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川民间语言语汇研究
26118600000022

第22章 民间语言语汇的生存和发展(3)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独具魅力,经常运用民间口语和叠音词。如《受戒》:"赵大伯是一棵摇钱树,赵大娘就是个聚宝盆。大娘精神得出奇,五十岁了,两个眼睛还是清亮亮的。不论什么时候,头都是梳得滑溜溜的,身上衣服都是格挣挣的。像老头子一样,她一天不闲着。煮猪食,喂猪,腌咸菜,--她腌的咸萝卜干非常好吃,舂粉子,磨小豆腐,编蓑衣,织芦篚。她还会剪花样子。"例子中的"滑溜溜"和"格挣挣"等词都是地域方言,也是叠音词,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自然而明快。

作家阿来在<尘埃落定》中也有许多呈现丰富民族地域文化色彩的语言。如:"当亲爱的父亲问我爱是什么时,我答道:"就是骨头里满是泡泡。""""寨子里住的人家叫做"科巴"。这几十户人家是一种"骨头",一种"辖日"。"这些语句充分表达出了藏族人浓浓的意绪情味,能给人以独特的美感享受。有时还在文中通过吟唱歌谣来增强表现力,如:"啊,请你往中看,那里有什么好景色,那里有背枪的好少年。啊,请你往下看,那里有什么好景色,那是美丽的姑娘穿绸缎。"这首情歌,借卓玛的反复吟唱,表现了"我"因心里不好受而出现的复杂而浓厚的情感因素。

在青川的作家中,使用民间语言表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数不少,而李先钺是其中较突出的一个。在他所发表的600多篇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及小说中,以民间语言作为利器,很好地再现了民间的语言文化。如他的小说《妹是天上伴月星》,就多处出现了川北地域独特的方言语汇、山歌、情歌等,使得作品充满了古朴、神秘和粗犷的一面。试摘录两段:

就在这个时候,一些关于慈云鹏的议论在村子里传得沸沸扬扬。这天晚上,慈云鹏往家里走时,路过四社的大院子,就听见一院子的人在议论:

"咳!你们晓得啵?慈云鹏和哪个哪个女子有问题。""莫乱说,男人和女人的事不是说着耍的,要有根据。""人家说就是有根据,还活名活象的。"

"这鱼腥味使慈云青这只猫勾魂落魄,在空旷无人的山野,他一边干活,一边扯起他那沙哑的公猫声唱起山歌:情妹长得细劓、劓、,抱在怀里桂花香。五月端阳亲口嘴,九月重阳还在香。

例中出现了较多的方言词,如"莫"、"活名活象"等,方言词的运用符合人物的身份,也反映了一种特殊背景下的地域文化。②例中引用了青川的山歌(情歌),显得粗犷、热烈。除此以外,作品里还有较多反映风土人情、风俗文化的语句。

总之,深入地挖掘民间语言的生动形式,以语言托载地域文化,以此显现厚重的历史,为作品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不失为一条好的发展出路。三东北方言小品的大放异彩是可借鉴之道东北方言小品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异军突起后,就一直独领风骚,热度不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一道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其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表演、创作以及东北民间艺术特色之外,另外一个不能被人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它的方言艺术,可以说,没有东北独特的方言,东北小品就不会有如此大的艺术魅力。

东北方言小品的成功,来自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的需求和移民大迁徙的社会背景等的影响是重要的因素。改革开放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的艺术需求,伴随着社会急剧转型,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生活方式逐渐走进了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为了应对挑战,在思想解放大潮流的推动下,一些创作者转变思想观念,迎合市场需求,以满足老百姓生活情趣作为目标,从而满足了大众休闲文化的需要,使人们及时释放了快节奏的工作给生活带来的压力,获得一份愉悦和轻松。东北方言小品吸引了操不同乡音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主要原因在于东北历史上多次出现的人口大迁徙。数以十万计、百万计的移民踏上东北这块黑土地,尔后又多次形成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人口迁出的返回潮。人口的迁徙,也把东北方言及其区域文化习惯输送到祖国各地。

