念奉闲。全诗如下:
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的大意是说:人生在世,四处漂流,偶然留下一些痕迹,就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在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鸿鹄留下的爪引并无标记之意,因为它来去自由,随意而飞,不分东西。
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寺院的墙壁已经损坏,已经没有机会再见到当年的旧诗。那次去渑池的路途崎岖,路又远,人又疲劳,连骑的驴子都累得叫起来。
■古调不弹
◎成语释义
比喻过时的东西不受欢迎。
◎成语出处
唐朝刘长卿《听弹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出处译文
“古老的调子是我所喜爱的,但是今天的人已经不弹了。”
◎成语故事
刘长卿是唐代诗人,字文房,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籍贯宣城(今属安徽)。青少年时,读书于嵩阳,唐天宝年间中进士及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尉,因事被捕入狱,后又因事贬潘州南巴尉。
刘长卿的诗,气韵流畅,意境幽深,以五言擅长,享名于中唐诗坛,他曾自诩为“五言长城”。他的诗存四百余首,主要是抒写个人不遇的苦闷,以及闲适的心情、贬黜的哀怨、羁旅的愁怀等。这跟他仕途坎坷有关。
他这首《听弹琴》全诗如下:“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大意是说:清越的琴声飘扬在七弦琴上,静静聆听可以听见松涛声。古老的调子是我所喜爱的,但是今天的人已经不弹了。
刘长卿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世人所重视,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以及世少知音的感慨。此诗的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的慨叹,流露出诗人孤芳自赏,不同凡俗的情感。
■白龙鱼服
◎成语释义
比喻帝王或大官微服私访。
◎成语出处
汉朝刘向《说苑·正谏》:“昔日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
◎出处译文
“在古代,有一条龙进入了一条清冷的河水中,变成一条鱼。渔夫豫且看见它,就用箭射它,射中了它的眼睛。”
◎成语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条白龙变作一条鱼,到人间游玩。它在清清的河水里游来游去,觉得很有趣。忽然打鱼人豫且走来,看见这条鱼倒不小,就一箭射了过去,白龙被射伤了一只眼睛,负痛而逃。
它非常生气,于是向天帝告状,要求惩治豫且伤害神龙的大罪。天帝问明原委后,说道:“打鱼人是捉鱼为生的。豫且射的是鱼而不是龙,他有什么罪呢?问题倒是你自己,明明是龙,你为什么要变作鱼呢?”
■买椟还珠
◎成语释义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成语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出处译文
“郑国的人买了装珠子的盒子却把珠宝还给了对方。”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专卖珠宝的商人。有一次,他带上一批珠宝到郑国去卖,为了吸引顾客购买,他想了一个招揽顾客的办法。
他选了一些上等的木料,做成许多精美的小盒子,并在盒子外面雕刻上精致的玫瑰花纹,四周还镶嵌了许多彩色的羽毛。他想,把珠宝放在这样的精美而散发出奇香的小盒子中,郑国人就一定会被吸引而购买珠宝。
于是,这个珠宝商就满怀希望地带上这些货到了郑国。到达郑国之后,他来到最繁华、热闹的街市上展示他的珠宝。
果然不出所料,马上有许多人围拢来驻足观看并欣赏。而有一个郑国人看见如此精美装饰的盒子,毫不犹豫买下一个,打开盒子后把里面的珠宝退还给珠宝商后,十分高兴地走了。
■司空见惯
◎成语释义
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成语出处
唐朝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出处译文
“司空见惯了这种歌舞闲适的事情,但是我(苏州刺史)却感到非常感慨。”
◎成语故事
刘禹锡是唐朝的杰出诗人,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治上谋求改革。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晚年才回京城。
回京后,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李绅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演唱,并让她们向刘禹锡殷勤敬酒。
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吟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是:“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