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连年征战,都想多占土地,增加实力。公元前243年,秦国将韩、魏两国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二十四万人。被杀士兵的家属非常难过,痛不欲生。从此以后,秦军经常带领军队,攻打韩、魏,到处烧杀掠夺。
后来,秦国攻打魏都大梁没有成功,就把气撒到楚国身上。秦将白起率领大军攻入楚国,将楚顷襄王赶跑,楚地百姓受尽了战争之苦。一年之后,白起大军再次进攻魏都大梁,又没有攻下。在这种情况下,秦昭王提出与韩、魏两国修好,三国起兵,共同讨伐楚国。
楚王听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就派使臣黄歇到秦国求和。
黄歇到了秦国后,就写了份文章,向给昭王上书说:“现在秦国的心腹之患是韩、魏两国,而不是楚国。因为这两国的百姓被您所杀者数也数过来,活着的也都无以为生,流离失所。韩、魏两国同秦国仇深似海,一定会找机会进行报复。您如果联合韩、魏攻打我们楚国,等于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让他们强大起来。加上大王的军队肯定要借韩、魏两国之道,一旦他们的军队对秦军发动袭击,秦军的失败会很快到来。所以不如我们两国联合起来,共同攻打韩、魏。这样一来,秦国才能长治久安。”
秦昭王觉得黄歇的话很对,便把白起召回,暂时停止对楚用兵,并与楚国结成了联盟。
■断头将军
◎成语释义
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出处译文
“严颜回答说:‘你们没有道义,夺我州郡,我州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
◎成语故事
张飞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猛将。曹操占领了荆州,刘备仓皇南逃。曹操率领骑兵追了一日一夜,追到当阳长阪桥。在危难关头,张飞带着二十多骑兵拒后,他在桥上横枪跃马,喝道:“我是张飞,谁敢上来决一死战!”曹操大军没有一人敢上前的。
刘备入川时,队伍一路西进,没遇到什么阻碍,在巴郡的时候遇到了太守严颜的抵抗,张飞三番五次地引兵挑战,严颜就是不出去打,也不投降,后来张飞用了计谋才攻破巴郡,活捉了严颜。
严颜被捉后,押至帐下,但他昂首不跪。张飞对严颜呵斥道:“我的大军到了,你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严颜说:“你们没有道义,夺我州郡,我州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
张飞大怒,下令推出砍头,严颜面色不变,边往外走边回头骂道:“匹夫!砍头便砍头,也用不着发怒。”张飞觉得严颜很有骨气,就把他放了,并向他道歉,以宾客相待。严颜感其恩义,才投降。
■孤注一掷
◎成语释义
用来比喻在危急时竭尽全部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
◎成语出处
《宋史·寇准传》:“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成语故事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国军队大举南下,欲夺取宋室江山,掠夺中原财富。宋真宗听说辽兵的进攻速度很快,想听从大臣王钦若、陈尧叟之见,迁都南狩。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说明利害,使真宗御驾亲征,到澶州督战。
宋朝前线将士们见天子与他们共存亡,深受感动,努力作战,终于打败辽军。宋军虽然大获全胜,却为了尽早结束战乱,与辽国订立和约,由宋朝每年向辽朝进贡白银。这次和约被史家称为“澶渊之盟”。
澶渊一战,寇准功劳卓著,所以宋真宗在战后对他十分宠爱。
劝宋真宗逃跑未成的王钦若对寇准非常嫉恨,总是想找机会谗害于他。一次罢朝后,王钦若逮住了机会,对真宗说:“陛下对寇准极其尊重,是因为他对天下有大功么?”真宗说:“正是这样。”王钦若则言道:“澶渊之役,陛下怎么不以为耻,还说寇准有功于天下?”
真宗听了,表现出不解的样子。王钦若说:“当初敌人兵临澶州城下,我朝被迫订立和约。以天子的崇高地位,订立城下之盟,难道不是很大的耻辱吗?”
