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使臣先到了滇国,滇王不了解汉朝的虚实,就问他:“汉朝的地盘到底有多大?它与我国相比,哪一个更大些呀?”使臣听了他的话,觉得滇王说话太不知道深浅:滇国的领土只有汉朝一个州郡那样大,居然还与汉朝来比大小,岂不让别人笑话!
这位使臣离开滇国后,又来到夜郎国。夜郎王也没有摸清汉朝的实际情况,就向使臣发问:“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一个国家更大一些呀?”原来,他还以为汉朝同滇国差不多,没有多少领土。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成语释义
形容极细小的差错,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失:差错。毫、厘:微小的长度计量单位。谬,错误、差错。也作“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成语出处
《资治通鉴·汉纪》:“失此二策,羌人致为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是既然矣。”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上邽人赵充国足智多谋,很有才华。一天,汉宣帝传下一道旨意,命赵充国去西北地区镇压羌人的叛乱。他到了西北地区,通过调查研究,觉得用招安的方法比单纯用大军镇压要强得多。他想了半天,坚信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可正在这时,汉宣帝命令西北军队全线进攻叛军。
赵充国很矛盾。依照圣旨出兵吧,只怕付出巨大代价,还不一定会取胜。提出自己的建议吧,岂不是违背圣旨,和皇帝对着干?怎么做都不好。他的儿子是个有心计的人,对他说:“既然怎么做都不好,那就遵从旨意出兵吧,免得引来杀身之祸。皇帝的心思是不可揣测的,要知道,伴君如伴虎啊!”
赵充国犹豫不决,想起了以前的事情。
以前,赵充国曾经向宣帝提建议,让酒泉太守辛武贤去西北驻守,宣帝没有同意,却听从了丞相之言,改派义渠安国前去驻守。由于义渠安国不懂军事,结果匈奴来犯,汉军连吃败仗。
后来,赵充国又向皇帝提出建议,趁西北地区谷子的价钱便宜,先收购三百万石存在仓库里,以备不时之需。可是汉宣帝舍不得花钱,只收购四十万石,义渠安国又浪费了许多,所以收购一策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正是因为汉宣帝在这两件事上做错了,才导致西北边疆的局势越来越严重。
赵充国想到这些,痛定思痛,说道:“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啊!如今战火未息,黎民百姓还生活在困苦之中,我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主张,将颓败的局势扭转过来。”于是他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章,力主撤兵屯田,招安造反的羌人。
宣帝接到奏章,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同意了赵充国的建议,改用招抚政策,平定了叛乱。
■好大喜功
◎成语释义
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来形容浮夸的作风。
◎成语出处
宋代罗泌《路史·前纪》卷四:“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
◎出处译文
“以前的汉武帝,一心想做大事,开创大的功业。”
◎成语故事
汉武帝刘彻是封建帝王中比较有作为的一个。在其统治期间,做了很多大事。
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作为巩固政权的工具。他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割据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他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垄断的富商。他兴修水利,移民于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发展了农业生产。他派使节出使西域各国,巩固了边防,发展了经济文化交流。
在军事上,汉武帝尤其有突出表现,他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北征匈奴,打击匈奴贵族,解除了北方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发展。汉武帝十六岁即位,总共当了五十三年的皇帝,做过许多前人未做过的大事。
■得过且过
◎成语释义
原意是混一天是一天,不作长远打算。现在用来比喻在工作、学习中不努力进取,能过得去就暂且过得去。
◎成语出处
明朝陶宗仪所著的《辍耕录》卷十五:“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成语故事
根据传说,五台山在古时候曾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小鸟,人们都管它叫寒号虫。寒号虫有四只脚,两只肉翅膀,不会飞行。它的粪便可以入药,有止血行血之功效,中药学称之为“五灵脂”。
寒号虫的身体,总是随着季节的更替,而产生明显的变化。