东北方言小品的成功,从表面上看是用了很多俏皮、幽默的方言语词,这些方言语词因和普通话非常接近而被人们接受,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东北方言小品并非是方言语句的单纯堆积,而是将之作为文学作品创作的语言载体,去极力表现一种民风、民俗,并在表现内容的基础上,极尽讽刺之能事。东北(关东)民风历来以粗犷、豁达、幽默著称于世,尤其是东北民间口头流传的涉及老百姓生产、生活领域的歇后语、俏皮嗑,成了东北民风典型的文化符号。其产量之丰,流布之广,可笑之趣,底蕴之厚重,堪称国内之最。独特的民风无疑是滋养发育东北方言小品的地域文化沃土,这些带有东北民风的、独特的艺术元素,无处不在地体现在创作之中,再现了活生生的东北区域文化的场景,成为能够博得广大观众共鸣和满堂喝彩而又最具感染力的民间语言创作形式。

东北方言小品善于用东北民间的口头语言去讽刺现实生活中平民最关注的负面现象,如我们熟悉的《超生游击队》、《卖拐》、《策划》等等,均借题发挥,甩出一连串的笑料包袱,加上夸张的肢体动作,率直粗犷得很"哏"的语言,憨态愚笨的表情,一下子把观众拉回到现实生活的情境之中,公众在小品中找到了原汁原味的自我,使种种压力和心理情绪得到释放和舒缓,从开怀大笑中享受一种满足感。所以,东北方言小品特别关注平民,贴近生活,从而能引发广大观众的共鸣。如果离开这些平常的、鲜活的生活,而仅靠语言去赚取笑料,其方言小品也就泛泛无为,甚至可能沦为"俗"、"土"的代名词,也不会成为大众的追捧之物。

因此,东北方言小品成功的基本的、重要的条件有:深入挖掘民风、民俗,以地域方言为承载物,艺术地再现地域文化的场景,做到雅俗共赏,并广泛接纳高雅、通俗、民间和时尚的艺术表演手段,使作品内容俗而不粗,内涵雅致,语言和形体俗而不乱,通俗而蕴含哲理。而这些,也正是以四川方言进行文学创作并走出四川的一个重要的参照原则。四新闻、生活服务类节目的语言定位要准确、高雅。

民间语言,特别是四川的民间语言在文学创作中已呈多方发展态势,比较突出的是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运用方言的比例在日趋加重。目前,广东、福建、四川、湖南、浙江等省地方台的新闻节目都已采用方言土语播报,因收视率较高,影响日益扩大。许多新闻从业者认为,方言播报是新闻媒体增强贴近性、实现本土化的必由之路。方言类广播、电视节目虽然是以老百姓的方言土语为播报语言,但它并不意味着和粗俗、低俗、纯粹搞笑划等号,在语言的运用中仍要突出准确和高雅的特征。使用老百姓的话讲老百姓的事,告诉他们应知、欲知和未知的事,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可以使新闻传媒更好地贴近百姓的生活,贴近他们的实际需要,也最易受到百姓的欢迎。

如由专家、广电主管部门评选出的"全国百佳栏目"之一《阿六头说新闻》,不仅是因为节目的内容大多是发生在百姓身边的事,而且还因为节目在表现这些内容的时候是站在百姓的立场,用的是老百姓的观念和价值评判标准,因此该节目有很强的平民化色彩和亲和力。我们比较一下用普通话播报的《明珠新闻》和用杭州话播报的《阿六头说新闻》,其播报效果完全不同,其中有一句,《明珠新闻》是这样播报的:"市民们说,这个没盖的窨井在白天大家注意一点还可避让,但晚上就更危险了。"《阿六头说新闻》是这样说的:"专门来这里等车子的人说,白日里光线亮还好一点,要是到了夜里墨擦铁黑介格会看得出。人又不是猫罗,晚上头看得出的呀?"两者相比,后者要具体形象得多,这正是方言的魅力所在。