真宗听罢,脸色大变。王钦若见所进谗言奏效,继续说道:“您知道赌博吗?赌徒快输光时,全把剩余的钱都拿出来狠拼一把,这叫做孤注。陛下当初就是寇准的孤注啊,寇准这样做,对陛下而言,实在太危险了!”
宋真宗入了王钦若的圈套,脸色阴沉下来,从此对寇准冷淡下去,再也不听他的意见了。
■披荆斩棘
◎成语释义
比喻在创业的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开辟道路。
◎成语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帝谓公卿曰:‘是吾起兵时主簿也。为我披荆斩棘,定关中。’”
◎成语故事
冯异是东汉初年的一位名将,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字公孙。汉光武帝刘秀刚起兵时,他就在刘秀手下效劳,立下很多战功。他虽然功高盖世,为人却十分谦虚,从不居功自傲,应此人们非常敬仰他。
公元25年,汉光武帝派冯异率军队平定关中,冯异果然不负众望,真的使关中安定下来。光武帝大喜,封冯异为阳夏侯,让他担任征西大将军的职务。
由于冯异坐镇长安,兵权很大,又爱民如子,老百姓都称他为咸阳王。这时,有个小人向光武帝启奏说,冯异的威望太高,可能会产生谋反之心,朝廷不可不加以防备。
冯异听说这件事,唯恐皇帝加害自己,就给刘秀写了一份奏折,说自己忠心耿耿为朝廷办事,决无异心。他说:“以前在处境很困难的情况下,我做事都不敢有半点差错,现在天下太平,又有爵位之赏,我怎么敢一意孤行,做出越轨之事呢?”
刘秀回了一封诏书说:“我与你从公的方面来说,有君与臣的关系;从私人感情方面来说,就如同父子一样。你实在不需要因为这个而害怕呀!”
公元30年,冯异从长安来到京城洛阳,朝见光武帝。光武帝非常隆重地接见他,并对满朝文武说道:“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簿,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之地,立下了盖世奇功啊。”
退朝之后,光武帝又将很多珍宝、衣服赏赐给冯异,并且写了一道诏书说:“当年在芜萎亭,我没有饭吃,是你给我弄来一碗豆粥;在南宫县,我饥饿难耐,又是你给我煮麦饭。这些事情历历在目,我又怎么能忘记呢?你对我的深厚情意,我至今还没有报答。”
■超群绝伦
◎成语释义
比喻超过众人,同辈中没有人比得上。超群:超出众人。绝伦:独一无二。
◎成语出处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孟起兼资文武……当与翼德并驱争光,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非常注意任用人才。他担任平原相的时候,手下有两员部将,一个叫关羽,一个叫张飞。刘备对他们非常重视,与他们亲如兄弟。后来刘备吃了败仗,依附荆州刘表,他们不嫌刘备势力小,仍然忠心耿耿地辅佐他。
曹操率军攻打荆州时,刘备为了保存实力,只得率部南下,准备渡过长江,再作打算。他派关羽率领几百战船的军队先走,与他在江陵会合。曹操一心想擒拿刘备,在他身后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当阳长坂。在危急的情况下,刘备丢弃妻子,往东北方向狂奔,恰好关羽的船队赶到,将刘备接走。从此,刘备对关羽更加信任了。
刘备在长坂退走后,与孙权的军队联合,在赤壁打败曹操,使其退走。
赤壁之战后,刘备统率军队不断征讨,夺取荆州全境。关羽因为能力出众,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于长江北岸。
刘备得了荆州后,又占领了蜀地,收降了名将马超。关羽听说马超的本事很大,就写信给军师诸葛亮,请他向自己介绍一下马超的能力。诸葛亮了解关羽,知道他不愿意看到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便给他回了封信:“马超文武双全,非常勇猛,是一代的英雄,与汉初大将黥布、彭越等人相仿佛,与张飞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他绝对不能和你这个超出众人、独一无二的美髯公相提并论。”