在盛夏时节,寒号虫全身长满五颜六色的丰满羽毛,众多鸟类无不羡慕它。寒号虫整天得意洋洋,到处走来走去,找别的鸟比美。它总是一边走一边放声高唱:“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到了秋天,大多数鸟类开始为如何过冬而打算,有的鸟飞向温暖的南方,准备到那里继续嬉戏;有的鸟则每天辛勤忙碌,积存大量粮食,营造坚固的巢穴,准备在家乡苦度寒冬。只有寒号虫,不肯为自己做一点打算,依然到处闲逛,炫耀它那身五光十色的羽毛。
到了冬天,天气越来越寒冷,雪花纷纷飘落。别的鸟都换上了一身又厚又密的羽毛,所以不怕寒风凛冽;可是寒号虫的身体状况却与众不同,一进入冬季,它满身的漂亮羽毛就脱落得干干净净,和没长毛的鸟崽毫无区别。
到了晚上,全身光秃秃的寒号虫,在石缝里躲藏起来。凛冽的寒风不断刮来,冻得它连打哆嗦。它毫无办法,只能不停地咕噜着:“冻死我了,冻死我了,明天就做窝,明天就做窝。”
可是,当寒风过去,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寒号虫又变了一副模样。他只得到了一些有限的温暖,就把昨夜受寒之苦忘得一干二净,失掉了做窝的决心。它又开始在山上跳来跳去,到处游玩,嘴里还振振有词:“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由于没下决心,寒号虫虽然整个冬天都在受苦,却连一个窝也没做成。它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无所事事,最终在五台山的岩石缝里被活活冻死了。
■贪生怕死
◎成语释义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成语出处
《汉书·文三山传》:“今日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日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病,侥幸逾于须臾。”
◎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刘立继承了梁王之位。他荒淫残暴,欺压小民,称霸一方。汉成帝在位时,还能容忍他,汉哀帝即位后,觉得他真是太不像话了。可是刘立更加恣意妄为,根本不把国家的法律当回事,竟然将手下的中郎曹将等人杀死。
汉哀帝得知他如此草菅人命,非常气愤,就派遣官员对此案进行调查。刘立非常害怕,就装作一副生病的样子,卧床不起,希望能够逃过此劫。办案官员故意透露风声说,皇帝对梁王很不满意,要收缴梁王的印玺,把他囚禁起来,让他知道知道厉害。
这一下,可把梁王吓坏了。他意识到事态已经发展得很严重,急忙取下王冠,跪在地上请罪。他说自己犯罪是因为从小失去父母,在宫中受到宦官、宫女们的坏影响,走上了邪路;而一些大臣也喜欢离间皇室骨肉,在天子面前说他的坏话,以致天子对自己的看法不佳。
紧接着,他又说道:“我无故杀害中郎曹将,本来想到冬季快要过去,一到新春就会有大赦到来,那时就可以无罪了。我非常怕死,所以想用装病来拖延时间,希望拖到明年春天,得到皇帝的赦免。”
汉哀帝见梁王实在可怜,就没有立即惩办他。到了第二年春天,皇帝果然大赦天下,梁王当然没事了。可是,后来王莽篡夺帝位后,刘立被废为平民,不久便自杀而死。
■尔虞我诈
◎成语释义
本意是说大家不要互相欺骗。后多用来表示大家互相欺骗。
◎成语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出处译文
“你不要欺骗我,我也不欺骗你。”
◎成语故事
楚国围攻宋国的首都,相持好几个月攻打不下,楚庄王决定撤退。替楚庄王驾车的申叔时出主意说:“不必撤退,咱们只要在阵地上修建房屋,让士兵就地种田,做长久包围的打算,宋国人害怕,就会投降的。”楚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建议。
宋国见楚国做了长期打算,果真慌乱起来。一天夜里,宋国的大臣华元潜入楚军驻地,摸到楚军元帅子反的床边,将他拉下床来。
华元对子反说:“我们的国君要我告诉你,我们现在粮草虽然不足,但斗志很旺盛,我们宁肯整个国家毁灭,也决不向你们屈服!如果你们答应后撤三十里,那一切都好商量。”
子反在华元的威逼下,只好答应了宋国的条件。于是楚军后撤了三十里,楚宋两国签订了和约。和约上写着“尔无我诈,我无尔虞”的话,意思是“你们不要欺骗我们,我们也不欺骗你们。”后人把这句话简化成了“尔虞我诈”,意思和原意完全相反。
■欺世盗名
◎成语释义
表示用欺骗的手段盗取名誉。
◎成语出处
《荀子·不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史鱼,多次向卫灵公提建议,希望他重用贤人蘧伯玉,赶走小人弥子瑕。但卫灵公正和弥子瑕打得火热,对史鱼的话根本听不进去。
史鱼当了一辈子的官,既没有办法使卫灵公走正道,又没有本事让卫国发展得更好。他临死的时候对儿子说:“我生前没能劝服国君,使他改正过失,这是令人遗憾的。我死后你们不要成殓。”卫灵公听到了史鱼的临终遗言,后悔得不得了。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叫田仲的人,他的哥哥是个大官,非常有钱。田仲明明可以借哥哥的力量改变自己的生活,但他一不去谋取官位,二不接受他哥哥在经济上的援助,闷头种田,自食其力。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荀子在《不苟》一文中,对史鱼和田仲两人的情况加以评论,说他们都是奸人,用欺骗的手段来盗取名声。
■弹冠相庆
◎成语释义
比喻即将做官,互相庆贺。有时也仅指相互庆贺。弹冠:弹去帽上的灰尘。
◎成语出处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成语故事