新闻、生活服务类节目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民间语言的社会化运用,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很多地方台的新闻、生活服务类节目对地域方言词汇的运用缺少一个度的把握,要么过滥,要么流于粗俗,看得多了,反而会因方言堆积、注重搞笑、艺术品位低劣而招致厌烦。例如山东的<剧来风》方言节目,刚开播时的确吸引了很多眼球,收视率很高,《泰坦尼克号》、《哈利波特》等经典电影的故事情节经过重新编写剪辑,配以地道的老济南话如"杠好咧"、"罗罗得么一套"、"杠不赛咧"、"真毛个啊"、"那孩子是个半青"、"俺愣得"等等,加上济南观众都熟悉的本地风土名物经常在对白中出现,让观者忍俊不禁,十分搞笑。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很多对这个节目的反对和指责,当娱乐成了全部目的后,电视就开始失去它的价值。

四川的方言类广播、电视节目有不少出现了为方言而方言的态势,有时甚至为了给"言子儿"爆料,故意挖空心思,化庄严为俚丑,专门去挑拣方言中的谑头,作为猛料扔向观众,如为了追求"语言亲近感",在语言使用上常能听到"老子"、"瓜娃子"、"方脑壳"、"乒乓"、"龟儿子"等诸多粗俗的词汇。如此粗鄙无聊的"言子儿"不仅不利于方言节目的发展,也是对方言自身的一种伤害。甚至有些节目为了赢得观众,往往选取长得"怪"的演员,通过演员的"献宝"获得滑稽的调料,有些演员演技乏善,表演拙劣,从话语到动作再到表情多为简单重复,演来倍感"土得掉渣"。一些方言类节目因内容空乏而注水严重,甚至朝"戏说"的方向发展。所有这些已经背离了艺术的规律,根本无法达到来自生活、反映生活的目的,这样的创作,只能将方言引入歧途。这种状态的发展,会使人们将四川方言与"粗俗"、"土气"、"难上大雅之堂"等相连,也就埋没了四川民间语言中的众多精华。

对新闻、生活服务类节目滥用方言的现象,社会上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如池昌海先生就认为:"一些方言节目所欲回复的正是早已为先进国家所抛弃的陈旧观念和行为",并说:"强化原来身上具有的不一定符合文明发展大势的地方"记,,为本地走向全国,为本地走进世界,从而更具有开放大气的精神文化建设人为地设置障碍。"针对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以此实现本土化、区域化的观点,袁家骅先生曾说:"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后裔,一个方言具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于民族的统一标准。"由此可见,方言与普通话,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并列或对立的关系。要实现新闻、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本土化、区域化,不能始终局限于方言这种颇具亲和力语言的运用,而在于体现节目的区域文化特征。"区域文化的核心是区域文化心理,它产生于区域的生存经验、文化体验又深刻影响着它们。两者相互作用使文化的区域性有深入骨髓的"血缘,,能够不断积累和传承。区域文化心理,导致同一文化圈有相近的收视偏好。"

总之,民间语言的社会运用可谓优劣具有,喜忧参半,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的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有的却人为设置了障碍,造成推广的不力。在深入发掘民间语言语汇的工作中,四川做得还不够,我们很多留存于民间的优秀的语汇和表现形式尚待开发。四川境内的方言语料要走出盆地,在全国形成较大的影响,并为大众真正地认同,还需要转变创作观念,下苦心脚踏实地地投入勤苦的创作,要虚心地接受别人已有的优秀创作成果,并认真进行思索,从中找寻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不仅如此,还要加强对民间语言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民间语料数据库及法律制度,并搞好相应的开发工作等。我们有理由相信,民间语言语汇在新的时期会得到更好的挖掘,而四川(包括青川地区)的民间语言语汇也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和表现。