■盘根错节
◎成语释义
原意是树木的根互相盘绕,枝节交错,不易理清。常用来比喻事情纷繁复杂,不好处理。还可以比喻某种势力根深蒂固,极难消除。盘:盘旋。错:交错。
◎成语出处
《后汉书·虞诩传》:“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太尉李修手下有个官员,名叫虞诩,他饱读诗书,才能出众。
当时,东汉王朝内部腐败不堪,豪强地主欺压百姓。羌人不愿意受豪强的欺负,起来反抗,很快威胁到并州、凉州一带。大将军邓骘主张将凉州放弃,集中兵力守住并州。不少人见局势危急,又觉得大将军的建议是舍一指而保全身之策,实在有理,就随声附和。只有虞诩觉得这样做不好,他认为如果放弃凉州,对于战争的全局不利。
邓骘见虞诩居然公开和他唱反调,非常生气,就想找个机会对虞诩进行打击报复。没过多久,朝歌发生了老百姓同地主武装对抗的事件,许多官史被气愤已极的百姓所杀。朝廷见百姓竟然擅杀朝廷命官,就多次派兵镇压,但收效甚微。邓骘觉得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借刀杀人,就下令调虞诩去当朝歌的县令。
虞诩的亲朋好友都觉得虞诩此去朝歌,真可谓九死一生,无不为他担心害怕。虞诩却笑了笑,信心十足地说:“一个有抱负、有志气的人,绝不会避开困难的事而专门从事容易的工作。这就像我们在砍树时,如果不遇到坚硬牢固的盘根错节,怎么显得出斧头的锋利呢?”
他到朝歌后,开动脑筋想办法,充分运用他治理百姓的能力,终于平息了民变,缓和了阶级矛盾。天子得知虞诩竟然解决了众人解决不了的难题,非常高兴,就决定对虞诩加以重用。很快,虞诩就被提升为武都太守。
■心腹之患
◎成语释义
比喻威胁到要害关系的祸害。
◎成语出处
《左传·昭公十九年》:“越在我,心腹之疾也。”
◎出处译文
“越国对于我们,总像心中的疾病一般危险。”
◎成语故事
越王勾践在姑苏大败吴军,伤吴王阖闾指,使他染病而死。死前,阖闾对太子夫差说:“不要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三年后,两国再战,越国大败。夫差本可以灭越国以绝后患,但太宰伯嚭接受越国的厚礼,为越国说好话。夫差耳软,准备接受越王的求和请求。
伍子胥上谏说:“越王为人能够忍辱负重,现在不灭,以后一定追悔莫及。”夫差不听。过了五年,齐景公去世,大臣们争权夺势,而新君又很稚嫩。吴王夫差想兴师北伐。
伍子胥又规劝说:“齐国只是一个不长庄稼的土地,得到了也用处不大。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定是想有所作为。此人不死,后患无穷。越国对于吴国,是心腹之患。弃越而伐齐,是不是太荒谬了?”但是吴王不听。
吴军在对齐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伍子胥在吴王夫差心目中的地位就降低了。又过了四年,吴王夫差又想率军队北伐。已被吴王疏远的伍子胥又一次搬出他那“心腹之患”的理论。
夫差很恼火,但顾及他是先王驾前的老臣,又为吴国立了不少功勋,就打发他出使齐国。伍子胥知道吴国必亡,于是把儿子托付给齐国人鲍牧照顾,伯嚭乘机大进谗言,说伍子胥要叛国。
吴王夫差赐剑让伍子胥自刎。死前,伍子胥还对他的门人留下遗言:“把我的头悬在吴东门之上,好让我看着越国的军队进城。”夫差后来果然被勾践战败,自杀身亡。
■擢发难数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罪恶极多,无法计算。擢,拔。
◎成语出处
《史记·范雎列传》:“范雎曰:‘汝罪有几?’(须贾)曰:‘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昭王曾命须贾作为使者,出使齐国。有一士人范雎,素来能言善辩,这次作为须贾的随从,跟他一起来到齐国都城。