西汉宣帝时,王吉和贡禹都是琅琊的才子。他们很早就相识,而且因为两人兴趣相投,很快就成为交情深厚的朋友。他们两个人,无论是学识和人品都很出色,可是在仕途上总是不够顺利,得不到皇帝的喜爱。
贡禹曾担任过很多职务,但多次被罢官。这样的经历,一次两次还行,可是一旦频繁地出现,他心中总是闷闷不乐,陷入忧愁之中。王吉虽然没有多次罢官的经历,但一直以来从没担任过重要的官职,郁郁不得志。两人同病相怜,经常在一起聊天,倾泻心中的块垒。
汉宣帝死后,汉元帝登基。王吉忽然走了运,被提升为谏议大夫,位居显要。
此时贡禹正赋闲在家,他听说王吉被重用之后,心里非常开心,他想:“我与王吉的经历与才学都差不多,既然皇帝欣赏王吉,也可能会赏识我这样的人啊。这样一来,我很有可能会被重用啰。”于是,他把官帽找出来,将上面厚厚的灰尘弹去,准备将来做官的时候戴。
果然,没过多久,朝廷突然下旨征召贡禹,请他担任重要官职。
■鸡鸣狗盗
◎成语释义
偷偷摸摸的行为。
◎成语出处
《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出处译文
“孟尝君害怕被人追上,他手下有一个人能学鸡叫。这个人学鸡叫了之后,周围所有的鸡都跟着他叫。守关的人以为天亮了,就放了他们出去。”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有宾客三千。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门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
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于齐国王族,在本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这位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
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自告奋勇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把狐白裘放在宫中的贮藏室里。于是,他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溜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出来。
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正是半夜。
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声,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其他的鸡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跟着叫起来。于是守关的士兵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滥竽充数
◎成语释义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没有本事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用次货冒充好货。有时也用以表示自己谦虚。
◎成语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齐宣王喜欢听别人吹竽。他四处寻找吹笙高手,并组织了一支有三百名乐师参加的吹竽乐队,常常让这三百人一齐吹竽。他听起来,感到其乐无穷,异常兴奋。
有个南郭先生,整日游手好闲,没有什么本事。他本来对吹竽一道没什么研究,却也想加入齐宣王所组织的乐队。齐宣王不搞调查研究,没发现他的底细,就让他在吹竽乐队里当了一名乐师。
南郭先生在每次吹奏之时,就在大乐队里拿着竽摇头晃脑地装样子,好像很会吹竽。他就这样一天天地混日子,居然骗倒了齐宣王,得到了很高的待遇。
齐宣王死后,其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这位齐湣王也很喜欢欣赏吹竽,但是他和父亲不同,不喜欢听人们一齐吹,而喜欢让乐师一个一个地单独给他吹奏。
南郭先生见再也混不下去了,怕轮到自己吹奏时露馅,招来杀身之祸,只得溜之大吉。
■削足适履
◎成语释义
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鞋子的大小。现在多用来比喻无原则地迁就,或生搬硬套。适:适应。履:鞋子。
◎成语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发生了两件骨肉相残的事情。这两件事情影响很坏,很多人都知道。
一件事是晋献公与公子申生的事情。
晋献公在晚年时非常昏庸,宠爱妃子骊姬,对她言听计从。骊姬想让儿子奚齐当太子,就与奸臣私通,一起商量着如何对付他们的眼中之钉——太子申生。
一次,骊姬用蜂蜜擦头,引来不少蜜蜂,然后命申生用扇子驱赶蜜蜂。结果,晋献公在高台上看得清楚,真的以为申生有戏母之心。晋献公勃然大怒,从此断绝父子之情,再也不理睬申生了。申生失宠,只得自杀。
骊姬还在献公面前,说公子重耳、公子夷吾的坏话。献公听信谗言,派人去杀重耳。重耳、夷吾见势不好,只得逃出晋国,另寻出路。
另一件事,是公子弃疾与楚灵王的事情。
楚灵王曾经传下旨意,命他的弟弟公子弃疾去管理被灭的蔡国,而他统率军队出征,攻打东方的解国。公子弃疾见国君不在国内,就带兵回国,杀死了楚灵王的两个儿子,拥立他哥哥的儿子子午为君,由子皙做令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