齐襄王热情接见了须贾等人,发现须贾才智平庸,范雎却口才出众,心中暗暗称奇。于是,齐王派人赐给范雎黄金十斤,酒肉若干。范雎想到自己身为魏使随从,怎可随意接受外邦国主礼物,便婉言谢绝。
须贾听说此事,武断地认为范雎一定泄露了魏国机密,才有齐王赏赐之举。于是,他忍下心头之火,强装笑脸,让范雎只接受牛肉和酒,退掉黄金。返回魏国后,须贾把齐王赏赐之事和自己的看法向相国魏齐作了详细汇报。
不想魏齐也是一个武断处事之辈。他认定范雎私通外邦,命人对他痛加责打,以儆效尤。可怜范雎,被打得血肉横飞,肋骨断裂,牙齿掉落,只得装死,意图蒙混过关。打范雎的人见他不喊不叫,觉得他一命呜呼,就用席子将他卷了卷,扔到厕所之内。后来,范雎买通看守者,逃往秦国,改名张禄。
秦国君主秦昭王性喜招贤纳士,各国能人都来见他。范雎也得到面见秦昭王的机会,并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秦昭王非常喜欢范雎,拜他为相,准备对韩、魏两国大举进攻。魏昭王得知消息,又派须贾为使,劝说秦王罢了起兵之念。
范雎听说仇人来到秦国,就以张禄的身份接见他。须贾自然认识范雎,知道他官居相国,位极人臣时,吓得大汗淋漓,说道:“我须贾真没想到您能成为秦国相国,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敢读天下的书,再也不敢参与天下之事。我罪该万死,还是由您决定我的生死存亡吧!”
范雎问道:“你知道你有多少罪过吗?”须贾说:“就是将我的所有头发拔下来数,也是数不过来的呀……”
■斩草除根
◎成语释义
除祸要除掉祸根,以免留下后患。亦称“剪草除根”。
◎成语出处
《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次卫国与陈国合兵一处,进攻郑国。郑国的郑庄公吃了败仗,就向陈桓公提出两国讲和。陈桓公说什么也不答应,他的弟弟陈五父对他说:“与善良的人亲近,与邻国和睦相处,是最宝贵的东西,不可失去。我看郑国既然服软了,就跟他们讲和吧!”
听了弟弟的话,陈桓公很生气,说:“宋国和卫国国势强盛,我对他们有几分畏惧,恐怕他们为难我;可郑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我去攻打它,它还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命令本国军队继续攻打郑国。
两年以后,郑国终于强大起来,派遣军队攻打陈国,大获全胜。陈国的邻国眼看陈国吃亏,却不来救助。
人们纷纷议论,说:“陈国国君真是自找苦吃,他长期做恶事不知改悔,当然会有这个结果。古书有言,做恶事容易,但恶事如同燎原的烈火一样,无法扑灭,最后还会将大祸引到自己头上。
“周朝的大夫周任讲过这样的道理:作为一个国君,对待恶事应像农夫对待杂草一样,将它们铲除干净,连根拔掉,从而使它们不再生长出来,只有这样做,善事才会渐渐多起来。”
■车水马龙
◎成语释义
形容车马往来不息的繁华景象。
◎成语出处
《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成语故事
东汉开国元勋马援的小女儿马氏不但贤惠,而且善于理家。后来,她被选入宫中。公元60年,汉明帝立她为当朝皇后。她虽然成了皇后,却依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而且从不干预朝政。汉明帝很喜欢他,经常要她对朝政提一些好的意见。马氏也能侃侃而谈,说得头头是道。
汉明帝逝世后,马皇后的养子刘炟登基坐殿,他就是汉章帝。汉章帝是个孝顺的人,他尊马氏为皇太后,还准备给马氏的几个兄弟授爵。马太后坚决不同意让自己的兄弟得到爵位。为了让章帝不滥封外戚,她还指出,早在汉光武帝时期,皇帝就制订了后妃家庭子弟不能封侯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